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說文解字:“兵弁”的“弁”到底什麼意思?

清代以來有“兵弁(biàn)”一詞,如清洪楝園《後南柯·甲陣》:“前軍把敵人後路包羅。看元駒國兵弁叫苦,一個個掛出降旛沒奈何。” “兵弁”一詞,《漢語大詞典》釋為“士兵和低級軍官的總稱”,則“弁”指低級軍官。舊時還有“弁目”“武弁”“馬弁”等,這些“弁”,當也是低級武官、軍官之稱。

“兵弁”中“弁”之軍官、武官之義從何而來?這就說來話長了。“弁”不是帽,而是冠;且也不是普通的冠,而是僅次於冕的一種禮冠,早在周代已有。二詞常同義連用,喻指大官、要職。《轂梁傳·僖公八年》:“朝服雖敝,必加於上;弁冕雖舊,必加於首。”喻指大官、要職。唐元稹《和樂天贈吳丹》詩:“弁冕徒掛身,身外非所寶。”但冕用於吉禮,弁用於朝事、朝聘、田獵等常禮。《釋名·釋首飾》:“弁,如兩手相合挶也。”按,上“厶”像冠其形,下即“拱”字,示兩手相合。金文中“弁”正像其形:上銳小,下廣大,像兩手相合之狀。

說文解字:“兵弁”的“弁”到底什麼意思?

與冕冠一樣,弁冠必與袍服相配。弁冠主要有四種。其一,爵弁服。綖平,無旒,色是爵(雀)頭色,赤黑色,赤多於黑,故名。配玄衣纁裳,是士的最高服飾。爵弁服用於大夫祭於家廟,士之助祭於王、冠禮之三加、婚禮親迎諸禮。其二,皮弁服。其形象覆杯,高五寸,白鹿皮(後用鳥皮、烏紗)縫合,很像後代的瓜皮帽。天子有十二縫,像半隻西瓜十二條紋。每縫用彩玉十二為飾,稱“綦”,相當於冕上的十二旒。天子以下各按等差而減。皮弁與素衣、素裳相配。唐代閻立本所作南朝陳文帝像(《歷代帝王像》)、宋人所摹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中都能見到這種皮弁。明朱檀墓還出土了皮弁實物。據報告,其高21釐米,寬31釐米,前後各九縫,縫壓金線綴五彩玉珠九顆,鑲金邊,兩邊有梅花形孔貫弁,與文獻合。皮弁主要作天子、諸侯的常禮朝服。其三,韋弁服。形似皮弁,以韋(熟皮革)為之,以蒨草染成淺紅色,主要作天子、諸侯、大夫兵事(非必戰事)之服。漢時充當伍伯的武士服色猶此。若戰時,外要加甲冑。若非祠兵命將之時,也可韎布(十五升布染為淺紅色)為衣而素為裳。《儀禮·聘禮》:“君使卿韋弁,歸饔餼五牢。”(“歸”,通“饋”。“饔餼”,大禮。)鄭玄注:“變皮弁服韋弁,敬也。韋弁,韎韋之弁,兵服也。”韋弁服行至南北朝。其四,冠弁服。玄冠,即委貌冠,上加皮冠,不可雲以冠加冠,故假弁以稱,服則緇布衣、素裳、素韠、白屨,用於甸(田獵)事,即習兵之事,後渾稱為皮冠。國君田獵,招虞人以此為符信。《左傳·襄公十四年》:“不釋皮冠而與之言,二子怒。”杜預注:“皮冠,田獵之冠也。”《昭公二十年》:“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在漢畫像石的田獵圖中可以見此冠式。

由上可見,弁冠除了第一種,多用於田獵、兵事,田獵也是習武;又都是貴族男子所服,引申之,到近代自然可以代稱低級軍官、武官。不過,它必須與“兵”“武”等詞連用,而不可單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