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被壟斷的菸酒經營


由日本移民移民組成的吉野村的菸草種植園。

1931年之前的總督府專賣局臺北菸草工廠大門和廠房局部。該工廠位於臺北市建成町,菸廠內有菸葉倉庫,切煙、捲紙、捲菸、包裝等車間。

圖為1944年已使用粉碎機切碎菸葉的菸廠切煙車間。

將粉碎好的菸葉,混入食用油作為粘結劑,再壓成菸葉板,然後裁切成短細長條,準備做菸捲的內芯,稱作“刻煙”。圖為注油、加壓、刻煙的情景。

1944年的專賣局菸草工廠,制煙的最後一道工序:女工手工將機器包裝好的單盒香菸10盒一組放入外包裝盒中,再用機器壓封,包裝成一條條的香菸。人機合作,效率更高。

臺灣泉水較多,屬於硬水,適合釀製美酒。臺灣一年酒的消費量大約為16萬石,其中1萬石由日本運入,主要是日木清酒和部分白酒;巧萬石在島內生產。島內酒大約1萬石是釀造酒,主要是紅酒;其餘14萬石是臺灣人喜歡喝的米酒、糖蜜酒等。圖為屏東支局米酒廠內景。

1922年專賣局實施酒專賣後,投資興建了一些現代化的大型酒廠。專賣局臺北州下樹林酒廠是生產紅酒的工廠,圖為該廠的紅酒酒窖。

以上圖文選自《日本侵華圖志》第二卷《侵佔臺灣五十年》,洪小夏、殷佔堂編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日本侵華圖志》共二十五卷,南京大學資深榮譽教授張憲文主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山東畫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合作項目,併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 2014 年度入庫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