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跟着典故游渭南:富平县——斩城依依

跟着典故游渭南:富平县——斩城依依

有座老城,经历千年风雨,因有自然恩赐,便如天公吟就的一首诗,刀斫斧削般兀自孤立,台塬四周自然陡直,表面平整,其上历经多代艰辛,城寨蔚然,便有了斩城美誉,犹如历史胸口挂着的勋章,让人迷醉感受内在的神韵,紫气氤氲里绽现风采。她,就是富平老县城——保存完好的斩城。

却说富平自秦厉公以降,建立县置悠远深长,可斩城诞生,却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事,陈姓主簿择窑桥寨城中高地建县衙,衙东侧建文庙。那时的斩城,犹如一位处女,羞涩里蕴含深沉。明正统三年(公元1436年),高姓知县就台塬建土城,四周壁削,周长三里,高三丈,城下掘池,深丈许,池堞合计五丈余。历代变迁,至明末清初,县城规模初见,四门建设到位,俨然关中名邑:南拥都胜湖光秀,稻子莲花景色宜。北依带温长流水,桥上桥下叹观奇。东有华翔阡陌通,千家尤户皆欢喜。本看荆踞圣佛寺,一座宝塔巍然立。

当时文人学士慕名前往,斩城景美水秀,一时成为吟咏叹胜最佳去处。清代一位著名李姓文人就斩城风光吟诗:“邑城风物依河阳,寒食杏花万树香。十里蒸霞横翠巘,多时带雨绕虹梁。酒旗影露烟村晓,牧笛声流野照长。柳絮青黄芳草绿,王孙旧路占春光。”据老人们回忆,昔日城区附近,农夫一镢下去,即见水流涌出,莲产其间,藕香四飘,自然水濯,食之清脆,匝香盈口。农耕文明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养成,可谓功绩昭然。

一座城著名,在于沧桑巍然。斩城的外在地利,当然利于战乱防护,四门楼均设瞭望哨,举目远眺,周围情况一清二楚。门均与城墙连接,城墙有垛口,宽阔砖铺马道直通,遇有战事,城垛口便为拒敌屏障。四门向下斜刺里连通路径,较为陡峭,平时人走上去也气喘吁吁,战时攻城难度可想而知。四门紧闭,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陡坡及城内通道均铺青石路基,城内纵横几条主街最为兴盛。县府由东门坡进城,右拐一巷,然后左转入东西主街,街中便为大衙,旧时衙外有兵丁值守。衙门高耸,为木质排插双扇大门,门上有小檐飞出,檐下有题额“华峰远映”,背面也有“关中奥区”,人称远映门。自有斩城,从历史上抵制各种匪患,到民国历次祸殃有惊无险,它都建树卓然,让人感佩。现今人们常提起的县城一高读书会,交农驱米运动,县城两次解放烟云,老人民银行旧址,让斩城时时闪现激情燃烧的灿然,更添无穷魅力。

跟着典故游渭南:富平县——斩城依依

一座城闻名,在于人文钟灵。贴着斩城脉搏律动,寻觅触及,西门外宝塔风铃,摇晃往昔情景,让人想起僧吟侣育,木鱼声声,顿悟慈悲为怀与人性回归;东南隅厚仓故址望湖楼,历经战乱,数次重修,依然风雨飘摇里挺胸拔背,更像一位矍铄老翁,俯仰斩城今昔,回味久违朗朗书声,又见历史厚重;东北藏书楼,清末民初鸿儒南海康有为,曾在这里留下喟叹身影,图书馆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依旧秋色如酡,闪耀迷人光彩;城隍庙、文庙香火袅袅,南关街市鳞次栉比,似见当时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繁华景象。

岁月悠悠过去,斩城却超然屹立,虽显老态龙钟,确也有了新的荣耀,现已列入旅游开发项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