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神祕國儲能源與陳義和的天然氣王國

神秘的國儲能源到了揭蠱時刻嗎?

短短半年之前,國儲能源還是“國企”光環罩身,接連出手在香港、澳洲巨資收購,尤其是其牽頭的財團高調宣佈以402億港元收購李嘉誠旗下中環中心,一時轟動香港。但半年之後,國儲能源已陷入債務違約,其“國企”身份也遭到媒體質疑。

今年二月,國儲能源默默退出了中環中心收購財團,並取消了一項巨資收購澳洲天然氣和能源公司的計劃。至五月中旬,其在香港的一筆3.5億美元債券到期,卻只付了利息而未償還本金,國儲能源當時稱是員工失誤造成的“技術性違約”,承諾最遲5月25日將支付本金。但事實證明這是個“謊言”:到了5月25日國儲能源沒有兌付,實質性違約。

國儲能源5月27日公告稱,該公司計劃暫停支付2021年和2022年到期的債券今年的利息,並考慮出售資產並尋求對債券進行重組。彭博披露,國儲能源目前尚有18億美元的離岸票據尚未償還。

國儲能源及其關聯方究竟是何方神聖?外界近十年來一直猜測紛紛。

國儲能源全稱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這家試圖入主香港中環中心的公司“蝸居”在北京鼓樓外大街榮寶大廈,官網稱自己為2010年重組而成的“大型資本產業集團”。

國儲能源對外一直強調自己有國企和政府背景,比如2017年上市公司廣安愛眾的公告稱國儲能源實際控制人為北京市商務局(2009年已改名為北京市商務委員會),2015年5月國儲能源的債券報告稱“我們最大實益股東包括中石油、北京市商務委員會和中國經濟聯絡中心”,2016年1月債券報告中又增加了“中國海外控股集團”。

但財新調查國儲能源後,發現其實際股權關係錯綜複雜、面目模糊,“國企”身份存疑。經層層穿透後,其所謂的國有股東的背景均很難查證。

國儲能源的工商資料則顯示出另一套股權結構:除中國經濟聯絡中心外,其股東為中油三環,中油三環的股東為上海國儲能源,上海國儲能源的股東又為國儲能源,構成了一個循環關係。這也使得國儲能源的背景更加撲朔迷離。

有意思的是,5月25日即國儲能源債務實質違約當日,上海國儲能源的股東發生變更,從原來唯一的股東國儲能源變更為國儲能源和國能天然氣進出口公司。後者為國儲能源此前宣稱的第二大股東,可穿透至北京中油科技開發公司以及謝仁德、盧堅勝等一批浙江商人,至於北京中油科技開發公司,又是一個面目模糊的“殼公司”:其表面看來是中石油旗下公司,即國儲能源所謂中石油背景的來源,但幾年前《中國經營報》調查時卻發現根本找不到該公司,法人代表甚至表示“在家辦公”。

大摩財經注意到,在商業環境複雜的石化、燃氣行業,這樣的“國企”並不是首次出現。比如曾被媒體稱為“國企”影子公司、但實質為私人控制的中國燃氣(00385.HK),其創始人劉明輝2010年-2012年間被捕又被釋放,既說明類國企的股權結構在當時石化燃氣行業甚為流行,又揭示了其中的莫測風險。

但國儲能源和中國燃氣的不同之處在於,國儲能源的運營者至少在表面上並不持有國儲能源的股份,而是搭建了另外的利益實體。

01

國儲能源

工商資料顯示,國儲能源的歷史名稱為中國華星機電設備公司,而上海國儲能源的前身為成立於2000年的上海中油企業集團。

神秘國儲能源與陳義和的天然氣王國

大摩財經注意到,上海國儲能源下屬公司曾在一則招聘啟事中稱,“上海中油企業集團成立於2000年,原是中國石油設在上海的企業平臺,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控股。”又稱“2010年,國資委下屬中國華星集團改組為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股份公司,2011年整體收購上海中油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由此成為中國國儲能源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大摩財經梳理大量資料後發現,這則介紹存在兩個問題。第一,中國華星機電設備公司只是中國華星集團的下屬公司。第二,上海中油企業集團並不是中石油投資或關聯公司。

中國華星集團的前身為原國家內貿部(後曾改名為內貿局)在上世紀90年代組建的華星物產集團,曾劃入中國機電設備總公司、中國燃料總公司等十餘家部屬企業,子公司孫公司遍佈神州,其中多數嚴重虧損、資不抵債,因此在其歷史上經歷了大規模關停並轉的資產處理。處理資產完畢的中國華星集團最終於2011年劃入了中國國新控股。

2000-2010年正是中國國企改制的高潮,期間暴富者有之,事後入獄者亦有之。比如曾任華星集團董事長總裁、國家內貿局副局長,後任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的正部級高官何家成,2014年落馬,2017年因在上述職務期間受賄而判刑。

有心人在中國華星集團處理資產的最後時刻拿下了中國華星機電設備公司這個“殼”,更名為名頭聽上去甚響的中國國儲能源。國儲能源又迅速在2011年收購了上海中油企業集團。

上海中油企業集團真的是中石油旗下公司嗎?

大摩財經發現,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7年10月的一份知識產權調解書顯示,中石油曾在2007年起訴上海中油企業集團侵權,要求其不得誤導公眾以為中石油和其存在投資或關聯關係。經調解後,上海中油企業集團承諾變更旗下企業誤導性名稱,註銷誤導性域名,以及停止使用誤導性商標,並向中石油賠償16萬元。

神秘國儲能源與陳義和的天然氣王國

原來如此。

國儲能源官網顯示,其主要從事能源勘探開發、油氣化工運銷和金融資本平臺三大核心業務。其對外披露的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國儲能源總資產為293億人民幣。神奇的是,這麼大一家公司,2015年底竟被工商部門列入經營異常,半年後才解除異常。

國儲能源官網顯示,其重點項目多為油氣儲運、化工項目,包括位於煙臺的儲罐區、位於遼寧的原油化工項目以及號稱投資270億的煤化工產業園等。但大摩財經查詢工商資料發現,重點項目中列出的國儲能源化工(煙臺)有限公司已於2016年10月發生股權變更,國儲能源退出,股東變為張家口華富財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後者的大股東為自然人沈勇。另一家企業廣東國儲能源化工也在2017年3月變更股東,同樣由國儲能源變為張家口華富財通。

進一步查詢發現,沈勇同時為北京國能小額貸款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長。而北京國能小額貸款的股東穿透後,又多為國儲能源董事長陳義和早期曾使用過的一些公司,現經過層層變更後為一些身份不明的自然人持有。

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份民事裁定書顯示,民生銀行南京分行曾在國儲能源化工(煙臺)公司發生股權變更後,將國儲能源化工(煙臺)、國儲能源、張家口華富財通告上法庭,後和解撤訴。

神秘國儲能源與陳義和的天然氣王國

民生銀行南京分行當時訴稱,2015年10月,國儲能源化工(煙臺)公司向其借款1億,以26000多噸汽柴油質押。次年6月借款到期後又延期4個月,到了10月不僅未還本付息,還惡意轉移已質押的汽柴油。最後,由於國儲能源化工(煙臺)公司乾脆變更了股東,銀行只能將前後股東一起起訴。

國儲能源旗下公司隨意變更股權關係並不鮮見,比如註冊於2015年7月的國儲資產管理公司,由國儲能源控股,但2016年6月又變更至兩家由自然人控制的公司,到了2018年4月又變更了回來。

這樣的做派似曾相識。

02

陳義和

陳義和在2000年前只是內蒙古包頭市政府機關中一名不起眼的官員,十年後他成為國儲能源的董事長。最新工商信息顯示,5月16日,即債務技術性違約的次日,國儲能源更換了法人,由陳義和變更為朱寧(國儲能源現任總裁),陳義和仍然擔任董事長。

神秘國儲能源與陳義和的天然氣王國

陳義和

陳義和同時還是上市公司金鴻控股的實際控制人。金鴻控股日前公告稱,國儲能源僅為關聯法人,公司和國儲能源不存在任何股權關係,陳義和亦不持有國儲能源股份。

公開資料顯示,陳義和2000年前後離開包頭,在中石油三級公司中油管道建工集團任職。僅兩年後,他開始逐漸以其控制的中油新興、中油金鴻、財富擔保集團、新能國際等公司為核心平臺施展出極為複雜的資本運作和產業佈局。

大摩財經注意到,中油新興能源產業集團前身為2002年出現的中油鴻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據中油鴻力2007年1月15日發佈在《中國證券報》的招聘啟事稱,中油鴻力是中石油系統改制企業,是從事投資管理、資產管理的綜合性投資公司。

工商資料顯示,中油鴻力的最初股東為中油管道建工集團、中油管道建設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內蒙古包頭市京佳華清潔能源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北京中油鴻力石油技術發展中心,陳義和伊始即擔任中油鴻力董事長,而他亦是包頭京佳華的最大股東。

中油鴻力甫一成立先來到了包頭。《經濟日報》2002年5月的一篇報道稱,中油鴻力和包頭某開發區簽訂協議,在當地興建石油液化汽(LPG)汽車改裝、檢測和加氣站,並計劃以後在當地投產天然氣化工基地。

中油鴻力幾年後更名為中油新興,查詢工商資料可知,其股東變更及增資減資如家常便飯,2005年底時其股東為一水的“中油系”,包括北京市中油科技開發公司、中油鴻力技術開發公司、上海中油投資、青島中油通用機械有限公司。2009年起,陳義和控制的財富擔保集團(後更名為財富能源集團)成為主要股東,最終中油新興在2015年又歸於國儲能源。

2004年起,陳義和通過中油鴻力控制的中油金鴻來到湖南衡陽,從事天然氣長輸管道和城市燃氣運營。2010年中油金鴻欲借殼上市公司領先科技時披露,其核心資產為原國有的衡陽天然氣公司,該公司在2007年即貢獻了中油金鴻逾90%的營收、77%的淨利(超9000萬)。

陳義和於2007年將最賺錢的中油金鴻騰挪到自己控制的另一家公司新能國際,並在此後兩年將中油新興持有的其他燃氣業務資產陸續收購,這些燃氣公司主要位於湖南、山東和河北。《上海證券報》2010年的一篇報道中稱,中油金鴻之所以能在短短數年內進入20多家城市的燃氣運營,和中石油提供氣源密不可分。因此有人猜測中油金鴻和中石油關係密切,中油金鴻也確實將氣源優勢列為主要競爭力。

神秘國儲能源與陳義和的天然氣王國

而中油新興之所以逐漸被陳義和“棄用”,市場猜測,通過新設立一個相對乾淨的殼公司裝入資產,通常是因為原控制方的歷史沿革存在硬傷或上市時有些內容不宜披露。

中油金鴻隨後引入了多家境內外股東。2009年8月,陳義和開始接觸吉林上市公司領先科技準備借殼,交易對象是領先科技當時的實際控制人、天津領先集團的李建新。

不過中油金鴻的借殼之路卻很坎坷。2010年7月,領先科技公佈中油金鴻借殼重組的方案,之後卡殼近兩年,到2012年李建新等人反被證監會以內幕交易處罰。最終李建新是以出讓第一大股東股權的方式出局,由陳義和先收購股權入主再注入中油金鴻資產的方式實現了上市,領先科技後更名為金鴻控股。

神秘國儲能源與陳義和的天然氣王國

金鴻控股最新股權結構顯示,新能國際合計持有25.33%股權,陳義和個人持有2.05%。新能國際的股東為三位自然人,其中陳義和持股90%,鄧天洲、段崇軍各持有5%。

國儲能源債務違約發生後,金鴻控股股債雙跌,目前處於重大事項停牌狀態。深交所5月21日向金鴻控股發起問詢函,要求公司解釋年報中債務、關聯交易及擔保等問題。

而金鴻控股第二、第三大股東,即陳義和在中油金鴻上市前引入的境外投資殼公司聯中實業、益豪企業雙雙在5月22日將多數股權質押。陳義和的新能國際則早已將全部股權質押,新能國際控制的新餘中訊也早已質押了大多數股權。

03

合作方

現年62歲的鄧天洲曾擔任國儲能源執行總裁,作為陳義和的親密合作者出現。但他的主要生意又完全是另一套軌跡。

神秘國儲能源與陳義和的天然氣王國

右三為鄧天洲

鄧天洲的簡歷顯示,他曾經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在中石油的江漢油田、天然氣汽車開發中心等下屬單位任職,至2000年前後,其身份更多以中油三環總經理、上海中油董事長等出現,疑似與國儲能源關係緊密的中油三環、上海中油的實際控制人。

神秘國儲能源與陳義和的天然氣王國

鄧天洲和他的老搭檔黃博現為上市公司中天能源實際控制人,2015年其控制的青島中天能源通過借殼上市公司長百集團上市。青島中天能源前身為青島中油通用機械公司,而青島中油通用機械系鄧天洲在2004年通過中油三環對原國營青島通用機械廠改制而來。

大摩財經梳理上海中油的資料發現,過去公開露面較多的上海中油原董事長翁天波(曾用名翁佳)曾在中石油天然氣汽車開發中心工作,而鄧天洲曾擔任該中心主任,並在2004年之前擔任上海中油董事長。

鄧天洲與陳義和的公開交集發生在2005年至2013年左右。2005年,陳義和控制的中油新興做股權變更時,股東名單中出現了上海中油、青島中油通用機械廠。2011年,國儲能源成立後第一件事就是收購了上海中油,並由陳義和擔任國儲能源董事長、鄧天洲擔任國儲能源執行總裁。

上海中油、中油三環這些鄧天洲曾經的運作平臺從此成為國儲能源的子公司孫公司,當中天能源借殼上市時顯示,鄧天洲已不擔任國儲能源職務,和國儲能源已經完全切割。

鄧天洲控制的中天能源主要從事天然氣生產以及天然氣設備製造,陳義和控制的金鴻控股主要從事天然氣管道和城市燃氣運營,兩者產業鏈分工非常明確。

黃博在中天能源的持股和鄧天洲相差不多,他的履歷顯示這是個資本運作的老手,早年曾在著名的誠成文化負責投資,在中油三環時期即和鄧天洲搭檔。

而上面提到的另一重要人物翁天波則在上海中油併入國儲能源時,騰挪出了一塊重要資產:安徽宣城的天然氣公司。2016年,翁天波將以該資產為核心的宣燃股份掛牌新三板,很快又運作將宣燃股份裝入上市公司廣安愛眾。但由於宣燃股份在廣安愛眾收購前的一筆交易存在問題被監管部門盯上,最終其計劃失敗。

回顧陳義和、鄧天洲過去十幾年在天然氣、燃氣行業的生意軌跡,均既有明線又有暗線。明線部分即個人控制的資產,均借道吉林的上市公司登陸了資本市場。暗線部分,大多經過複雜模糊的股權變更歸於國儲能源旗下,國儲能源名義上則由數家背景不明的“國企”持有。

國儲能源一度曾試圖入主的香港中環中心已於5月初由收購財團中的其他股東完成交易,而國儲能源則債務爆雷,驚魂時刻到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