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看待《雍正王朝》鄔先生這個角色?

幽谷山水


鄔先生一心只為蒼生,心懷天下,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思道有焉。如圖所示:

一、《雍正王朝》中鄔先生的身份以及大致經歷:

1,前期:康熙朝的欽犯,後被康熙抓入大獄。

2,中期:雍正帝身邊的謀臣,出獄後被雍正聘為兩位王子的師傅,進入了雍正的幕府。為雍正皇帝的即為出謀劃策,雍正帝登基後離開京城。

3,中後期:先入李衛幕府,後因協助田文鏡查辦諾敏,而入田文鏡幕府。

4,後期:被田文鏡辭退,連夜離開河南,不知所終......

二、鄔思道可以說是料事如神,抽舉幾個例子:

1,料定太子第一次被廢。讓四爺迴避,十三爺出面見太子,結果就是保護了四爺,十三爺被康熙鎖拿。

2,滅殺江夏鎮一案,讓鄔思道料定年羹堯將來難駕馭。

3,料到李衛要升官:雍正給原本只寄給巡撫和總督的庭寄也給李衛送了一份!之後李衛升江蘇巡撫。

4,料定西北爭戰,大將軍王的職位是十四爺的,如圖所示:

5,康熙大壽之日,八王狸貓換太子,掉包十四爺的壽禮,康熙卻沒有徹查此事鄔思道料定皇位繼承人不是十四爺和八爺。

6,料到雍正飛鳥盡良弓藏,所以先叫十三爺多派兵,把雍邸包圍,表明自己不想跑,而後拜別十三阿哥之時,提醒其,府裡專一替四爺辦秘密差事的人恐怕要被殺。

三、可是鄔思道也有失策,無奈和弱點:

1,脾氣大,書生意氣,以為雍正不聽自己的建議,非要去審太子掌管的刑部冤案,如圖所示:

2,鄔思道出於試探雍正的目的,讓高福辦完事先不要告訴雍正,結果導致高福的之死,同時也是鄔思道後來逃跑的重大原因,如圖所示:

3,刑部張五哥冤獄案失策(雍正後悔對其言聽計從),八王爺利用此案順手清理了太子在刑部的勢力,而後撇清了九阿哥與門人的關係,一石二鳥。

4,無奈紅顏知己秋月終歸會是雍正的女人,這其實是雍正拉攏年羹堯是一樁政治姻親交易。

四、雖擅長陰謀詭計,但對身邊朝夕相處的人講情義:

1,提醒十三阿哥收斂鋒芒,千萬辭退鐵帽子王的封賞,這也是康熙當年圈禁他的真實目的(康熙當初只是對雍正說了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其實就是保護十三爺收斂鋒芒,以後消除雍正對他的顧慮)。

2,在坎兒被發現和八王府上有聯繫之後,鄔思道下定決心挽救高福(坎兒),如圖所示:

3,坎兒已死,鄔思道提醒李衛不要忘本,這也正是李衛和年羹堯不同命運的原因,如圖所示:

4,在試探出田文鏡沒有監視自己的意圖之後,決定臨別時提醒田文鏡凡事多留個心眼,如圖所示:

五、鄔先生深喑自全之道:

1,雍正即位成功後,返回雍邸見鄔思道,鄔思道將計就計,讓十三爺增兵”保護“雍邸,既然跑不了,乾脆多捆自己幾道繩子,向雍正表明自己沒想逃跑。

2,提出自己三不能用之後請求雍正允許自己半隱,徹底消除雍正顧慮。

3,從李衛處跳槽到田文鏡幕府,試探出田文鏡對自己沒有監視的意圖後,果斷開溜(雍正如果授意田文鏡監視鄔的話,田就不會主動讓鄔走了,事後也證明在雍正去河南提出見鄔時,田對其與鄔之間的交往一無所知)。即便雍正把鄔思道抓回來,鄔思道也可以說自己不是逃跑,而是田文鏡辭退的自己。如圖所示:


滿天的星星在閃爍




首先,謀士鄔先生只是一個基於各種野史文獻杜撰的人物。作為清朝時極其具有影響力的江浙幕僚智囊集團的代表出現在小說和影視作品中,再被國家一級話劇演員李定保老師演活,深入人心。



鄔思道,又名斯道,字王露,清代浙江紹興人。家境貧寒,腿有殘疾,康熙年間,屢試不中,只有以遊幕為生,寓居河南開封。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鄔先生是年羹堯在杭州將軍手下時為主子四爺找去教王子讀書的,後來在潛邸幫四爺奪嫡成功,然後申請半隱,到了李衛處,再後來幫助年羹堯平叛,再從田文靜手上徹底隱退。

還有一種說法,根據李嶽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鏡之幕客》記載,鄔先生最早是被河南巡撫田文鏡慕名聘請用作幕府,很多與雍正溝通的摺子都是由鄔先生起草,出謀劃策,後來雍正知道了,在田文鏡去世後,就把他請入宮去作為高級幕僚使用了。

而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皇帝》裡,鄔先生是無錫人,晚年,是在雍正監視下,在京城購置了宅院,獨自居住,也算是善終。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鄔先生簡直算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第一神人。他幫助雍正與八爺周旋,多次化險為夷,幫助雍正調教出討康熙喜愛的皇子弘曆,幫助雍正在九子奪嫡的關鍵時刻佔領先機,幫助雍正順利放出十三爺,保護其安全繼位,過後又申請退隱,退隱後,又幫雍正除去西北大患。可以說,這個角色就是一個置身事外,高於一切人物,彷彿不食人間煙火。這不免有些過於神話這個人物,就像老版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一樣,但作為一個複雜的權鬥劇中的關鍵角色,鄔先生其實跳出人物陣列,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分析視角,讓我們正真搞清楚各派系力量角逐的複雜關係和正反立場以及最後的因果報應。正因為此,很多人對這個角色尤其喜愛和崇拜。



有人覺得鄔先生沒有理由那麼神機妙算,其實,他並非神機妙算,這個人物最大的功勞是幫助雍正奪嫡成功,然而成功的關鍵,並不是八爺的那些拉幫結派和雕蟲小技,其實是在於對康熙心理的深度洞察。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編劇安排鄔先生存在,是想借他的表演,告訴觀眾,康熙為什麼會選擇雍正繼位。



晚年的康熙是寵愛太子的,由於他對為了生子早逝的赫舍裡的愛和歉疚,他還是希望把大位傳給這個子因母貴的嫡長子的,無奈自己命太長,太子熬不起了,再加上目標大反覆被掛。所以,在廢立這個問題上,康熙非常猶豫,舉棋不定,這個時候,他最討厭的就是皇子奪嫡。鄔先生一而再再而三的勸雍正,就是讓他隱而不發,伺機而動,同時在他心裡沒底的時候給他打氣。

康熙晚年,清國國庫虧空,吏治腐敗,他亟需一個敢於擔當,能力卓著的人,為他收拾爛攤子,只有年齡較大,跟隨自己多年,富有經驗,辦事牢靠的雍正堪當大任。鄔先生也一直在出謀劃策,讓雍正既要立功,又要左右逢源,不卑不亢。

而鄔先生的隱退更是堪稱經典,告訴了我們最是無情帝王家,隱而無為才是最好結局的道理。

當我們對《雍正王朝》津津樂道的時候,不得不再向已經去世的老藝術家李定保老師致敬,他的這個鄔先生是不可超越的經典。


HannibalLecter


鄔思道,浙江紹興人。河南巡撫田文鏡的幕僚。有一說認為他是雍正安插在田文鏡身邊的眼線。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在這裡不作討論,我們只論電視劇中的鄔先生。劇中的鄔先生可謂謀略過人。雍正能登上皇位,鄔先生功不可沒。最精彩的一幕當屬胤禎奉旨追討國庫欠款。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還須從頭說起。眾所周知康熙繼位之初,江山並不穩固。為此康熙一方面連年征戰,一方面對內大力實行懷柔政策。康熙也博得了一個寬厚仁慈之名。同時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康熙晚年雖然天下大定,但是國庫虧空嚴重,吏治極度腐敗。康熙有心改變這一現狀,但年事已高。己是時不我待(也無怪乎他真得還想

再活五百年哈!)。他只能寄希望於後世之君。改變這一現狀在當時只有兩種方法。其一大力推行改革政策嚴懲

貪汙腐敗。不過這事很難。你動了處於統治地位的官僚階級的蛋糕。他們一定拼命阻撓。其二維護官僚階級的利益,對勞苦大眾橫徵暴斂。這種方法在初期一定會很容易。各級官吏一定會賣力的執行。不過它帶來的後果按現在的話說叫做階級矛盾不可調和。會爆發農民起義的。說不定大清會三世而亡。對於這事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一定考慮的十分清楚。正是基於這種想法。催討國庫欠款可以說是康熙為挑選繼位之君而出的一道測試題。胤禎最初對於接不接這差事猶豫不定。鄔先生何等聰明,早就洞悉了康熙的心機。在鄔先生的勸說下胤禎接下了這差事。通過一系列的操作吧向康熙交上了答卷。雖說康熙以為胤禎處事操切,有所不當。但總體來說這份答卷仍可給八十分。反觀胤禩,我以為也可以給八十分,不過是負八十分。他自以為聰明,認為這差事吃力不討好。催討欠款這得罪人的事我可不能幹。殊不知他犯了一個原則性的錯誤。康熙所要後世之君乾的事是整頓吏治,改革弊政。而胤禩所做所為,不是擺明了要和那些貪官汙吏沆瀣一氣嗎?所以說在這一刻他已完全徹底的輸了。胤禎在登上皇位之後,他和鄔先生的關係怎麼處理也是個問題。劇中雍正請鄔先生出來做官。而鄔先生婉拒,選擇了半隱。這我看有兩點原因。其一鄔先生深明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他不願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其二鄔先生還是心向前朝的,不願在清朝為官。

至於雍正從人臣到人君的心態那當然是做人臣時想的是如何登上皇位。而為人君後想的一定是如何鞏固自己的皇位嘍。不過這說起來又是長篇大論。好了!此文己經過長,這個問題我們不再討論


遊戲世界GO


鄔先生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一個人 這是我對他的肯定 幫助雍正奪得天下 卻又半隱於世 以免遭殺害 在他進去雍王府以後 開始實施自己的宏願 幫助弘曆在康熙面前嶄露頭角 幫助李衛 十三爺明哲保身 幫助年羹堯剿滅叛亂 以殘疾之身為萬民找到一位剛毅之主 刷新吏治 讓大清繼續走入康乾盛世 。

鄔先生 在愛情上 不得已 他愛著秋月 要拱手讓人, 在官場上 不得已 幫助雍正得天下 要半隱於世 , 一輩子不得已 換來起起伏伏的一生 找不到心中的歸宿 命運如此 可悲可嘆

鄔先生 在雍王府的幾年 看似富貴 但卻心驚膽寒 坎兒的死 讓他無奈 看到權力的可怕 人心的險惡 看到皇子之間的頭破血流 讓他唏噓不已 世道如此 他又能怎樣 只能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儘量去改變

他足智多謀 但不能以陽謀治國 這一點 我想作為一個讀書人的他會遺恨終生 , 他看盡了百姓疾苦 宮廷內鬥 官場荒誕 人生起伏 我想他最好的選擇就是以田園相伴 了卻此生

這是我眼中的鄔先生 不足之處請大家諒解 也請大家指正 歡迎大家來討論 呈現一個完整的清晰的鄔先生 。


Yong709


我認為這是封建社會的讀書人不服輸的一種心理,因為他在雍正王朝出現的時候,曾說過自己是罪人。可見這個人在康熙手裡,可見他的的性格。

其實古代書多少,最大的夢想就是賣於帝王家。鄔思道本身在康熙年間不得志,所以他自己壓著一口氣。這種懷才不遇的陰謀家,卻不被康熙的正大光明所喜。

其實雍正做a哥的時候,鄔思道在幫他'其實鄔思道在和康熙鬥智,兩個人見招拆招,如果康熙知道鄔思道的存在雍正必然當不了皇帝。所以從種種跡象上看。

鄔思道在怨自己的才華不得伸展,其實他處處揣摩聖意,揣摩雍正,揣摩康熙,如果說真正的知己,也許只有十三a哥和李衛。但是他最後從智慧上看似勝了康熙,可惜勝利的果實,是雍正的忌憚。所以當他明白道理時,當機立斷選擇半隱,其實他已經做好了全隱的準備。但是李衛絕不會給他這個機會,所以選擇當時正在勢頭的田文鏡。這看似鄔思道的智慧,但是現實中雍正絕不會允許這樣的人離開,所以鄔思道,不為所用,也不能離開,只能做個太平教書先生,

智慧看似無雙,不及康熙。看起來像張良,其實不過是揣摩人心。奪天下如陳平,看似機智百變,其實不能算天下正道。

反觀他一輩子只是王府的食客,卻不能光明正大的為官。所以他是雍正最依賴,也是最猜忌的人。


李易208055570


《雍正王朝》自發行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好評,成為為數不多的優秀歷史類電視劇之一。這部電視劇之所以這麼受歡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劇情環環相扣,節節入勝,沒有任何的拖沓冗雜,而且片中充滿的了權謀的爭鬥,讓人腦洞大開。

說起這部劇中的權謀爭鬥,就不得不提兩個人:張廷玉和鄔思道;這兩人堪稱這部劇中最足智多謀的人了,無論是幫主子出謀劃策,還是在明爭暗鬥中自保,這兩人都把自身出色的謀略發揮的淋漓盡致。不過不同的是,張廷玉身處朝堂高位,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而鄔思道則始終作為幕僚在背後行詭詐陰謀之計,他心思縝密,謀略超群,雍正能獲得康熙青睞,順利登上皇位,鄔思道功不可沒。

在這部電視劇中,無論是幫助胤禛爭奪儲位,還是最後自己全身而退,鄔思道總能勘破困局和陷阱,在關鍵的時候獻出奇謀,讓他們從困局和陷阱中化險為夷,步步為贏。

追繳戶部欠款時,鄔思道為雍正詳細分析了借款官員的情形和追繳欠款的利弊,追繳欠款肯定會得罪那些借款的官員,但是卻能為康熙分憂解難,是獲得康熙青睞的好時機,所以,他建議雍正接下這個差事,即便做一名“孤臣”,也要為康熙分憂,以此加重在康熙心目中的位置。

追查刑部冤獄時,鄔思道看出冤獄背後牽涉到的是太子,這是一個得罪人的差事,太子胤礽的根基太深,經過幾十年的運營,關係盤根錯節,無論是誰查案,必將不容易朝廷,不容於皇帝,實屬出力不討好的差事。因此,他勸胤禛不要爭這個差事,於是就有了胤禛大冷天洗涼水澡,故意把自己弄生病的一幕,用苦肉計巧妙的避開了這個差事。

鄔思道最初在胤禛的府上做幕僚,胤禛請他順帶教兒子們讀書。期間恰逢”木蘭秋獮”,按照規制皇子皇孫都是要參加的,這是一個皇子皇孫們表現自己的好機會,然而,胤禛卻稱病沒有參加圍獵,而實際上就算他參加也不會有什麼好的收穫,因為胤禛在武力能力有限,從後來競爭西北大將軍王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他在家練習射術,連他自己都嫌棄自己的武力能力。但是面對這次難得的機會,鄔思道卻另闢蹊徑,狩獵之前就有針對性的教導弘曆,特別說了康熙喜愛狩獵,給弘曆交待了康熙一生的狩獵成果,盛讚康熙的勇猛,讓弘曆記住,以便於發揮。等到圍獵當天,弘曆將鄔思道教他的這些東西發揮到至極,不露痕跡的溜鬚拍馬,使得康熙龍心大悅,甚至將原本應該賞賜給太子的金如意賞賜給了弘曆,從這件事來看,胤禛雖然沒有直接落到好處,但是鄔思道一番精心佈局,通過弘曆間接得到康熙的賞識,從此弘曆進入到康熙的視野,也為自己日後爭儲增加了籌碼。

雍正繼位以後,鄔思道明白自己知道的事情太多,又過於精明,在雍正大位已定的情況下,必定會遭遭到猜忌,性命難保。在雍正假意挽留的時候,趁機向雍正說明自己是個廢人罪人,蒙雍正對自己言聽計從,自己的才智已全部耗光,無一用處,為打消雍正顧忌,提出半隱的方式,依附在雍正親信李衛那裡,把自己擺在雍正的眼皮子底下,表明自己對他沒有任何威脅,以此來換取自己的平安。


一鍋煮了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對雍正幫助很大。但是,電視劇就是電視劇,它要吸引人才有人看,要吸引人就得虛化一些故事,對人物進行拔高。鄔思道就這樣一個被拔高的人物。

鄔思道是紹興師爺,旅居河南開封,腿有點殘疾,不過這不影響他的腦袋。鄔思道好學,但屢試不中,只好當師爺混飯吃。



鄔思道給田文鏡當師爺,當得不錯,田文鏡的往來文書都由他起草,在這方面讓田文鏡很省心。田文鏡是雍正的紅人,雍正改革政策的強力推進者。因此田文鏡和雍正之間的書信交流會比一般人多得多,而這些書信交流都經過鄔思道之手。所以,他才能揣摩透雍正的心思,瞭解到雍正要收拾隆科多,才有了鄔思道替田文鏡彈劾隆科多。鄔思道以此出名。



歷史上,鄔思道並沒有直接幫過雍正,他對雍正也沒有什麼恩可言。真正對雍正有恩的人都被他殺了。隆科多擁立雍正有功,最後治了罪,要殺頭,因為是雍正繼位的唯一見證了,免強繞他一命,圈禁至死。年羹堯擁立雍正有功,後來被殺了。戴鐸給雍正爭皇位出謀劃策,最後被殺了。凡是對雍正個人有恩的人,最後都免不了一死。鄔思道要是對雍正有恩也跑不了,上了雍正的船,是下不去的,只有一條路,就是死路。

雍正後來的紅人田文鏡、李衛等都是替雍正辦事的,他們對雍正個人並沒有恩澤。所以,雍正才不會殺他們。

其實,鄔思道對雍正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記。鄔思道不替田文鏡彈劾隆科多,還會有別人來彈劾。



真正對雍正幫助最大的謀士是雍正的門客戴鐸。戴鐸在康熙二廢太子後,給雍正寫了一封信,提出了一整套奪嫡方案。雍正後來基本都是按戴鐸的方案做的,最後奪取了皇位。

翻開大清正史,雍正王朝顯眼的是隆科多、年羹堯、李衛、田文鏡等,不細找根本看不到鄔思道。

人們崇尚智慧,《雍正王朝》利用了人們這一特點,使鄔思道火了。人人心中都有一個鄔思道,人人覺得自己就是鄔思道,《雍正王朝》正好打中了人們的這個軟肋。


有得觀史


向敬之

鄔思道的出場,有幾重意思:一是精通帝王心術,對康熙最後選擇雍正做積極回應;二是懂得功成身退,掩蓋了雍正除掉戴鐸等奪位高參的劣跡;三是甘為雍正密探,以半隱的形態出現在田文鏡的幕府。

鄔思道貌似神機妙算,算中康熙屬意皇四子雍親王,明顯與史上康熙暗定儲君皇十四子胤禎。甚至連康熙任命胤禎為撫遠大將軍王,都是經過鄔思道點撥,成就雍親王的舉薦之功和大度心懷,而使康熙認為胤禛具有帝王的寬闊胸懷。

劇本以雍正為主人公,頌揚雍正即位的名正言順,一切以胤禛以能力即位的點點滴滴為素材,遮掩了雍正即位頗有爭議的一面。

鄔思道在雍正正式即位前夕,主動辭職歸隱,沒有像史上原型戴鐸等恃功驕縱,而避免了雍正借刀殺人的陰暗面。

當然,雍親王以即將納娶的側福晉秋月伺候刑餘之人鄔思道,有誠意相待的一面,亦有監視密探的一面。秋月與鄔思道情投意合,雍正卻不成全,鄔思道心知肚明,知道屬於主人的女人是不能染指的,屬於皇帝的殊榮是不能奢望的,故而想到了伴君如伴虎。他力勸胤祥隱退,以免遭遇兔死狗烹的厄運,這一步還是算錯了,畢竟雍正執政不能單打獨鬥,離不開死忠分子。

可以說,劇中的鄔思道,是陰謀和陽謀的結合體。


以禮觀書


據李嶽瑞《春冰室野乘》載,鄔思道其人,字王露,清紹興府人,幼家貧,屢試不中,入幕府,寓居河南開封府。可見,鄔思道確有其人,自幼家貧困,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均未高中,因此在河南開封一帶給官府做師爺,雍正朝幹吏田文鏡就是他的主顧。

鄔師道在史實中只是雍正手下大臣田文鏡的師爺,不是雍正的謀士,跟雍正沒有見過面。《雍正王朝》中的鄔師道就是一個只適合躲在幕後算計和分析形勢的人,不適合走到臺前,跟當年慫恿朱棣奪取皇位的姚廣孝非常像,屬於陰謀家級別。


蘇漁電影


鄔思道歷史上確有其人,作為紹興師爺的代表人物,身有殘疾的鄔思道一直為督撫田文鏡效力。尤其是他揹著田文鏡彈劾隆科多,迎合了雍正的心意,名噪一時。其實雍正身邊也有過一個類似鄔思道的謀士,名叫戴鐸,曾為雍正出謀劃策,出力不少,但後來因為和年羹堯攪到一起,被處死。

二月河筆下的鄔思道與正史有一定差別,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紹興師爺,而是升級為那個時代官場智慧的集大成者,無論是老謀深算的康熙皇帝還是為人苛刻的雍正皇帝,亦或是深藏不露的八爺,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即便是同僚年羹堯,也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這樣的人用魯迅評價諸葛亮的話說:多智而近妖。

真實社會當然不會有這種人,但這種人在傳統文學中幾乎是必不可少的,中國傳統文學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很強的臉譜化傾向,每個人都有強烈的個性特點和必殺技,尤其是智囊,更是單列一欄,比如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隋唐演義中的徐茂公,水滸中的吳用,朱元璋旗下的劉伯溫。。。這類人的共性在於手無縛雞之力,卻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視天下英雄如無物,只待明主出世。

如此這般看鄔思道在《雍正王朝》中的人設就很容易了,鄔思道就是隱居南陽的諸葛亮,雍正就是劉備,鄔思道早早看出雍正哥的潛力,不等三顧茅廬就自己上杆子追上去了,於潛邸之中開始效命,在康熙、雍正、八阿哥的三國演義中苦心孤詣把雍正捧上大位,但雍正不是劉備,沒那麼好的人設,鄔思道也不是諸葛亮,沒有那麼多的家國情懷,他對雍正的個性非常瞭解,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功成名就後早早隱去,保一世榮華富貴,這點到與劉伯溫有幾分類似。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就是鄔思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