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古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前言:

蝗蟲,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螞蚱。在古代,蝗災和水災、旱災是對農業生產危害最大的三種自然災害。傳統農業靠天吃飯,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在古代,如果蝗蟲大面積出現,那絕對是一場大災難。

翻看歷史古籍,我們可以發現,在古時的歷朝歷代,都有關於蝗災的記載。而且,蝗災一般都伴隨著旱災一起出現,因此,中國自古就有“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說法。

據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的統計,秦漢時期蝗災平均8.8年發生一次,兩宋時期3.5年,元代是1.6年,明、清兩代為2.8年。另據著名昆蟲學家陳家祥的統計,從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的兩千六百多年時間裡,中國有史料記載的蝗災有796次,幾乎每三年就發生一次。

每次蝗災的出現,往往會造成​老百姓顆粒無收,流離失所,變成災民。所以,在古代,蝗災是一等一的大事。為了應對蝗災,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

那麼,在古代,如果遇到蝗災,古人會怎麼辦呢?

古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一、求神拜佛

在古代,不同時代、不同地區和不同認知的人,在面對蝗災時,應對方式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受制於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古代的很多人並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蝗災,他們認為這是上天對人類的懲罰。跟發生其他自然災害一樣,缺乏正確認知的人們,在面對鋪天蓋地的蝗蟲時,經常會跑到寺廟去燒香祭拜,祈求神靈保佑。

山東大蝗,民或於田旁焚香膜拜設祭而不敢殺。——《資治通鑑》

二、捕捉撲打

面對成群的蝗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捕捉撲打了。這種方法在《呂氏春秋》裡面就有了記載:“蝗螟,農夫得而殺之”。除了農夫自發的捕捉撲打之外,朝廷官府也鼓勵老百姓去捕捉蝗蟲。在西漢的時候,官府在應對蝗災時,想出了一個法子:命人捕捉蝗蟲,然後根據捕捉到的數量來給予獎勵。

為了提高老百姓捕捉蝗蟲的積極性,官府還制定了官收蝗蟲的條例,老百姓捕捉到蝗蟲後可以到官府那裡換取糧食。比如,宋代的時候,朱熹奉旨到浙東地區視察蝗災,規定會稽縣廣孝鄉老百姓捕捉到蝗蟲後,可以賣給官府:“大蝗一斗,給錢一百文,小蝗每升給錢五十文。”

朱子紹興捕蝗募民,得大者一斗,給錢一百文,小者每​升給錢五百文。——《捕蝗考》

古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三、挖溝掩埋

依靠人力捕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撲殺蝗蟲,但是卻無法大規模的消滅蝗蟲。東漢的時候,王充在他的《論衡》一書中提到了一種大規模捕殺蝗蟲的方法——“掘溝阻隔,驅蝗入溝,聚而殲之”。

挖溝有一個好處,就是起到一定的阻斷作用,在蝗蟲還不會飛的時候,將它們趕到溝裡,然後填埋起來,就可以達到大規模捕殺的目標。

蝗蟲時至,或飛或集。所集之地,穀草枯索。吏卒部民,塹道作坎,榜驅內於塹坎,杷蝗積聚以千斛數。——《論衡》

四、火燒蝗蟲

雖然挖溝掩埋可以大規模的消滅蝗蟲。但是,這種方法只對還不會飛的幼蟲以及蝗蟲不飛的時候有效果。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古人知道了蝗蟲具有趨光的特性。於是,利用蝗蟲的這個特性,古人發明了用火誘殺蝗蟲的方法。比如,唐代的時候,宰相姚崇在面對蝗災的時候,就命人在夜裡設火,在火邊挖坑,邊燒邊埋​。

蝗既解飛,夜必赴火,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除之可盡。——《舊唐書》

古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五、掘毀蟲卵

用火燒的方法可以輕鬆的大規模消滅蝗蟲。但是,蝗蟲繁殖得非常快,一隻雌性蝗蟲一次可以產卵300多顆,成長期只要兩個月,一年可以繁殖3-5代。

古人也認識到了蝗蟲強大的繁殖力,所以想到一個治標治本的方法,就是把蝗蟲產在土裡的蟲卵給挖出來,然後用火燒燬或者用水煮死。宋孝宗的時候,就曾下令“命州縣掘蝗”, 掘蝗也就是挖蝗蟲產在土裡的蟲卵。清代《治蝗全法》裡就有關於挖掘蟲卵的詳細方法。

北方宜於春暖土脈鬆脆之時,攜帶鋤鈀,四出巡視,凡見地上有無數小孔,形如蜂巢,及土微高起處,並上年蝗集之所,其土中皆有遺子,即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燒之。——《治蝗全法》

六、色、聲驅蝗

除了殺死蝗蟲之外,古人還發明瞭兩種驅趕蝗蟲的方法。

一是用色彩來驅趕蝗蟲,也就是利用衣物、旗幟等的鮮豔顏色來驅趕蝗蟲。

飛蝗見樹木成行,多翔而不下,見旌旗森列,亦翔而不下。農家多用長竿,掛衣裙之紅白色。光彩映日者,群逐之,亦不下也。——《除蝗疏》

二是用響聲來驅趕蝗蟲,主要是利用銅、鐵、火炮等的聲響來恐嚇蝗蟲。

又畏金聲、炮聲,聞之遠舉。——《除蝗疏》

古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以上都是人工治理蝗災的方法,除此之外,古人已經開始利用農業手段、生物手段和化學手段來防治蝗蟲。

一、對農作物種子進行特殊處理

在西漢的《氾勝之書》中記載,用馬骨、蠶糞、羊糞、附子等混合浸種,莊稼就不會生蝗蟲。宋代的《爾雅翼》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農家下種以原蠶矢,雜禾種之,或煮馬骨和蠶矢溲之,可以避蝗。——《爾雅翼》

二、適時播種避免蝗蟲

所謂的通過適時播種來避免蝗蟲,就是總結蝗災發生的時間規律,選擇好的播種時機,讓農作物在蝗災發生之前就成熟並收割,以此來避開蝗災。在《呂氏春秋》裡面就有關於適時播種的記載,《救荒簡易書》裡也有相關記載。

得時之麻,必芒以長,疏節而色陽,小本而莖堅,厚枲以均,後熟多榮,日夜分復生。如此者不蝗。——《呂氏春秋》

三、通過翻種土地來滅蝗

反覆翻種土地,可以把蝗蟲產在土裡的蟲卵給翻出來,經過太陽的暴曬和雨水的沖刷,可以達到銷燬蟲卵的效果。

四、種植蝗蟲不吃的作物

古人很早就發現,蝗蟲不吃豌豆、豇豆、芝麻等農作物。因此,在蝗災高發區域,人們多種植蝗蟲不吃的農作物。

河東大蝗,惟不食黍、豆。——《晉書》

古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五、用鴨子來滅蝗

經過長期觀察,古人發現,鷺鳥等鳥類非常善於捕食蝗蟲。但是,人工馴化、飼養鷺鳥比較困難。到了明代的時候,陳經綸通過細心觀察、試驗,發現鴨子的習性跟鷺鳥很相近。於是便用鴨子來滅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後來他的後代又把這個方法進行了推廣。

(蝗)未能飛,鴨能食之,鴨群數百,入稻畦中,緣頃刻盡,亦江南捕緣一法也。——《除蝗記》

古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六、利用石灰、稻草灰等滅蝗

在古代,雖然沒有農藥,但是古人已經懂得利用石灰、草木灰等來防治病蟲害。明確記載用石灰、草木灰等來防治蝗蟲,最早見於徐光啟的《除蝗疏》。

用稈草灰、石灰灰等分為細末。篩羅禾穀之上,蝗即不食。——《除蝗疏》

以上都是古人防治蝗蟲的方法。在長期防治蝗災的實踐中,古人發現,蝗蟲也是可以吃的。在《舊唐書》和《新唐書》裡面都有關於食用蝗蟲的記載,捕捉到蝗蟲後蒸熟,再經過晾曬後,把翅膀和腳去掉,就可以吃了。

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蒸曝,揚去足翅而食之。——《舊唐書》

古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結語:

在古代,受制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治理蝗災上,雖然用了很多的辦法,但蝗災還是經常出現。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化學、氣象學等學科的發展,農藥等的普及,我國的治蝗技術得到了質的飛躍,蝗區大為縮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