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作為李世民最賞識的兒子,吳王李恪為何與太子之位絕緣?

尚宮女史


李恪確實是李世民非常欣賞的一個兒子,而且李世民一度想立他為太子。《新唐書》中記載,李世民對長孫無忌說:“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但是,正是因為李恪受李世民賞識,李恪不但沒獲得太子之位,還被冤枉致死。

不過,唐中宗李顯繼位後,立刻給他平反昭雪。五代時期,南唐甚至把他追封為皇帝。這是怎麼回事呢?

(李恪劇照)

李世民立的太子是長子李承乾。李承乾腿有毛病,但是李世民對他傾注了巨大的希望,派了不少名臣去輔佐他。但是輔佐的效果適得其反,李承乾耽於喜樂,又變得陽奉陰違。同時,因為李世民非常喜歡第四子李泰,而李泰又經常陷害李承乾,因此,李承乾決定造反。不過,並沒有付諸行動,便已經被告發,一場宮廷政變胎死腹中。

李承乾因為謀反被廢。同時,李世民認為,如果立李泰為太子,他將來一定會殺掉李承乾。再加上李泰在立太子問題上用力太猛(他竟然對李世民說,將來他會殺掉自己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因此,最後李世民連李泰也不立。

不立李承乾、李泰,在大臣長孫無忌等人的極力攛掇下,李世民立了第九子李治為太子。但是,李世民一直覺得李治很柔弱,怕他將來不能主政,就想改立太子。他把長孫無忌找來,對他說,想立第三子吳王李恪為太子。長孫無忌堅決反對。當時,李世民直截了當地對長孫無忌說,你之所以反對,那是因為你是李治的親舅舅,不是吳王李恪的親舅舅罷了。長孫無忌還是堅持認為李治很不錯,不應該換太子。李世民最後聽從了長孫無忌的。不想,正是這件事,最後害了李恪的命。

(李承乾劇照)

那是在唐高宗李治當皇帝的永徽四年(653年),高陽公主謀反的時候,李恪被牽涉進去了。

高陽公主(李世民的女兒)是房遺愛(房玄齡的次子)的妻子。房玄齡去世後,房玄齡的長子房遺直繼承了爵位和財產,高陽公主覺得不公平,找房遺直鬧。李世民斥責了高陽公主。後來,又發現了高陽公主與一個和尚私通,李世民更加生氣,處死了那個和尚。因此,高陽公主非常恨她的爹李世民。

李治繼位以後,高陽公主覺得李治柔弱,就聯絡了一大幫人造反,準備擁立荊王李元景為皇帝。這件事很快就敗露了。敗露以後,就要調查並抓同夥。長孫無忌因為一直非常忌憚吳王李恪,於是就把李恪也牽涉進來,誣陷李恪也是參與造反的人。李恪有冤無處伸。當時李治向大臣求情說,李元景是他叔父,李恪是他兄長,可不可以不殺?但是長孫無忌等大臣不同意。

就這樣,李恪被冤死。死前,他大罵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若宗社有靈,當見其族滅!”

長孫無忌後來被武則天削爵流放,自縊而死。

(長孫無忌劇照)

李恪的死,可以說間接幫了武則天的大忙。這讓武則天后來在打擊李唐子孫的時候,沒有像李恪一樣有能力有魄力的人站出來,最後李唐江山被武則天奪得。

唐中宗李顯繼位後,為了增加李唐的勢力,給李恪平反昭雪,並把他的兒子們封王。後來南唐為了彰顯自己是唐朝的嫡傳,把李恪追認為他們的祖先(李恪是吳王),並追封李恪為定宗孝靜皇帝。

(參考資料:《新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恪本來就與太子之位不可能有緣,李世民與長孫無忌一席交談,極有可能是項莊舞劍意有所指,但卻害了李恪,也害了長孫無忌,間接引出武則天代唐為周,大唐江山變色。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逆取上位,成為心病,勉力順守成就盛世,為君為父又陷入死循環,既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又效仿自己故事讓四子魏王李泰開文學館等事,李承乾心不自安,激起叛亂,平定後,李世民為保二位兒子性命,也為警告後人皇位不可謀而得,立了長孫皇后的第三兒子,李世民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


李治之立,誰是力推者有爭議,也很重要。《資治通鑑》一則記載認為是長孫無忌“太子承乾既獲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為太子,岑文本、劉洎亦勸之;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治”,但同是出自資治通鑑,另一則記載卻又推翻這個說法,說是褚遂良堅決擁立的,其時,長孫無忌褚遂良被李治武則天擊敗,外貶流放,褚遂良上表求情說太子之立,他是首功,請李治看到過往份上從輕發落“臣又抗言固爭,皆陛下所見。卒與無忌等四人共定大策”,李治是當事人,如果事實並非如此,褚遂良是絕不敢再犯欺君之罪的。(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從舊唐書長孫無忌傳也說到李世民臨終前交代褚遂良,要他在輔政之後,看顧長孫無忌。“太宗謂遂良曰: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爾輔政後,勿令讒毀之徒損害無忌”。


如此看來,李治之立,初期並非長孫無忌固爭而來,長孫無忌或是屬意李承乾或李泰,無從得知。極可能對李治上位很不感冒,對於這一位於己有深情厚誼的妻舅、凌煙閣第一功臣,李世民難以下手,無奈之下,於是有了二出戏上演。(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唐會要》記載一件事,李承乾事發後,李世民召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褚遂良說,我的兒子這麼沒有出息,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說著就走向床頭,抽出佩刀欲自盡。眾人大驚,忙上前抱住搶過佩刀,交給站在身旁的李治讓他拿走。並問李世民打算立誰為太子。李世民說,我欲立晉王。長孫無忌等跪下說,臣奉詔,誰敢有異議,請即斬殺。於是李治才成功上位。


從這件事看,李治之立,長孫無忌是很勉強的,不然李世民就不必演這出如孩子般的把戲,苦肉計逼他們就範。既如此,就明白李恪必然無可能當上太子了。在逼長孫無忌就範後,應該是群臣還提不起精神來,無精打采的並不看好,就有了後世所矚目的另一席對話。據說李世民看到李治有點懦弱,恨鐵不成鋼,就跟長孫無忌說,你曾對我說立晉王合適,現在看來不大合適,不如改立吳王李恪吧?長孫無忌聽了堅決抗爭,力陳改易儲君於國於家的害處。李世民才作罷。(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這一席話,如果看作李世民屬意李恪則份量太輕,更可以看作唐太宗在逼長孫無忌表態,要他堅定扶助李治,不然,我可要改立吳王李恪了。李恪何許人?母親是隋煬帝女兒楊妃,唐朝天下可是取自隋朝,朝中多少功臣因隨同李淵造反立功而上位,長孫無忌也如是,李恪若當皇帝,多少人會惶惶不安?並且李世民還故意白痴般的加了一句重話,在長孫無忌固請不可時說“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

難道你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而阻止嗎?這個孩子像我有大志,不會那麼小氣的,以後會更好的保護你也不一定呢。這句話,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批得極狠,認為是直捅長孫無忌陰私處,責備李世民不該說。但從這句話來看,不像是大政治家李世民無意說的,它更像反話:如果你再不認真護持你的外甥李治,我就要立外人當太子了,別以為我只有你三個外甥可以考慮,你自己掂量吧!帝王心思、角力制衡大體如是,李恪庶出又是三子,非嫡非長,再喜歡也輪不到他上位。如此,李治與長孫無忌後來的反臉也更合理。


南方鵬


在中國古代社會,嫡妻所生的子女為嫡子女;庶妻所生的子女為庶子女,也稱庶出子女。嫡子的地位高於庶子,嫡子中最長者為嫡長子,嫡長子往往享有優先繼承爵位和財產的權利。在家業繼承方面,嫡長子優先於嫡長孫,嫡長孫優先於嫡次子,嫡次子優先於庶子。

李世民的正妻是觀音婢長孫皇后,在長孫皇后去世當年,李世民就開始設想將來與妻子的合葬事宜,決意“伉儷之道,義期同穴”。長孫皇后有三個親生兒子,長子皇太子李承乾,次子魏王李泰,幼子唐高宗李治。根據所謂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吳王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楊妃,李恪屬於庶子,在繼承權排位上處於唐高宗李治之後。

《唐律疏議·戶婚律》規定:“諸立嫡違法者,徒一年”。按照宗祧繼承製度,遺產的承受是以宗祧繼承為前提的,只有宗祧繼承者,才有財產繼承權。李世民身為皇帝,又是篡奪皇位的人,對這點比一般人更忌諱;長孫無忌能夠勸阻李世民不立李恪,一方面是長孫無忌自身實力的影響,另一方面與李世民的心理有很大關係。


白雲雜說


在李世民的十四個兒子中,因為李世民曾經考慮過立為太子,而他後來被長孫無忌加害,所以引起很多人同情,在一些電視劇裡,李恪的形象也都很正面。但回到當時的具體歷史情景來說,李恪是不太可能被立為太子的。

李世民只是說過,李恪“英果類我”,算有一定程度的賞識,但還說不上最賞識。看看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是什麼態度,對李恪是什麼態度?

李承乾就不用說了,從小李世民就非常寵愛,即便後來謀反失敗,群臣商量要處死,李世民還捨不得,最後才下詔廢為庶人。貞觀十九年,承乾在貶所病死,李世民還特地廢朝,以國公禮下葬。

再來看魏王李泰。李泰以文學著稱,又編纂《括地誌》,書城之後,李自成各種賞賜。當時李泰已經出居長安延康坊的府邸,李世民親臨李泰宅邸的時候,下詔長安死罪免死,延康坊居民免一年租稅。之後,李世民還想讓李泰入宮住在武德殿,只是魏徵反對,才作罷了。

相比之下,李恪更早的記錄並不多,只是在晉王李治已經被立為太子之後,李世民又反悔,想改立李恪,才說了“英果類我”的話。但在長孫無忌表示反對之後,他就馬上放棄了,並沒有進一步堅持。這之後,李恪就被外放到地方去了,齊州都督。沒多久,因為與乳母的兒子賭博,被告發後,被撤了都督的職務,封戶也被削減了三百。

參與賭博這個事兒可大可小,但這麼容易就被處理,說明李恪在李世民心目中本身地位就不高,只是找個藉口處理他而已。為什麼呢?

本來外放李恪,就是為了保證李治的太子地位不受威脅,同時也可以避免李恪因為覬覦太子位置,被壞人利用。但外放為都督,這是有兵權的職位,李世民可能事後也意識到不太合適,將來有可能起兵叛亂,所以就找了個藉口罷免了都督職位。

既然李世民並不是太看重李恪,為什麼又要徵求長孫無忌的意見,想立他為太子呢?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在經歷了李承乾和李泰爭立事件之後,剩下的皇后嫡子就只有李治了,如果李治還不行,接下來就是庶子了。而庶子中,李恪不僅他媽是隋煬帝女兒,而其他也是當時還活著的李世民的庶子中最年長的,自然就輪到他了。

高宗繼位後,一開始長孫無忌主導下,將立刻又外放為梁州都督,這顯然是為了安撫李恪,防止他有其它想法。因為當時高宗剛繼位,最需要的是保持穩定,避免出現大的動盪。但不久之後,就藉著房遺愛謀反的案子,大肆株連,順便就一起把李恪殺了,以絕人望。


蕭武


唐太宗李世民立的第一個太子是長子李承乾。唐太宗對李承乾寄於厚望,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李承乾實在不是一塊好料,不務正業、喜好聲色犬馬,整日和一幫群小相褻狎,甚至孌童搞同性戀。唐太宗對其很失望,於是漸漸矚意另一個兒子魏王泰。魏王泰是個陰謀家,四處活動要扳倒太子。李承乾知道唐太宗不喜歡自己,又受到魏王泰步步緊逼,於是鋌而走險動了謀反的心思。不想陰謀很快敗露,李承乾這個太子被廢。李承乾被廢后,魏王李泰成了熱門人選,也獲得了一些大臣的支持。但李泰這個陰謀家用力過猛,聰明反被聰明誤,竟然和唐太宗說:“如果立我為太子,我就殺掉自己的兒子,這樣將來可以傳位給弟弟李治”。這種虛偽的做法反而引起了唐太宗和群臣的警惕。而唐太宗也漸漸瞭解在李承乾謀反一事中,李泰起了很壞的作用。李泰偽君子、陰謀家的面目暴露了。

唐太宗像

這樣唐太宗權衡再三,聽取長孫無忌的建議,立忠厚老實的李治為太子。但過了段時間,唐太宗又覺得李治太過柔弱,擔不起治國的重擔(看看後來李治被武則天治的服服帖帖的說明這個擔心不是多餘),於是又想立另一個兒子吳王李恪。於是唐太宗找長孫無忌密談,說:“你勸我立李治,但李治太懦弱,恐怕不能守社稷,怎麼辦!吳王恪英武果敢有點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麼樣?”這個意見遭到長孫無忌堅決反對。唐太宗說:“是因為吳王恪不是你親外甥的原因嗎?”長孫無忌說:“太子仁厚,是理想的接班人;況且太子這麼重要的位子,怎麼能總換來換去呢?”唐太宗聽長孫無忌這麼說才打消了更立儲君的想法。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都是長孫皇后所出,而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弟弟,所以是李治的親舅舅。而吳王李恪是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

長孫無忌反對立吳王恪,有說的出口的理由,也有說不出口的理由。說的出口的理由像什麼“太子仁厚“,”太子不能隨便換來換去”。其實說不出的理由是關鍵,主要有下面幾點:1、對長孫無忌來說吳王恪不是自己的親外甥。這點唐太宗是看出來了。但唐太宗認為如果李治接班,長孫無忌作為親舅舅一定會盡力輔佐,這對國家政局穩定有好處,所以不反對這一點。2、李治說好聽點是“仁厚”實際上是“懦弱”好“控制”。輔政大臣肯定喜歡一個聽話的皇帝,不願意一個“英果類太宗”的皇帝。這點小算盤長孫無忌是說不出口的。只是造化弄人,長孫無忌想不到“仁厚”的李治後來會有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厲害老婆。3、吳王李恪是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也就是說李恪是隋煬帝的外孫。這個確實也是李恪在血統上的一個硬傷。李唐是反隋起家的,到頭來要是讓隋煬帝的骨血登上皇位,恐怕從政治上許多人會接受不了。所以綜合以上幾點,吳王恪就當不成太子。

另外再說一點。唐太宗想立吳王恪為太子的想法最終給李恪帶來了殺身之禍。從此長孫無忌就對李恪萬分忌憚。李治繼位後爆發了“房遺愛”謀反案,長孫無忌就誣陷吳王恪參與謀反,將其處死。


閒看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一共生有14個兒子,若問李世民最喜愛哪一位皇子?那定然非吳王李恪莫屬了。李世民曾說道:吳王恪英果類我。然而,能文能武的吳王恪為何與太子之位甚至皇位無緣呢?

論出身,吳王恪的生母乃是李世民的表妹、隋煬帝之女楊妃。吳王恪可以說是生於兩朝帝室之家,兼具隋唐兩朝皇室的血脈,其血統可是說是尊貴莫比。論才能,吳王恪是李世民的14位皇子中最具才華的,可以說是太子的最合適人選。

然而,吳王恪卻註定與太子之位無緣,從其名字上就看出端倪。楊妃生有兩子:一為吳王恪,另一為蜀王愔。“恪”有恪守本分的意思在;而“愔”是形容安靜和悅,其實跟“恪”的意思差不多,都有要本分的意思在。

而再看,長孫皇后所生的三位皇子。廢太子李承乾、魏王泰、晉王治,“承乾”有承繼乾坤之意,“泰”有國泰民安之意、“治”也有天下大治之意。這三位皇子的名字,都有恢弘氣度,寓含治國的理念在裡面。而“恪”與“愔”,就完全是對臣子的勸導,所以,從李世民給皇子的命名上看。長孫皇后所生皇子與李世民的表妹楊妃所生皇子之間,君臣之分也早就被註定。

唐朝政權是脫胎於關隴貴族集團,而關隴貴族集團的特點就是:幾大家族之間,互相聯姻,分享權力。如獨孤信有三個女兒,就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楊堅、以及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昞。除了聞名遐邇的“八大柱國”家族,還有其他的大大小小家族也都是這樣。

在此期間的嫡庶之別是最為嚴格的,其背後都涉及到強大的、錯綜複雜的妻族勢力。如李淵有22個兒子,但太子之爭卻只在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人之間,而李淵的其他兒子叫什麼名字,都沒多少人能夠記得。

而李世民的表妹楊妃雖出身高貴,但隋朝已經覆沒了,沒了任何家族根基。而長孫氏的勢力卻很龐雜,其背後就有關隴貴族勢力的背影,所以,當李世民有感於李治過於軟弱,懼其不足以守江山,而想更立吳王恪為太子時。李世民得首先徵求長孫無忌的意見,當然遭到長孫無忌的拒絕,並引起了長孫無忌對吳王恪的嫉恨。在李世民死後,長孫無忌即指使房遺愛誣陷李恪謀反,而致吳王恪含冤而死。


有知社


李恪確實很受太宗賞識,太宗曾說:“吳王恪英果類我。”意思就是說李恪英武果敢很像他,子類其父,評價很高了。但他註定與皇位無緣也註定了無法善終。

沒辦法,在大唐的權利集團眼裡李恪的出身是有原罪的。

李恪是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生母的出身就是李恪的原罪。眾所周知,李唐王朝奪了隋朝楊家的天下,偏偏又有個流著楊氏骨血,還很優秀的皇子。有心人肯定擔心他即位後會復辟,或是清算舊賬。

另外,太宗的原配長孫皇后育有三子,分別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承乾、李泰因為牽涉謀反、謀儲先後被廢黜,幼子李治性格懦弱,但有長孫無忌保駕護航,他怎麼可能讓自己的親外甥錯失儲位,眼睜睜看著楊氏之子上位?李治如願得立,但李恪作為被太宗議過儲的,又廣有賢名,彷彿一個炸彈,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起兵奪位,所以長孫無忌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讓他活下去的。


唏噓欷吁


要是說到李世民最賞識的兒子,大家可能會說李泰或李治,但絕對不可能會想到李恪,因為這個人知名度並不高,但是李世民是很賞識他的,他曾經評價到他“吳王恪英果類我”,李世民說李恪像他,這就是最大的賞識,可為什麼李恪無緣太子之位?


李恪無緣太子之位在於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阻攔李世民選李恪為太子最重要的原因,長孫無忌阻攔李恪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而李泰與李治都是長孫皇后的兒子,長孫無忌作為他們的舅舅,肯定是要偏袒他們倆,而李泰因為涉嫌謀嫡,唐太宗為了減少爭端,就把自己最寵愛的皇子李泰囚禁起來了,所以長孫無忌需要把李治推上太子之位。不過李世民立了李治以後,覺得李治有點仁弱,不能擔此大任,又想立李恪為太子,但是長孫無忌堅持抗爭,認為不可以。太宗說:“你是因為吳王不是你的外甥,況且李恪像我,所以才反對嗎?”而長孫無忌說:“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這麼重要,怎麼能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太宗這才打消了念頭,而長孫無忌自此厭惡李恪,最後長孫無忌在高宗的時候陷害李恪致死。

連毛主席都評價到:“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毛主席都讚揚李恪,可見李恪比李治厲害多了。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一、庶出身份

有妻之子而不可立妾之子。

李恪是楊妃所出,前面還有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即便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都被廢黜,但晉王李治依舊是嫡子。

二,李恪血統危險

李恪母親楊妃是隋煬帝血脈,這導致當權的關隴世家絕不能接受,未來皇太后是隋煬帝的女兒,造她父親反的唐朝大臣怎麼活?

三,長孫無忌的反對

李世民後期,勳貴大將凋零,長孫無忌基本掌握權力,他是李治的舅舅,顯然不會支持李恪當繼承人。


四川達州


吳王李恪是李世民第三個兒子,隋煬帝女兒所生。他是李世民最賞識的兒子嗎?我覺得不是。

李世民一共14個兒子,他最喜歡的還是皇后長孫氏所生的三個嫡子。長孫皇后死的早,李世民從此沒立過皇后,可見所有後宮嬪妃中,李世民最愛的女人是長孫皇后,這一點歷史上基本沒有爭議。愛屋及烏,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前有太子李承乾,後有魏王李泰,怎麼也輪不到吳王李恪。

後來太子謀反,李泰奪嫡失敗,都被廢掉。在徵求國舅長孫無忌的意見後,李世民立了李治為太子。

但李治當了一段時間太子後,李世民發現這個兒子優柔寡斷,不是做皇帝的料,這時才有了想法,說“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

但在徵求長孫無忌的意見後,李世民最終還是放棄了吳王恪。

有人說因為李治是長孫無忌的外甥,長孫皇后所生,獲得長孫無忌的支持。而吳王李恪跟長孫無忌沒有血緣關係,李世民擔心立他的話,在自己死後李恪可能與長孫無忌搞不好關係,甚至危及國家穩定。

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我認為分兩面來看。

第一,李世民對李恪的欣賞究竟有到了多大的地步?如果只是跟李治相比,性格更加英明果斷,那是不是就足夠讓李世民更換太子?

史書記載,李恪在擔任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時,被彈劾遊獵過度、損壞莊稼。也有說法是他與乳母的兒子賭博,結果被免官。一年後李世民重新啟用李恪,但又寫信告誡他說“要好好學習河間獻王、東平憲王的美德,用禮來節制慾望,抵擋歌舞淫樂的誘惑。”可見在李世民眼裡,李恪絕不是沒有缺點的。和李治相比,李恪就只有一個“英果類我”的優點,其他的缺點更多,並不一定就是最佳皇位繼承人。

第二,李世民就算真的偏愛李恪,也不敢隨便更換太子。

換太子是一件大事,隋文帝因為楊廣更強而換了楊勇的太子之位。結果楊廣上臺就立刻殺了楊勇和楊勇幾個兒子,如果李世民廢了李治,李恪上臺後會如何對待李治和李治的兒子們?李治仁厚,上臺不會殺兄弟。李恪可是“英果”的人,殺兄弟可不一定會手軟。

再說開國之後守成之主,用性格仁厚一點的也許更好。喜歡折騰的接班人楊廣,把隋朝折騰完了。李世民就是隋朝長大的,對隋朝的教訓看在眼裡,他選擇李治也算是吸收了教訓。

【一入歷史深似海,從此醍醐遠紅塵。荊人夜雨,80後,《體壇電競》主編。我的電競類賬號:夜雨憂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