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即將消失的老手藝納布鞋 一針一線縫滿了厚愛 承載過無數人的夢想


依稀記得那個下午,陽光正好,秋葉不時從天上飄落,奶奶戴著老花鏡,坐在庭院的小板凳上,家裡養的雞,悠閒的在地上啄食,旁邊是很有年代感的老房子,牆高磚紅,屋瓦上的落葉也在舞動,奶奶將手中的針錐在灰白相間的頭髮上縷幾下,對準鞋底用力鑽……

“納布鞋”,對於我們這幾代人,有著無盡的回憶,它清晰到放佛就在眼前,緻密通透,你還記得下雨天走在上學的路上,昏暗的天,沒有汽車接送,伴隨你的是那把破敗的雨傘,穿著布鞋走在泥濘的道路上,雨水溼透鞋底,那種沁心的涼?又恍如隔世,它疏遠到放佛不再屬於我們的世界,化作一個溫暖的符號,伴隨親人離去;這些記憶,就像那把冰冷黑亮的針錐一樣,刺破現實,將那些根和源,注入到我們內心最深處。

你還記得,小時候在翻看家裡的物品,經常見到一本厚厚的雜誌,打開后里邊夾的是大大小小的鞋樣,有你的,也有兄弟姐妹的。小編出生在90年,十幾年過去了,我仍能感恩的記得一些事情。最令我記得的,是奶奶每年給我們做的新鞋。在那個年代,對於窮人家的孩子來說,每年能有一雙新鞋就不錯了,穿上新鞋,硬梆梆的,踩在新鮮的泥土上,踩著喜悅,感覺很體面。


直到有次看到奶奶做布鞋時,才知道做鞋的過程是多麼漫長和艱辛。奶奶在好長時間裡收集舊布,不穿的舊衣服,她都拿回來,撕成塊塊有形狀的小碎布,放在一個專門的包袱裡。等到足夠時,就在院中放一平面木板,端來一瓷盆由玉米糝成的漿糊,坐在太陽下,從包裡拿出碎布一塊塊平鋪在木板上,鋪滿一層後,就涮上一層玉米漿糊,再鋪,如此反覆十幾層後,就連著木板都放在太陽下曬。曬乾後,從板上拿下來。

漿糊做好曬乾硬布板,各地有不同的叫法,我們這裡叫“蔽子”,也許你不記得。我記得奶奶用事先準備好的鞋樣,在上面按樣剪下來,以此重複,摞成厚厚的一打,再用白布裹住其中下部,接下來就針錐在厚厚的“千層底”上打孔,用長長的白線,穿過針眼,開始在鞋底兩面穿針引線了。

就連縫鞋底所使用的線,都是奶奶完全手工製作的,那時候很多家庭都有木質紡花機,奶奶右手搖紡花機,左手捏一團棉花,在旋轉的作用下,棉花纖維神奇的變成細棉線,再將細棉線穿在門栓上,固定一頭兒,雙手合十夾住棉線,往一個方向搓,等鬆開的時候,棉線會互相纏繞成粗一點的棉線,多次重複,細棉線就變成了“納底繩”,純手工製作。


納鞋底的過程中,線用完了,就拿另一根線,拆開纏繞,將兩根線神奇的接在一起,繼續穿針引線。圖為河南北部鄉村,一位大姐正在做布鞋,40歲出頭的她,有著一雙粗糙有力的手,承載著不該承載的重量。

接線期間,為防止引針丟失,就把引針穿插在褲子上。

鞋底納好後,下一步是將做好的鞋幫縫在鞋底上,用針錐再次刺穿“千層底”,再將引線傳入。

引線穿過後,用力拉緊“納底繩”使鞋幫和千層底牢牢固定,緊密結合再一起,那雙佈滿皺紋,青筋凸顯,靈巧的雙手,將這個動作重複了無數次,讓我們的祖輩、父輩、你和我體驗到無盡的溫暖。

事實上,奶奶製作布鞋的過程,就如我生命的流動過程。在流年時光裡,在奶奶的布鞋裡,我穿到了體面,穿到了歡樂,也體會到奶奶心如陽光般的細密。

一雙嶄新的布鞋,再次見到它的時候,不知何時,它彷彿化作雕塑一般,靜靜的躺在那裡,它曾承載家庭的重量,也承載了億萬人的夢想,重不可拾;它伴我們踏過那個溫暖春天,踏過艱徒中的泥濘,也承載了我們最美好的回憶……

不知何時起,我們不再穿布鞋,家裡也沒有保留手工做布鞋的傳統,可是你還記得,那一針一線縫中滿厚愛嗎,還記得那位伴你翻山越嶺的夥伴嗎,如今,你在哪裡?它又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