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五十八师与东北行辕、五十二军和交警第三总队的矛盾斗争

五十八师与东北行辕、五十二军和交警第三总队的矛盾斗争

作者 杨信

五十八师的由来

五十八师与东北行辕、五十二军和交警第三总队的矛盾斗争

国民党暂编五十八师司令部旧址,现为营口银行辽河西街支行。

国民党暂编五十八师最早的番号叫东北保安第四总队,组建于1946年初。它隶属东北行辕,是个暂编师的编制,人事、后勤、供给由东北行辕负责,作战行动受长官部指挥。总队长和副总队长由东北行辕任命,总队参谋长以下人员,全部从东北伪满残余势力和地主武装中招收。武器装备取之于日伪投降后散在长春市内外的轻便武器,品类繁杂,质量很差,有些枪和子弹不能配套使用。

在收编组建东北保安第四总队的过程中,苏联红军开始从长春撤出。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4月14日解放长春,全歼国民党长春守军,生俘第四总队长陈家祯和大部分校尉级军官。东北行辕拼凑起来的这支反动武装被打垮。

五十八师与东北行辕、五十二军和交警第三总队的矛盾斗争

1946年五六月间,东北行辕和长官部第二次来长春,重新整编被打垮的反动武装。因为第四总队总队长被俘,其他人无号召力,就利用伪满军官学校的教授部长王家善重整东北保安第四总队。

王家善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生,在伪满军官学校任教多年,曾任伪满军事部作战部长,第四旅、第七旅少将旅长和伪满第七军管区少将参谋长。他接任后,只用两个月时间,就健全了东北保安第四总队司令部和三个步兵团编制人选,并收编残部1万来人。王家善在整顿军官队伍时,仍任命史维中为总队参谋长,任命樵明远、戴逢源(伪满第二旅少将旅长)、贾绍华(伪满军官学校的军官候补生)为团长,总队参谋处长和各营、连长及参谋、后勤部的科长以上军官,基本上都是伪满军官学校受过王家善教育的军官候补生,还有部分是王家善的亲属和契友,排以下军官和士兵多是伪满洲国国兵。

五十八师与东北行辕、五十二军和交警第三总队的矛盾斗争

1946年秋,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军事上达到十分嚣张和狂妄的地步。新一军、新六军、新七军、七十一军、十三军、青年远征军等嫡系部队,纷纷来到东北,把内战扩大北至德惠县、松花江岸,东至安东(丹东)、临江外围,以及辽东半岛和辽南的岫岩县,打通了北宁路,控制了锦西走廊。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为机动部队,后方兵站线的延长,限制了这些机动部队的机动能力。辽南的新六军也处在这种状态。于是,东北行辕便把东北保安第四总队配属给新六军,受十四师指挥。1946年11月,第四总队从长春开拔到岫岩、庄河和大孤山一带。

当时,新六军十四师的番号谎称十四军,于是给东北保安第四总队一个独立第九师的番号。其实内部呈报文件和军需供应,仍属东北行辕,照旧是保安总队的待遇。

1947年春,东北民主联军开始重点反攻。新六军被迫转到辽锦一带,新一军、新七军、七十一军退守沈长、锦山等地,中长铁路沈阳到辽阳、大石桥及营口线交给了五十二军防守。这样,东北保安第四总队又配属给五十二军。于是,东北保安第四总队奉命从岫岩、庄河一带撤出,到营口、大石桥一带驻防。途中,没有遇到东北民主联军和地方部队的阻击,所以顺利地到达了地点,并很容易地布置了大石桥和营口的防务。指挥部设在市内,担任防守营口外围据点大石桥任务的是戴逢源团。

为了拉拢、控制东北保安第四总队,五十二军和东北行辕都提出将其改编为暂编师。后经国民党国防部长陈诚批准,于1947年7月东北保安第四总队被改编为国民党暂编五十八师,仍在东北行辕属下,归五十二军指挥。

在1947年的春季攻势中,辽南独立师对大石桥发动进攻,一举击溃戴逢源团,团、营长和下级军官及败残士兵逃回营口。当时,正值五十二军军长覃异之到营口视察防务,王家善受到训斥,戴逢源受到惩罚,勒令王家善在一个月内重建第三团。同时正式宣布将其改编为暂编五十八师的决定,总队长改成师长,师部、各团、营都增加了编制和装备。

王家善为了重建第三团,保留了戴逢源的团长职位,并增派校级军官5名,任副团长、团附和一、二、三营的营长。

后来,大石桥的防务由贾绍华团承担。只接防一昼夜,就接令与五十二师(独三师)换防。这个师是原伪满“铁石部队”改编的,是从长城沿线调来、增援五十八师打通中长铁路南段的。由于长途行军,官兵疲累,怨声载道,毫无战意,刚刚进驻大石桥,即被歼灭。在这种情况下,五十二军头头也只好取消了对丢失大石桥的责难,还给暂编五十八师补充了一些武器和装备。

矛盾斗争

五十八师与东北行辕、五十二军和交警第三总队的矛盾斗争

东北保安第四总队进驻营口、改编五十八师之后,王家善当了营口市长,并兼任营口市城防司令,这就为营口城防工事的修建、战备物资的供应创造了便利条件。不出一个月的时间,营口外围的防御工事全部修建完成。这期间,正是东北民主联军夏季攻势接近尾声、调整部署、休整部队、准备秋季攻势的时候,所以辽南(辽阳到营口一带)出现了暂时的平稳状态。国民党东北行辕便派中将袁鸿逵接任营口市长。袁鸿逵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自称与国民党山东绥署长官王耀武是同学,说话出口成章,四、六排联,可谓“能文能武”。他不仅接替了王家善的兼职市长,而且还大有接管营口一带所有武装力量之势。他带来了一个国民党宪兵队,约有30多人,到处收集五十八师的情况,并秘密上报东北行辕纪检监察组,企图用军纪涣散、鱼肉市民、百姓怨声载道等,诬告王家善治军无方,达到取而代之的目的。但是,东北行辕早就知道这支部队地方性浓厚,上下级关系密切,认为更换长官不是时机,所以没有马上下令,而是采取釜底抽薪的手段,与东北行辕、长官部及五十二军联合下令,抽调部分校尉级军官到国民党黄埔军校东北分校干训团去受训,指令中对王家善强调,必须派一部分营、连长去学习,以巩固这支部队。

为此,王家善曾多次与参谋长史维中等商议,也和我说过这件事,并征求过我的意见。当时,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认为这是东北行辕和长官部撤换五十八师中占据主要职位的军官,最后达到更换师长、进而吃掉由东北人所组成的这支武装力量的目的。王家善决定按东北行辕的指令办事,命令各团、营必须派有把握的营、连长去干训团学习,遗缺空置,由副职代理,学习结业后仍任原职。这样,既安定了去学习者的思想,也可以杜绝东北行辕或五十二军派军官补缺顶替,暗暗地保持了五十八师的地方性。

果然不出所料,去干训团学习的军官走后不到10天,东北行辕和五十二军派来了一大批校尉级军官,命令接替遗缺。王家善坚持不同意见,强调他们语言习惯与东北籍士兵不同,指挥不了东北士兵而贻误战机,不让他们下营、连,而安排他们担任师、团、营的副官、文书和定员外的军官,帮助部队做教育工作,不参与人事,不掌握兵权。

王家善的这种安排,触怒了袁鸿逵。他密电上报东北行辕和长官部,说王家善是东北军阀,有野心,如果扶持起来东北这股军事力量,将后患无穷。欲置死地而后快。当时,正值辽南独立师发动第二次对营口的秋季攻势,东北行辕、长官部和五十二军为使五十八师继续给他们卖命,便把一触即发的矛盾暂时放到一边去了。

东北民主联军的秋季攻势,吓坏了手无兵权、胸中无术,当太平官的袁鸿逵。他一方面向向王家善乞求,一方面夸大营口外围的“敌情”,向东北行辕请求派兵支援营口,以保住他的乌纱帽。杜聿明和袁鸿逵是黄埔军校的前后期同学,便调来了交通警察第三总队。这个总队是国民党军事调查统计局特务头子戴笠的特工人员组成的,1946年春戴笠摔死后,毛人凤主持军统局的特务工作,把戴笠系统的特务武装都改编成交通警察总队,一个总队相当于国民党的一个加强师。还请示海军司令桂永清,派来了几艘军舰,进入营口西海关水面助战。

辽南独立一师对营口的进攻,是战术的侦察和牵制行动,所以战斗进行了两天两夜便撤出了。战后一天海军军舰因炮弹打光而退回上海。交警第三总队前两天就到达辽河北岸田庄台一带,但却隔岸观火,看着五十八师挨打漠不关心。辽南独立一师撤走后,交警第三总队耀武扬威进入营口市。他们隔岸观火的应付态度引起了五十八师中上层的不满,纷纷议论。王家善表面上加以制止,但心中也有了数,认识到国民党嫡系打“滑头仗”,保存实力。

秋季攻势之后,经过协商,交警第三总队担任了营口市东部地区由纱厂到东海关一线的防御,五十八师担任西部地区邰家屯到西海关一线的防御。战后,袁鸿逵别有用心地宣扬什么“士卒用命”“中下级军官英勇善战、忠诚党国”,而对师、团一级却无声无响,意思是上层太无能,让共军安全撤走了。袁鸿逵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不仅没能达到,反而引起了东北行辕、长官部对五十八师的重视。为了要五十八师为他们卖命当炮灰,答应了王家善的申请,归还了去干训团学习的军官,还补充了一大批美式装备,扩大了师、团部队的通讯装备,营里增编了八二迫击炮排,师配属了三八野炮营。

为了打通中长铁路辽阳到大石桥段,在五十二师被歼之后,东北行辕指令营口驻军派得力部队镇守大石桥,这个任务就由交警第三总队担任了。交警第三总队队长李安立即派所属一个大队(约2000人,全部美械装备)去大石桥防守。由于前两次的失利,他们采取了机动防御的方式。但是他们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自恃武器精良、没打过败仗,“老子天下第一”,几天后,便产生厌倦、麻痹思想,不认真执行既定的战斗计划,结果被辽南独立师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在大石桥镇内,激战一天一夜,大部被歼。李安闻讯后,率两个大队倾巢而出,援救被困大队,也被分割包围在大石桥南部,苦战一夜,方得逃脱,狼狈逃回营口。

交警第三总队的惨败,震动国民党的东北行辕和长官部,他们曾多次来电,逼问战败原因。嫡系战败,向杂牌部队推卸责任和出气是国民党的一贯伎俩。李安率败兵逃回营口,大发脾气,向袁鸿逵讲,王家善见死不救,五十八师打“滑头仗”,援军到老边(距大石桥10公里)就不前进了,纯属坐观失败,并要上告东北行辕和国防部。

袁鸿逵和李安是一个鼻孔出气,表面上装出一副“和事佬”的面孔,在东海居大饭店大摆宴席,请两个部队校级以上的军官,为之“和解”疏通关系,背地里却按李安的意见,状告王家善至东北行辕和五十二军军部。

李安和袁鸿逵的上告,引起了东北行辕、长官部一些摩擦专家的兴趣。他们以营口市驻防两个同级部队,没有具有权威的指挥机关不能应付战局为由,派五十二军中将副军长郑明新带必要的参谋、通讯人员,来营口组成了一个指挥两个部队的前进指挥所。实际上这个指挥所是专门收集五十八师情况、监视五十八师行动的特务机关。前进指挥所成立一两个月内,五十八师就数次受到东北行辕通电训斥,说军纪不好,像土匪,为整编和撤换骨干制造舆论。

面对人民军队的强大攻势和国民党上层官僚愈演愈烈的斗争,王家善不能不为五十八师全师官兵的前途忧心忡忡,默默地在心里埋下了起义的根苗。

(作者时任国民党暂编五十八师三团二营营长)

本文选自《营口春秋》“驻营口国民党暂编五十八师起义70周年”纪念专刊

五十八师与东北行辕、五十二军和交警第三总队的矛盾斗争

  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营口春秋》期刊,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