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而立,始有赵国。赵敬侯于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据有今河北南部和山西北部等地。赵国地处胡人和华夏民族交汇处,和游牧民族的不断征战,使赵国人深切体会到“来如飞鸟,去如绝弦”的优长。华夏传统服装不便于骑马射箭,为了拓展疆土、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力排众议,于公元前307年,推行以“胡服骑射”为中心的军事改革,经过十几年,崛起为战国后期唯一能够同秦相抗衡的强国,也是华夏族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人。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国力强盛之后,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娄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代(今河北蔚县)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赵国还占领了如今的陕北一带,对秦都咸阳构成直接威胁,“秦之畏害天下者莫如赵”,曾持续40年攻赵,公元前222年,秦国骑兵最后追击到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灭亡赵国。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胡服骑射的实行,不仅使华夏民族建立起能够同匈奴相抗衡的骑兵,在社会上也培养起彪悍骁勇的尚武风气,到汉武帝时代才能创造出世界军事史上农耕民族以骑兵击败游牧民族的奇迹。这位本名赵雍的北方君主学习胡人的长处,实行易服、改兵制、创新战术的全面军事革新,近代史学家梁启超盛赞其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邯郸赵王城遗址出土的铺瓦和排水槽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赵王陵位于永年县温窑村西北部,设有封土、陵台、神道,规模宏大。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战国蟠螭纹铜方壶,出土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大汪村。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铜壶出现于商代,既是酒器也是水器。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这种大型圆角方壶流行于东周时期,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是周文化的代表性铜礼器之一,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多为高级贵族的盛酒器,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纹饰繁缛、富丽堂皇。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战国蟠螭纹铜鼎,出土于河北省邯郸市百家村57号墓。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螭”(音吃)是无角的小龙,蟠螭纹即卷曲、盘绕的小龙纹。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这些小龙纹是东周时期对商、西周龙纹的变形和简化,体现了东周时期青铜礼器的神性内涵不断弱化。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赵国青铜礼器的风格总体上与中原诸国一致。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金属钱币的国家之一,商代晚期的青铜贝币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金属铸币。至春秋时期逐步形成了贝币、布币、刀币和圆钱四大货币体系,秦统一中国后以圆形方孔钱统一了币制。赵国刀币主要为圆首刀,融合了其他多种刀币的形态特点,别具特色。由此刀币铭文可见赵国都城邯郸在战国时写为“甘丹”,征集自河北省邯郸市。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商周时期随着甲胄的逐步普及,铜箭镞的形体越来越大、设计日臻科学,以提高穿透力和杀伤力,出土于河北省邯郸市百家村3号墓的战国双翼带后锋铜镞可为代表。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铜铍(音批)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长柄兵器,如同将短剑插在长柄上,可刺可劈,结合了剑和矛的形制杀伤力更强的新兵器。春秋时期,秦国为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开创了“物勒工名”制度,在产品上刻下工匠名字等铭文。“王立事”铜铍是赵国采纳秦制的产物,但刻铭更为详细,有时间、地点、监造者、制造者、器名等。“王立事”意思是赵武灵王雍主持政事,铭文末尾“执齐(剂)”意即制造青铜,是赵国兵器铭刻的特点,出土于河北省磁县白杨城。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戈演变自镰刀,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特有兵器,它的杀伤方式是以内刃勾、外刃推、尖锋啄。铜戈早在夏代晚期已出现,商周时期广泛应用于车战和步战,影响深远,以致与军事有关的汉字多以戈为偏旁,如戟、武、戍、戎、伐等。这件“柏人”铜戈中的“柏人”为地名,柏人故城在今河北省隆尧县,战国时曾先后为中山国、赵国控制。从此戈字体、刻划特点判断,铭文为秦国占据柏人之后所刻,出土于河北省磁县白杨城。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战国红陶瓮,出土于天津市静海县鲁辛庄出土。有学者认为此红陶瓮或许为赵国所有,那么天津南部就曾经是燕、齐、赵三国相争之地。讲真,实在是不知所云,前提是“或许”出来的,那么,结论又能有几分可信?这种胡拉乱扯的“研究成果”真不应该出现在一个严肃的展览中。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注一:文中图1,图2来自网络,其余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注二:文字参考展览说明等。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