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道德经》第27章,“善行者无达迹”,是什么意思?

泰和道安


寂靜的夜,孤寂的心在夜空中游荡,风不经意间袭来,打了个寒颤,流星划过星空,似乎更暗了。薄寒披衣信步,暖日之夜,怎么会冷呢?幽隐中的小虫发出丝丝之声,被风碾过的痕迹,却还在追寻,倏忽是追不到的,何必费神呢!

这是我当时的心迹。可寻乎?爱人谑言:你这是从七院跑出来的吗?

庄子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化迹于冥漠。

何谓“善”,和合阴阳也,何能和合阴阳,其同《阴符经》所言:“三才即盗,三盗即安”之“盗”机,人能识得“盗”机,彼此相安。

老子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神炁相依也,君民一体也!

自性乃一身之主,君也,心神也,处上,虽有荣观,却燕处超然。此君统领一身,处上而民不重,处下而民害。三丰祖师曰:“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心神”、本真之“自性”果不动乎?非也!气行神随,气止神驻,神气相抱,融融洩洩,勿忘勿助,以无有入无间,入于无何有之乡,无为之道也!如此,何迹可寻?

民者,炁也。神炁混然,倘神之态自若,炁之状若何?“民”无巧利争竞,一炁周流,秩序井然,一身舒泰。人能有此神气交融之行,岂不为无辙迹之善行?


微妙玄通冰激凌


“善行者,无达迹”,是说,善于行路之人,所过之处,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因此无法追寻。引申而言,善于行事之人,会循道而行,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做好了,不会留下任何影响,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一切又是那么的和谐。自然之道,便是如此;用在修身之道上,身体康泰,精气神饱满安闲,长生久视之道也;用在治国之道上,循道而为,决不妄为,为于不知不觉之中,却好似什么都没有做,“无为而治”,此之谓也。

叶尾守宫 壁虎拟形 浑然一体 难觅其踪

就字义来讲,“善”,是善于,是洞察其道,循道而行,因而体现高超的技巧和智慧;“行”,是行路,引申为行事、行道;“达”,是经过,到达,较晚的《老子》版本写作“辙”,是车轮留下的痕迹或经过的路线;“迹”,是痕迹,(不良)影响。因此,本句字面的意思,是善于行路之人,所过之处,不留痕迹,因此无从追寻。

就自然之道而言,动植物之间犹如五行的相生相克,丛林法则所体现的弱肉强食,都是隐藏行迹和追踪行迹的生死博弈。因此,捕猎者与被捕猎者之间,是一场生死游戏,捕猎者努力去追寻猎物的踪迹,而被捕猎者则根据自身所在的环境,千方百计掩盖自己的行迹,在特定环境隐藏自身形态的,叫做“拟态”,如马达加斯加的特有的壁虎叶尾守宫形态与枯叶无异,而北方冬天的雪狼则隐藏在雪原背景。被捕猎者隐藏了行迹,捕猎者则无迹可寻,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实力与智慧就是这样得以不断演进和提升。

就社会治理而言,盗贼与官府,实际上是基于罪证的博弈,是一场侦查与反侦察的游戏,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明的盗贼,作案不留痕迹,因而官府找不到罪证,也就可以逍遥法外了。而高明的巡捕,就要从犯罪现场有限的痕迹之中,寻找出蛛丝马迹,以便能够顺藤摸瓜,找到罪犯,将之绳之以法。古代社会最难管理的,大概就是江湖游侠,如果能像乔峰大侠一样内力深厚,更兼降龙十八掌所向无敌,自然是好,但这样内外兼修之人实在太过少见,退而求其次,学到段誉王子那样,凌波微步去留无痕,也是好的,至少可以做到打不过躲得起,干脆让对方打不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逃之夭夭。

就帝王之道而言,皇权至高于无上,最怕的是别人起了觊觎之心,非分之想,有空可钻,有机可乘。因此这个位置,天下人都在盯着,特别是那些离皇权最近的皇亲国戚,高官显贵,因此围绕皇权的争夺,最是惨烈,集中体现在皇储太子之争,因此“无情最是帝王家”。在这一点上,秦始皇帝就没有做好,自以为天纵英杰,虽然深爱公子扶苏,却是迟迟不肯立除,总是幻想着长生不老,把这个皇位永远地坐下去。秦始皇帝的暴崩,与北宋司空薛居正大人大概相同,是因为扶持了道家的丹砂造成的,事发突然,令人措手不及,因此使得大才赵高有机可乘,仓促之间,权衡之下,养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二世胡亥便继了位,大秦帝国短短数年便大厦倾颓,灰飞烟灭,千载之下,令人扼腕叹息。秦始皇每次出巡,场面盛大,还引发了太多人的觊觎之心,非分之想。太史公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尝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天下看到秦始皇帝出巡场面的人,何止千千万万,一旦有了机会,六国的忠臣义士和热血青年,就会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开始造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实何止楚国呢?六国亡国之君,亡国之臣民,有太多太多人希望暴秦灭亡,恢复故国,因此希望刺杀秦皇之人,不可胜数。要想确保安全,必然加大护卫,必然劳师动众,必然劳民伤财,必然消耗国力,实乃失策。俗话说狡兔三窟,英明伟岸的秦始皇帝,确然不如高坐咸阳宫殿,静观天下之变,消弭祸患于无形,才能确保大秦帝国社稷长治久安,而乃四处巡行,不知止息,殊不知“轻则失臣,躁则失君”,以致亡身覆国,大秦帝国如同划过天际之流行,昙花一现。所以,帝王应该自重,端坐咸阳宫室,因为真正的“大行无迹”,便是“抱朴守一”,垂拱而治,打听天下的消息,自有万千臣工,又何必心存侥幸,事必躬亲呢?

善行无迹,用在治国之道上,就是必须作为的,就不事张扬,循道而行,悄悄做到,不留任何不良影响;不需作为的,绝不轻举妄为。这样外人看起来,君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又是那么的和谐,而在天下百姓看来,“民皆谓我自然”。这便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巡行帝王 浩浩汤汤 如此者也 丈夫自当

【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


泰和道安


“善行无辙迹”,字面意思是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 真的如此吗?

这句话中关键字是第一个字“善”。那么,对于《道德经》来说什么是“善”? 《道德经》不讲人的善恶。如果说人的善恶,就违背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道德,是“尊道而贵德”。看《道德经》如果一切围绕着“尊道而贵德”来看,就会发现《道德经》真的就讲了“道德”两个字。其他的治国、修身、养生、兵战……都是为了说明“道德”二字而举的例子。

按《道德经》“尊道而贵德”的思想来看,“尊道而贵德”是善,反之则为不善。一个人既然“尊道而贵德”,那么行事就必然会顺应自然,顺应事物的规律,不违道与德。一句话:顺应自然规律就是善。

辙是车辙,辙迹是车轱辘留下的痕迹。 行就是驾驭马车。

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与生俱来的特性,既道。马车本身也有自己的道、自己规律。“尊道”在这里是尊重马车本身所独有的特性。如何才能“尊重马车之道”?这就必须学习。《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

马车是马和车。马有马的脾性,车有车的特点。要想马好好拉车,就必须顺着马的脾性。马累了,就让它休息一会;马饿了,就喂它吃草料。假如,驾车的人自认为是马车的主人,马累了不让休息,马饿了不让吃草料。如果马的脾性好,是一匹老实马,任劳任怨,任人驱使,马就有可能病倒,再也无法干活,严重的甚至累死,一命呜呼。如果马的脾性不好,是一匹倔强马,一根筋,性格暴躁,轻则罢工不干,重则会尥蹶子,把车子弄翻,甚至来个车毁人亡,同归于尽。同理,车有车的性能,如果不按车的性能来用,轻者车损,重者车毁人亡。



《道德经》中说:“将欲取之,必故与之。”你想要使唤马车,就必须让马吃好喝好休息好,就必须把车好好检查一番,该修的修,该补的补。放低姿态,尊重马和车自身之道。不要认为自己是马车的主人就随意使用马车。这就是“尊道”。

《道德经》中说:“为道日损”。驾驭马车,不违逆马和车固有的特性,这就是损,损掉违背马车的特性的想法与行为。

如何使用马车,这是驾驶者的德行,德行好的,放低姿态,尊重马和车自身之道。这就是“贵德”。也就是《道德经》中说的“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下”就是放低姿态,放下身份。

“善行无辙迹”:按马车本身的规律驾驭就不会有痕迹。

岂止是驾驭马车如此,做任何事都是如此。比如管理一个公司。

老子接下来又举数例:“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都是为了说明依照道德行事的后果。

按照事物本身的特性做事,这是“尊道”;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事物的特性之上,这是“贵德”。尊重事物本身特性行事,必然不会引起事物本身的抗拒。没有抗拒就能长久。这就是长久之道,这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说的是长久之道、无为之道。


xhscfq


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謫;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段话是老子对水风井卦的领悟。

水风井:水为智取;风为率性而为,似乎毫无章法,故曰大迷。

井卦的主旨是分权制化,垂拱而治——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

自然而然而井井有条;无主而治而生生不息。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文中的排比,并非单调堆砌铺垫,其实对应井卦下五爻变。善行无跡是井初变需,是顺势而为,圣人为道(立宪)。善言无瑕是井再变既济,元亨利贞,善法良治。善数不筹是井三变屯,反复其道,历历在目,如同总统选举,四年一届,不算而无遗。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善行善言,非圣人难以开启。何得要妙(火雷噬嗑,效法五行生克),何以解忧(地雷复,资治通鉴);何得治人(水天需),何可贱师(地风升,民主)!

不得洛书解易之法,何达老子深意。


洛书图解周易


🌿🌸善于驾车行路的不留辙迹。接着老子又说: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善于关门的不用门闩也无法打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也无法解脱……如果不能这样,有智慧却在迷中。引申意义:无为而治。

大行无迹,大道无为。真道无言,非行莫知。欲知其真,亲身躬行。


认朴明心


人不知鬼不觉的就过去了;来无踪去无影。


1180八一广场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唯善者能识,能知


朋悟


老子《道德经》二十七章原文为: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不用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段话若放在今天的语境下来理解,大意是这样:

善行路者不留车迹可追寻,善演讲者不留瑕疵可指谪,善计算者不依托工具,善保管者门不上锁却打不开,善结盟者不用文字协议却能让各方守约。

至于圣人则善于挽救人类,且不放弃任何一人;善于拯救万物众生,也不放弃任何一个。这种胸襟的光明博大可称为袭明。

所以能帮助人的人(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能帮助人的人,则是善人的学生。但切不可让这样的老师尊贵,也不可不爱这样的学生。这样表述看似大智慧其实是大迷惑,这就叫做要妙。

老子此章,贸然解读,相对烧脑。若能全篇通读,便会顿觉透亮直白:原来读老子竟然如此简单!


刘怯之


会养生的人,吃饭喝茶饮食之间就把小病的苗头给去了,那里还轮得到抱恙了才养?但是世人看到的不过是这人只是吃吃喝喝啥病没有。

会采访的人,和你唠唠家常聊聊天基本就了解情况了,然后着手解决问题。其实你感觉就是聊个天罢了。

润物无声,就这么个事儿。


遁世迷糊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上善若水!

《道德经》给人类指出进化方向,而老圣骑牛西去不留踪迹!

这就是对善行者,无达迹的最好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