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我國文學作品中桃花常與“愛情”、“仙境”有關?

中國人愛賞花,養花,同樣也非常喜好在各種藝術作品中對花表達豐沛的愛意。在《陶庵夢憶》中張岱曾經寫過自己的一位花痴朋友,四季各色鮮花,搭配時令,風雅動人。

而"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世人的喜好也各有偏好。從詩經楚辭的時代,各樣可愛的花就活躍在文學作品中。"芳草美人"的文學傳統,賦予了這些鮮花美好的含義,高雅脫俗的蘭梅菊蓮,那樣不染煙火高高在上。但是有這麼一種花僅僅連附於人間煙火之中,可親可愛,那就是桃花。

關於桃花的文學作品的數量可是絕不會亞於蘭梅菊蓮,從最早的"桃之夭夭"再到"桃夭柳媚"桃花漸漸與美人相連。晚唐文人皮日休向來以辛辣的文筆馳騁晚唐文壇,也為桃花傾倒,寫下洋洋《桃花賦》。

"輕紅拖裳,欲奔明月。蝶散蜂寂,當閨脈脈,又若妲已,未聞裂帛。或開故楚,豔豔春曙,又若神女,見。或臨廣筵,或當高會,又若韓娥,將歌。微動輕風,婆娑暖紅,又若飛燕,舞於掌中。半沾斜吹,或動或止,又若文姬,將賦而思。豐葺旖旎,互交遞倚,又若麗華,侍宴初醉。狂風猛雨,一陣紅去,又若褒姒,初隨戎虜。滿地春色,階前砌側,又若戚姬,死於。"

反倒是用歷朝絕代美人比喻桃花,當真絕色!但是隨著發展,對於桃花的風評就逐漸出現了兩個極端:愛情,仙境與豔俗。

為什麼我國文學作品中桃花常與“愛情”、“仙境”有關?

桃花色彩穠麗,三兩株桃樹就成映天霞嵐。深受世人喜愛,但是逐漸被文人們視為媚俗風流的代表,桃色薛濤箋倒也留下幾分風流。在明媚的春光中,嬌媚大簇好聚集的桃花就是連辛棄疾都嘆一句"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在之後的藝術作品中不少有對於桃花豔俗的評價。甚至桃色成為一些醜聞的代名詞,當真要為桃花抱屈。

所以本文探討的是桃花的另一層文化含義:愛情與仙境。

為什麼我國文學作品中桃花常與“愛情”、“仙境”有關?

一、愛情

回到《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對於桃花的含義還是在比興美人。那麼是什麼時候開始桃花與愛情逐漸聯繫起來的呢?這就不得不提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題都城南莊》。

《題都城南莊》是崔護一場踏春遇豔起由的詩歌。春光爛漫處,桃花灼灼,亂花迷人眼,乍然回眸處一位清麗佳人,"人面桃花相映紅",正合了那句"金風玉露一相逢",可惜由於種種原因二人並未發生喜聞樂見的才子佳人的佳話,相反只剩下佳人杳然去的惆悵。

這種惆悵隨著這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延綿婉轉,令每一個讀過的人也染上了萬千的愁緒,隨之而來就有了孟棨創作了《本事詩·情感》中的那個"人面桃花"的故事,一時引來歷代文人的"同人"創作,一面有那個自己的筆給崔護一個完美的團圓,一面又暗自用"人面桃花"的惆悵來書寫自己的哀思,逐漸桃花與愛情相連,到悽豔哀婉催人斷腸的《桃花扇》,桃花早已成為愛情的代名詞,因而在想與愛情姻緣相關的運勢用桃花也是順理成章的。

為什麼我國文學作品中桃花常與“愛情”、“仙境”有關?

二、仙境

至於桃花與仙境的聯繫則就要從另一波文人說起來了。當然再談那一側的之前不可否認,愛情這個含義讓桃花與神仙相連也出過很大的一分功勞。

而將桃花與愛情婚姻運勢牢牢綁在一起,月老這位神仙可謂功不可沒。

中國神仙系統由於個方面原因總之不如希臘羅馬神話那樣的系統完整。因此在中國民間的神仙們總是會有些"重複",也有很多的神仙形象是逐漸被豐滿起來的。沒有一位神仙的形象來歷只有一條正統說法,月老也是。

月老這一形象最初在唐朝小說家的小說集《》的《》中出現。在原文中只不過是月下數紅線的老者,而隨著後世文人和民間傳說的豐富,這位月下老人有了豐富的形象。

其中很重要的一條特徵就是,在月老的仙宮裡有一株巨大無比的桃樹,上面綴滿世間眾生的銘牌,由月老牽下紅線結成眷屬。而為什麼是桃樹呢?毫無疑問是受桃花愛情象徵的影響的,更有甚者有言月老本體就是桃樹精。無論如何由於桃花的愛情意義讓桃花躋身仙境這一點倒是不可以否認的。

而我上文所言,月老的出現已經是中晚唐了,而桃花與愛情姻緣"捆綁"都要等到宋代道教大熱了,但是桃花與仙境的關聯要早很多。這裡不得不提一首我很喜歡的"謫仙人"的《山中問答》:"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再到他與十里桃花的交友,很不難看出"非人間"的仙境到必然有桃花的增彩。

明朝的唐寅更是直接酣唱:"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當真美妙非常,桃花與仙境緊密相連,另一個"證據"到必然要提一提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老壽星手中攬著的仙桃。為什麼仙境的水果偏偏是桃花落盡的桃子呢?這個源頭就要追溯到東晉的陶淵明瞭。

眾所周知,王母娘娘是道教神仙系統中的女神仙,月老和老壽星亦然。而道教起源於東漢末年,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迅猛發展。可以說在陶淵明時代的仙境還是比較"蕭條"的,更別提"蟠桃盛會"。那一時期人們對於神仙世界還是朦朧的想象,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卻描繪了一副世外桃源的仙境,讀完便讓人產生"別有天地非人間"的感受。

《桃花源記》給中國藝術開創了"桃源"的母題,每當世事動亂,朝堂昏聵,小人當道民不聊生之際,"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桃花源就成為人們精神上的寄託,隨著時間的加工,桃花與仙境結緣也是必然。

桃花作為中國文學中極為重要的意象,我還是更傾向於那些關於愛情與神仙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