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端午节快到了,你们家乡都有什么习俗?

棒奔霸


对于端午节家乡的记忆,仍然是童年的片段最令人难忘。

记得小时候爱看《新白娘子传奇》,电视剧里,那一年的端午节,白娘子因为喝了雄黄酒,躺在床上变成了一条粗壮的白蛇,把许仙吓得昏死了过去。当时只觉得好玩,并没有觉得诧异。后来看书才了解到,古时候五月初五正是蚊虫、蜈蚣、蛇蝎等害虫肆虐的时候,人们饮雄黄酒,目的在于解毒驱蛇,而白蛇娘娘喝了雄黄酒,自然抵挡不住雄黄的药力,只好化为原型。

当然,在端午节那一天喝雄黄酒是古人的做法。现代医学告诉我们,雄黄是一味中药,它能解毒,但是自身也含有毒素,所以喝雄黄酒在现代已经很少见了。

端午还要插艾条,小时候在外婆家,端午节的前几天外婆就在街上成把地买了许多艾条,拿回家后,像插花一样分几株,插在门的缝隙中间。小孩子们并不懂得这是什么意思,只觉得艾条有股怪怪的味道,远远地闻它,有一丝清香,离近了闻,味道却实在不怎么样。

完成端午节的仪式,少不了吃粽子。我们这里,最常见的都是甜粽,很少有咸粽。外婆家擅长包带有蜜枣的粽子,粽叶泡在水里,把整缸水都映成了青色;糯米发白,也要放在水里泡上很久,这样蒸出来的粽子才会更软更糯;蜜枣是硕大的一颗,硬邦邦的,蒸熟之后,散发着一股蜜香。除了蜜枣粽,家乡更多的是什么都不放的白米粽子,剥开蘸些白砂糖吃,也是一种别样的口味。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回答得还不错,欢迎点赞和转发~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

虾吃


端午节是个沉重的节日,我老家的习俗也挺多的。

比如吃粽子,吃饺子,叠印包,采艾蒿,吃鸡蛋,插杨树枝,挂印包和葫芦,拴五彩线,用艾叶洗脸等等。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到了,妈妈早早的起床包饺子,也把我们喊起来,去采艾蒿。一听说这事,我们一骨碌爬起来,急急忙忙的就走了!因为大人说只有太阳出来之前的艾蒿才管用!我们来到山坡上,壕沟边,细心的寻找,全然不顾露水湿透了鞋袜!忽然妹妹喊起来,“在这里!”我们跑过去,一会功夫就采了几大绺,原来艾蒿都是成片生长的,找到一棵就会发现很多!连跑带颠的奔回家去,怕太阳出来呀!

到家后,母亲把艾蒿洗洗,烧一盆热水,把艾草放进去,泡一会,然后我们都用这水去洗脸,洗手,据说是洗了就不着蚊虫咬了,所以我们都用心的洗着……

之后是吃饺子,吃煮鸡蛋。每人分一个,这是一年中唯一的待遇!因为鸡蛋都留着给最小的孩子和款待客人。还要给放猪的留几个——家乡每个屯都有个猪官,把各家各户的猪集中起来统一放养,中午和晚上再赶回来。

每到端午节这天,小猪官喊”松猪了”格外早!因为今天有盼头——有鸡蛋!只见他一手拿鞭子,一手挎个篮子,全村走一遍,篮子里的鸡蛋就满了!都是熟的,馋得一帮孩子在后面跟着……村里人很讲究,没有一家不给的!鸡蛋少的人家哪怕大人不吃,也要省下一个给猪官!母亲则每次都给两三个的!她说人家风里来雨里去的也不容易!据说端午吃鸡蛋是管肚子不疼的。

之后我们还会去采杨树枝,母亲指挥着我们把叠好的印包,葫芦拴在树枝上,再插在屋檐上;给我们栓上五色线,戴上小荷包,小笤帚,说是辟邪的!而这些东西都是母亲在灯下缝制扎成的!不知少睡了多少觉……

如今,又快到端午节了,母亲却再也不能陪我们过节了!想想母亲在时那些美好的时光,真是心酸!

这就是我家乡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想起来真是值得回味的!

您的家乡有什么不同的习俗吗?欢迎交流,关注,评论和点赞!


常青树


在我的家乡贵州这儿比较注重过端午节,而且每一件都会举行盛大且热闹的赛龙舟比赛。

关于赛龙舟,用我们的家乡话说就是“爬龙船”,既有传统的龙舟,也有符合国际比赛的龙舟式样,而且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每年到了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无论这天太阳多么毒辣,依然挡不住市民朋友们的热情,大家携老带幼一起去河边观看龙舟比赛,人山人海的场景很是热闹。

关于赛龙舟习俗里,我们这最有趣的当属抢鸭子活动了。

龙舟比赛结束后,工作人员会把鸭子扔进河里,这时候龙舟健儿们个个跳下水抢鸭子,激起的浪花与半空飞舞的鸭子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有趣。

除此之外,包粽子(本地话叫包粽粑)也是我们这的习俗之一,我妈妈会包粽子,在这儿就不多说吃粽子了,来说说门前挂艾草、菖蒲的习俗。

众所周知,夏季炎热容易滋生细菌,挂艾草、菖蒲就是为了防止病菌滋生,而且也是祈福的行为。这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对于健康也有益处,在端午节民俗活动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上便是我的家乡贵州过端午节的习俗,虽然和很多地方的端午节习俗大同小异,但承载的仍旧是乡愁情怀。


安小念说情感


五月初五粽飘香,健儿龙舟竞渡忙!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来了!在我的家乡粤东地区自然也少不了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而且有一些习俗外地人是从来没有看到的!这些习俗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就一直留传至今的!

1、赛龙舟:家乡的赛龙舟是农历五月初五开始至初八结束,为期四天,每年约有30左右条龙舟参加比赛,比赛过程可能和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可能唯有不同的是龙头下水前的仪式吧!初五凌晨三点左右,凡参加比赛的人员必须集中到“社里”的“地头宫”集体参拜“地头老爷”,仪式由社里“老大”主持,烧香、烧钱纸及祭品完毕,然后请出龙头,龙头有两个,一个公和一个母,所有人都要依次排队,走在最前面是社里负责一路燃放鞭炮的人,接着就是负责一路洒“仙水”和撒“盐米”的两个人(仙水和盐米是驱走邪气的神物,谁家和红白事的人拒绝参加),然后是两个社里最强壮的年轻小伙子负责扛龙头,这些人一路上都必须要小跑,浩浩荡荡跑到河边码头,这时的码头早已经站满了人在等着下面的龙头下水仪式,只见锣鼓响起、鞭炮齐鸣,老大为龙头“开目”,然后龙头下水,岸上有几个人往水里和周围撒下“龙蛋”(双华李、桃子),岸上观看的都会争着抢,据说抢到龙蛋吃的人会一生平安!



2、初五上午,每家每户都会驱赶蚊子。不知是季节关系还是这个法术有法力效果?农村五月前的蚊子特别多,而到了初五之后蚊子就明显减少了!人们会事先准备一根柳树枝和一份“五土钱纸”(祭品),然后手拿着这东西在房间里的每个角落走一圈,口中念念有词:“赶蚊赶蚊群,赶到溪边看龙船”然后把柳枝扔在溪边上。

3、祭拜祖先,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吃粽子,看龙舟比赛,为自己的社里摇旗呐喊,祈祷家里的龙舟抢到头标。



4、吃龙舟粥,初五正日凌晨,社里会煮很多粥,除了供参赛选手吃之外,社里有小孩的家庭都可以来打粥吃,每一个小孩只许打一碗,据说体弱的小孩吃了以后身体会很快强壮起来!

5、煮汤给体弱、吃饭不多、挑食的孩子吃,据说五月初五这一天是圣日,凡家有小孩“甘则”的、用螃蟹加“甘则籽”(像八角)煮水给小孩喝,以后小孩就会吃多,身体会强壮起来。

以上是我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不知道大家看后有没有觉得很奇怪?请把你家乡的习俗分享给大家吧!谢谢


潮声饶韵


记得在家乡渭南,端午中秋都是和他们一家人一起过,春能吃到嫂子亲手包的粽子,秋能享受螃蟹的肥美。嫂子之前待我真的如家人一般,有一次我做手术住院,嫂子天天亲自下厨,开车从老城送饭到中心医院,我出院后,她直接接我住她家,鸽子汤虫草汤各种补品与美食,休养好能上班时,她又每天做早点让我带到单位,一做就是三份,我们当时的代码办公室人手一份她的早饭,每每想起总是不能忘怀感激不尽。她待人的真诚宽厚,做事情的认真与拼劲真是我一生要去学习的。在四川相见,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相思,临别,她卸下手指上的蓝宝石戒指戴在我手上,说你一定带豆蔻来连云港,到时候带你去看水晶宫,买更好的宝石戒指送你!常想我何德何能,能遇到如星辰大海一般宽厚贤惠又美丽的嫂子,她真的就像送我的那枚蓝宝石一样,通透澄净!


渭南文坛


端午节各地的习俗,还是挺多的。

1. 采艾蒿。

采艾蒿一定要在清晨的时候,越早越好。

一般,都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出发,去采艾蒿。

那可是新鲜至极的艾蒿啊!还带着清晨的露水!


记得大学的时候,女生宿舍,一直都是雷打不动到点儿锁门的,不到天亮,别想开门。

但就是端午节的那个晚上,学校开恩了。

所以,一个晚上,都有女生陆陆续续地出门。

据说,半夜2点一波,清晨4点一波,早晨6点还有一波。

我就是属于半夜2点那波的。

记得我们班男生把女生接出去后,一起往外走。半夜2点的天,不是黑的,是藏蓝色的,天空中竟然还能看到星星。

就在这最美的蓝宝石一般的夜空中,我们把新鲜的艾蒿,采回来。

2. 插艾蒿。

采完艾蒿之后,就会把艾蒿插在门框上面,据说可以挡病驱灾。

只要早起采艾蒿的,都会把艾蒿插在门上,算是讨个吉利。

3. 顶鸡蛋。

这也是端午节的一大游戏。

一般家里都会煮一盆鸡蛋,小孩子就拿鸡蛋顶着玩儿,看谁的鸡蛋壳更硬,谁就赢了。

一般都会在早餐的时候,选一个最硬的,因为吃完鸡蛋,就知道哪个鸡蛋可以笑到最后了。

然后像献宝一样,拿着自己的鸡蛋冠军去,看看其他人有没有能比自己鸡蛋壳更硬的鸡蛋。

记得有个端午节,我连续吃了8个鸡蛋,就是因为都顶输了。从此之后,与鸡蛋绝缘!

4. 吃粽子。

吃粽子,应该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事情了,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都是自己家里包粽子。

外婆会事先买好粽子叶,准备好所有的材料,然后一个一个把粽子包好,再煮好,放在凉水里面冰着,省得粽子变质。

外婆做的粽子,是最香最甜最好吃的!

外婆炒的鸡蛋,都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炒鸡蛋!

可惜,再也吃不到了。。。

我是放飞九月,喜欢旅游、摄影、美食,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分享美食美景体验。


放飞九月


从进入社会开始奋斗那天起,多少人多少年没在家过过节日了,端午节也不例外!只能说说小时候的记忆了!

端午前两天,父母就开始割粽叶洗粽叶,泡糯米,泡发豌豆,熬红糖漿,准备端午当天包粽子的材料辅料!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种有艾叶,到了端午当天,一大早就被母亲从温暖的被窝揪出来,扎小辫,还得在小辫上插一枝刚掐下来的新鲜艾叶!现在想来都是美好的回忆,不过想想那时候幸好不知道古时往头上插根草表示贱卖的意味,不然怕不是要哭的岷江河水倒流呀!

屋门口爸爸会准备两把长的最好的当年艾叶,先象征性的在家里所有人身上弹几下,再挂单大门的两边,一直要挂到过完端午所在的当月!这也是全年唯一一次,我爸举起小鞭子往我身上打姐不会号啕大哭的一次!

等我背着小书包蹬着小短腿跟在隔壁哥哥姐姐们身后去学校之后,家里就开始全员出动包粽子了!我们家的粽子很简单,只有纯糯米粉甜粽和加入豌豆放了盐的咸粽两总。直到第一次去到外省才知道世界之大,原来还有鲜肉粽、咸肉棕、蛋黄粽、豆沙粽、红枣粽……等等粽!但是记忆深刻的还是小时候妈妈亲手包的粽子,甜粽粽子本身是没有味道的,纯糯米白味粽,需要煮熟后蘸上白糖或者淋上红糖漿食用,甜粽吃多了发腻,因此个头比咸粽小,包好后会串成一串入锅煮食!咸粽则是独行侠,一个一个入锅!

中午放学,知道家里的粽子已经熟了,所以会比平日的脚步快一些奔回家,回家书包都来不及放,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厨房的大桶或者大盆中用凉水降着温的粽子!

下午上学父母会让提着一串粽子送给老师,不是贿赂,只是那个年代纯朴的父母表达对于传道授业老师的感激与尊重!

听说隔壁镇上号称小西湖的所在会每年旅行划龙舟的比赛,彩头是几只鸭子!邻居家有成年后在外闯荡的哥哥,他们绘声绘色的讲着龙舟会的种种,让一帮小萝卜头都巴不得马上长大,可以跟着哥哥去看赛龙舟!可惜,直至今日,还没见识过邻居哥哥口的人山人海的赛龙舟景象!

最后,祝大家端午节快乐!!!粽子节可以多吃点!✌(̿▀̿ ̿Ĺ̯̿̿▀̿ ̿)✌😜😝😛





颖子游世界


我的家乡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我对端午节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小时候,说实话近些年对节日都没什么概念,因此对现在的端午节也就没什么体会。还是聊聊小时候家乡是怎么过端午节吧!


对于这个节日,有两件事儿影响特别深刻。一是栓五色线,二是吃凉糕。每到端午节临近,母亲都会准备各种颜色的花线,晚上在油灯下一条一条的搓好,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颜色,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香囊。但是母亲会自己用花布缝公鸡,里面塞上香香的一种叫“地茭”的草。这种草在家乡遍地都是。端午节那天早上,母亲会给我们姊妹三个每个人都栓上五色线,胳膊上,腿腕处都得系上,说是驱瘟辟邪,保平安,而且母亲一再嘱咐不能自已解开,要等它自己掉落。装有“地茭”的公鸡香囊会给我们每人衣服上缝一个,特别漂亮,我想寓意应该是一样的。


我们老家是没有粽子的,通常家家户户都会做凉糕,与其它地方的江米凉糕不同的是,我们老家用黄米,因为老家出产这个。母亲通常会在前一天把各种原料泡上,然后第二天早上起来熬制,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配料也没什么,几颗红枣,几粒冰糖。熬好后摊在自家的“净片子”上凉凉,(这个净片子不知道字对不对)。吃的时候,我们姊妹三个最大的乐趣就是抢红枣,那时候是真的感觉甜!等我们吃完了,父母吃的时候,红枣肯定是一粒都不剩了。

除此之外,母亲会采艾叶,用红绳系上挂到门头上,我想这应该也是用于辟邪。那个年代,虽然不富裕,但是每个节日都很隆重,很有仪式感,在主观上都很重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买个粽子吃,已经没了感觉,再也吃不出当初那个甜味。现在无论过什么节,都是在朋友圈过过而已!这在内心深处多少还是有点失落!


呼市老贺


我的老家是湖南湘西的一个小山村!

除了大家熟悉的吃粽子,赛龙舟等,还有着一些独特的风俗!

唤蛇

端午节前后,是暑气最盛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山上的蛇虫活动也因为其燥热变得频繁。

老家的每一个村落基本上都有一个比较懂“道行”的人。

就是所谓的“师公”,平时负责村落的白喜事。过年送财神,清明看山。

到了端午,就会去附近的山上,拿一块青砖,念念有词,边走边洒一些雄黄,据说“师公”熟悉每一条“蛇道”,顺着蛇道一路召唤,说是给山上所有的蛇打声招呼,人道,蛇道,各走一边,互不干扰,互不侵犯。在各个蛇出没的地方放上米粮,同时,会给村落里每一个小孩都用雄黄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让蛇虫知道,这是小孩,不要侵扰。

取龙水

端午节前后,师公会带上村落的小孩,去附近山上的一口泉井取龙水。每人喝一口,说是端午节龙王恩降龙水。

小孩喝了,可以消去暑气,强身健体。

当然,以前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喝这口井里的水,冬暖夏凉,到了夏天,我们经常把西瓜和啤酒放到井中冰着,比冰箱还管用。

在肚脐眼处放艾叶

到了端午节中午午睡,家里都会拿几片艾叶放在小孩的肚脐眼上。说是艾叶除瘴气,消暑驱邪。

其实也不光是端午节,平时夏天太热,小时候走远路,奶奶都要摘几片艾叶放在我肚脐眼上,说这样不会中暑。说来也奇怪,有时候走很远的山路,暑热难当,还真没有中暑过。

也许有些风俗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但是,这里面也饱含着村里人祈求平安祥和的愿望。


大嘴大师


大家想到端午节的时候都会有什么,“包粽子”“赛龙舟”“门口挂艾叶”“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些文化活动每一个都是体现出端午节的重要性,记得小时候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农村老家的人都会围坐在一起包着各种各样的粽子,真是酸甜苦辣样样都有。

但是在我们家乡过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那就是包一个用草木灰做出来的粽子,然后把这个粽子挂到门口,那么今天我就来讲一讲我们家乡草木灰粽子的习俗。

刚才我们说到端午节吃粽子,我们不但要吃而且还要挂粽子,想必大家都知道艾叶吧,艾叶在农村可以说遍地都是,一般我们都会在每年端午节的前三天,在太阳还未升起来的时候就要把艾叶收割回来。

让后把艾叶清洗干净以后放在阳光下晒干,然后我们就可以用地锅或者找一个盆子把艾叶烧成灰,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艾叶烧成的灰盛到碗里,在我们拌糯米的时候把艾叶烧成的草木灰洒到里面进行搅拌均匀。

然后就可以包起来煮熟了,煮熟以后记得要趁热把它挂在自家的厨房门口还有大门口,这样有着美好的寓意就是“平平安安”,不但有美好的寓意而且这种用草木灰包出来的粽子口感真的很独特。

在我们农村老家悬挂艾草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一般我们会选择比较粗壮的艾叶,然后把艾叶每6棵捆扎好,提前一天悬挂到门口。我们这里悬挂艾叶一般都会在早上6点整的时候进行悬挂,在我们老家悬挂艾草只能是家里最小的那个人进行悬挂,这样有着美好的寓意就是“美好的希望”。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每个地方的家乡都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一个美好的寓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