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100多年前的“鍾南山”——伍連德


人物簡介


新冠病毒肆虐,在全民防疫中,我們採取了種種措施,如封城、戴口罩、隔離“疑似病人”等。這些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是抗疫經驗的積累。鮮為人知的是,從發明醫用口罩到建立中國的防疫體系,都離不開一個人——伍連德博士。在清末的東北鼠疫中,他挽救了數萬同胞的性命,並由此構建了中國的防疫體系。


100多年前的“鍾南山”——伍連德

伍連德

伍連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字星聯,祖籍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臺山市),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醫學博士,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的創始人,中國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領域的先驅 ,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是華人世界的第一位諾貝爾獎候選人。

1896年, 成績優異的他,順利進入到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Emmenul College)學習醫學。1902年,他先後到英國利物浦熱帶醫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進修。一年之後,他便通過了醫學博士論文答辯,收穫滿岌,學成回鄉。回到檳城後,伍連德成家立業,開診行醫,走上了人生第一個巔峰,在當地很快就小有名氣。顯然,此時的他不會想到,自己未來的人生會出現多麼大的變化。


回到祖國

1907年,伍連德忽然接到了一封的信件,署名居然是大清朝直隸總督袁世凱!打開信件,伍連德發現竟然是袁世凱親自邀請他到天津就任陸軍軍醫學堂幫辦。

伍連德思考了許久,終於,胸中那遠方青年遊子久存內心的報國之情,壓倒了對眼前安逸的眷戀。於是,伍連德毅然放棄了已有的事業,隻身前往一切都是未知的故國。

1908年,伍連德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東北治疫

1910年,東北地區突然爆發了一種可怕的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染疫病人,先發燒,次咳嗽,繼以吐血,不敷日即身死,死後皮膚呈紫紅色…這些症狀指向一種曾經令世界都為止膽寒的瘟疫:鼠疫。

1911年,年僅31歲的伍連德臨危受命,任北滿防疫處總醫官,前往哈爾濱處理肆虐的鼠疫。在沒有醫學實驗室的情況下,他偷偷解剖屍體,得出了肺鼠疫可以人傳人的結論。醫護人員欠缺防疫常識和設施,他就發明了便宜、有效的“伍式口罩”。在他的主持下,東北鐵路停運,哈爾濱封城,病人隔離,屍體火化,防疫局勢一舉扭轉。四個月後,駭人的肺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伍連德之名也聲震寰球。



戰“疫”先鋒

從1911年至1937年,伍連德有近三十年的時光在中國,但東堂子衚衕的家,他卻很少享用。國內數次暴發烈性傳染病,他都衝在一線,還先後主持興辦了現代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行政單位及科學社團等30餘個機構,代表國家與學界出席重大國際學術會議20餘次。不過,北京這座城市仍然留下了伍連德許多足跡,至今餘蔭猶在,舊跡可尋。

1913年,伍連德向袁世凱提出加速發展現代醫學教育。次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出考察團來華,伍連德全程陪同,歷時四個月,訪問了十餘座城市的17所醫學院及97家醫院,最終促成基金會出資,在北京創辦一所集教學、臨床、科研於一體的高標準醫學院。


1917年,協和醫學院奠基,1921年正式建成。伍連德受邀在開辦儀式上宣講其學術論文《論肺鼠疫》。梁啟超在回顧晚清到民國50年曆史時,感慨地說:“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伍連德字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讓他傾注心血最多的,則是中國第一家現代化西醫院。1915年,北洋政府前財政總長周學熙想在西山一帶建療養院,而伍連德則提議,應在北京的中心城區為老百姓開辦一所西醫院。為此,他聯絡社會賢達,募集資金,在獲贈歷代帝王廟一側高地的基礎上,又購置了其後約1英畝的土地,作為院址。

1916年6月,這所新式醫院動工,作為榮譽醫務總辦的伍連德,“每天乘坐私人黃包車,從東城東堂子衚衕家中穿過紫禁城,通過兩座皇家湖泊上的石橋,拐過乾隆登基前接受早期教育的黃瓦宮殿,途經1644年起義軍逼近北京城下使明朝末代皇帝崇禎自縊的煤山。25分鐘後,飛快的黃包車便到達了未來的中央醫院所在地”。他在一棵老樹下休息,或在旁邊吃一頓簡單的麵條午餐,同時監督工程進展。


中央醫院僅兩年就建成開業,各科室設備周全雅緻。作為首任院長,這所醫院寄託了伍連德“醫學昌明,可與列強並駕”的期願,也讓普通中國人可以不用求醫於外國醫院。如今,這棟建築仍在為患者服務,現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白塔寺院區)。


1935年,因為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傑出成就及發現旱瀨於其傳播中的作用”,伍連德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華人。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因心臟病逝世,終年81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