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從"熊圖騰"崇拜及"中原——通古斯假說" 探討秦人的起源

導語:上古時期中國多民族文化的源流,是一個誘人又容易誤導人的話題。

說它"誘人",是因為它關係到世界上人口最多、延續性又最持久的這個文明在發生期的根本奧秘;說它"誤導人",是因為問題複雜,又涉及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在考古學的大批發現積累到相當程度之前,古人乃至近代的博學通人也都還沒有足夠的條件去解答此類疑難,反倒會引發各種偏激觀點。

從西周確立正統的觀點看,秦人的族源和文化顯然都是被邊緣化的。多虧有了"尊王" 的功績,即秦先祖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才被正統所接納,在古書中秦人往往被視為與中國相對的戎狄而與此針鋒相對的是秦人出於東夷說。理由在於,鳥圖騰為東夷文化的普遍特徵,秦始祖誕生神話以女脩吞玄鳥卵為契機,所以秦人也應被看成是發源於東夷的一個族群。

參觀過世界第八大奇蹟——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地下軍陣的人,都會對那千軍萬馬面向東方的宏大陣勢留下難忘印象。坐西向東,似乎是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一統帝王的內心情結,也昭示著"秦王掃六合"的揮師前進方向。但是這種直指正東的方向意識中,有沒有文化歸根和"狐死必首丘" 的意思,卻不得而知

從

兵馬俑

中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的口傳文學,把西北的崑崙山作為自己尋根問祖的目的地,多少透露出自西北到西南的民族遷徙情況。而大秦帝國瞬間灰飛煙滅的敗亡史,沒有來得及留下足以指示其族源歸根方向的任何文學線索。這就使"秦人西來說"與東來說長期處在爭議之中,真相難辨。

一、探尋"嬴"姓的歷史起源

在非子受封的同時獲得賜號"秦嬴",而在受封之前,並沒有"秦"這個國族稱號。從司馬遷《史記》記載非子受封事件的"復續嬴氏祀"一句,我們知道這一族本姓"嬴"。經過歷史滄桑,在如今的十幾億中國人裡,"嬴"這個姓已經屬於鳳毛麟角。可是越過秦國再向上古追溯,其由來卻很古老:那是舜時代的賜姓。 這也就是說,嬴姓人群早在夏代以前就在中原一帶活躍和繁衍。其由來幾乎和四千年文明一樣悠久。

(1)"嬴"字本身就是權力的象徵

西周銅器銘文上的"嬴"字有用做姓和名的幾種情況。比如西周早期的嬴霝德鼎、 庚嬴鼎等,西周中期的嬴氏鼎、嬴霝德簋等,還有西周晚期的楚嬴盤、春秋的鑄叔作嬴氏鼎。從大批來自王室貴族的禮器名稱看 ,"嬴"字中隱約透露著某種異常尊貴的符號背景,絕不是一個尋常的漢字

從

嬴霝德鼎

《史記·秦本紀》說,夏代時嬴姓一族"子孫或在中國 或在夷狄"。殷商時,"自太戊以下 ,中衍之後 ,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可知嬴姓族在夏、商、週三代雖然有些"在夷狄"的雜處嫌疑,畢竟還是聲名赫赫的大姓顯族 ,而且和三代的王權正統都發生過"有功"或"附庸"的關聯。

(2)"嬴"與"熊"的關聯

關於"嬴"與"熊"的關係,古史學家衛聚賢早在八十多年前就已經進行了分析:從字形和字音的雙重分析中發現,"嬴" 與"熊" 本為一字,兩字是互換使用的。熊姓的楚國與嬴姓的秦國和趙國,都曾經是熊圖騰的國度。

今天我們舉出金文中"嬴"與"能"(熊)兩個字的寫法,確實不難看出:"嬴"字基本上是"能"字加上一個表示"女"的偏旁,或者說是能字與女字的組合變體。或許是在暗示和朝鮮族神話鄂溫克族神話一樣的熊母生人的信息。

從

金文中的"嬴"字

衛聚賢是早期接受西方圖騰理論並應用於中國古史研究的先驅之一。由於他對秦與楚、趙皆為熊圖騰後裔的觀點過於突兀,除了文字學的單一推考之外,缺乏其他方面的整合考慮,所以略嫌武斷,連同他的"殷商起源於西南說"等新奇觀點,基本上沒有被學術界接納 ,如今幾乎被淡忘。李江浙考證秦人發源地在河南範縣,卻不瞭解衛聚賢早有高見:範氏之祖為熊。

二、根據出土文物考察嬴秦與熊圖騰的關係

既然前人已經提出了創設性的新觀點,那麼我們何不更進一步研究呢?況且人類學與考古學的視野能讓我們在文字以外看到更多的文化符號線索。考古新發現的甘肅省禮縣永興鄉趙坪村圓頂山嬴秦貴族墓為我們提供了文字之外的重要線索。在新近出土的秦人先祖的文化遺存中,更能看到許多熊造型的文物身影,昭示著二者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1)兩件出土文物

第一個是二號墓出土的"獸流扁體盉"(又稱"蟠螭紋扁圓盉"),現存禮縣博物館。通高32釐米,長35釐米。器身由四隻蹲坐熊形足支起,坐熊上方還頂著虎。器嘴和把手被鑄造為獸形(仔細辨析可看出熊龍形象),器蓋頂有一大四小五隻玄鳥形象,而將器蓋和把手相連接的,是前虎後熊的形象(也有解釋為熊虎交媾象徵)。

從

禮縣圓頂山出土的四輪車形器

第二個是一號墓出土的四輪車形器,表現出熊神端坐在銅車中央的形象。該器形制特別,不同於常見的隨葬禮器。通高 8. 8 釐米, 長 11.1 釐米,寬 7.5 釐米。車輪直徑 4 釐米。車身長方形,車上四角各有一隻立鳥,分別朝向四方。車身四邊角各有虎 ,呈向上攀爬狀。車身頂為能夠打開的兩扇蓋,車前部有一坐人,似為駕車的御者,駕車人身後的主人位置上,是一隻熊,呈現為端坐姿勢,張耳昂首,樣式十分尊貴、威武。

(2)嬴秦一族對熊的崇拜

上面兩個秦國早期動物造型表明:熊不是作為一般的動物形裝飾而出現在青銅禮器上的,其尊貴的身份非神明莫屬。坐熊的造型傳統,我們在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六件玉熊、石熊那裡,早已有所領教。熊與虎、玄鳥共同出現,可推知嬴秦族信奉的神話動物雖有多樣性,但以熊、虎和玄鳥為主。

一號墓與二號墓相距僅十米,二號墓是圓頂山四座大墓中規格最高的,在二層臺上有殉人七人,墓中出土青銅禮器達到五鼎六簋,據發掘者推測已有二鼎被盜,所以原來應是七鼎六簋,級別非常可觀,絕非等閒之輩的貧民墓葬可以相比

以蹲坐熊形來塑造青銅禮器的器足,這一造型傳統,從殷商、西周時代一直延續下來,在漢代文物中也能看到大量的同類現象。現在有了秦先公墓出土的實物"獸流扁體盉"等,說明熊足器物自商朝傳承三代並未斷絕。

從

七鼎六簋

(3)嬴秦族人對玄鳥的崇拜

在秦墓四輪車形器上,鳥與熊的形象同時出現,從這兩種動物的數量關係和空間位置關係看,好像不是簡單的並列,不是平起平坐的關係,而是有中央與四方之分的。這種情況,類似於五方帝系統中的位於中央的黃帝與四方之帝的關係。一個猛獸與四鳥的組合圖形,也很容易令人想到《山海經》中多次出現的"使四鳥:虎、豹、熊、羆"的敘事模式。

(4)"熊"與"鳥"的結合

在已經正式發掘出土的和民間收藏的殷商玉器中,都可以看到一類鳥獸合體的奇特造型,這裡面潛藏著鳥圖騰與熊圖騰相互統一的信息。

比如婦好墓出土的"石怪鳥",其實可以看成變體的坐熊:鳥頭坐熊,呈現出鳥熊人合一的形象,其背後顯然存在相應的神話觀念。

還有家住在安陽殷墟的民間收藏家常慶林《殷商玉器收藏與研究》一書發表出來的殷商玉器:白玉圓雕熊頭鳥身器。其評語是:"在殷商青銅器、玉器、石器、骨器中,獸頭鳥身的器物很多,它們在出土或輾轉傳世的殷商遺物中頻頻現身,決不是偶然。顯然,這些獸頭鳥身的形象和龍、鳳一樣,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它們誕生於遠古先民的宗教、巫術、圖騰等有關的精神世界中。"

從

婦好墓玉熊

三、司馬遷筆下的秦人起源神話

(1)黃帝為共祖

和《春秋》的微言大義正統史觀相比,司馬遷的古史觀有一個突出特點,那就是把西漢以前的整個國史敘述為華夏民族史。具體來看,夏、商、周、秦四代人的族群淵源,被歸結到同祖同宗的完整譜系裡。四代人皆以黃帝為共祖。這樣看,從有熊氏黃帝,到崇拜熊圖騰的嬴秦之間,不就是一脈相承的嗎?

(2)嬴秦一族與戎狄的關係

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了嬴秦一族早期歷史上與戎狄的關係,或者說是夾在華夏與戎狄之間的特殊文化身份。從先祖大費幫助大禹治水,到幫助舜調馴鳥獸,再到非子幫助周孝王養馬,最後到秦仲幫助周宣王誅西戎。

我們看到一種前後一貫的敘事模式:

秦人族群始終被表述為正統王朝之外的異族輔助者和歸化者,他們始終處於華夏與戎狄的中間地帶。司馬遷的敘事還明確給出另外一個與熊圖騰可能有關的姓氏線索,那就是費姓與嬴姓本出一源

費姓的源流考察就更加明確顯示出同北方通古斯人的關係,而今天仍然崇拜熊圖騰的北方遊獵民族正屬於通古斯人。那麼這是否說明嬴秦一族也是通古斯人呢?

從

通古斯人面貌

四、秦人是通古斯人嗎

最早提出秦人是通古斯人說法的是朱學淵,他在《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貞人》中告訴人們:嬴秦的族系淵源不是"中國",而是所謂通古斯人,即以長城為界與漢族政權長期對峙的戎狄—匈奴—靺鞨—女貞—滿族這樣一線貫串下來的北方遊牧族群。

(1)山東一帶古有熊姓氏族聚居

《尚書》中有《費誓》篇,講的是西周初年魯公伯禽東征討伐東夷人的費國時的誓師宣言。《逸周書·作雒解第四十七》,周公東征平亂,"凡所徵熊盈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倘若此處所記"熊盈族"是"熊嬴族"的別寫,則以"熊為其祖"的費氏費國當然也和"熊嬴族"系出同源。"熊盈族十有七國"的說法,表明了熊圖騰部落已經結為聯盟,其文化勢力相當強大。這是熊嬴族在此聚居的一個例證。

從

東夷部落

其次,山東一帶古有熊嬴族聚居,體現在姓氏符號方面,就是"能"姓,這一點也得到了考古學的證實。一是1980年9月山東省黃縣莊頭村出土的"能奚方壺",是西周早期的器物。上面有"能奚乍寶壺"銘文。二是能匋尊,也屬於西周早期,現存故宮博物院,上有"能匋賜貝"和"能匋用作"字樣。

商末周初時,山東一帶有能姓氏族活動,這和《逸周書》所記"熊盈族十七國"以及《尚書·費誓》所反映的費國勢力,形成了一種吻合對應。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基本斷定山東一帶古有能姓氏族聚居,但是,從中原遷往北方的通古斯人與在西北起家興邦的秦人,他們之間的關聯是如何開始的呢?

(2)史前玉文化的證據

近年來史前學方面給出的重要線索,是北方紅山文化與西北齊家文化在玉文化上的對應與相似。而在這兩種史前玉文化的對應背後,考古學者提出更大的史前文化區域間的互動,即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的聯繫與相互影響。

位於今甘肅寧夏的齊家文化,以內蒙古草原之路為通道同紅山文化連成一個整體的玉文化傳播帶,也就是以內蒙南部為紐帶,把東北與西北看成一個非定居的漁獵和遊牧文化大區。

從

史前文化分佈

齊家文化與紅山文化的關係,在人文地理學上看,恰好對應其中古以後的文化後繼者——西夏和遼金的關係。而所有這些邊緣文化相對於中原文化的關係,又猶如漢帝國與匈奴的關係。這種說法的證據在於,處於兩種文化中間地帶的陝北近年來出土了標準的紅山文化類型的玉器,這種史前玉器文化顯然是在兩種文化共同影響下形成的。

根據以上這些推論,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假設:山東地區史前存在通古斯人,這些位處東邊的通古斯人很可能與來自西邊的秦人先祖相互融合,構成嬴秦一族的起源。

結束語:關於秦人的起源問題,學界一直眾說紛紜,由此也導致了對秦人"華夷"身份的不同判定。筆者從新近出土文物再次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在蘇秉琦中國考古學區系類型學說的基礎上,吸取了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對秦人與通古斯人之間的關係做出了新的假設。

筆者以秦人"熊圖騰"為切入點,進行其與其他文化的對比,希望對熊圖騰的相關研究作出補充。雖然漢字記錄下來的古文獻中,沒有留下完整的黃帝熊圖騰敘事,只留下一些與熊羆相關的蛛絲馬跡,但是我們可以參照口頭傳承下來的中國的滿—通古斯語族熊圖騰神話,以及可記錄下來的朝鮮檀君神話,甚至還有日本阿伊努和北美印第安人的同類神話,相對復原出黃帝熊圖騰神話的大致線索,使這一失落已久的文化遺產重新為當代人所瞭解。

參考文獻:

《史記》

《古史研究》

《秦西垂文化論集》

《殷墟婦好墓》

《殷商玉器收藏與研究》

《尚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