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孔融让梨少时懂得礼让,后来却因不守礼教被杀,怎么给孩子讲这个


孔融让梨少时懂得礼让,后来却因不守礼教被杀,怎么给孩子讲这个

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最注重礼仪教养。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尤其受到重视,就像一些懂得礼教的小孩子,到现在都被我们称赞,就像我们熟知的孔融,这个孩子让梨的故事可是我们从小都比较熟悉的,但是,后来的孔融却因为自己不守"礼教"而被杀害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以后给我们的孩子讲述孔融的故事的时候,应该怎么讲述呢?

孔融少时锋芒乍现

孔融,字文举,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在家境上也可以说是出身名门望族,又因为自己年幼时候天资禀赋,又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所以,孔融在当时也是拥有一些名望的。

孔融让梨少时懂得礼让,后来却因不守礼教被杀,怎么给孩子讲这个

孔融不仅满腹经纶,也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李膺是当时的名士,位列"八俊"之首。当时的李俊非常好客,喜欢邀请自己的朋友来家里探讨文学,但是他邀请的人都是名士。李膺家的门人也是脾气比较大,来拜访李膺的只要不是名士或者是亲戚,门人是不会去通报的。孔融十岁那年,随着父亲来到京城洛阳。在洛阳听说了李膺的事情之后,孔融决定去拜访一下这位名士

孔融来到李膺家门口的时候,门人对他本来是不屑一顾的,毕竟一个十岁的小男孩还能掀起什么风浪。但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竟然告诉他们:"我是李君的亲戚"。

这下,这些门人们都慌了,连忙进去禀报。李膺听说一个十岁小男孩自称是自己的亲戚,还要见自己,一下子来了兴趣,连忙召见了孔融。在见到孔融的时候,发现这个小孩自己根本就不认识,但是这个孩子看起来举止不凡,很有教养。

孔融让梨少时懂得礼让,后来却因不守礼教被杀,怎么给孩子讲这个

李膺就问他:"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原本以为孔融会回答不上来,但是,没想到孔融落落大方的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以及您的祖先老子都是世交,所以,我们二人自然也就是亲戚啊。"当时的那些宾客以及李膺听见此话一出,十分惊奇于这个孩子的才智。

但是,宾客中有一位名叫陈韪的人却不以为然,甚至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说:孔融这个时候只不过是一些小聪明而已,等到长大了之后,长成什么样子的人还不一定呢。

孔融听到这句话,立马反驳:"那想必这位先生小时候表现一定很好了。"此话一出,在座的所有人都震惊了。在那以后,孔融的名声就这样,慢慢地积攒了起来。

孔融让梨少时懂得礼让,后来却因不守礼教被杀,怎么给孩子讲这个

孔融一门争义

孔融13岁的时候,父亲孔宙去世了,当时的孔融非常伤心,悲伤过度导致当时已经没有体力站起来了,需要有人搀扶自己才能够站起来。这样一来,孔融孝心的名声也建立起来了

在孔融十六岁的时候,名士张俭与自己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当时,张俭因为受到奸人迫害,所以,被奸人秘密追杀,张俭只好要到了孔融的家中。但是,孔褒当时刚好有事情外出不在家,张俭当时的情况也是比较紧急的,于是,孔融就做主让张俭进入自己的家里躲避。后来这件事情泄露,张俭得以逃脱,但是孔融、孔褒两兄弟却因为这件事情被逮捕入狱了。

当时,他们二人都争着要自己承担这些过错。孔融说:"收容藏匿张俭的人是我,所以应该由我来承受罪责。"他的哥哥孔褒却说:"张俭当时是来找我的,不是弟弟的过错,我愿意接受惩罚。"他们的母亲却说道:"年长的人承担罪责,所以,应该由我来承担罪责。"当时,他们一家人都争着承担罪责,想要守护家里的其他人。

最后,上报朝廷请示。朝廷下发决定,定了哥哥孔褒的罪责,孔融也因为这件事情奠定了更好的名声。

孔融让梨少时懂得礼让,后来却因不守礼教被杀,怎么给孩子讲这个

孔融因不守礼教被杀

从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孔融应该是一个遵守礼教的人啊,那么,他到底是因为什么样的事情被人指责说是"不守礼教",最后被杀害的呢?

这件事情应该还是与孔融自己的性格有关。孔融虽然熟悉礼教,自己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文雅之士,但是,孔融还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看不得任何凭借自己的官势为非作歹的人。这样的性格与当时的曹操结下了梁子。

当时的曹操可以说是一方霸主,做霸主的最受不了的就是自己的臣子违逆自己。可是孔融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看不惯其他人的暴行,哪怕这个人是曹操,孔融也要与他顶撞。

时,孔融是处处与曹操为敌。当时,曹操认为喝酒会误事,于是,曹操就想要颁布禁酒令。没想到这项措施却被孔融反对,他还提出了一种反对言论,说是美色更会误事,那么美色是不是也该被禁止啊。众所周知,曹操这个人十分好色。所以说,孔融这句话很明显就是在讽刺曹操。曹操知道了之后,一直怀恨在心。所以,派人四处打听孔融的言论,想要找到孔融的把柄,将他处死。

孔融让梨少时懂得礼让,后来却因不守礼教被杀,怎么给孩子讲这个

这时,经过四处打听,打听到了孔融的这样一句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父母对于子女算不得什么亲人,所以,子女也不需要向父母报恩。此话一出,曹操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孝顺是评价一个人品行极其重要的标准,所以,孔融自己说的这句话可以被判处死刑了。于是,孔融就这样被曹操处死了。

那么,当时以孝著称的孔融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言论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时,专门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当时的曹操想要夺取政权,所以实施政治高压政策。当时的孔融对于曹操极为不满,再加上自己本身性格刚正不阿,所以,孔融才说出了这样的话来讽刺曹操。

孔融让梨少时懂得礼让,后来却因不守礼教被杀,怎么给孩子讲这个

所以说,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还是要给孩子继续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谦让的原则,对于孔融后来的结局,我们可以给孩子讲好其中的各种缘由,让孩子懂得其中的很多无奈,这对于孩子后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是极其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