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600年前,山西工匠用土办法,在兰州黄河边,铸成4根万斤铁柱

600年前,山西工匠用土办法,在兰州黄河边,铸成4根万斤铁柱

600年前,一批铸造工匠们从山西征发而来。他们在兰州黄河岸用了6年时间,成功铸造了4根将军柱。时光如梭,600年后唯一幸存的将军柱也早已是锈迹斑斑了。如今我们还能找到当年铸造工匠的后人吗?他们还在从事铸造业吗?

600年前,山西工匠用土办法,在兰州黄河边,铸成4根万斤铁柱

7月下旬,我们来到永靖半个川,探寻隐藏在这里的一个600年的铸造世家,揭开这个家族祖传绝技长盛不衰的秘密?

48炉同铸将军柱

永靖县城距离兰州不远,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那个铸造了将军柱的铸造世家,就居住在半个川的古城村。

半个川又名胖个川,如今这里又被人们称之为太极川。实际上是永靖县政府所在地刘家峡镇。

永靖县委外宣办的副主任罗玉珍带着我们出县城向南,直奔永靖县的新开发区。这个开发区是永靖县这几年着力打造的一个新城区,一切都在草创阶段,一条宽阔的马路顺着农田往前延伸,绿油油的农田中不时有鲜艳的楼房出现。

半个川是黄河出刘家峡后,在两山之间依次淤积的三个川,似乎和兰州的西固、七里河、城关相类似。也有人说,黄河从这中间穿过将川一劈两半,人们想当然地将这里命名为半个川,可惜的是没有找到这个说法出处。

600年前,山西工匠用土办法,在兰州黄河边,铸成4根万斤铁柱

出了开发区,带路的罗玉珍说:“古城村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你们要寻访的传承了600年的铸造世家,就是永靖古城村的王家。”

永靖古城王家很有些名气,在临夏境内还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胖个川的模子,山城堡的炉子。”,“胖个川的模子”说的就是古城王氏祖先铸造技艺技压群芳,制作的模具冠绝一时。“山城堡的炉子”中的山城指的是湟水边上的青海民和川口镇一带,这里人掌握着冶炼炉使用的绝招。

绕过一块块农田,进入村落,街道整洁,村内安静,和我们以前看到的村落大不一样。罗玉珍说,古城村是永靖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这些年花了不少气力建设村政。原本这里叫古城村,后来人口多了,为了管理方便,就逐渐分为两个自然村,叫上古村和下古村,我们来到的地方是上古村。

600年前,山西工匠用土办法,在兰州黄河边,铸成4根万斤铁柱

明洪武初年,征西将军冯胜为追击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元军残余势力,为保证军需,准备在黄河上架设浮桥。后来,明人徐兰在《浮桥记》中描述说,镇远浮桥是用各长227丈的两根铁索将24只木船串联成桥基,南北两岸各竖铁柱两根,作为缆桩,人称将军柱。说话间,屋里出来了一位非常精干的中年汉子,他叫王元才,是王氏后裔。

“我们王氏家谱记载,我们先祖王宣、王训就是明朝初年从山西征调来的众多铸造工匠之一。”王元才说。

王宣、王训两人和其他工匠们从洪武二年开始铸造直到洪武九年将军柱才完工。他们于洪武四年(1371年)铸造将军柱两支,又于洪武五年(1372年)岁在壬子铸造一支,再于洪武九年(1376年)岁在丙辰铸造一支。

600年前,山西工匠用土办法,在兰州黄河边,铸成4根万斤铁柱

王氏族谱中说,王宣、王训二人在兰州滞留了十几年。二人先在五泉山下禄家巷居住,再迁绣河沿,再后来落户到黄河北的王保保城,数十年后迁移到皋兰西半个川(即今天的永靖半个川)。王氏后裔中至今还流传着,他们祖先当年铸造黄河浮桥的故事:铸造将军柱时,场地设在兰州黄河北,那里架设了48座铁炉,用来熔化生铁,第一次浇铸过程中发生事故,死了好几个人,铸造工程被迫停工,后来王氏祖先们经过分析总结之后,再次进行了测算,才又开始铸造,成功完成了将军柱的铸造。

600年技艺不绝

迁移到半个川的王氏后裔,依旧从事着铸造业。据他们家族内部的说法,王宣、王训二人成功铸造将军柱后,受到官方表彰,把在甘肃境内铸造的专利权给予了他们,此后数百年间,古城王氏就以铸造为业。解放前,王氏子弟在临夏、通渭、靖远、会宁、陇西、临洮以及青海多个地区开有分支作坊,共同使用王氏标记。解放后,陇西、临洮等地农机厂、兰州机械厂多是以王氏铸造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如今居住在半个川的王氏后裔有1500多人,王氏子弟先后开设了7个铸造厂。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王氏后人恪守祖先传下技艺,精益求精,名气越发响亮。600年间,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故事:

600年前,山西工匠用土办法,在兰州黄河边,铸成4根万斤铁柱

王宣十三代孙王建耀,曾为甘肃拉卜楞寺铸造大铜锅一口,能同时招待上千僧众饮茶,舀水的人必须缘梯而上才能够到偌大的锅沿。大锅铸成时,活佛特准王建耀与其共坐,信徒们供献的银元装满了半锅。王氏后裔对铸造技术近乎痴迷,传说有一个技师为了描画图样,总要在祖师爷火神太上老君像前焚香静坐,直至图样已由心生,宛在目前,才敢落笔起稿;为了画出牛的力量之美,就牵来耕牛,使它几天几夜不得食水,然后端来水盆放在离饥渴的耕牛近在咫尺的地方,观看耕牛为吃不到水而发怒挣扎的样子,把它描绘下来。这种来自民间的方式,源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讲究造型的朴拙与夸张变形,然而又绝没有经院美术的呆板气息。

一方水土为根基

依靠着黄河水的浇灌,半个川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当年王氏祖先为何会搬迁到半个川呢?按理说,王宣、王训二人成功铸造将军柱后取得了在甘肃铸造的专利,他们应该在省城兰州作为基地将他们的铸造技术发扬光大,为何却逐渐到距离省城越来越远的地方了呢?按照王氏后人的说法,当时古城的旺族尤家给王氏后人无偿提供了十八座宅院,使王氏得以安居;也有人说这里傍黄河而居,背靠雾宿山,有大量优质的铸造用砂原料。然而,细细分析这两条都站不住脚。他们不大可能接受别人无偿提供的宅院,更不要说是18座宅院了,这个理由太牵强了。至于说有大量的铸造用砂,这似乎也没有说服力,好砂哪里没有,非要去半个川?这似乎构不成迁移的理由。

600年前,山西工匠用土办法,在兰州黄河边,铸成4根万斤铁柱

中国农民一直把土地视作命脉,对于王氏祖先虽然是冶铁为主,但也要置办田产,而王保保城一面临河背靠大山,显然不适合发展农业,无法置办田产,这似乎是王氏从王保保城迁往皋兰西半个川的心理原因。我想他们首先看重的是产品的销路,其次才是田产的置办。

罗玉珍说:“永靖县位于汉藏接合部,古老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穿过,距离永靖八十公里处的临夏,在明代是全国六个茶马司之一,每年大量商贸交易在这里进行,尤其是宗教用品的需求市场难以想象。再加之这里自古以来能工巧匠辈出,永靖毡匠、裁缝、木匠、石匠远近闻名。”

600年前,山西工匠用土办法,在兰州黄河边,铸成4根万斤铁柱

所谓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其实就是说地理条件决定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搬迁到半个川王氏祖先不仅可以置办田产,更能够面对更为广阔的市场。而广阔的市场需求才是这个家族600年间不间断地从事铸造业的动力,这也是半个川有一个600年铸造世家的原因。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转发惠己利人!赞赏坚持动力!留言精神鼓励!

欢迎朋友们转发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