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何有人认为“亡国之君”崇祯比其他亡国君骂名要少?

雨后冬季


都说亡国皇帝多昏庸,那明朝崇祯帝绝对是个例外,他登基时还不到20岁,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大力铲除阉党,而且生活节俭,只是最终走向的是上吊自杀的结局,实在令人扼腕。

历史对于崇祯皇帝骂名较少,皆因他为实现明朝中兴而努力的力挽狂澜,但他面对的时局实在棘手。

【满族崛起】

万历2年,建州卫指挥使努尔哈赤起兵,打仗是这位满族人的长项,他于万历16年统一建州女真诸部,万历44年又统一东北大部,建立了后金汗国。

汉语说得也很溜的努尔哈赤,终于在万历46年起兵攻明,与明朝彻底决裂,努尔哈赤在萨尔浒灭掉明朝野战主力,取得优势。天启6年,努尔哈赤已经攻占辽东大部,崇祯帝即位的时候,后金势力已经深入辽西走廊,时刻威胁北京。

【土司叛乱】

万历26年,播州宣慰司杨应龙叛乱,朝廷调遣精兵猛将,耗费大量财赋,历时两年才平定了这场。

天启元年,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叛乱,朝廷又付出极大代价,苦战九年后才剿灭。可惜安定是暂时的,奢崇明死后,西南地区依然叛乱不断。

弘光元年,西南土司沙定洲叛乱,直到南明土司叛乱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沙定洲叛乱还未彻底平息。

【农民起义】

因为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李自成于崇祯2年参加起义军,后来成为起义军的佼佼者。崇祯9年,李自成被部下推为闯王,崇祯17年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

此时明朝朝廷已抽调北方大部分精锐抵御满洲人,以致京城空虚,李自成调集全部兵力进攻北京,各地朝廷守将望风而降,李自成没劲多大劲就攻入京城,在绝望中,崇祯帝自杀殉国。

而后,大明帝国南京的朝臣拥立福王即位,是为南明弘光帝。南明一共持续了39年,共三帝一王,只是南明三朝无休止的内讧,争权夺利,一次又一次葬送大好形式,最终彻底灭亡。

崇祯帝在位时,长辈祖宗还遗留下各种积弊深重的问题,他要处理土司叛乱、外族入侵、农民起义,单哪一样儿都够伤筋动骨的,说白了崇祯帝就是生不逢时,他面对的险恶形势已经不是一人之力能改变的。


地图帝


用功努力的孩子,就算考试倒数第一,也很少有人责备

崇祯就是这么一号人,很努力、很勤奋,可是智商有限、能力不足

再加上家庭条件不好,断水断电的常有(天灾常有,接连大旱)

而且还把那个很坏很严厉的家教给辞退了(灭阉党却不除东林)

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注定完蛋


初露锋芒的崇祯,却陷入泥泞止步不前

立志成为鲁班传人的朱木匠,略带遗憾的去找老朱汇报工作了,年轻稚嫩的朱由检被迫从幕后推到了台前,成为大明公司的下一任CEO

天真的九千岁魏忠贤,遇到了貌似无邪的朱由检,俩人眼神一交换,完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崇祯对魏忠贤是毕恭毕敬,凡事以魏公公马首是瞻的“表现”让九千岁很满意,他的眼中,这是个听话的孩子

殊不知,崇祯不但不无邪,反而是十分邪

干净利落的收拾掉权倾天下的魏忠贤,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随后,他开始了对阉党的彻底清扫,并显露出自己卓越的政治天分

面对试图浑水摸鱼的阉党,他选择严惩不贷。看到给五虎五彪的定罪之后,勃然大怒的崇祯下令彻底严查,就是这样的铁腕清洗,让阉党一扫而空,仿佛给笼罩着阴云的大明王朝带来了一丝生机

崇祯也是这么想的,只是结果却背道而驰,除掉魏忠贤后,大明开始一步步坠入深渊,而那个少年天子,也不再意气风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急躁、善变、固执的亡国之君

这一切,跟叫做东林党的一帮人脱不了干系

“诸臣误我”的感悟,来的晚了一些

清扫阉党是没有错的,只是矫枉过正导致错杀了不少大臣,留下的却并非正直之人

很简单,魏忠贤掌权期间固然为非作歹,却遏制了士大夫及富商阶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明朝以文制武的政治特点,并将党争彻底打压(天下皆阉党,还有什么好争的)

可是东林党的抬头,让原本赋税充足、国库充盈的局面急转直下,在官商阶层的贪婪剥削下,大明国库日渐空虚,甚至于到后来连军饷都拿不出来,这是崇祯始料未及的

他收拾阉党是正确的,只是随着阉党的覆灭,东林的抬头导致党争重新上演,并愈演愈烈,在明朝末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明朝的灭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比如,温体仁、周延儒之流,一门心思只知道搞权力斗争,全然不顾国家兴衰

再如大明最后的知名首辅杨嗣昌,打击政敌不遗余力,先后害死名将卢象升、诬陷孙传庭入狱,错失绞杀农民起义的最佳良机

甚至说,崇祯最为喜欢的首辅魏德藻,国难捐款之时一毛不拔,待到闯王入京,愣是从家里拿出上万两现银

更不必说那些口口声声坚决不降,坚决不南迁,却在李自成下令收容前朝官员的时候,争相前往报名以至于报名处瘫痪

就是这些所谓饱读诗书、为国分忧的士大夫,将崇祯推入了深渊。只是等到崇祯幡然悔悟的时候,已经晚了

最尽力的亡国之君,最有骨气的人

崇祯有个特点——走的很慢。不是因为他行动迟缓,也不是故意思考人生,而是他不好意思走快了,因为一旦快了袍子就会飘起来,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衣服!

作为一国之君,他已经付出了自己的所有!是的,是所有!

崇祯的妃子,没有珠宝绸缎,甚至不允许化妆,目的只有一个——为国家省钱

不像清朝的某个皇帝,一生作秀。崇祯是真的逼到那个份上了,他甚至都向大臣募集资金来支撑军饷了,作为一国之君,面子就这么不重要吗?

在崇祯眼里,大明的天下,才是最重要的!

几乎没有什么娱乐的崇祯,每天除了干活就是干活,而且吃得也很少,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挽救大明江山上了

只是,他身边没有刘伯温,也没有魏征,只有一群一心利己、从不利人的大臣

终于撑不住了,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绝望的崇祯敲响金钟召唤大臣议事,却一个都没有等来

绝望之中的崇祯,用自己朝服写下血书,自缢于景山之上

这是大明天子的骨气,不做逃兵,也不做俘虏!

作为亡国之君,崇祯免不了受到诟病

比如说他做事风格急躁,先是重用袁崇焕并无条件相信,但却很快变脸处死了他,再加上政策上的摇摆,导致农民军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治,最终成为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

比如说他误信谗言过分相信一些人,由于对杨嗣昌的完全信任,他可以放弃良将卢象升,导致其孤军奋战马革裹尸,也可以拒而不见孙传庭,使其错失绞杀李自成的良机,待到重新起复后,又听信兵部尚书所言,催促其出战,最终因为准备不足败亡潼关

这些都是崇祯抹不去的污点,也是大明灭亡的原因所在

但是,崇祯身上背负的骂名却是历来亡国之君中比较少的,更多时候,人们是在同情他的遭遇,因为他毕竟不是唐宗宋祖一样的明君,也不具备他们的能力

他只是一个很努力的皇帝,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历史上有许多亡国之君在稀里糊涂的葬送自己的皇位之后,都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骂名。朱由检作为明朝的“亡国之君”,明朝大片的山河在他手中丢失,可朱由检却没有承受什么骂名,反而有很多人同情朱由检,这是怎么回事呢?

朱由检因何丢了大明还被后人所原谅,甚至南明的大臣将其抬举到千古圣主的地位,笔者认为乾隆对朱由检的评价非常全面的概括了其中的缘由。乾隆帝认为,明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万历、天启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废弛。崇祯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他虽然辛苦经营17年,仍不能“补救倾危”,最后以身殉国。

朱由检受后人同情的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一是因为朱由检的勤政,二是因为明朝到了朱由检手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些积重难返,最后朱由检还在煤山殉国,这一举动极大地赢得了后人的尊重。

对于朱由检的勤政可以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即位之初就雷厉风行的铲除了“阉党”,结束了明朝中期以来皇帝不理政事,大权旁落的局面。由于过于劳累,朱由检三十余岁就有了白发,最操劳的时候每天只睡一两个时辰。《野史无文·烈皇帝遗事》记载朱由检“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但朱由检的这种勤政已经严重干涉了明朝内阁的正常运行,朱由检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并不相信文武百官,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这样的行为导致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内阁的作用被忽视,皇帝做出的决定即使出错也没有纠正的机会,偏偏朱由检自身的能力又没有达到朱元璋、朱棣的水平。

再来说明朝后期面临的无法短时间解决的问题,以明朝中后期地方官员的腐败为例,这种长期积压的官吏问题,是不会轻易解决的。更何况朱由检连朝中的大臣都没有搞定,还荒废了厂卫,使得明朝最后的一点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朱由检十分痛恨腐败,但却拿这些地方官吏无可奈何。

地方官员的腐败可能在太平盛世不会引发什么大问题,但一遇到灾荒就会暴露出问题,巧的是崇祯年间天灾不断。水灾、旱灾、雪灾、蝗 灾在朱由检在位的17年间都有出现,特别是旱灾,旱灾往往会与其他自然灾害并发,持续时间长,会造成大量饥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地方官吏赈灾不力,中饱私囊的现象十分严重,流民不断产生,但朝廷却没有精力去应付。

常年灾荒导致朝廷税收降低,但明末北方的边患较多,各地民变也需要镇压,导致军费开支不断增加,面对入不敷出的财政情况,朱由检直接决定增加农业税,导致了西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最后用明末清初史学家张岱的一段话结尾:“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


邓海春


崇祯可以说是最悲催的一个皇帝了,前任把一个烂摊子丢给他,甩手驾崩了。

要说整部明朝历史所有皇帝能比崇祯励精图治的没有几个,绝对不超过3个。所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要倾。崇祯是有这样一个志气的皇皇帝,可惜却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这个时间。

他是亡国之君没错,但是历史之上大多数亡国之君江山其实都是亡在了他们自己的手上,而崇祯不是,可以说大明半壁江山是毁在了奸臣和上几任皇帝身上的。

如果崇祯早十年登基,也许大明还能在国祚延长百年,他好好的做一个中兴之主。可惜到了他继位的时候天下各路藩王造反,义军凸起,外有满洲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一口吞下整个大明。

他是属于无力回天的帝王。

他在位的时间不算很长,却是所有皇帝里面最节俭的,为了节约军费,甚至节省自己的用度。像这样的皇帝极少见,和后世穷奢极欲的乾隆帝更是天壤之别。

最后他自己吊死在了煤山,一死殉国。亡国之君却是最有气度的一位。不像其他亡国之君,有的巴不得带着一群人投降,运气好还能混个王侯来当当。

所以大明亡在崇祯身上,不是他的错,而是时代的大势,无力回天的遗憾。一颗大树根全部腐烂了,就算是再厉害的园丁也救不回来


一夜书


崇祯就是一个亡国之君,完全没有任何能力领导群臣,明知宠臣个个家财万贯,却不能使其捐款救国,可见其领导能力或威严很低下。打另外内阁大臣走马换灯,不停地更换,东林党,阉党余孽,楚浙党不停争吵却无法统一意见,可见其决策力是很低下的。在党争之中,杀掉袁崇焕,罢免孙承宗,抑制卢象升,使抗击农民军与清军一线的领导层人员不停地变更,不能对敌军实施持久的抗战方法。另外崇祯不断更换内阁也证明了他内心的多疑和对权力的迷恋,怕权力旁落,无法实行皇权统治,可惜他个人决策力,个人能力却又不能使他履行皇权统治,明亡前崇祯为魏忠贤大葬,想必时羡慕魏千岁可以领导群臣快速决定国策,而自己却天天面临不睡觉,早上朝,却只见群臣为鸡毛蒜皮的事在朝庭上争吵不而,又拿不到实际方法而发愁,大葬魏千岁时内心应该时充满了悔疚与羡慕了。崇祯十七年,年年天灾打仗,却有两三个机会反败为胜,是孙承宗,袁崇焕,曹文诏,洪承畴,左良玉,卢象升,孙传庭他们的功劳,但又被崇祯的多疑,决策力低下,皇权统治力不足,威严低而浪费掉,导致了整个大明崩溃。可以说崇祯少骂名与他手下名将辈出有关,却亡国却完全由他而起


刺迷8732660


崇祯是一个让人难以评论的亡国之君,你说他昏庸吧,但是他在位十七年,每天鸡一叫就起床,晚上还一直干到深夜才收。但就是这样一个勤劳的皇帝把明朝给干没了,我们今天来看看崇祯是如何把明朝一步步干掉的。

首先乱杀大臣,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50个内阁首辅,兵部侍郎换了十四个,刑部老大换了十七个,边疆大将剁了11个,巡抚更是不计其数,更是将收敛钱财的魏忠贤、大明将领袁崇焕,导致了东林党的干政,自己又玩不转当时的文官集团,而导致了最后的亡国。

而且崇祯进入了一个无线的死循环,当时的顺序就是女真来抢钱-明朝花钱驻防-政府增加赋税-农民起义-花钱镇压-增加赋税-农民起义-女真趁乱抢钱-天灾爆发-农民起义-女真侵略-亡国。基本上就是这顺序,但是崇祯当时只收过农业税,当时对农民是增加赋税,而商业税却没有,导致了农民刮地三尺,而当时的商人却一直醉生梦死的。

罪已诏,对于罪已诏最出名的一个是汉武帝,一个就是崇祯。当时汉武帝的罪已诏可是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但是崇祯的罪已诏就太过多了,一生下了六道罪已诏,在位十七年,平均三年一次,但是崇祯每次下罪已诏之后就会有一批大臣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时期而死。

但是崇祯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他背负着汉人的骨气,自明朝以后的清朝,汉人的礼仪等等都灰飞烟灭了,汉人的骨气也日间消散。崇祯虽然是个勤俭节约的皇帝,但他也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而且还把自己的国家给折腾没了。


江郎说史


我们看一下历史,明朝末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崇祯帝上吊殉国,享国276年的明朝灭亡。亡国之君崇祯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皇帝。

后世之所以,对亡国之君崇祯帝的同情多于骂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原因:



1、汉民族感情

清朝取代明朝,是关外少数民族满族取代华夏汉族。关外满族女真人,当时被汉族视为蛮夷、野蛮种族,不识华夏文明。明朝虽亡,但明朝仍是汉人江山,出于汉民族感情,被满族压迫的汉族人,对前朝更多的是心痛和追忆,对明崇祯帝更多的是惋惜和同情。

“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胡)儿抛一边”,“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等民间流传的诗句,也是汉民族感情一种体现。


2、皇帝很勤奋

明朝崇祯帝,虽说是亡国之君,但并不是昏君。相反,崇祯帝是一位非常努力勤政的皇帝,每天忙于处理政务,从来没有懒政怠政。但怎奈积弊日久的大明王朝传到崇祯帝手上时,已是积重难返、矛盾重重、千疮百孔,崇祯帝只能是到处忙于灭火。



虽然崇祯帝想成为英明之君,怎奈能力局限、决策亦有失当,但是崇祯帝很努力也很勤奋,对待江山的态度是很好的,所以后世对他同情多于骂名。


3、天灾人祸

明朝灭亡,虽说是综合因素所致,但天灾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明朝末年,发生了规模性天灾,导致社会动荡、饥民四起,农民没饭吃就容易发生造反。



加上明朝朝堂之上东林党人为祸、党争日盛,连崇祯帝也轻易动不了抱团文官集团;而朝堂之外地方贪官横行、横征暴敛,这天灾+人祸一发酵,农民起义就爆发了。明亡多亡于党争及丑恶的东林党人控政下的上下腐败,以及关外满族人的趁火打劫。明亡,非崇祯帝一人之过!


4、满人趁火打劫

明朝国内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大顺李自成、大西张献忠等攻城略地;明朝山海关外满族女真人,虎视眈眈,皇太极、多尔衮蓄谋已久。



明朝在内忧外患之下,李自成破北京不久战败,吴三桂临阵倒戈,开关引满族入关,满人坐收渔利、趁火打劫,而闯王李自成灭亡明朝的胜利果实,最终却落到了满人手中。虽然满人得了江山,但汉人对其“趁火打劫、乘人之危”的窃国行为,多有不耻。

明亡汉人中央政权垮台,李自成败北,吴三桂叛国,正值中原无主之际,满人借机乘虚而入,于是,这才有了后来的少数民族满人统治汉人长达268年的大清王朝。不然,仅凭满人之力,岂能入主中原?

文 | 峰子哥 关注“峰子奇观”一起聊史!

峰子奇观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崇祯作为大一统朝代的亡国之君,相比夏桀商纣、秦胡亥、汉桓灵、隋杨广却并没有背负多少骂名,这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崇祯的骂名相比其余人要少很多呢?我想从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崇祯个人的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肯定还是因为崇祯自己,崇祯虽然谈不上是什么雄才大略的明君,甚至在性格方面还有很多缺陷,诸如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对大臣不够信任,经常过河拆桥,导致最后都没人肯为他背锅。

但是,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优点,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崇祯还是有他的优点的。比如他确实是宵衣旰食励精求治,想要拯救大明这条已经千疮百孔的烂船,在个人品德上,也并无多少指摘之处,他在宫中不近女色,厉行节俭。

上面说的这些在很多书中都有提到,这也是当时文人以及后世学者的一些共识。因此,面对大明亡国,我们可以说崇祯能力不行,但是不能说他不努力。面对一个日夜操劳还最终亡了国的皇帝,你又能骂他什么呢?


清朝官方的宣传

明清易代和其余时期的朝代更换不太一样,虽然大明的灭亡跟满清脱不了关系,甚至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原因。

但是具体到崇祯个人,那又不一样了。崇祯毕竟是被李自成攻下北京后自缢而死的,直接害死崇祯的是李自成而不是满清。而且当时清军入关打的就是消灭李自成给崇祯报仇的口号。

不止满清自己这么想,就连当时身处南方的弘光朝廷也是这么想的,他们甚至打出联虏平寇的旗号来给崇祯报仇。谁是虏,后金八旗。谁是寇,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是也。

正是清朝并不认为崇祯是自己害死的,所以后来在修前朝史书也就是《明史》的时候,也不用像周武王诋毁商纣王,李世民诋毁隋炀帝一样,把崇祯说成十恶不赦胡作非为的昏君坏蛋,反而不吝溢美之词。

明朝遗民的需要

看过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不管是《书剑恩仇录》里的红花会,还是《鹿鼎记》里的天地会,打的都是反清复明的旗号。

这倒不见得是在明朝的统治下多么舒服,而是清初的高压政治,异族统治让广大汉人很是不爽。不爽就想推翻你,推翻你就得找个号召,大明好歹也是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大一统王朝,人心还是有的。

崇祯作为有骨气的亡国之君,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受到明朝遗民的追思,自然要打着他的旗号反清复明,当然崇祯早就在煤山自缢了,但是崇祯的儿子或许还流落人间啊,这也是他们都打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的原因。

你要打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总不能说他爹崇祯皇帝是个坏蛋吧,当然也得夸夸崇祯是如何的节烈,如何的励精图治。


所以综合一下,我认为崇祯骂名比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作为皇帝,崇祯算不上雄才大略,但是称得上宵衣旰食尽心尽力。可以骂他不够聪明,不能骂他昏庸无道。

2)作为接替明朝政权的清朝政府,他是给崇祯报仇的,而不是害死崇祯的,所以他没必要诋毁崇祯,甚至还要夸一夸。

3)作为汉族遗民,面对异族统治,难免会觉得天下还是姓朱的时候好。而且要打着他儿子的旗号造反,总不能骂他老子是混蛋。

4)唯一有足够理由诋毁崇祯骂崇祯的李自成政权,一是没什么笔杆子宣传,二是存在时间太长,也没这个机会。



凤妖


顾炎武说过一段话,私以为很是客观公正,即“一个帝国的衰亡,是各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以至于积重难返,非革故不足以鼎新。”亡国绝不是一个人的责任,也不是同一时期的一群人的责任。实际上亡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恰好你就赶上了量变积累到最大值,那没办法,你只好做这个亡国之君了,抛开大环境不说,亡国之君也绝不是说丝毫没有责任,只是这种责任往往被后世所夸大 。一般来说,亡国之君的优点会被尽可能忽视,而缺点则被无限扩大,用“天下之恶尽归焉”来形容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没有什么不妥,比如帝辛。后来的亡国之君虽然不至于恶行满满,但都有共同的爱好,即大兴土木、荒淫好色、宠幸奸佞小人,后人极力渲染这种爱好,好让亡国之君配得上这个亡国之君的称号。

但在历史上,有一个亡国之君似乎有些例外,后人很为这个亡国之君辩解,不忍心将亡国的责任压在他的身上,更不愿意去骂他,反而觉得他如果不是晚生了很多年,定然是一个好皇帝,他就是崇祯帝朱由检。《明史》之中这样评价崇祯帝:“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这除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同情心在作祟,大约还有就是崇祯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帝,这多少让后人对他产生了怀念之情,人们喜欢将他归于无可奈何国灭亡之列,似乎崇祯帝真的不必为大明的亡国负责,似乎他真的原本应该是一个好皇帝而被时代所误、被大臣所误。如果真的这样简单的定性,历史上有很多的亡国之君都有类似之处,倘若早生个多少年也是好皇帝。

其实,我们抛开个人情感不谈,大明的灭亡有大势所趋的原因,当然也有崇祯帝自己的原因。

朱由检继位的时候,面对的就是一个积弊已久、风雨飘摇的江山,大厦将倾,个人的努力是很微薄的,即便是一国之皇帝也是如此。实际上,明朝的灭亡早在万历一朝就埋下了伏笔,当时的文官集团就已经内耗严重,之后江河日下,大明江山岌岌可危,老祖宗在留下江山的同时,也把积弊一并留给了羸弱的崇祯,而到了崇祯时期是同样的无力,社会矛盾继续加剧,天灾人祸不断,内忧外患吃紧。

崇祯皇帝执政时期,西北地区连年旱灾不断,与此相配套的水利设施和赈灾政策却迟迟难以到位,旱灾之后有蝗灾,蝗灾过后还有瘟疫,天灾频现,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政府的盘剥,农民起义自然不可避免。与此同时,当时明朝与后金的对峙则严重拖滞了明朝的发展。明朝长期于辽东用兵,战事不断,从而使得财政一度处于吃紧且亏空的状态。国家经济只要处于停滞状态,那么诸方面后果将不堪设想。放眼于当时,一方面,国家财政吃紧就会耽误赈灾救济的进程,由此便会促进国内农民起义势力的星火燎原;另一方面,部队后勤难以供给,就很难保障明朝对后金的前线用兵,从而使得后金势如破竹、步步紧逼。崇祯对着这样的一个烂摊子日日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寻找治国良方,但实际上崇祯并不是一个乱世之能君。

崇祯帝的童年并不快乐,他原本也不是皇位继承人,但在时代裹挟中,他还是被推着登上了帝位,那一年他17岁,和很多初登帝位的皇帝一样,崇祯也需要做一件事来立威,震慑朝廷,他登基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收拾了魏忠贤,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却不是崇祯,也不是百姓,而是那群东林党人。魏忠贤一除,东林党失去了掣肘,更加的无法无天,文官集团本就在明朝时期高度成熟,即便皇帝存在感低到吓人,朝廷也能自如运转,当然成熟的背后就是内耗,文官集团的内耗是惊人的,他们不思为国尽忠,反倒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即便是皇帝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崇祯皇帝当政时,曾因辽东战事紧急,情不得已之下,便召集群臣筹集银两。虽然是崇祯帝亲自动员,并且以身作则带头将国库银两皆数一供而出。但接下来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在场所有官员竟然捐出不到几千两碎银,这群东林党人“穷”的叮当响,但果真穷吗?当然不是,待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竟然从任意一个官员之家就搜出了几千两黄金白银。

除掉魏忠贤不能不说是崇祯的一步坏棋,倒不是说魏忠贤不该杀,而是崇祯除掉了魏忠贤之后,并没有解决党争的问题,反而让一方独大,不受控制。这就暴露了崇祯帝的一个缺点,即太过急躁,以至于急功近利,他太想扭转大明的劣势,但是太过急躁的坏处就是他很多事未经思考就做了,然后很快就错了,错了再做,再错,一再循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中兴,却没想过积弊之所以成为积弊,岂是一年半载能够革除的?

崇祯帝另一个缺点就是猜忌心很重,为此他杀了很多的官员,兵部尚书就杀了十几个,即便能力出众的人才也难免被杀的命运,内阁他也换了数十个,仿佛用谁都可以,用谁却都不放心,这样的结果就是根本没办法做大事,所有人的时间都纠结在小事上,也让官员胆战心惊,同时也心寒到不会真的为大明卖力。

崇祯帝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推卸责任,他自认好皇帝,不允许自己犯错,一旦有什么错,他就推卸责任,让大臣来承担。大臣确实有责任,但崇祯帝真的就没有一点过错?恐怕只有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全然无辜的。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杀一案中,崇祯帝并没有在关键时期保住陈新甲,当初陈新甲主张和后金议和,崇祯也是愿意的,他密令陈新甲主持议和之事,最终议和之事却被泄露,陈新甲被杀,大明和后金也再无议和的可能,这加剧了大明的灭亡。这中间的曲折当然不能直接说崇祯帝甩锅给陈新甲,但是崇祯帝确实将自己摘了出来,在文官集团的强大面前,崇祯帝只有被牵着鼻子走的份。

崇祯帝完全把控不了文官集团,就只能将亡国的责任推给文官集团,他曾下过六次罪己诏,但仍旧认为“诸臣误我”、“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推卸责任、不思己过本身就是大忌。这种盲目的自信只会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崇祯帝也并非真的是个昏君,至少他勤政爱民,他的勤奋程度在古代历史上应该是能排在前几位的。白天看奏折、见大臣,晚上还是看奏折,甚至出现几天不眠不休的时候,但这种勤奋实在是过了头,事必躬亲的只是因为不信任官员,不敢放手。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没有那样大的能力做好,却又事必躬亲,这也许也是崇祯帝自己的矛盾之处,他想当一个好皇帝,想让明朝强大起来,但是他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他也不敢信任官员,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他只能也去信任太监,但信任太监帮不了他任何忙,只换来了临死的时候王承恩的生死相随 。

救国的理想折磨着这个少年,让他变得急躁、易怒,他忘记了“事可缓缓矣”,他满腔的热血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但我仍旧心疼这个皇帝,他在临死的时候血书: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尚宫女史


在历代亡国皇帝中,崇祯可能是口碑最好的,勤政,节俭,不好女色,不亲近太监,仅这四条在明朝十六个皇帝就能排进五名。在位十七年内忧外患,可以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顿安稳饭,最后吊死在煤山,临终前说下了那句有的“朕非亡国之君,臣下皆亡国之臣”。因为崇祯的勤劳,也是因为他临死前说的这句话,让他收获了不少同情。


当然,同情他的往往不是了解史实的人,学史的人并不同情。因为崇祯虽然勤政,但确实是亡国之君,在行政办队上,他走马灯一样地换人,内阁首辅,也就是明朝的宰相,十七年换了五十个。这么折腾处私能治理好国家,而且他惜财不用,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后内府还有白银七千万两,而在前线为他的卖命的官兵却几个月的发不下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