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離高考還有25天,不是每個人都是以上大學為奮鬥目標的!

人,各有志向,不是每個人都是以上大學為奮鬥目標的,畢竟成績與生活是關鍵阻礙。儘管“大學”在作為學生的我們的眼中是那麼美好,在心中是如此嚮往。

但在實際中,生活與成績還是會成為主導。

比如很多同學會礙於成績與生活而不得不選擇提前離開校園,也就造成了這部分同學高三時貌似渾噩的狀態。但即便是這些同學,也是如其他在拼搏中的同學一樣對高考存在著敬畏。

顯然,此敬畏非彼敬畏。但兩種不同的敬畏當中又存在著共同點。

離高考還有25天,不是每個人都是以上大學為奮鬥目標的!

無論是林凡、陳聰榮、李文新、吳曉風、或者馬德明,又抑或我自己,都存在著這個奇妙的共同點——害怕離別,害怕離別時的情景。

在很多時候,比如那種迫在眉睫的氛圍開始環繞的時候,又或者在那隱隱可以嗅到的傷感味道開始散發的時候,許多同學就變得有些“異樣”了。

什麼“異樣”呢?

他們的神情會自然且偶然的就變得有些憂愁,有些憂鬱,有些憂傷。這種給人直觀的奇特感覺覆蓋在這些同學的臉上,雖然自己不以為意,但在別人眼中是能夠被覺察出細微端倪的。就像R,好幾次我發現,他原本還豁然的神態會在沒有任何徵兆或者一停下話題的時候,就會有淡淡的憂傷溢出臉表。

我輕聲問他“怎麼了?”他只是看向我,露出疑惑。實際上連他自己也說不上自己的臉部有什麼變化,因為感覺是那麼自然。

離高考還有25天,不是每個人都是以上大學為奮鬥目標的!

“我沒覺得什麼不對勁啊?!?”當我告訴他我的發現時,他這樣回答我。

從來沒有什麼東西是無故生成的,就如李文新那顯得淡淡憂傷的神態。我想,也許這是潛意識裡面的一種表達吧?是的,是這樣的,在我細緻觀察林凡、吳曉風和其他同學,也包括我自己的時候,我斷然下了這個結論。

而它的根源,就為高三獨有的情誼和即將離別的時刻所“逼”。

這個是無以解釋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大抵就是用來解釋這樣的情況。真的,用上這句話是絕對不會顯得含糊,也不會有矇混之嫌。

離高考還有25天,不是每個人都是以上大學為奮鬥目標的!

每個人所在的高三的環境都不一樣,所經歷也全然不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圈子,屬於自己的獨特圈子中的情感也是和而不同的。其中的韻味,也只有自己能去體味——這種韻味,這種感覺又是那麼清晰,卻又難以表達。

“儘管用很華麗的詞藻來修飾、來形容,來讓它生動,它也僅存‘形’而無‘神’罷!”我這樣認為,畢竟文字是不會自發形成思考的;若不在其景,空有主觀意境而無客觀經歷,那感受想必是截然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