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现代人对《红楼梦》,有没有过分解读?

灿烂的蛋黄


我是一个作家,我想从一位作家的角度去解读一下人们对红楼梦的热捧。

作品其实是有生命的,作家或者艺术家把这个作品做完之后,其实这个作品本身跟作家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就好比十月怀胎,孩子生出来了,孩子是有自己的生命的。特别是孩子长大以后,他是有自己独立的意志。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有限的。他会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跟父母也只是亲缘上的关系。

作品常常也是这样的,很多作家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写这部分作品的初衷,当时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有什么样的环境和心绪?作品做完之后,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甚至于解读后,与作家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事情。1000个人有1000个人解读哈姆雷特的方式。

红楼梦成为显学,养活了很多人,很多人就是以红学为生,叫做红学专家。解读到最后就变成重新创作了。

《红楼梦》就像一口井,有的人从井里面看到了天空,有的人看到了井水,有的人看到了自己。也有人把井水汲出来,取一瓢饮。

所以现代人对红楼梦肯定是过度解读了。但是,过度解读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你们不要把这部作品当做中心。

大家只是围绕着红楼梦这本书,编自己的故事罢了。


作家裴纲


案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以梦幻式的构思,以隐喻式的写法,批判封建制度的罪恶及封建贵族家庭的腐朽没落,向往自由等等。书中大量的诗词曲赋继承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传统,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之美。红楼梦涉及美学,中医药学,饮食,古董,金石,建筑,诗词曲赋,人际交往,管理学,政治学等等领域,对研究清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写作上构思奇特,写法复杂,语言富有魅力,其中隐喻众多,不但人名而且诗词曲也都暗示人物命运,情节安排巧妙,处处彰显作者智慧。人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写作技巧高超。在红学研究中,出现了各种流派,而且还出现了红人相轻的情况,但是不可否认有很多文学爱好者研究的还是比较深刻的,, 比如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她对红楼各抄本都非常熟悉,提出的论点和见解也发人深省,这是令人敬佩的;但也有些人却不免穿凿附会之嫌,太多臆测,完全脱离了文本,这就不是红学研究了比如如今不少人研究秦可卿能衍生出秦学.其实不仅红学,一切的文学作品,尤其小说,只有立足文本的阐释和研究,才有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曹c轩


【《红楼梦》之我见】

《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真真是爱极了,原著看过六七遍,87版的电视剧看过两三遍,我也算是一个资历较浅的红迷了吧。

《红楼梦》的审美、文化、社会等价值极高,加之这又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实在让人好奇,所以一代代红学家不断地考证解释红楼,亦是题中应有之义,过分解读也不可避免。

木心先生说这些红学家是“好事家”,我基本同意先生的观点,但也未免太绝对了,不能一棒子打死一批人啊。很多红学家都考证红楼的朝代影射、解释书中人物的归宿、以自己考证出来的结果改写高鹗的续编等等,这确是未触及《红楼梦》的审美层面,都是舍本逐末地解读;近年来,蒋勋读《红楼梦》,确实抛开了很多书本之外的因素,注重文学的本质,以审美的眼光重读红楼,似有一股前无古人的气魄,但细读蒋老师的文字,便会发现他在解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用通俗的话解读红楼,文学的审美实质亦很少,这对于读过几次《红楼梦》的人来说,作用确实不大,但这也是进步的标志,使读者不会舍本逐末地读《红楼梦》。

《红楼梦》的“好事者”一直都很火,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对于初读红楼的人来说,更好奇的是红楼背后的真相,而不是这部名著的审美效应。




书之岁华Yanling666


虽说“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但是“开谈若讲红楼梦,不读诗书亦枉然!”


现代人对《红楼梦》的解读,“过分”是一方面,关键是“跑偏”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越是过分的解读,越是没有任何意义。


在网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比如:

王夫人害死金钏的“不善”;

薛宝钗嫁祸黛玉的“虚伪”:

王熙凤害死贾瑞的“狠毒”;

......

尤二姐为什么会把一手好牌“打烂”?

贾环为什么不能住进“大观园”?

宝玉宝钗结合后为什么会“反目”?

贾珍能用家法处罚贾母吗?

林黛玉死前说过什么?

......


试问,在《红楼梦》原著中:

林黛玉“死”了吗?

贾母犯“错”了吗?

宝玉和宝钗“结合”了吗?

尤二姐有“一手好牌”吗?

贾环该住进“大观园”吗?

贾瑞死的“无辜”吗?

......


还有说,宝钗生子名“贾桂”,之后“兰桂齐芳”。

试问,贾府第五代都是“草头”,她的儿子可能“另类”吗?

再问,她的嫂子名叫“夏金桂”,她的儿子允许“冒犯”吗?


还有说,《红楼梦》作者是“清朝废太子”。

那怎么理解“咱们是大舜正裔”与“正该作践犬戎为君父生色”呢?

“......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 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还有说,作者“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

且不说“曹寅”有没有“孙子”,单是作者把“曹操”列为“大恶”之人,还拿“唐寅”开`糖银'`果银'的玩笑,“曹寅”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孙子”!


现在,曹雪芹诞辰、曹雪芹守墓人、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著书西山、曹雪芹的朋友......统统都“冒”出来了。

试问,如果“曹雪芹”不是“曹寅”的“孙子”,那这些东西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红楼梦》写作:“隐真事,存假语”。表面文章都是假的,“曹雪芹”有几分可能会是真的呢?


《红楼梦》作者:滴泪为墨,研血成字,哭成此书!

《红楼梦》描述: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绛珠草“还泪”: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林黛玉“葬花”: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这部“血泪”浸泡的“红楼梦”,真的是“枉与他人作笑谈”吗?

......


现代人对《红楼梦》的解读,硬是把一篇流传千古的“锦绣绮纹”,生拉硬拽撕扯到“面目全非”!

这样的解读,不止是“过分”,而是“太过分”了!


稀语红楼


现在对巜红楼梦》的非文学解读,如各种宫闱斗争和明清秘史的索隐影射解读,都属于过度解读。这种过度解读在早年蔡元培的索隐和胡适的考证中就存在着,但尚可以视为主题背景和作者的解读范畴。

现在对巜红楼楼》的非文学解读己经引起众多爱好者的兴趣和追捧,可以和传统红学和主流红学(文学红学)区别开来,称之为史学红学。

在文学性解读中也存在过度的问题。如对巜红楼梦》内容的教条式阶级分析和对主题的政治性拔高,对人物的过度分析,对诗联散曲艺术水平的髙评等等。



曹宗国


开口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忹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艺术高峰和艺术瑰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时代的编年史和百科全书。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与辉煌可以比肩世界文学史的任何艺术家的文学作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建筑园林戏剧,封建社会的宗教礼仪教育等等。红楼梦也为后来的读者留下无数的谜团,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据目前不完全统计,人们各自的研究成果表明红楼梦的作者可能有六十多人了。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民间研究者、草根红学家凭借自己的研究结果挑战叫板主流红学界,都认为自己研究结果绝对正确唯一,大有舍我其谁的气概。时下的人们对红楼梦的研究解读太滥了,剑走偏锋,有的很庸俗乏味,背离了红楼梦研究的正轨,不是进行文学评论和文艺批评了。过分解读了,哗众取庞了,生搬硬套,生拉硬扯,很难让人们信服。我还是认为《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传是唯一正确的,其它种种探佚、研究大部分内容不能让人认可和叹服。很难相信废太子或其他皇子贝勒贝子等撰写出煌煌巨著红楼梦。有的研究者把红楼梦中的人物同清朝皇帝皇后贵妃朝臣联系起来,声称谁是谁的人物原型等等。把读者惊得目瞪囗呆,如坠五里云雾。文学评论文艺批评原本不是这样子的。它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红楼梦成了侦探推理小说了。曹雪芹的祖籍地有“铁岭说”和“丰润说”之争,有人不遗余力考据曹雪芹祖上在汉朝时同曹操等达官贵人是否有联系等等,这些,对于研究红楼梦有多少现实意义呢?有没有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的味道啊。劳民伤财吧。

红楼梦研究探佚评论评价和欣赏应遵循艺术规律,走向科学正确的轨道上来。这对于扩大中国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的影响是必要的,对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和鉴赏能力是必要的。我们希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更希望研究者拿出铁证,研究成果惊世骇俗让人们信服而毫不怀疑。红学研究的路是漫长的,远方有真相和朝阳,有露水花和芬芳。

二O二O年二月二十八日于明秀山庄


星升201907


我认为现代人对《红楼梦》确实过分解读了。

首先,我所认为的过分解读。我认为蒋勋先生从美学,从自身感悟的角度去解读红楼梦是合适的,是可以被人接受的,也是有好多受众喜欢的。蒋勋先生说自己是美学布道者,没有说是红学家。我相信最开始的红学家是通过不同版本古籍查阅,再加自己感悟发表一些观点,无可厚非,有助于《红楼梦》的传播。但现代某些专家抛开有依据的古籍版本,根据历史开始联想解读,也归于红学,太过牵强。听过某个专家揭秘红楼梦的音频,确实想呵呵以对,许多说法纯粹猜测,毫无依据,还不许人质疑,这是典型的误入歧途,为了在红学圈占领一席之地,功利之心太明显。

其次,《红楼梦》的成功不是因为人物原型是谁,不是因为隐藏着多少宫闱秘事,不是因为作者身世多么悲惨,而是书本身的内容,对各色人物的刻画,对社会环境的映射,对诗词技法的纯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悟。甚至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都会发现里面的药方、果蔬种植技术、病后医养方式,新潮的两性关系、同性关系都有借鉴和对比研究意义。如果因为揭秘,《红楼梦》才流行,那为何之前被列为禁书,还能流传至今呢,仍为人津津乐道呢。

因此,我觉得现代人对《红楼梦》确实过度解读了。我想,大家都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喜欢红楼梦,就知道现代人哪些论断是对红楼梦的过度解读了。





秋阳lsl


我觉得并不过分。

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值得阅读的书籍。现在中小学生都在阅读红楼梦,我们成年人得益于生活经历的提升,也在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最近我也在读红楼梦,看到中学时自己在书上做的笔记,不免也产生和您相同的顾虑,我们现代人对红楼的解读,到底有没有过分?

1、解读红楼梦的书籍众多

市面上解读红楼的书特别多,光就故事情节隐喻分析的就有很多,比如《刘心武解读红楼梦》、《鲁迅评红楼梦》、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胡适《细说红楼梦》……关于红楼梦诗词研究的有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红楼梦诗词鉴赏词典》、《红楼梦诗词今译》等等。解读红楼梦建筑的书籍有《图解红楼梦建筑意象》、《红楼梦中的建筑研究》等等。还有关于药材的,关于花鸟的,关于人物心理的分析,关于服饰的分析……如果要详细列举起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2、红学研究,意义在于了解中国文化,增强名族自信心。

红楼中所包含的内容,如上文所述,上到皇家礼仪,下到吃喝拉撒睡,无所不有,无所不含。在我们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趋于西方化的今天,研究并推广我们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这几年国家也在这方面努力,无论是增加中小学生古文占比,还是搞汉服、毛笔书法动等相关,都在体现这方面内容。

3、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要理解其中故事,作为茶余饭后谈资即可

红楼梦第一回有文曰:“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至于几首歪诗,也可以喷饭供酒。只愿世人当那醉余睡醒之时,或避事消愁之际,把此一玩,也省了些寿命筋骨!”所以,我们普通人阅读红楼梦,充其量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听些故事罢了。红学不下决心,也无法更深入的了解,因为读一遍以不易,何谈研究!况且,今日我们皆是红尘中碌碌之辈,哪有时间坐下来好好细看一本书!

4、辩证着看待这个问题。

世界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或潜心工作,或认真带孩子,或细读一本书,或做几道美食,都是有意义的。所以红楼深入研究不为过,但并不是需要所有人都去深入了解它!

谢谢!

参考网站: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





胡说红楼梦


“现代人”指的是哪个现代人呢?现代研究《红楼梦》的非常多。而且这个“现代”是怎么划分的呢?按照历史刻本上的说法,应该是指1919-1949年间这一段时间,但貌似我们也把1949年以后的“当代”叫作“现代”。现代研究红楼梦的人很多,随便说的话,就有什么探轶学、索隐派、考证派等等,很多说法不一。总体来讲的话,索隐派和新索隐派肯定是不靠谱的。索隐派以民国间蔡元培先生为主要代表。蔡元培先生写过一本《石头记索隐》,说《红楼梦》是康熙间的政治小说,女子代表汉人,男子代表满人,红就是朱,朱就是明朝的姓,就是汉人,贾宝玉爱吃红的,说明他是满人喜欢汉文化。后来他还一一给他们对号入座了,比如贾宝玉是康熙的废太子胤礽,林黛玉是著名诗人朱彝尊,薛宝钗指高士奇,贾探春指徐乾学,王熙凤指余国柱,史湘云指陈维崧,妙玉指姜宸英,薛宝琴指冒辟疆,都是康熙间的名臣或者名诗人……他还深扒了这两组人的共同之处,脑洞开的大,反正我是前所未见。但是,通过这本书的脑洞让我对蔡元培先生的想象力非常佩服,果然脑筋非常活泛,不愧是在北大搞兼容并包的人物。但是仅仅从这个文本来看,就解读非常过分了,用力过猛,所以索隐派后来就没人搞了。

不过后来刘心武先生搞了个“秦学”,算是新索隐派,从秦可卿的角度入手,也是深扒康熙朝的事情,说秦可卿与废太子有关系,贾元春又与她之间有什么故事什么的,将康熙朝的旧事与《红楼梦》中的事情两相对照,初看似乎非常有道理,但实际上已经脱离了《红楼梦》的原文了。刘心武先生搞这个索隐其实下了不少功夫的,读一读开开脑洞也挺好的,而且也可备一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站在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者自己对作品的解读也是作品的创作过程,虽然我觉得刘先生这种读法有偏差,但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通过索隐派解读《红楼梦》,让我想起朱熹论读书法有说道:“凡读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今人多是心下现有一个意思了,却将他人说话来,说自家底意思,其有不合者,则硬穿凿使之合。”索隐派的读书方法恐怕就是这样的,先认定书中某事与历史某事相关,然后再去找书中的细节,找历史上的细节,然后再穿凿,让他们看起来一致。这就是朱熹说的不可以使用的读书法。当然,其实好多人写论文也是这个思路,这就积重难返了。


黑猫芝士


岂止是过分,简直有辱斯文。有些纯粹是臆想和意淫。有些连意淫都算不上,简直是误人子弟,比如有一本红楼索引将红楼人物一一对应清朝官员,说得有鼻子有眼,根本是无稽之谈,竟然还是大家,实在是吃多了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