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评价电影《湮灭》?

抽屉酱


先说结论,小影觉得这是一部被过分吹捧的科幻片,不可否认电影中有一些场景充满想象力,但整体来看,部分情节缺乏逻辑,剧情有些虎头蛇尾。

这部电影改编自科幻小说《遗落的南境》,但并没有忠于原著,而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电影中的科幻设定非常具有想象力,外星微光笼罩下的地带,所有生命都发生了折射。我们可以看到长着鲨鱼牙齿的鳄鱼、会发人声的熊、角上开花的梅花鹿以及身体中不断盘旋流动的内脏。

这是一片被外星生命感染的地带,生命在这里发生了奇妙或是恐怖的变化。感觉发生的一切都像是在做梦,或者整部电影真的就是一个梦。

影片开放式结局让这部电影有了很多解读的方式,假如最后走出的是外星人莉娜,那以她视角讲述的故事会变得很可疑,也许那个区域发生的一切只是这个外星生命编造的谎言。

真的很矛盾,有趣的科幻设定,烧脑的剧情,本可以预定我的年度科幻最佳,但总感觉很多地方不对。

发生这么大的事件为什么会派一个全女子阵容进去探秘。

明知道是感染区域可一行人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更不用说导演一路挖坑却从来不填坑也不解释,到底讲什么全靠个人理解。

挺喜欢导演的上一部科幻神作《机械姬》,那部电影最起码很完整,看的懂,也很有深度。但《湮灭》,不好意思,当不起年度最佳科幻片。

关注迷影生活,这里有最热的明星八卦,最好看的电影电视剧,最新鲜的娱乐资讯。

如果认可这篇文章,可以点个赞哦,在评论区留言,小影会认真回复。


迷影生活


满分10,《湮灭》我给7分。先介绍这部电影的基本情况吧: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而且这部科幻小说名头还不小,它可是在同年打败了中国刘慈欣的《三体》,成为了星云奖得主的小说。

电影于4月13日在国内上映,很多人表示看得莫名其妙。大概剧情地球某一个地方天降异物,以一个灯塔为中心将方圆数百里的地域“封印”了起来,然后一群人去其中探索发现的种种奇怪异像。这部电影对比原著,改动的很大,从电影上来看,视觉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音乐也很棒,但是在剧情上,就显得相当“文艺”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科幻片让观众更有思考点,抱着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段环节,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个电影最大的讨论点就是开放性的结局,到底从“结局”中出来的女主还是不是真正的女主呢?是不是外星人的基因入侵已经成功了呢?这些想起来,还真有点细思极恐。


当然啦,电影视觉和悬疑上无疑是做得非常棒的,但是有的地方也经不起推敲。比如说政府派女主一行人去结界的时候,连个防辐射服也不给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了?还有这一行科学家貌似也没发挥什么作用就领了盒饭?到了最后,政府人员既然就这样匆匆审讯完毕了?不过这些也有很多观众认为无伤大雅,不影响大局。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不过大家对它的争议还是比较大的,毕竟太多悬疑留在那里,有的东西,也许你不细想,还真体验不到它的好。


影视陈七柒


湮灭的启示

——灵遁者

有一段时间没有看电影了,今天我看到了一部电影,名叫《湮灭》。现在是晚上1点30半。我坐在家里,一个人看完了这部片子,现在脑中没有一点睡意,我觉得我应该将我的想法写出来告诉大家。

我其实并不推荐18岁以下的孩子,去看这部电影。倒不是说我认为这是惊悚片。导演和作家将这个作品演绎的淋漓尽致,但将它归为惊悚片,是个错误。说它是科幻片或者哲理片更适合一些。

文学的本质是反应人性和生活。科学的本质是反应规律和宇宙的样子。但没有纯文学,也没有纯科学。我就是个最好的证明。我即爱好文学,也爱好科学。写文学作品,也写了两本科普作品,分别是《变化》和《见微知著》。很多读者甚至读过。

看完这部片子,你需要思考的东西太多了。在没有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就知道,我写的科普作品,有瑕疵,但我依然不后悔,甚至觉得完美!我告诉没有时间思考的人们,世界是确定的!是我对这个世界的爱,也是这个世界的客观。

我不是最聪明的的人,也不是最智慧的人。但最聪明的人,不一定比我写的好。看了这部片子,我更加确定了一些东西。

我简单的顺着影片的进行,来阐述一下我的分析。片头飞来横祸,地球上出现一个叫“闪晃”结界。这个结界在扩大,在吞噬人类的地盘。所以我们人类恐惧也好,好奇也好,必须进去看看。

第一次进去的是最精英的特种部队,结果一个人也没有出来。准确的说,是出来一个。但这个人,不能说还是原来那个人。这个叫凯恩,她是主角莉娜的丈夫。

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什么呢?很多人可能不会注意。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人物角色,情节设定,背景设定……环环相扣,难得的精彩之作。

比如当审问者问莉娜:“为什么你主动申请进入结界?”莉娜反复说:“我欠他的。”生活从来不简单,这种愧疚,来自于莉娜对凯恩的爱,也来自莉娜对凯恩的出轨。但出轨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莉娜以为凯恩出事了。可是又不确定,所以她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就只是在床上而已。

带着愧疚生活的人,是痛苦的。但带着愧疚生活的人,也是带着爱的。加上她的身份,当过兵,植物学家,所以她进入结界,并不显得故意。

但最终走到灯塔的人,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主角莉娜,一个是患有癌症的心理学家文崔斯博士。其他三名,湮灭在结界里。

很有意思,应该是导演故意为之,灯塔本来是照明的地方,但现在却是最危险的地方。好好思考一下吧。就像顾城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而我写道:“习惯光明的人,怎么会不害怕黑暗呢?”

有两种人是最无畏的,第一种就是莉娜这样的,带着爱来的人。另一种是向死的人。身患癌症的心理学家,很明白自己的身体,同时又很清晰自己的意志。所以她们两个能战胜恐惧。而其他三个,目标不明确,或者目标太大。很明显,她们的目的是拯救人类!

试想想全球67亿的人的性命压在你身上,你紧张吗?你也是人,是人都有弱点。你的弱点是你其实也想拯救自己!莉娜和心理学家也是,但这种心理状态,终究是不同的。

人类一思考,上帝在发笑。宇宙对于人而言,永远是终极话题。我承认我思考的再久,也远远不够。身体承载人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又控制身体。把身体细化到从一个细胞开始,把生命细化到一个细胞开始,至少逻辑是没有错的。宇宙中的第一个细胞,就应该是所有生命的祖先。人类对于自己身体的认识,也永远不够的。我正好写过一篇散文《皱纹》,里面写道一夜白头,一夜目盲,一夜失聪……科学无法解释。

就像莉娜说:“上帝在制造人类的时候,打了个盹。所以人类会变老,是细胞在犯错。倘若细胞不犯错,人类就不会变老。我就会永远像现在这个样子。”道理是没有错,可是你若永远不会变老,又怎么会长大呢?所以不是上帝打了个盹,是细胞必须这样分裂。

在结界里,异常外来细胞,通过结界反射侵入。深入到一草一木中,深入到进入结界的任何东西上。道理也没有错。万物有辐射,这种辐射到血液和骨髓的东西,最终要吞噬原来的你。

人是经不起这样的折磨的,人是脆弱的。所以很多得肿瘤,白血病,癌症的人,都很消极,甚至会自杀。这和结界中人的恐惧,是无差别的。而且更恐怖的是,结界是一个牢笼,与外隔绝,你无法获得支持和鼓励。那么你就更看不到希望,越靠近灯塔,就越恐惧。不如投降,来的快哉。

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在最后的灯塔中。当莉娜从录像机中,看到凯恩说的那些话,她是震惊的。连凯恩自己都是震惊的,他说:“人们叫我凯恩。可我还是凯恩吗?我可能是你!”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凯恩是我们,这个逻辑是没有错的。因为凯恩的细胞和我们的细胞是别无差别的。就像莉娜的一滴血,造出了另一个外星人似的的莉娜。

凯恩不是我们的理由,就是凯恩的身体已经被毁。真正留下来的是外星复制品。说“外星”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也可以说是高维空间的他。

正是看到了复制品的凯恩,莉娜才更有勇气钻进洞里,去看看凯恩,究竟在哪里?于是她看到了心理学家坐在那里。心理学家文崔斯博士说:“它就在我体内。它和我们不同。我也不知道它想要什么?它的愿望是什么?但它会成长,直到吞噬所有一切。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会化成碎片,融入他们的一小部分。最终原形不复存在。彻底湮灭!”说完这句话,她就真的湮灭了。

它是什么?它在我这里是宇宙。我们每个人都要湮灭在宇宙中,原形不复存在。我们都会变成它的一小部分,其实我们始终是宇宙的一小部分。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

莉娜的一滴血,从光亮旋转体中诞生出一个人。此人具备了莉娜的具备,当莉娜面对她的时候,是恐惧的。她向另一个陌生的自己开枪,可是没有杀死。所以她想逃跑,反抗。可是都被另一个自己打败了。

各位,我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是一句真理。以自己为假想敌,试图在棋盘上战胜自己的人,我至今还没有见过。你见过吗?就像莉娜拼命的想推开门,另一个自己也是。反而把莉娜差点压死!

当莉娜放手的时候,她发现了。对待自己还是得温柔。所以她握住了另一个自己的手。并给她一颗炸弹,所以这是残忍温柔。

当莉娜和另一个自己握手的时候,另一个自己,轮廓就变的清晰起来了。可是炸弹也爆炸了。

其实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还可以是这样的。心理学家文崔斯口中的它,就是这个人了。她就是宇宙,宇宙以一滴血为引子,化为了莉娜,存在于人间。你可以认为她就是上帝。所以人人是上帝,这样也没有错的。耶稣曾经也是人,那么人都是通宇宙的。

虽然另一个莉娜,不是莉娜本人,是宇宙。但另一个莉娜终究带有莉娜的记忆和基因。所以她走向了凯恩,所以她自己燃烧了灯塔。解铃还须系铃人,也只有她才能做到这一点。真正的莉娜,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这也是法则的体现。

但我为什么一开始,还是不希望思想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去看呢。因为他们看不到世界的明确性,我怕他们迷茫。真的当成惊悚片看了。最后莉娜和凯恩,都安全无恙。

最后审问的人问:“所以那是外星人吗?能说出它存在的形式吗?”

莉娜说:“不能。”

审问人又问:“是碳物质,还是?”

莉娜说:“不知道。”

审问人:“它想要什么?”

莉娜说:“我不认为它想要什么!”

审问人:“可是它袭击了你!”

莉娜说:“是我袭击了它。”

审问人:“它出现在这是有原因的。它改变了我们的环境,它在毁灭一切。”

莉娜:“它不是在毁灭,它是在改变一切。它在创造新的东西。”

审问人:“创造什么?”

莉娜:“我不知道。”

其实这个时候,所有站在玻璃外面的人,看莉娜,就像是在看外星人。审问人问:“它在创造什么?”其实就相当于我现在问你:“宇宙在创造什么?”

对于人类而言,我们只能说不知道。但对于人而言,爱很重要。即使最后的凯恩,不是原来的凯恩,是很多碎片的集合,带有很多人的记忆的人,很多物体的岁月的人,他依然抱住了莉娜。虽然他的眼神空洞,但他还是抱住了莉娜。显然这是一种启示。但我不愿意再去思考,这种启示。因为我不是残忍的。

所以宇宙通过人来俯瞰宇宙,但宇宙太大了,所以人总会迷失自己。而迷失自己的人,往往会杀死自己。我希望每个人不要把自己当敌人,去温柔对待自己,也去温柔对待他人。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不说它是一部惊悚片的原因。

差三分钟,3点了。我也不去思考,3分钟对于宇宙而言,有什么意义。但我知道,对于我而言,晚上3点,是一个该入睡的时刻。你们可以去看看这部片子,但我其实,不愿意你们像我这样去思考。我希望你们活着简单,勤奋,快乐。因为思考的多了,你也要4点入睡。尤其是女孩,会很快变老的。晚安,夜!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散文作品。


灵遁者国学智慧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快要入夏了,看完会比较“凉快”的电影是越来越多。


上一周的《暴裂无声》刚吓得一群人睡不着,这一周《湮灭》又上映了。



我是奔着预告片和娜塔莉·波特曼来的。


81年出生,今年已经37岁的波特曼,依然非常好看。面庞已经完全成熟的她,却明显比同龄白人演员看上去年轻,可能是从少女时期就自带聪明劲儿,眼神中的穿透力是没有年龄感的。这部片中还可以稍稍瞥见她的身材,具体怎么样,欢迎大家自己看。



虽然在国内认知度不高,但这个《湮灭》的来头是挺大的。它改编自科幻小说界顶尖大奖星云奖作品——《遗落的南境》三部曲的第三部《湮灭》。


不过其实原著粉丝并不十分买账,据说导演自己都没看完原著,可见改编力度之大。没看过原著的纯电影观众,可能反而更享受一些。


而这个胆敢不看完原著就改编的导演,也是挺有来头的。


亚历克斯·嘉兰,就是2014年那部吓哭一众直(宅)男的《机器姬》的导演,他也因为这部电影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



个人感觉这两部电影其实没有太多相似之处,除了节奏整体都偏缓慢,故事格局都不太大,且不是爆米花大片,但绝对能让你观毕细思极恐背脊发凉。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已经准备放弃它了。确实,《湮灭》不是那种走华丽视觉效果路线的科幻商业大片,甚至可能让你吓得吃不下爆米花。要说类型,倒是更像《降临》,都是节奏缓慢,有明显的小说痕迹,使用了大量的蒙太奇和章回体的结构,但是真的看进去,趣味性却显著高于一般的爆米花片。


《湮灭》也是以女性为第一主角的故事,女主角莉娜是个科学家,她的丈夫凯恩是个军人,参加一项秘密任务失踪了一年,某天又忽然出现,但精神恍惚还很快就开始吐血。



莉娜为了救丈夫并且搞清楚这一切,自愿参加了一个由五位女性组成的勘探小队,前往边境那个“吞噬”了很多军人,以及导致他丈夫重病的未知领域。这个未知区域弥漫在一片斑斓的光晕中,因此被称之为“闪光”。



随着她们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怪事纷纷发生,长得跟淘宝假花似的多款合株花、长着鲨鱼牙齿的鳄鱼等等,而受到怪异磁场干扰的队员的精神和身体也开始濒临奔溃...


这个故事,用知乎答主丁勾的话说就是,具备明显的“新怪谭”风格。

杰夫-范德米尔定义为“一种以都市为舞台的架空世界小说,它颠覆了传统奇幻中常见的概念演绎,并以真实复杂的真实世界为起点,创造出兼有科幻与奇幻元素的设定”。


这种基于现实世界的设定,会更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而其中的设定又充满着奇幻的丰富想象力,同时还会赋予一些科学性。比如这些长成了人形的植物,电影亦给出了它们得到了人类的“结构基因”这样的解释。



作为一个理科思维本身就不太强的人,我非常喜欢里面这些光怪陆离的设定,无论是“梅花”鹿、人形灌木还是玻璃树,都太美了。



当然,运用到这种脱缰想象力的,也有片中的惊悚片段,这种“未知恐惧”一定能够刷新你对惊悚情节的固有认知。



最终,女主角是找到了她要的答案,但是这个故事却似乎没有就此结束。这个半开放式的结局其实是留给观众的设问:


如果说,让我们存活的是基因,叫我们毁灭的依然是基因,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


一台戏


观看电影《湮灭》之前,


你不需要知道本片导演亚历克斯·嘉兰曾执导《机械姬》、《太阳浩劫》、《别让我走》、《惊变28天》;

不需要知道《湮灭》原著小说《遗落的南境:湮灭》曾在2014力压刘慈欣的《三体》,获得美国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

不需要知道亚历克斯·嘉兰在拍摄期间不仅自学了大量基因学知识,还请来了自《机械姬》时期就合作的遗传学家亚当·卢瑟福,再度出任影片科学指导。


但有个医学常识,如果能在观影前适当了解下,对更好的观赏此片会有所帮助,那就是娜塔莉·波特曼所饰女主Lena在电影开头提到的有关细胞,尤其是癌细胞的相关知识。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有永生不死、无限增殖、可转化易转移三大特点,能破坏正常的细胞组织,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而《湮灭》完全就是建立在癌细胞的这几个特点上展开剧情的,并适当加入了一些想象和脑洞。


永生不死

其实,只要条件适合,所有的癌细胞都能永生不死,不会停止分裂和生长。在《湮灭》里导演嘉兰借女主Lena之口举了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海拉细胞”。海拉细胞源自一位美国黑人妇女Henrietta Lacks的宫颈癌细胞的细胞系。这名美国妇女在1951年死于该癌症后,她的癌症细胞却被取下当做样本,至今仍被不间断的培养。所以有另一部电影叫做《永生的海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而美国微生物学家列奥那多·海夫利克也提出过,每个细胞在自我复制56次后就会迅速分泌毒素,导致坏死。这被称作“海夫利克极限”。但在X区域中,这种极限被超越了,Lena和丈夫Kane在之前谈过的如果我们能突破“海夫利克极限”,就有望战胜衰老,获得永生变成了现实。



无限增殖

在X区域随处可见的墙壁外、树干上、人体里蔓延绚烂扩散中的癌细胞,其实与真实的癌细胞扩散图非常接近,会让人感觉到一种怪异的美感。



可转化易转移

癌细胞的可转化易转移当然只能在癌症患者,这个个体身上体现,指的是它侵入病人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嘉兰导演的脑洞大开也就是借着这个节点开始发扬光大的。他编纂出了个叫“基因折射”的概念,把癌细胞在个体上的转化和转移扩大到了所有有机体身上。就是说“整个X区域就像个棱镜,它不仅折射光和无线电,更是让人类、植物、动物的DNA互相折射,形成了我们在影片里看到的“鳄鱼长了口鲨鱼牙”“鹿角上开花发芽”、“熊说人话”、“人变植物”......这等等的奇异现象。


到影片结尾,嘉兰还升华了一下永生不死的主题,由于之前有“基因折射”、“X区域是一面镜子”这样的情节铺垫,那接下来Lena在灯塔遇见了她的复制人也就顺理成章,相比她的队员们:


医务护理人员安雅·索仁森受不了X区域的辐射,精神崩溃;

地貌学家卡斯·谢泼德的DNA转化转移到熊身上;

物理学家乔希·拉德克的DNA与植物融合;

队长心理学家文崔斯博士被“癌细胞”彻底吞噬;

Lena则是由于基因全部重组,获得了新生(被复制)


但新生了的Lena还是原来的那个Lena吗?影片由此引出的“我是谁?”这个哲学命题,也同时拔高了电影的内涵。


友情提示:别以为影片中无面目的复制人只是将娜塔莉·波特曼的动作做了简单镜面处理,这个角色的扮演者正是《机械姬》的低配人工智能机器人京子,个性十足的日英混血演员水野索诺娅。


人体细胞更新周期一般为120-200天(神经组织细胞除外),大约每6-7年就要全部更换成新的细胞。这样说来,人生本就是一场细胞更新换代的旅程,即使没有癌细胞的侵扰,谁又能说,现在的我们和之前的我们是一模一样的同一个人呢?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电影鲨


对于看过《湮灭》原著的观众而言,改编成影像的电影版大概会带来不少问号甚至夹杂不满情绪的感叹号!因为它在主角的人设以及结局的处理上,都做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会让原著读者不大好接受,给出差评的可能性较大。

那作为纯粹的没有看过原著也没有看过相关解说视频的观众而言,《湮灭》到底如何呢?

首先,它的故事立意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不像那种猎奇性质的科幻故事,而是真正融合了科学与哲学探讨在里面,能够让人看完之后,产生对变异科学、外星人、生物物种、自我毁灭、人类进化等诸如此类的好奇与思考。

片中呈现了一种对外星物种理解的不同角度,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观众开拓思维。

其次,影片为观众提供了不少视觉奇观,尽管影片的美术风格存在一定的“不统一”,但整体给人的感觉还是蛮逼真、蛮震撼的。变异鳄鱼、角上长真梅花的鹿、人型植物、一触摸即可复制人身的外星人等等,这些画面具有新奇性,足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但这些元素的视觉效果也不一定能让所有观众都能收获好感,一些观众很有可能因为片中的某些画面感到不适,从而降低好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主演娜塔丽·波特曼。表演层面上,她在片中的表现依旧很有质感,无论是演绎内心的疑惑和茫然,还是表现寻找真相的勇敢和笃定,她都能让观众沉浸其中。

但她最让人有好感的,还是她这些年的选片,多半都偏向于有艺术质地的片子,没有消费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去大量接拍商业片,这是蛮难得的。

但归结起来,《湮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它里头传递出来的一股“惊悚感”。这股“惊悚感”没有通过画面直接表现,而是通过故事的设定、人物的变化等让观众“细思恐极”。

人类如果真的遭遇变异,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境遇?片尾莉娜与丈夫凯恩的拥抱,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味?正是类似的开放式结尾,增加了影片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影片的“恐惧感”。

作为科幻片,电影《湮灭》还是值回票价的。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


木易电影


《湮灭》改编自杰夫-范德米尔的科幻小说三部曲第一部:《遗落的南境:湮灭》,该小说打败了《三体》获得了2014年的星云奖。

据说电影对原著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所以在没有看过原著的情况下来看这部电影,完全没有任何阻碍。

乍看之下,这是一部有点类似《降临》的文艺科幻片。

它们同样基于一个大胆而神秘的设定:《降临》中是十二个贝壳状的不明飞行物突然降临地球,而《湮灭》是不明彗星突然坠落灯塔形成与世隔绝的能量罩;它们在叙事节奏上同样采取了倒叙和回忆来烘托气氛……

但两部电影格局表达表达完全不同,《降临》中的“外星文明”温和而富有智慧,他们像更高意识形态的“智者”和“导师”,或者某种“预言者”,以传授语言的形式来促进人类的思维形态的进化,从而达成互惠的未来;而《湮灭》中的“外星文明”虽然看似更意识流,本质上完全是毁灭性的替换和重构,他或者他们看似没有任何目的,但生存和扩张就是他们最大的目的,就像40亿年前地球生命起源时的单细胞生物一样。

然而《湮灭》里的“闪光”(生命)更具有侵略性,速度也更快。如果说《降临》是光明的共存和进化,那《湮灭》就是黑暗的替代和毁灭。

所以,我并不认为《湮灭》中经历能量体洗礼的生命完成了进化,反而,他们是被彻底替代了。地球上的本体已经不存在,存在的是被折射后的各色的复制体们和一个光怪陆离的诡异世界。

还有什么比这个结论更“暗黑”吗?

《湮灭》将原小说克苏鲁神话气质通过视效具象化,个人认为全片最精彩的段落在进入灯塔之后。前一个小时看影片或许会觉得乏味而平常,但到揭示“闪光”的那一刻,复制人的出现带领影片来到了高潮,也让一切的铺垫有了有力的结论。


另外想说的是,“文艺科幻片”里侧重的往往不是多么激烈精彩的打斗,或主角为全人类存亡与外星人生死对决的悬念,而是通过外星文明与地球人情感之间的互动作用讲述某种高概念的哲学命题,从而引起观众对自身存在的反思审视。

从这个角度上讲,《湮灭》里为人诟病的逻辑不严谨的BUG并非值得探讨的关键。

电影过几天就要在国内上映了,感兴趣的可以去影院体验一番。

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本号赠送电影票!


编剧演绎法


《湮灭》改编自科幻小说《遗落的南境》,类型属于克苏鲁神话的一个题材。在科幻片中,克苏鲁神话有类似于《月球》,《降临》,《普罗米修斯》,《索拉里斯》等等。


《湮灭》是今年大聪迄今为止看过脑洞最大,也是最值得探讨的科幻片之一,而且在类型上也加入了一些惊悚恐怖元素,让科幻片在类型的维度上扩大了一些。甚至于说可以当成惊悚恐怖片来看。


影片一开始没有前因,只是告诉观众一个不明外星物种降临地球,没有表达善意,也没有任何负面的意思。


所谓的正面负面,也只是站在人类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湮灭》的外星生物首先就是讽刺了人类对事物的看法,我们人类对所有物种的看法,都是站在人类是金字塔顶端去看待事物,而这个格局却被外来生物打破了人类的价值观。


外星生物降临地球以后,在降临地点形成了一个类似于泡泡的保护膜。在这个泡泡膜中,所有动植物的DNA,都被阳光透过泡泡产生折射。


所以才会有了长着鲨鱼牙齿的鳄鱼,会说话的熊,人形的植物等等。


影片更深的含义,透过外星生物的折射,映射观众每个人其实每天都在迭代,不会有真实的自我,且不说每个人的细胞组织七年一次轮回,七年以后的自己和七年前的自己相比,已经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了。


影片透过外星生物的外壳,来表达人类更新自我的过程,就如影片最后女主被外星生物进化之后,自己已经不是自己了,但是也谈不上是真正的外星生物,或许《湮灭》中的外星生物,并没有自主意识,它甚至只是拥有折射DNA能力的单核细胞而已,所以这种外星生物需要寄主,需要学习。


总的来说,《湮灭》不是单纯的动作科幻大片,而是想用一个议题,通过影片让观众进行探讨,所以《湮灭》很多人也会说看不懂,因为很多议题,不管是编剧,原创小说作者,还是导演,都只是点到为止,而不去说破。


大聪看电影


《湮灭》来头很大,该片改编自《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湮灭》,作者杰夫·范德米尔凭借该小说,成功拿下2014年星云奖,打败的对手是同年入围该奖项的《三体》。导演亚力克斯·嘉兰曾执导过的科幻片《机械姬》一鸣惊人,饱受好评,《湮灭》和《机械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再次提出“我是谁”的议题,充满深度、内涵、隐喻。影后娜塔莉·波特曼是绝对的主角,在片中饰演了生物学家莉娜,独挑大梁、大放光彩。

影片讲述了生物学家莉娜为调查丈夫凯恩的失踪原因,自愿参加了神秘组织Southern Reach组织的科学考察,5名女性组队,去研究美国领土内一块被检疫隔离的生态灾害区域“X区域”。她发现那里是原生态的荒野,隐藏着神秘的黑暗力量。这已经是对该地区的第12次考察,前11次全都失败,比如第二次考察终结于去的考察队员集体自杀,第三次考察队拔枪互相残杀,第11次队员全体失踪,只有凯恩一“人”回来了。不仅如此,“闪晃”正在不断扩大,威胁到区域外人类的安危。

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很难想象武器装备、体能都稍弱的“娘子军”深入“闪晃”能带回什么新的发现。这几乎无疑等同于一项自杀式的任务,去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并且没有人能抗拒这样一种“诱惑”。因为在她们进入秘境之前就已经“死”过一回了,对外面的世界来说,她们有点“多余”。就像电影中文崔斯博士对莉娜所说的“我觉得你把自杀和自我毁灭搞混了,几乎没有人会去自杀,但几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毁灭。从某些方面看,在我们生活中的某个部分,我们喝酒,我们抽烟,我们毁掉好工作,或者是美满的婚姻。这些不是决定,它们是冲动,我们身上有自我毁灭的代码吗,每个细胞中都有吗”。

在向灯塔进行的过程中,莉娜渐渐感觉到了丈夫决定执行这项死亡任务时的心情,两人的婚姻早就出了问题,长期的异地使两人有了隔膜与疏远,莉娜婚内出轨,凯恩知晓后决定执行死亡任务。但在凯恩失踪后,莉娜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她愿意自己呆在留有他痕迹的空间里等他回来,即使已不报更多期望。到最后支撑莉娜走向终点的,始终是对凯恩的爱,即使他们都变成了复制人。临死前的“复制人”莉娜也不忘去抚摸凯恩的残骸,和他一起湮灭。

恐惧源自未知,但当你知道死亡不是终点的时候,你会害怕吗。如果存在超乎于人类的外星物体,他们在地球划了一块区域做实验,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命体是他们的终极实验对象,最终他们完美地实施了这一目标,如果说《湮灭》是这样一个故事,你还敢看吗?


影视口碑榜


呃,与其说是科幻,不如用恐怖片级别更好吧,看得脖子发凉。准确的说,我看恐怖片都不会这样,因为知道是恐怖片反而不怕,比如《闪灵》。 而且这部片根本没有刻意营造恐怖片的氛围,没有暗黑系的配色。

相反,一切都看着绚丽又闪亮,有时候还觉得很美。 一切很正常,但是细胞变了。 还好挺巧先知道了海拉细胞再看了这部片,有点视网膜效应的意思了。 最后结局有点悬念,但又有点烂尾——一整年都没敢接近的事物,结果你去,一个炸弹就毁了,要不是氛围不适合,我可能吐槽就忍不住了。 那个全身闪着金属光泽折射着你,害死了队友的存在,竟然是纸做的?

音乐虽然很好听,但声音很刺耳,矛盾又统一,导演想要的效果。


至于内容,很让人反思。很棒,很人性,当新事物出现的时候肯定会跟旧事物产生冲突,可能两败俱伤,为什么不能两全呢,当现在的我与未知的那个我都在一起的时候,我也可能会像她一样排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