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糖尿病的中西療法對比,中醫更具這兩大優勢

提起糖尿病的治療,人們一般自然想到口服降糖藥或者注射胰島素等,很少會把中醫和治療糖尿病聯繫在一起。的確,在降糖的力度方面西藥比中藥有優勢,例如病人血糖很高的時候,必須使用西藥來控制。不過從綜合的角度來衡量,中藥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

據統計數據顯示,1974 年全國只有幾個人得糖尿病,可是如今中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已達 11.6%,即有 1 億多人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數量急劇上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營養過剩、脾胃運化不及有關,絕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脾虛現象。

糖尿病屬於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西醫治療糖尿病的方法是用藥物刺激胰島素的分泌,或直接注射外源性胰島素等途徑,降血糖作用快捷而效強,但有一定的副作用。

中醫把“糖尿病”稱為“消渴症”,而“口甘”(口中自覺有甜味)是糖尿病的主要標誌。《黃帝內經 • 奇病論》中有如此記載。

糖尿病的中西療法對比,中醫更具這兩大優勢

1、作用緩和而持久,不會引起低血糖

中醫治療糖尿病是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主,採用益氣養陰、清熱活血等治療原則,調整體內環境,改善代謝狀況。相較而言,雖然中藥的降血糖效果比西藥弱,但作用緩和而持久,且由於許多中藥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一般不會引起低血糖

2、改善症狀和治療併發症方面更具優勢

中醫療法具有滋陰降火、健脾消渴,益氣補腎、活血化瘀,疏肝平肝、降脂降糖等功效,可直接修復胰島功能,調節糖代謝,恢復胰島功能。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等併發症有顯著療效,可達到平衡臟腑、調節氣血的作用。

中醫認為,通過中藥的活性物質,可從四個方面治療糖尿病。

其一,可通過擴血管增加受損病變組織的有效血流灌注,改善局部病損組織的微循環障礙,從而阻斷胰島素抵抗狀態。

其二,可通過抗凝血,防血栓形成來阻斷因纖溶活性降低導致的胰島素受體後抵抗,通過糾正代謝紊亂,阻斷受體與受體後胰島素抵抗。

糖尿病的中西療法對比,中醫更具這兩大優勢

其三,可通過去除糖尿病病人血管內皮中的脂質包膜功能,來阻斷脂質包膜導致的脂質過氧化對靶細胞的脂毒性損傷,提高受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其四,可通過降糖、調脂、降血壓等系列抗氧化功能,防止心腦血管系列併發症發生。

1、 控制飲食

糖尿病的中西療法對比,中醫更具這兩大優勢

對於治療“消渴症”,古人強調首先要控制飲食,因為飲食控制的好壞,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

如唐代的著名醫學家王燾就明確提出“消渴症”患者要限制米食、肉食和水果等。“藥王”孫思邈,所著《千金方》中告誡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並指出“不如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還說“先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不愈,然後命藥”。

糖尿病的中西療法對比,中醫更具這兩大優勢

2、適當運動

糖尿病的中西療法對比,中醫更具這兩大優勢

除了注重飲食控制,古代許多著名的中醫著作還強調適當運動來防治的重要性。

《諸病源候論》寫道:“消渴症”病人應“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外臺秘要》則說得更具體:“食畢即行走,稍暢而坐。”這些古代醫學書籍的觀點,與現代以適當運動來防治糖尿病的主張完全相同。

糖尿病的中西療法對比,中醫更具這兩大優勢

3、情緒控制

糖尿病的中西療法對比,中醫更具這兩大優勢

中醫還認為,“節喜怒”、“減思慮”,也就是情緒控制,也有利於病情的控制和康復。

糖尿病的中西療法對比,中醫更具這兩大優勢

4、辯證用藥

糖尿病的中西療法對比,中醫更具這兩大優勢

《分型辯證用藥》

中醫理論一般將糖尿病分為氣陰兩虛型、陰虛熱盛型和陰陽兩虛型,分別根據不同症狀選用不同的藥材。

1、氣陰兩虛型糖尿病

【症狀表現】:乏力、氣短、自汗,動則加重,口乾舌燥,多飲多尿,五心煩熱,大便秘結,腰膝痠軟,舌淡或舌紅暗,少津,舌邊有齒痕,苔薄白或少苔,脈細弱。

【中醫療法】:通常採用益氣養陰治療,可選用玉竹、制黃精、生黃芪、制女貞、枸杞子等。

2、陰虛熱盛型糖尿病

【症狀表現】:煩渴多飲,咽乾舌燥,多食善飢,溲赤便秘,舌紅少津苔黃,脈滑數或弦數。

【中醫療法】:採用養陰清熱治療。可選用冬桑葉、地骨皮、小川連、天花粉、原麥冬、生地黃等。

3、陰陽兩虛型糖尿病

【症狀表現】: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耳輪焦乾,多飲多尿,或浮腫少尿,或五更瀉,陽萎早洩,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中醫療法】:採用溫陽育陰治療。可選用鹿角霜、熟地、山茱萸、仙靈脾、肉蓯蓉、菟絲子等。

糖尿病的中西療法對比,中醫更具這兩大優勢

《分階段辯證用藥》

中醫理論還會根據糖尿病不同階段,選用不同的藥材辯證用藥。

1、糖尿病起始階段

【中醫療法】:宜採取清熱潤燥、益氣養陰的方藥,此時可服西洋參、生曬參、生地、麥冬、天花粉等。

2、糖尿病後階段

【中醫療法】:需採用調益脾腎或疏養肝腎的方藥,此時可服用生曬參、黨參、黃芪、枸杞子、首烏、阿膠、龜板膠等。

【注意】:如果病人有口氣穢臭、小便黃渾、皮膚瘙癢、舌苔黃膩等現象,則需先予清化溼熱,溼熱清除之後,才可進補。

治療糖尿病,中醫講究既要藥療,也要食療,基本原則在於比例平衡、性味辨證、食量有度。

正如上文所述,應飲食清淡,避免“甘肥厚味”,宜:選擇具有清熱生津、益氣養陰功能的食物,如菠菜、蘿蔔、苦瓜、冬瓜、、獼猴桃、荸薺等,

慎:食辛辣助熱食物,如姜、椒、酒等。

四、哪些情形的糖尿病較適合用中醫來治療?

1、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雖然還不是糖尿病,但同樣存在高血糖損害和慢性併發症逐漸發生的可能性,使用中藥調理,可以對血糖和血脂進行有效干預,降低 50% 的糖尿病的發生率。

2、輕中度 2 型糖尿病

在飲食和運動的基礎上,可以單純應用中醫藥治療,把血糖控制在滿意的範圍。血糖控制良好但症狀緩解不明顯:對於這種情形的患者,可以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採用益氣養陰、填補肝腎、清熱利溼等對症治療的方法。

3、可能出現或有早期慢性併發症

採用補腎固攝等方法治療,可以使患者尿蛋白排出減少,保護腎功能,減少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採用補益肝腎、活血通脈等方法治療,可以促進眼底出血滲出的吸收,提高患者的視力,延緩其發展;採補益肝腎、舒筋通脈的方法治療,能夠明顯緩解肢體涼、麻、痛的神經病變症狀。

4、使用西藥的劑量比較大

長期大劑量地使用西藥會給身體帶來一定的損害,如果加用中藥治療,可以逐漸減少西藥的使用劑量,協助平穩降糖。

糖尿病的中西療法對比,中醫更具這兩大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