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唐寅曾想过和年轻的自己谈谈,但那不能,因为年轻人早不见了……

01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抽烟喝酒烫头纹身泡妞打架逛夜店,各种不靠谱,但却不影响他们轻松地作为学霸在那些把头埋在书本里的书呆子面前各种炫耀吹牛逼。

这种人,你说他装逼吧,但是人家又确实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真是让人又嫉妒又愤恨。

在明朝,就有这样一个的人,他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叫唐伯虎。

唐寅曾想过和年轻的自己谈谈,但那不能,因为年轻人早不见了……

唐伯虎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从小就很聪明,不管读什么书,大家发现他都是一读就会一点就通,从来不用大人操心要把他送到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惹得街坊邻居的大婶大妈们揪着自己家娃儿的耳朵痛心疾首的吼:你看看人家唐家那娃,咋就恁聪明,你看看你这卷子丢人不?

十六岁的时候,唐伯虎考取了秀才,这一下子更不得了了,不仅邻居大妈们眼气的哈喇子直流,整个苏州城的少女们都举着荧光棒疯狂的给他打CALL,叫着嚷着“唐伯虎,我要给你生个猴子”。

年少成名,唐伯虎有点找不到北了:这特么玩着都能考的这么好,还费那么大劲儿干啥?

从此后,唐伯虎每天嘴里哼着“我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从酒楼出来跟着又到青楼,对酒当歌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

唐伯虎有一个好朋友叫祝枝山,看到唐伯虎这样子,很是焦急:你要疯啊,考了个秀才就把你飘成这样,你特么没听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青楼么?

苏州算个鸟,有本事在全国靠第一才算你娃有本事。

唾沫星子费了二斤半,总算是让唐伯虎醒悟了:哥们儿说的对啊,秀才算个屁,要整就整大的,考上了状元还怕没得玩吗?

于是唐伯虎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专心致志的备战高考。、

这世界上就怕这样的人:天资聪明吧,他还努力,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

唐寅曾想过和年轻的自己谈谈,但那不能,因为年轻人早不见了……

02

先是参加乡试,唐伯虎对自己很有信心,跟自己的三个好哥们儿(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四人合称江南四大才子。)的聚会上意气风发的吹着牛逼:我要是考了第二,那谁敢考第一?

没有人反驳他的装逼行为,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唐伯虎有说这种话的资格。

自己发现的牛,就算是跪着也要把它吹上天,这是唐伯虎的人生格言,果然乡试结束后,就连主考官梁储都惊讶的合不住嘴:喔靠,这文章完全可以作为满分作文啊。

看到这篇满分作文的有一位叫做程敏政,请记住这个名字,因为他正是唐伯虎第二年到京城考试的主考官。

意气风发的唐伯虎同学踌躇满志的踏上了进京赶考的溜光大道,所有人的以为这个名满天下的年轻人脚下是一条花团锦簇的路。

唐伯虎也并没有掩饰心中暗自涌动的那份骚动,进士算什么?

我要连中三元,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时代我才是真正的大才子。

可是,命运这玩意儿总是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开一个玩笑,有时候这种玩笑非常残酷,足以致命。

唐伯虎同学,你要小心咯!

这时候的唐伯虎名气已经大的如同当日在新概念上一战成名的韩寒,走到哪里都是人气偶像,迷弟迷妹们排着队伍要签名要合影。

徐经就是这狂热粉丝中的一个。

徐经也是进京赶考的学子,为了能和偶像同行,徐经主动提出:哥呀,我很崇拜你,请你给我个跟你学习的机会,一路上你所有的吃喝拉撒我都包了。

什么?还有这种好事儿,白吃白喝傻蛋才不干呢?

就这样,两人结伴同行,一路吃着火锅唱着歌到了京城。

唐伯虎自己也没想到到了帝都自己的影响力还这么大,到处都是加自己好友的,随便发个朋友圈都能收到上千个赞。

带着自信的微笑和众人羡慕的眼神,唐伯虎同学轻松地走进了考场,和他同样信心十足的当然还有和他一路朝夕相伴的徐经。

考完之后,大家自发地组织了一次聚会,宴会上唐伯虎带着蜜汁微笑巡视了一圈争相给自己倒酒的高考生们,说出了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今年的第一呢,你们就不用想了,那是我滴,你们琢磨一下怎么当第二吧?

天子脚下啊,大哥,你这个逼装的也太火爆了吧?

很多人听到了这句话,相信很多人也并没有太在意:谁让人家拽呢?但是相信也有很多人在心里记住了这句话。

结果,很快唐伯虎的脸就被打的“啪啪”的:录取通知书没看到,却等来了一副金灿灿的手铐。

懵逼,瞬间懵逼,前一秒还傲视群雄的偶像,马上变成了阶下囚,跟着他一起倒霉的还有徐经和本次的主考官程敏政。

唐寅曾想过和年轻的自己谈谈,但那不能,因为年轻人早不见了……

03

咋回事?

倒霉就倒霉在唐伯虎的嘴上了:全国的高手齐聚帝都,谁敢拍着胸脯子说自己一定能考上?

还大咧咧的说自己是第一?

凭什么?

你唐伯虎是牛逼,是油菜花,但是你这自信的也太那个了吧?

好吧,你既然敢这么有底气,那么我就有理由怀疑这里面有黑幕,于是一封举报信就到了有关部门的桌子上,很快这件事又被捅到了皇帝老子那里。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给我查,这么严肃的事儿竟然有人敢玩猫腻?

调查结果跟唐伯虎吹的牛逼惊人的符合:唐伯虎第一,徐经第二。

这事儿就不科学了:成绩单还没公布,你唐伯虎为啥就知道了结果?

唐伯虎也是一肚子郁闷:擦,老子自己肚子里有多少墨水老子自己当然有13个数啊。

可是别人谁管你这些啊:黑幕,绝壁的黑幕,墙裂要求彻查,不然就闹事儿。

这件事儿闹得满城风雨,那些专门负责在皇帝面前逼叨鸡蛋里还想挑出骨头的言官们也坐不住了,一个叫华昶的言官马上跟皇帝说:选定唐伯虎当第一的是程敏政,他又是主考官,一定是他泄露了考题,才让唐伯虎和徐经两个人占据了第一和第二。

好吧,事情到了这一步,谁说话也不好使了,三个人一块被抓了起来,经过调查,宣布结果:程敏政的家人把考题卖给了徐经,徐经又告诉了唐伯虎,唐伯虎把答案给了徐经,这样两个人就都能上榜了。

惨了,程敏政被强制退休,徐经和唐伯虎也被贬为小吏,从此不得为官。

而那个华昶居然也被撤了职,理由是瞎哔哔——在《唐伯虎点秋香》的电影里被安排成了华太师,整一天屁股后头跟着几个傻瓜儿子。

04

电影里唐伯虎靠着撩妹绝技泡到了女神秋香,但是实际生活中唐伯虎可就惨了。

(这件谜案一直都争论不休,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也许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咯。)

老婆在家里倚门翘首等着唐伯虎用轿子来抬她去当官太太呢,谁知道等回来一个灰头土脸的作弊分子,当场就发飙了:你咋不去死哩,混成这逼样还有脸回来,老娘要跟你离婚。

街坊的大婶大妈们看到他就赶紧一把拽回自己的儿子:别理那个人,从小就不好好读书,现在完蛋了吧?

文艺圈儿也没法混了——当初你是大才子,现在你是装逼犯,谁还跟你玩?

就特么连门口的旺财看到他都懒得叫两声,一个人到了如此境地该怎么办?

怎么办?

堕落呗,消沉呗,除了这样还能咋整?

几年前的手艺重新捡起来:酒楼出来逛青楼,短短时间内,唐伯虎就成了直追柳永的以睡女人为生的浪子,被评为“青楼最熟悉的面孔”。

不过幸好唐伯虎的书不是白念的,还能淫一手好湿,为了蹭他这个热点,很多小姐们就算是倒贴也愿意陪着他玩儿,很快,唐伯虎又被那些羡慕他的男人们冠以“风流才子”的称号。

但是只有唐伯虎自己心里知道:你们懂个毛线啊,哥逛的不是青楼,是寂寞啊!要是当初不出那档子破事劳资当了官谁特么愿意来泡夜店呢?

05

好吧,机会又来了——有才华的人似乎永远都不会缺乏机会。

当时的宁王朱宸濠听说了唐伯虎的大名,知道他考试被整了下来如今待业在家觉得很是可惜:这么有知识有文化的同志怎么能把他扔到社会上没人关心呢?

于是高新聘期唐伯虎来自己的公司当个顾问,帮忙出个谋划个策啥的不比手下那一帮饭桶强么,最起码这也是个有名气的人啊。

唐伯虎正在生活的边缘挣扎呢,心里也正自痛恨:我特么好歹也是装过逼的人,如今咋就成了吃软饭的呢?

得知宁王愿意聘请自己立马来了精神,挤上了大巴车就到了宁王的府上,摇身一变当上了宁王的高级顾问。

有句话咋说的: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倒是地上到处都会有陷井。

干了没多久,新鲜劲儿过去唐伯虎发现有些不对头了:这宁王的府上囤积了一堆一堆的枪炮火药,还有很多的粮草,整天出入府上的也都是些身上纹着带鱼的社会青年。

这尼玛是要干啥?

唐伯虎一激灵:不会是要造反吧?

吓出了一身汗,这可是掉脑袋的事儿,在外面喝花酒逛青楼虽然听起来不咋样,但是自己还会画画写诗啊,养活自己也不算难,在这看起来衣食无忧的,可说不定哪天小命就没有了啊!

不行,我得跑。

可是想跑哪有这么容易?

你知道了人家这么多的商业机密,万一你跑出去又管不住自己的嘴乱呗儿呗儿咋整?

宁王可不是个心慈手软的家伙呀。

想了好几天,唐伯虎心一横:装疯吧,只有这样才能骗过去全身而退。成祖皇帝为了保命还吃过屎呢,不过自己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咋也不能沦落为吃屎分子啊。

要不说大才子就是有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的脑回路呢:吃屎不雅观,干脆裸奔吧,反正自己身上这些零件也不算啥稀奇玩意儿。

就这样,宁王府里多了一个一丝不挂的男子,没事儿就溜出去在外面跑来跑去,一边跑一边喊:我叫唐寅(唐寅是名字,伯虎是他的字。)我是宁王手下的高级顾问啊。

看到大姑娘小媳妇儿还主动贴上去:大姐,包我吧。

很快整个南昌城都知道宁王府有个神经病,很多人还跑到宁王的大门口围观,就像看大戏一样热闹。

宁王心里几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麻蛋啊,谁说的这货老有才了?这都是啥玩意儿嘛,劳资的老脸都被他丢光了,这尼玛天天门口有人围观,还怕不被人发现自己那点事儿吗?

赶紧下令:给这个色情狂暴露狂弄滚蛋,别特么在这儿给我招事儿——没多久宁王造反,结果被王阳明打的鼻青脸肿面目全非连自己亲妈都认不出来,唐伯虎凭着自己的警觉逃过一劫。

唐寅曾想过和年轻的自己谈谈,但那不能,因为年轻人早不见了……

06

经过了这件事儿,唐伯虎彻底断了升官发财的念想,回到老家之后继续每天饮酒作乐,靠着自己的双手画画来勉强度日。

四年后,这个名噪一时的大才子在贫困交加中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的绘画作品,很多都被收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

后世的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唐伯虎总是才华横溢风流倜傥,那只不过是编剧们处于对这个大才子的同情与尊敬,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让我们能接受的形象,但实际上唐伯虎的一生实在是坎坷至极:少年成名,中年失意,暮年凄苦,一生郁郁不得志。

但是即算如此,在唐伯虎临终前,也没有愤怒没有抱怨,只是习惯性的用浪子的身份轻轻地跟我们再见: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零在异乡!

唐寅也曾经想过和那个年轻人聊聊,可惜都过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