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古称招安,中国冬枣之乡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古称招安,中国冬枣之乡

沾化区,山东省滨州市辖区,总面积2218平方公里,总人口39万。有“中国冬枣之乡”之称。

一、历史沿革

1、唐为渤海、阳信县地,垂拱年间于阳信县东境置招安镇(今古城镇)。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升为招安县。

2、金明昌六年(1195年)改为沾化县,属滨州。元属济南路滨州。明属济南府滨州。清属武定府。

3、1913年属岱北道(次年改称济南道),1928年直属省。1941年属清河行政区。1944年属渤海行政区第四专区。

4、1949年属垦利专区。1950年属惠民专区。1957年移治富国镇,即今县治。1958年利津县并入,属淄博专区。1961年利津县析出复置,属惠民专区。1982年县东北境部分地划属东营市。1992年属滨州地区。2000年滨州地区撤销,属滨州市。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古称招安,中国冬枣之乡

二、地名来历

1、招安:在武则天实际统治的唐垂拱四年,朝廷分出了蒲台县、厌次县的一部分设置了渤海县,并在渤海县建立了招安镇。招安,寓意“招抚海盗而得安”,这是古城镇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文献中。梳理史料可以发现,当时的招安镇可能是一个驻扎兵勇维护地方治安的兵镇,只不过行政上隶属棣州渤海县管辖。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把招安镇升为了招安县,这是这个地方的建县之始。

2、沾化:作为强大的北方游牧部落,金在不长的时间里灭掉了北宋,金明昌六年(1195年)金廷改招安县为沾化县,在金章宗看来,尽管招安含有“招抚安顺”之义,但“招安”二字不雅,有伤黎民尊严,为了彰显升平景象,显示其“皇恩浩荡”,就借用了上面提到的汉代龚遂治理渤海郡的典故,定县名为沾化,寓意“复沾圣化”。

“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不沾圣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耍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龚遂之对。《齐乘》:“取龚遂为渤海太守,海滨之民复沾圣化立名。”

三、旅游景点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古称招安,中国冬枣之乡

1、下洼生态旅游园。位于渤海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坐落于下洼镇东平村,距沾化城区22公里,占地面积200亩,是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区。境内有冬枣林约8.4万亩,因而又有“万亩林海”之称。下洼生态旅游园内分为三大功能区,分别为:静湖娱乐区、休闲娱乐区和新农村游览区。主要的景点有:百米栈道、曲桥、赏绿亭、醉绿廊、品绿阁、亲水平台等20多处。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古称招安,中国冬枣之乡

2、沾化文化古城。古城镇是千年古镇,是原沾化县城驻地,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唐朝初年,这里已形成村落;公元688年(唐垂拱四年)设置招安镇;1042年(宋庆历二年)升镇为县,沿名招安县;1195年(金明昌六年),更名为沾化县,简称沾城。1957年县城东迁富国,1982年沾城更名为古城。这里曾被称为“济北诗书之薮”,有“父子二鼎甲”、“一科四进士”、明朝忠臣兵部尚书丁汝夔等名人的珍闻轶事。现仍留有老县衙、风水台、文庙等10多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但大多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亟待恢复。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古称招安,中国冬枣之乡

3、杨家盐业遗址群。位于沾化县富国街道东杨村西北方向约2.5千米处。总面积约15.6万平方米,包括12处周代制盐遗址。采集的大部分标本是盔形器、滤器、灰陶簋口沿、灰陶豆等,皆为盐业生产所用,少部分为生活用具,有厚方唇商式簋、绳纹小口罐(瓮)等,后又出土青铜剑、贝币等文物。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古称招安,中国冬枣之乡

4、沾化县徒骇河水利风景区。景区内建有大禹广场、大禹雕塑、水上观景台等人文工程和万亩林场、生态枣林、姜太公钓鱼台等景点景观,不仅体现了以水为脉、生态环保、人水和谐的特点,而且为游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游览休闲、观光旅游和健身活动场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