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代的狀元官有多大?

呤辭


古代的狀元只是科舉考試考中了第一名而已。在皇帝沒有賜官之前,狀元只能算是準官員,並不是正式的官員。但是,狀元是一種極高的榮譽,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有一個狀元的名頭,那也是十分榮光的事情,甚至於同樣的品級,他是狀元及第,那麼他理應收到其他同品級官員的尊重。



說到古代狀元的官有多大,這完全取決於皇帝賜予多大的官了。在唐朝,即使進士及第的人通常也就是被授校書郎,編撰,編修這一類的九品官職。到了明清,進士及第的人大致能夠被授予七品知縣一類的官職。狀元的官其實並不會比同類的進士高多少。除非他被皇帝招為女婿,成為駙馬。

一般而言,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兇險難卜的仕途。到了明清時期,狀元比較好的情況是直接入翰林院做庶吉學士或者直學士。這樣的情況下,狀元可以被授予一個六品官職,比七品知縣要高出一品。



並且翰林院是一個升官的捷徑,很多狀元都是靠著翰林學士的頭銜最終進入到皇帝的中樞班底,成為權力核心上的要員。以清朝的狀元王傑為例。王傑中了狀元之後,乾隆皇帝也只給了他一個南書房當值這樣的小官,後來才升遷至內閣學士。當然,王傑的官運算是十分亨通的,一路做到了軍機大臣,內閣首輔。



所以,狀元一開始的官階並不是很大,能夠到五品就已經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那就屬於是皇帝超級賞識的人了。如明朝大才子楊慎,他的老師是內閣首輔李東陽,他的父親又是繼任首輔楊廷和,楊慎狀元及第之後,也只得到了一個翰林院修撰這樣的官職,去給明武宗修《武宗實錄》。而這個官職也只有從六品而已。


傅斯鴻


其實狀元並不是一個官職,但中了狀元卻能當大官,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人們對待狀元,真如高山仰止,眾星捧月,怎一個羨慕了得!

一個家庭、一個家族裡如果出了一名狀元,那必然是方圓百里最榮耀的事情。首先,在官方層面,對狀元是極為重視的,每每舉子中了狀元后,不但會得到百官的關注,更會得到皇帝的垂青,往往沒幾年就升了大官。宋人田況《儒林公議》一書說:“狀元登第,不十餘年,皆望柄用。”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中了狀元,入仕十餘年,就能躋身上游、位居要職,為什麼?百官注目、皇帝關心嘛,“每殿廷傳臚第一,則公卿以下,無不聳觀,雖至尊亦注視焉。”

因為皇帝的垂青與關注,狀元升官比別人更快,升得也更大,就宋朝而言,像呂蒙正、陳堯叟、王曾、李迪、梁克家、文天祥等等這些人,都是狀元,又都是在皇帝的厚愛下快速升遷,最後入主政府,當上了宰相,榮耀一生。

在皇帝眼裡是人才,在老百姓眼裡就是頂級明星了,所以,在那個時代,中了狀元比今天的超級明星還要牛,同是《儒林公議》一書,記載了舉子中狀元后的京城摩肩接踵、百姓爭看狀元的盛況:“自崇政殿出東華門,傳呼甚寵。觀者擁塞通衢,人肩摩不可過,至有登屋下瞰者。”這就是古代“狀元打馬遊街”的熱鬧和榮光,萬人塞途,老百姓為了一睹狀元風采,甚至爬到樹上和屋上爭看,可見對狀元崇拜的熱情。

洛陽才子尹洙曾對狀元有個評價,他說“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矣。”一個人中了狀元,比帶兵數十萬的將軍恢復北方、凱歌還京的榮耀還要高出許多,這種推崇,簡直無以復加。

據統計,自有科考以來,歷代考取的進士共有10多萬人,但狀元卻屈指可數,從唐朝到清末,才角逐出504名狀元,倘若加上武狀元一起,也不過七八百人,如此鳳毛麟角,狀元受人追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帝國的臉譜


狀元官跟新郎官一樣,並不是官,只是一種榮耀,離當官還有一段距離,而且還不小。

異常艱辛的科舉之路

狀元也叫鼎元、殿元,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中得到第一名的榮譽稱號,文科的是文狀元,武舉的是武狀元,一般狀元都指文狀元,以下沿用,武狀元會特別說出。

狀元的獲得難度非常大,遠超常人想象,要想成為狀元,首先就得先通過會試,成為貢士,接著才能參加殿試,才有可能成為狀元。

而在會試之前,還有鄉試、院試、府試、縣試,每一次考試都是一根獨木橋,難住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如范進中舉,那是考過了鄉試,結果范進就瘋了。還有《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老先生考了一輩子都沒考過鄉試,七十多歲才因年紀大得了個歲貢的恩惠,這還是比貢士低差不多兩級的貢生。

大家可以類比一下,現在的清華北大,每年招生怎麼也得幾百人,而狀元三年才有一個,這固然有古代教育普及率遠遠不如今天的原因,但狀元有多難考可見一斑。

極低的起步

狀元非常難考,但狀元並不會被立即授予官職,即便授予了,也不是什麼大官,而是下品小官,原因也很好理解,國家大事不可能讓一群讀了幾十年書剛出來的人主持,就跟現在應屆畢業生不可能直接當上部長一樣。

不管經過多少書籍的洗禮,該歷練的還是要歷練,所以一般狀元當的都是小官。

唐朝時期一般就是九品的官職,再低就不是官了;宋朝狀元好點,授籤判,相當現代地區一級的秘書長。明清時期狀元一般都會進翰林院,從從六品小官做起,慢慢升職,僅次於狀元的進士們有留在翰林院的,也有外放為知縣的,他們往往是七品官員,只低狀元一個級別。

不過狀元畢竟在中央,混得好的話,一躍龍門亦非不可,事實上,一千多年間狀元654名,留名青史幾乎沒有,但官居高位的卻不在少數,很多都是能對朝政發話的大佬,就如現在名校畢業生不一定混得很好,但一般不會太差一樣。

至於武狀元,自然也不會直接委任大將,宋朝武狀元一般都授六品蘭翎侍衛前鋒校、護軍校、驍騎校之類的官職。武狀元沒有說留任中央的,在中央待著根本沒有未來可言,全都是放到邊境,能不能立功晉升全靠自己,如唐朝郭子儀,再造大唐、流芳百世。

綜合

狀元不是官,只是一把當官的鑰匙,但能夠做到多大,還得看人。


平沙趣說歷史


我們知道,人間有四大樂事,那就是

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其中最難的肯定是最後一件,那就是金榜題名時,因為其他三件事情難度並不大,那這個金榜題名是什麼意思,就是指殿試之後的進士榜,而這個殿試是由皇帝親自考試的,而這個榜是黃榜,所以也叫金榜。

而這個金榜是分為三等的,分別叫一甲,二甲,三甲,而這個一甲叫進士及第,只有三個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及第,三甲也是若干人,叫同進士及第。

所以,狀元還是這個金榜題名時裡面最厲害的那個,是公任的全國第一人,而且科舉的殿試並不是一年一次,而是每三年一次,是三年裡面的第一人。

那我們再來看看中了狀元、進士,會授什麼樣的官呢?我們看電視劇,總覺得,一個人中了狀元之後,要麼被皇帝招為駙馬,要麼被宰相相中成為乘龍快婿,其實呀,狀元成為駙馬的極少,有史以來只有一個。

那就是唐朝的鄭顥,關鍵是他的家世,他是滎陽的鄭氏,這可不得了,在唐朝是被官方認定的五姓七家,另外四郡是崔、李、盧、王,其中李姓還是指李唐,狀元加鄭氏,所以就被皇帝給相中了,將萬壽公主許配給他。

一般來說,科舉考試的榜單出來之後,狀元會成為翰林院的修撰,從六品,這個主要做什麼呢?就是修史,修實錄,還有記載皇帝的言行,給皇帝講講經書和歷史,有時候還會寫寫關於典儀的文件。

而這個從六品有多大呢?我們知道正七品的就是知縣,也就是說從六品相當於副市長級別的吧。

榜眼和探花呢?會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這個編修與修撰事情差不多,就是級別低一些。這三甲和進士們在翰林院呆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有可能到各部或者各縣去任職。

由此可見,狀元所授的官職也算不小,但是說很大,也不見得,但是狀元的好處還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升遷比較容易,很多狀元之後官居宰相之職。


歷史簡單說


古代的狀元官有多大?

狀元並不是官職,狀元只是國家選拔人才的考試,當然,古時候稱為科舉的考試,名次第一的就是狀元,稱為“狀元及第”。

  • 甚至還有連中“解元”、“會元”、“狀元”三元的超級狀元,稱為“三元及第”。

當然,狀元雖然不是官職,但是卻決定著當官的起點,甚至還意味著學歷,這也將決定著當官的終點。

狀元的起點當然是官員中最高的,但是,中國歷史上的592名狀元,也並不都是權傾天下的重臣。這些狀元雖然都是讀書的天才,但是天才大多都有怪癖,甚至還有當官後泯然眾人的,所以,這些狀元能夠走到哪,還要看他們的當官後的努力。

明清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狀元也越來越成為成為敲門磚。狀元能夠直接任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而翰林院因為經常可以接近頂頭上司“皇帝”,只要得到皇帝的重用,這些翰林升官極快,所以又被私下裡稱為“儲相”,狀元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那個了。

  • 當然,狀元雖然升官快,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狀元都能夠一展所長,甚至只知道讀書作文章的書呆子也不在少數,大家高考沒有中狀元的,也一定不要灰心。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古代的狀元官有多大?這個提法不準確,準確地說古代的狀元起步當官有多大?


狀元只是考試的一個結果,即科舉考試中的最重要的一次考試,考了第一名。考了第一名還只是一名考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什麼官都不是,如果運氣不好,今天考第一名,第二天興奮過度心臟瘁死,或喝酒喝死了,那算他倒黴什麼官也沒當著,還算是一個平民百姓呢。只有讓大老闆皇上分配工作後,才會有一個起步官的。

這和當今考大學一樣,比如你考了北大清華,或省裡的文科狀員,你說是什麼官?什麼官都不是。就算是你北大清華文科狀元,不進公務員隊伍,什麼官都不是,如果進了,本科起步就只能從科員開始了,和五本的起步是一樣的,都是科員。如果你是碩士畢業進機關,起步是副主任科員,博士則是主任科員。如果你是碩士或是博士,沒有進機關,那你什麼官都不是。

所以,古代的科舉制度也一樣,舉人也好,進士也好,狀元也罷,都只是一個考試成績,並不是一個官職的符號。至於以後能當什麼官,那就全靠你的情商起作用了。智商這一關已經過去了,這個時候能當多大的官,起決定作用的是靠情商了,當然運氣也很重要哦。和現代社會一個鳥樣了吧?

古代的科舉制度和現在高考所不同的是,古代的科舉制度其實質等同於當官制度,它是直接和當官這一職業相掛鉤的。所以,大家自然很感興趣,肯定得問一旦考上狀元,起步的話能當多大的官呢?

狀元及第,那隻能說祖墳冒青煙了,因為學習再好,但得讓皇帝老兒高興,皇帝老兒一高興,說誰就是誰了,有時學習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有很多考量的因素,所以,偶然性還是蠻大的。當然,這並不代表不需要學問做底子。打個比方,考狀元有點象現在的碩士博士面試,筆試成績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網上也經常有討論筆試考第一最後沒錄取的情況。

當然,皇帝用硃砂筆點中狀元后,馬上就由吏部按皇帝的旨意和慣例考量任其官位,或任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這些職位都是文職或教職,但當然都是官了,一般都是從六品的官位了。如果是武狀元的話,及第者,所授予官職可為前鋒參領、護軍參領等,職位一般是從六品,也有從五品,同品級官職還有王府五品典儀、鳥槍護軍參領、守禦所千總、護軍營內管領等。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 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而且古代的狀元分文科和武科,就象現在的文理分科一樣,據考證,自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8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9人。當然有遺漏是必然的了,不必計較。

在這七百多位狀元中,最後發展得怎麼樣呢。其實,很不好意思,平庸之輩卻是佔大多數,就象現在的高考狀元一樣,真正之後大有成就都反倒也不多。有的 高中狀元后,性格怪僻,飲酒成癖,一事無成,最後也一樣會落得窮困潦倒,暮年悽慘。如公元899年唐代昭宗光化二年狀元盧文煥,最後混得也是不太好,晚年窮苦之極,連頓酒也喝不起,可謂夠可憐的 了。

說得不好聽點,歷史就是現實的延續,在狀元科考中,有時也並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走關係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唐代就有“許願狀元”牛錫庶,從其綽號即可見其為人。

封了從六品官之後,就開啟了狀元的官圖了。雖然官雖小,但因為在翰林院,以後升遷速度非常快。不過狀元在歷史上很少有做到宰相位置的,娶公主更是小說中的無稽之談了。

歷屆武狀元中官最高的是,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天下兵馬副元帥 封汾陽王。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歷屆文狀元中官最高的是南宋寶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官至宰相,正一品。他也是歷代文狀元中最為出名者。

所以,古代的狀元官到底有多大,全靠之後的努力,狀元的成績只能代表過去,當多大的官全靠以後的造化了!

同理類比,現在這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平民百姓又可以通過高考制度逐步改變命運。所以,讓我們大家緊緊抓住知識改變命運的歷史機遇吧!


文心採露苑


狀元不是官職,狀元是我國科舉考試中殿試時的第一名。

考其來歷,因唐朝時凡赴禮部考試者皆須投狀,故而名列第一的稱為狀元,也就是他的狀放在最上面。

簡單地說,學而優則仕的科舉時代,以明代為例,一個讀書人從童生開始,在縣試中考取秀才,然後在鄉試中考取舉人,然後在會試中考取貢士,最後在殿試中考取進士,而進士的第一甲第一名,稱為狀元。其難度之大,簡直難以想象。

明代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凡是沒中進士而做官的,都被認為是非正途,不受重視,難以升遷。至於入閣,必須是進士。

進士中的優異者——最優的當然是狀元——在分配工作時,一般都是分到翰林院,而翰林院雖是清水衙門,卻是高級官員培養基地,幾乎所有明代的內閣成員,都有過在翰林院的工作經歷。

由此可見,只要不出大的意外,狀元幹到內閣成員,至少是尚書級別,幾乎是一件註定了的事情。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明朝狀元楊慎,因大禮議觸怒嘉靖,不僅官沒得做,還被廷杖之後發往雲南充軍。

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中,唐朝的王維,宋朝的秦檜,文天祥,明朝的申時行,清朝的張謇,等等,都是狀元出身。


聶作平


古代官員的身份,由三種因素構成。一則曰爵位,二則曰出身,三則曰品級。

能趕上亂世,跟對老闆,混個開國元勳,弄個世襲罔替與國同休的爵位,實在太難了。所以大部分人的官場生涯,都是處於第二種和第三種狀態。

隋唐以前,憑著出身名門,就可以在官場上渾水摸魚。從宋朝開始,出身就有了新的含義,簡單來說,就是文武兩途,或者憑著一身武功效命沙場憑軍功得一官半職,或者考科舉金榜題名。



這兩種途徑,就是平民進入官場的兩種方式。清朝的買官,不入流,此處忽略不計。

宋明一脈相傳,重文輕武,以文制武,導致武將出身的官員,比科舉出身的官員矮了半個腦袋。品級比文官高的武將,見了文官下跪的情形,屢見不鮮。

如此一來,科舉一途,便成了古代官場的金光大道。能考得一個秀才,馬上便能成為當地德高望重的人物,有功名在身,見縣官不用跪見百姓自然牛逼三分。影視作品中商人欺凌窮秀才的故事,你當笑話看看就行了,事實上商人再有錢見了秀才也得矮三截,因為身份在那裡擺著。


秀才已經如此了得,能進一步中舉,那就更了不得了。縣域重大活動,舉人肯定都是縣太爺的座上賓,中央和省裡來人,舉人也出面陪同。如果願意,在縣裡當個主簿典吏教諭,大小就算是個官了,個別有門路的,還可能被放一任縣令,以後升個知府道臺。

當然,舉人的官場發展有瓶頸,有考試能力的人們,還要進京趕考,碰碰運氣,運氣好中個進士,那可就是祖墳冒青煙了。不信看看現在各地的縣誌,只要能中進士的,無不入冊名垂青史。進士出身,或者同進士出身,就等於光明正大領到一張官場入場券,最小給個七品知縣,以後沒有大災大難,在退休之前混個三四品副部級基本上沒有問題。


進士中的佼佼者,選入翰林院做庶吉士,這種地方,就是未來宰相或者大學士的培訓班,裡面的人品級也就是五六七品,但整日裡陪王伴駕,出入朝堂,見官高三級,可以說除了公卿王爺,其他官員都得對他們禮敬三分。

而站在科舉食物鏈頂端的狀元,那就只能用“相當牛逼”來形容了。非正式場合,一群科舉出身的官員聚在一起,狀元哪怕只是個六品小官,也必位居上座,二三品的尚書侍郎都得坐在他下首。這並非尊重狀元這個人,而是尊重科舉制度,尊重孔孟之道。

一句話,有“狀元”這個頭銜,說明人家的聖人之道學的最好,你不應該尊重一下?


這樣一說,你就明白,《雍正王朝》中,舉人出身的欽差田文鏡羞辱老狀元,行為有多麼惡劣,為什麼那麼多科舉出身的官員會針對田文鏡,因為田文鏡挑戰的已經不是一個老朽,而是整個文官集團。

狀元不是官,但只要有這個出身,就有比其他任何官都牛逼的資格,在當時都是重點保護對象,姥姥疼舅舅愛,唯恐狀元的官升的太慢,顯得執政者有眼無珠。

但也正因為如此,許多狀元都失去了在苦難中磨練的機會,不能成為一等的濟世之才,空淪落為當時的道學家和編制內孔乙己,對社會發展的貢獻極其有限,讓狀元這個耀眼的光環,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董狐筆


我們來說說‘狀元’的冷知識:

為什麼要叫狀元呢?與唐朝的科舉考試製度有關。在唐朝一開始頭名叫做“狀頭”,先由各州推送到京城,在應試錢遞送“頭狀”,就是現在的個人資料。考完試後,成績好的自然在前面。後來取“元”字“第一”的意思,叫“狀元”

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孫伏伽(唐武德五年),最後一個狀元是劉春霖(清光緒三十年)

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狀元共599人,唐代141人,五代十國16人,兩宋118,遼54人,金31人,元32人,明89人,清114人,大西國1人,太平天國3人。

唯一的女狀元是傅善祥(太平天國三年)


RayKing


在古代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讚譽;中狀元者稱為為“大魁天下”,是科舉考試中最高榮譽。

古代科舉考試主要有三個階段, 鄉試、會試、殿試,得第一名者稱為“元”,在鄉試中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之後各省舉人到京城會考,稱為會試,會試第一名為一般通稱會元。 會試中選者參與殿試,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 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就是所說的狀元。

殿試考試結束後,皇帝會舉行傳臚大典,宣佈殿試結果。中進士的分為三甲,一甲三人,稱 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在古代,成為狀元是真正的萬里挑一,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科舉考試近1300年中,出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朝第一位科舉狀元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最後一位狀元止,科考的榜數大概是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其中連中三元的狀元只有13名,大約100年才有一個,在歷史上出現過女皇帝,但還未出現過女狀元。

官職上,古代文人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也是以文入仕,躋身宦臣重要途徑。若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具體官多大?還得看中狀元后後期的努力機遇等各方面的條件,一般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一般開始是任翰林院修撰,或者著作郎、秘書郎、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榜眼、探花授以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位。仕途上,也不是所有狀元都“事業有成”。在七百多位狀元中,有不少的人高中狀元后,一事無成,有的為官一任,了無政績,平平一生;有的性格怪僻,窮困潦倒;更有甚者,投降叛軍,誣陷諂媚;有時也並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走關係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等等。但作為古代讀書人的最高追求,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終其一生,始終是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如在唐代有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蹟可考的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就有20多人。可以說,在科舉制度中,想在官場努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至高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