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李志林:為什麼在四輪股災後,還會演變成“股殤”?

02.09

李志林—忠言周評:為什麼在四輪股災後,還會演變成“股殤”?

1、美股和A股,究竟誰領跌誰?

本週,A股又出現了2015年股災那一幕:上證50和滬深30周跌幅高達10.76%和10.09%;上證指數、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的周跌幅也達9.61%、8.3%、6.49%、6.46%。

也許有人會藉口,是美國股市大跌,通過港股輻射到A股,引起了市場的恐慌性殺跌。這個說法顯然站不住腳。因為,美股從09年6470點起步,持續了9年牛市,全球股市都同步入牛大漲,唯A股繼續熊冠全球。而最近美股從26600點,總共才下跌了2200

點,跌幅只有8% 左右,遠不及A股的跌幅。週五港股只跌了3%,日股只跌了2.4%,與A股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

再以A股這一段時間的跌幅看,上證50跌9.26%、滬深300跌14.55%、上證指數跌14.63%、深成指跌15.17%、中小板跌14.63%、創業板跌14.9%,更大大超過了美股的跌幅。

尤其是週五一天,明明隔夜美股僅跌4.15%,當日港股和日股跌幅僅2%—3%,但是,A股的最大跌幅卻極為驚人:上證50跌7.5%、滬深300跌6.33%、上證指數跌6.13%、深成指跌4.85%、中小板跌4%、創業板跌3.96%,已經達到甚至超過2016年初觸發熔斷的跌幅。

究竟是美股領跌A股,還是A股領跌美股?不言而喻!

李志林:為什麼在四輪股災後,還會演變成“股殤”?

2、不是股災,卻是“股殤”。

2015年—2016年初的四輪股災的特徵是:

第一,各指數狂瀉,盤面失控,指數和股價全面異常波動;

第二,數萬億高比例融資的場外配資盤被強行平倉,2.3萬億場內融資盤也爭相平倉,上市公司質押股權均跌破強行平倉線,day強行平倉盤,每天一早,就被封在跌停板上無法平倉;

第三,隔三差五就出現千股跌停,跌停板上巨量封盤堆積,導致流動性枯竭;

第四,配資盤、融資盤大量爆倉而無法平倉,導致出資方的券商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金鍊,發生危機。

眼下,雖然各指數K線均呈飛流瀑布似的狂瀉,以及上市公司大股東質押股權大量跌破平倉線,已與2015年股災時相同。但是,連續千股跌停和其他三種情況,還沒有出現。這是由於監管層對上市公司質押股權爆倉股,不允許強行平倉,市場暫時還沒有出現流動性全面枯竭的危機,所以,我們暫時還不能稱之為“股災”。

但是,從市場持續恐慌性殺跌的氣氛和走勢來看,從私募基金紛紛強制性清盤來看,從包括融資盤在內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不計成本地割肉出逃來看,從廣大中小投資者從去年舊傷未愈,今年又添新傷,虧損累累、怨聲載道來看,我(公眾號:李志林)把它稱之為“股殤”。已傷及股市的“肌理”、“腸胃”“骨髓”之謂也!

“股殤”絕不比股災輕,只不過它是以一種慢性的、依次的、結構性的小股災來表現的。

例如,2017年,在上證50大漲25.1%、滬深300大漲21.7%,上證指數漲6.58%,以及大盤藍籌股、白馬股大牛市的情況下,卻有佔所有A股近一半的中小盤股,跌破了股災最低點2638點的水平,實際上他們已遭受了股災5.0版。然而,監管層巧妙地當讓高層看到的中國股市,卻是幾個大盤股指數均是牛市的鶯歌燕舞的景象。

而今年元旦以來,幾個大盤股指數又連續拉出11連陽和9連陽,所有的大盤股和白馬股扶搖直上,連創歷史新高。這是機構進一步給廣大的大戶和中小投資者洗腦。

當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割肉換股,到高位的大盤股和白馬股中追高接盤。原本以為機構會把指數和個股拉的更高,可安心地睡大覺。

豈知,機構從1月25日其,便聞訊信託資管新規即將實施,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面臨平倉線,又逢上週一美股暴跌1075點,於是,抱團取暖的機構便在大盤股、白馬股中大開殺戒,輪番踩踏,只用了11個交易日,就令上證50、滬深300和上證指數,以85—90度的斜率直線下落,把上證指數從3587點,直接打到了3062點,比2016年年底3103點之下,11天就吞沒了1年多的股市的漲幅。

只不過,由於大盤股的流通性好,各路機構在互相搏殺,週五尾市還有國家隊在跌停板處強行打開了一些大盤股的跌停板,如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中國人壽,才是指數收在3100點之上,避免了大盤股的跌停潮。

3、“股殤”的根源是什麼?

首先是連年擴容大躍進所造成的惡果。

照理,2015年股災後,監管層應給市場休養生息的機會。同時,整頓和規範進入股市的信託資管產品,規範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的比例,以消除金融風險的隱患。並且應網開一面,放慢新股擴容節奏,讓市場走出恢復性的上漲行情,使在股災中深受其害的廣大中小投資者能逐步挽回損失。

但是,新監管層急功近利,背棄了上屆監管層所做的“4000點以下不發新股”,“救市資金4500點以下不退出”的承諾,在2900點就迫不及待地解決IPO排隊的“堰塞湖”,令人不可思議地掀起了2016年和2017年各發新股246家、448家的罕見的擴容大躍進,連同一年後就解禁的大小非拋向市場,終於造成了市場的嚴重失血,雪上加霜。

更嚴重的問題是,按照新一屆發審委從嚴審核、過會率只有30%—50%的情況看,過去2年,新股90%的過會率,其中,有多少假冒偽劣新股混進了股市啊?!

其次,在估值理念上,錯拿“木頭和黑夜比長短”。

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哲學家墨子,就提出了“同類才能比較”,“異類不比”的形式邏輯的同一律。他並形象地說,“木頭不能和黑色比長短”,“稻粟不能和棉花比重量”。

但是,由於A股的監管層和大多數機構人士,均是經濟學和金融學出身,缺乏哲學和邏輯的訓練。故在估值比較上,把“異類相比”,犯了拿木頭與黑夜比長短、稻粟與棉花比重量的錯誤。

例如,片面地把價值投資等同於低市盈率。於是就把大盤股與小盤股的市盈率、週期股與新興產業股的市盈率,舊技術、舊業態、舊產能、舊模式股與新技術、新業態、新產能、新模式的股的市盈率率,進行比較,自然就得出了週期性的大盤藍籌股、金融股更有投資價值。

李志林:為什麼在四輪股災後,還會演變成“股殤”?

那麼,為什麼不把高成長性也作為投資的重要標準。將二者作比較呢?如果以成長性來對上述兩類股進行比較,自然就會得出新興產業股、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股更具有投資價值的結論。就以銀行股來說,雖然它們的估值只有10—12倍,比較低,但是,必須強調,它們的成長性卻只有2%—5%,很低;在國家對金融去槓桿,清理整頓百萬億資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把幾十萬億的表外資產的理財產品也納入表內,再加上像浦發銀行、郵政銀行之類的隱藏的金融風險暴露,那麼,銀行股的估值還會那麼低嗎?還會有現在僅有的2%—5%的成長性嗎?

遺憾的是,一年多來,監管層、機構和輿論,從來不敢公開承認銀行股的成長性比較低這樣的事實,都清一色地用市盈率低做為其具有高投資價值的理由,而從來不向投資者宣傳新興產業中小盤股的高成長性,當他們的估值相對較低時,也同樣具有投資價值。

這就必然導致是市場投資理念的偏差,中週期股,輕新興產業股,導致了市場結構的嚴重失衡,為“股殤”埋下了禍根。

再次,以估值高於大盤股為由,過度監管、圍剿、滅殺中小盤股,引爆了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危機

按理,在新股以23倍市盈率發行的情況下,業績成長性高達30%—50%、100%—200%,甚至幾百的中小盤高成長股,即使30—40倍市盈率,也十分合理。

在國外股市,新興產業的中小盤成長股市盈率都很高,股價也很高,甚至美國股市還能容忍連續虧損14年的特斯拉,長期給予三四百美元的股價。美國股市9年大牛市中,都是該科技股、高成長股領漲。標普50和納斯達克指數的漲幅,還超過了大盤股為主的道瓊斯指數。

但是,在A股中,由於中小盤股的市盈率,明顯高於大盤藍籌股,因而遭到了監管層對股價歐式的強監管,收到了國家隊、各路機構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的拋棄,只是大批股票從幾十元跌到幾元。而從產業資本角度看,這樣低的股價和市值,已遠遠比重置一個企業的成本還便宜,市場仍恐懼他們會跌到像香港股市那樣的幾角幾分的仙股,牆倒眾人推,許多中小盤股終於跌到了2014年牛市發動起2000點—2400點的股價位置。

監管層只知道強令投資者不能炒小、炒新、炒差、炒題材、炒概念、炒熱點、超重組,並動用行政和輿論的手段,對持有中小盤股的中小投資者進行驅趕。

殊不知,這樣做的後果是:一方面,目前3600家上市公司中,有3527家大股東進行了股權質押,已有幾百家公司面臨著爆倉的危機或正在不斷地靠近強行平倉線。只因監管層不讓券商強行平倉,或者上市公司找藉口宣佈停牌。否則,那將會出現幾百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都死亡了,實體經濟沒人管了,這豈不是危及整個中國股市的生命?!

另一方面,中小盤股中有大量的央企國改股和地方國資改革股。由於中小盤股不受待見,象中國聯通這個央企混改的典型的股價,也跌到了6元,遠低於國家發改委引進的著名民企巨頭BATI的增發價,後面的央企混改,還有誰願意參加?小米怎麼會到A股上市?至於地方國企股,都跌倒了白菜價,違背了主席所強調的“不能把國企搞小了,搞垮了,搞沒了”的指示,國有資產和市值被嚴重流失。

又次,把大盤股當著莊股來惡炒,終於導致抱團取暖的機構高位互相踩踏,連續殺跌,重創大盤,導致“股殤”

在中國股市歷史上,凡是把大盤藍籌股進行惡炒,從來就沒有好下場。

記得2012年年底,前監管層主席公開宣示:“大盤藍籌股有罕見的投資價值”,呼籲機構和廣大投資者,踴躍購買大盤股,並對創業板進行百般打壓,致使創業板從1100點跌到了585點。

但是,由於在大盤股抱團取暖的機構陣營中,都是為了獲利而來。有部分機構在高位被暴利所惑,便在3100點的高位搶先出逃,遂引發機構踩踏,大盤股暴跌不止,帶動上證指數跌倒了1800多點。而創業板,則從585點漲到了1500點,2015年牛市中又漲到了4037點。

從2017年以來,監管層、國家隊、各路機構和輿論,又重整旗鼓炒大盤股。他們憑藉資金實力的雄厚和輿論的優勢,打著價值投資的旗號,號召人們,要賺錢,就只能買上證50股、滬深300股,各行業龍頭股,其他的股都是垃圾。

由於把全市場的資金都集中到滬深300指數的300只股票,遂造成了2017年全年的“一九”現象。機構還嫌不夠,在300只股票裡,又集中炒作上證50的50只大盤股。也就是說,他們舉這個市場之力,在3500只股票中,集中炒作的1.5%,即50只股票。

這豈不是等於是在坐莊,把50只大盤股當做50只莊股來炒,使之天天漲、週週漲、月月漲、年年漲。哪怕把茅臺炒到800元,監管層也從來沒要求上市公司發異常波動公告,上交所也沒有發出一次問詢函,更沒有給予一次特停核查。致使惡炒大盤股的機構有恃無恐,為所欲為,貼著價值投資的標籤,搞價格投機。

終於,本週大盤股的持續暴跌,撕掉了“大盤藍籌股、白馬股具有長線投資價值”,“大盤藍籌股是拿來持有的,而不是用來炒的”的假面具。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中國平安、中國人壽、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中石油、中石化等大盤權重股的領頭羊,其K線一片慘狀,殺跌僅10天,就把大盤指數抹掉了幾個大盤股指數一年的漲幅。

當然,與此同時,監管層、機構賣力地宣傳了1年的“大盤藍籌股最具價值投資”的輿論欺騙,僅僅幾天,就讓割肉換股,高位追漲大盤股的投資者吃了正反“耳光”,也讓廣大投資者識破了、醒悟了大盤股價值投資的“真面目”!。

因此,沒有任何的理由把A股暴跌的原因推給美國股市。持續9年的大牛市的美國股市,出現技術性調整,十分正常,而非經濟基本面的惡化。對此,A股投資者人們無需杞人憂天。

A股股災和股殤的根源在自身。這需要監管層、國家隊和各大機構進行深刻的反省。

包括:對信託資管產品清理整頓是否過度?是否有處理不當之處?過渡期是否應適度延長?監管層是否應該對大盤股的低估值和中小盤股的高成長性,予以同等的重視?國家隊是否應對大盤股和新興產業的中小盤高成長股,同時予以介入?今年新股擴容是否應給新經濟藍籌股讓路?是否應該通過大力推進國資改革、併購重組和新經濟股的借殼上市,來改善中國股市的結構?

目前,大盤除了上證50尚未跌破年線外(公眾號:李志林),滬深300、中證500、上證指數、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均跌破了包括年線在內的所有均線,A股已進入了完全形態的熊市,而不應再奢談什麼慢牛!

本週的暴跌是壞事,但也可以變成好事。

一是,讓虛漲了一年多的大盤股指數退耕還林,還股市以熊市的真面目。

二是,可以讓高層領導真實的瞭解到A股的4次股災,雖然在表面上已經過去,但第5次股災再度發生,並且是危害更大的“股殤”!

三是,可以讓從政府高層到股市監管層,再到市場各方,認真思考:今年美聯儲將會多次加息,美股將會經常發生劇烈震盪,應採取什麼切實有效的措施,維護股市的穩定健康發展,能讓跟跌不跟漲的A股保持獨立走勢,真正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

春節前後,人們特別期待的是:

監管層的“清理整頓信託資管新規”,能否對“過渡期”的延長,作出符合實際、符合投資者願望的安排?!

為了化解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危機,國家隊必須再次出手。但不能光靠拉大盤股,而應注重維護二線藍籌股、中小盤股的穩定。“大盤股搭臺,中小盤成長股唱戲”,這才是真正的維護股市穩定之道!

李志林:為什麼在四輪股災後,還會演變成“股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