永嘉丧乱时的郗鉴《世说新语》德行24

24、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něi)。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㩗兄子迈及处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永嘉之乱的时候,郗鉴在家乡避难,非常穷困饥馑。老乡们知道他是有名望的人,就轮流提供饭食给他。郗鉴常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同去吃。老乡说:“我们也都吃不饱的,因为您是贤德之人,所以大家一起周济你,可能不够养你两个亲戚。”郗鉴于是每天独自去老乡家吃饭,然后把饭含在嘴时,回家以后吐给两个孩子吃。后来两个孩子都活下来,一起过江。郗鉴去世的时候,他的外甥周翼辞去剡县县令的职务,回家守孝。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重臣,书法家。《淳化阁帖》中有收录他的唯一传世作品《灾祸帖》。

当然,郗鉴不是东晋最有名的书法家,他平王敦的功绩可能比书法有名。可他女婿正好相反,是书法成就盖过一切的王羲之。

王羲之娶了郗鉴的女儿郗璿。著名的王羲之草书手札《十七帖》之所以叫做“十七帖”,是因为第一篇开头有“十七”两个字,此篇又称《郗司马帖》,全文如下:“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其中提到的郗司马就是郗璿的弟弟郗昙。(忽然发现书圣夫人的名字还挺洋气的)

永嘉丧乱时的郗鉴《世说新语》德行24

《灾祸帖》


永嘉丧乱时的郗鉴《世说新语》德行24

《郗司马帖》


永嘉是西晋第二个皇帝晋怀帝的年号(307-313年)。

本则故事中提到的永嘉丧乱,也叫永嘉之乱、永嘉之祸,或者单独出现的“永嘉”也有可能指代的即是永嘉年间这场灾难,因为这实在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直接导致西晋灭亡与衣冠南渡。

就像“永嘉”不只是晋怀帝的年号。“过江”也不仅仅是渡过某条江。而是专门指西晋末年到东晋初年,中原王室贵族等的集体南迁。当然后世也可指北宋的南渡。在《世说新语》专指两晋之间的这次。

过江的意义包括南北民族大融合啊!正统华夏文的保存和流传啊!

对于这些世家大族而言,过江至少意味着再也不会挨饿了。

关于这一段郗鉴在永嘉丧乱中的经历,东晋时作的《晋诸公别传》中记载:

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汉御史大夫郗虑后也。少有体正。耽思经籍。以儒雅著名。永嘉末。天下大乱。饥馑相望。冠带以下。皆割己之资供鉴。

《晋书•郗鉴传》中说的是:

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


这里提到的“割己之资”和“相与资赡”都涉及给予钱财。《晋书》里更是提到郗鉴把别人赠予的财物分给宗族和同乡的孤老。

可以想见,以郗鉴的名望,得到的关注肯定远不止加双筷子,吃口饭那么简单。《世说新语》里面居然要说成是悄悄含饭再吐给两个小儿吃这么夸张,而这个版本是后世流传最广的。

所以,对于流传度来说,合理性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就是最不重要的。

越夸张,越离谱,越夺人眼球,越广为传诵……

然后,就变成真的了

所以,合格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既夸张(以保证可传播性),又合理(以保证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不翻船)。

然而,这个有点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