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在某寶買東西的時候,小編總是會看看評論區,尤其是上傳了買家秀的評論,當是個購物參考。然而很多買家秀讓賣家看了都想殺人……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這樣的買家秀,讓賣家看了想殺人。對於這些讓人看了就不想買的買家秀,大多數賣家會選擇“破財免災”,給您退款,您刪掉照片吧……大多數買家挺高興的就退了(雖然有可能買家會覺得好氣哦我明明是個小仙女),剩下一小部分可沒這麼好打發,他們可能是新一代的職!業!差!評!師!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職業差評師的定義是這樣的:通過買下寶貝,收貨後故意給予差評,目的是勒索賣家。

自從有了電商,有了購物評價這個說法之後,差評師就誕生了。早期的職業差評師技術含量不高,一般都直接用自己的平時購物的號給差評,寫點壞話就可以等著賣家上門求情了。隨著電商平臺的發展,相關規範也越來越嚴格,某寶就有專門的人處理職業差評師的“惡意維權”。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對於惡意維權的賬號,輕則封號,重則封IP,相關的旺旺賬號都會被標記……之後在國家實名上網的號召下,惡意差評甚至會被追責。

但是這些措施並沒有讓職業差評人在江湖絕跡,甚至演化成流血事件,那麼,作為電商行業最“古老”的灰產之一,如今的職業差評師又有什麼新的伎倆和招數,這些團隊為何總能找到商家命門,從而月入上萬甚至更多?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差評師隱蔽性更強,賣家難以察覺異樣

“現在的職業差評師在購買產品之前,商家基本是看不出端倪的。”過去識別職業差評師很簡單:只要對方的收貨地址模稜兩可,手機號碼隨意填寫,賬號又沒有太多消費記錄,購買的低價產品數量還很多,多半就是差評師。

只要賣家不發貨,或通知其申請退貨,那麼便可以避免一場無謂的紛爭。但如今,差評師使用都是實名認證的賬號,而且地址、電話十分詳實,就連購買前的諮詢內容,也都與普通買家無異。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本來覺得說話態度蠻好的一個買家,收了貨之後,馬上就開始各種挑刺。”有些疑似職業差評師的買家,甚至專挑客服沒有值班的凌晨時段,發起溝通並申請售後。並以客服沒有響應、服務態度差為由,予以店鋪差評,“這種情況可以維權,但並不是所有賣家都耗得起這些時間和精力。”

而且,如今的職業差評師,除了資料正常,溝通正常之外,“挑刺”時也講求有理有據。

“我是兼職做店鋪的,所以描述商品可能不是那麼專業細緻,差評師就專挑詳情描述略有歧義的商品下單。”比如某淘寶賣家表示有一款熱銷的“不鏽鋼筆筒”,在詳情頁中描述商品尺寸與可樂罐大小相仿。但差評買家卻以瓶裝可樂作為參照物,提出尺寸差別較大,再以“描述與實物不符”為由,給了店鋪差評。

即便知道自己是因為這一字之差吃了虧,但還是積極致電買家協商退貨處理,結果得到的答覆卻是“你看著辦”。百般無奈之下,她只能用微信添加對方手機為好友,反覆溝通後發了三百元紅包了結此事。

“整個過程,對方並沒有留下任何索要錢財的信息和證據,但是那種暗示商家都很明白。”對於信譽不高的小商家而言,一個差評便能夠拉低不少信譽分值。時間拖得越久,對於店鋪的影響就越大。因此,“破財”就當“消災”了,“有精力維權,還不如花時間優化詳情,轉化購買來得實在。”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在搜索引擎上鍵入“差評師”三個字,能看到不少相關負面新聞。有賣家不堪差評師滋擾,向其郵寄棺材、冥幣等物品進行報復,甚至有的還向差評師發出了“生命威脅”。職業差評行為不僅真實存在,而且平臺和商家很難找到有效方法制止惡意差評的情況發生。

畢竟,差評師和挑剔的顧客之間很難界定,除非平臺花費時間和資源去嚴打職業差評,否則僅靠商家自己的力量,確實無法讓這條灰色地帶清晰明朗。

不過,俗話說夜路走多了,難免遇見鬼。如果職業差評師使用的都是實名賬號,用的是真實姓名、電話和收貨地址,是否有辦法通過相關核查手段依法依規去追責呢?

差評賬號“實名”全靠買,移動“作戰”避追責

“有賣家打電話過來,第一句喊出康先生,我就想笑了。”

曾經幹了兩年職業差評師的胡安(化名)告訴懂懂筆記,這個行當有很多學問和竅門,只要摸出其中的規律,穩妥掙錢是不成問題的。例如身份的保護,他曾經使用過多個經過實名認證的電商賬號,所以多數賣家很難在一開始,就發現他是可疑的差評師。

下單時,填寫的收貨人姓名、電話也要真實有效,只有地址是在經常變動。胡安透露,如今有不少職業差評師為了逃避報復與追責,都會將“工作”地點選擇在旅店賓館。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幾十塊一天的招待所,就算黑客查IP地址也都找不到你在哪兒。”胡安透露,為了在購物時降低賣家的疑慮,不少差評師都會選擇購買網上的“註冊四件套”。即身份證照、用戶手持證件照、實名手機號碼卡、實名銀行卡,用於註冊網購買家的賬號,並通過作弊軟件騙過實名認證系統。

因此,賣家所能瞭解到的買家信息,平臺所能查詢到的用戶材料,全都是“造假”但卻真實存在的。雖然這位買家“人物”是大活人無疑,但卻不是職業差評師本人。

“個人(職業差評師)都是行業臭蟲,如今主要是採取團隊化運作來抗擊風險。”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單打獨鬥的職業差評師並不多,也難成氣候。如今最常見的,大多是團隊化運作的職業差評機構。而這些職業差評師每天穿梭於各大平臺數千家客單價較低的中小網店中,尋找適當的機會“下手”。而他們所使用的實名賬號,基本上都是從賣號“灰產”手中拿的貨,根據賬號等級價格在800-1500元不等。

甚至用於讓商家打‘補償款’的微信號、支付寶,也都是買來的。

職業差評師極其囂張,有的群裡甚至喊出了“十條差評擼垮一個店”的口號。之所以這麼囂張,是因為他們早就研究好了賣家心裡和平臺規則,很多中小賣家根本就鬥不過這群敲詐勒索的壞人。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除此之外,這家機構也會接“同行差評”業務。即收受客戶款項之後,對其指定的同行進行惡意差評攻擊,迫使那些店鋪信譽受損。而這一類差評,就不是賣家“意會”後給予一些“補償”或退款,就能夠解決的。

畢竟只要差評多了,有些買家在點擊商品評論時就會信以為真,對這家店鋪產生惡感。買家不會花時間去鑑別差評的真假,所以這一招經常在同行間使用。

不少網店的同行之間,都會相互攻擊、惡性競爭。所謂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通過同行差評所獲得的收入,有時候會佔到職業差評機構月收入的一半以上。

所以,越是市場競爭激烈,職業差評師的收入反而越高,做的好的差評師月收入上萬也並不少見。

職業差評師的出現,無疑擾亂了電商平臺正常的市場秩序,不僅僅給諸多賣家造成煩惱,甚至還影響到行業競爭的合理性、公平性。

假賬號、十幾塊的商品,職業差評師的幾乎0成本就可以完成勒索,而賣家要結局就大出血,不解決就要被差評噁心。

這些差評師精心鑽研淘寶規則,像模像樣的瀏覽、諮詢商品情況,在差評裡還會寫上理由附帶照片,這種差評甚至連申訴都刪不掉。

為了對抗這種行為,賣家自發組建了差評數據庫,只要輸入相關信息就可以查詢到某個旺旺ID的差評記錄,甚至是實名認證信息,提醒賣家留意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還有很多商家直接選擇玉石俱焚,你願意差評你就差評,勒索我不可能!

之後通過賣家追評向其他買家解釋,大多數買家也會予以理解。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差評原本是為了督促買家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現在卻被不法分子當成敲詐勒索的工具。儘管近些年來各大電商平臺嚴打職業差評,惡意差評的現象也有所改善,但卻依舊無法在根本上杜絕。不少職業差評師的行為反倒變得更加隱蔽,難以被察覺和發現。

那麼,差評對於網購買家抉擇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買家網購更理性,職業差評還能玩持續?

“我絕不買100%純好評的商品。”有不少電商賣家都喜歡“刷量”、“刷評”,加上自己曾在“清一色”好評的店鋪裡購買到過劣質商品,這也導致部分理智的網友在網購時並不會過分依賴店鋪的信譽。

就連在電商平臺上叫外賣,也儘量不選擇好評如潮的熱門商家。只要銷量、好評等數據可以造假,那麼任何一家店鋪的信譽值都只是擺設。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在挑選商品和店鋪的時候,如果評價中有兩、三條差評反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畢竟沒有任何產品,能夠100%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只要遇到心儀產品的店鋪,只要不是清一色差評,都可以嘗試購買。而且在實踐中發現,有一些夾雜個別差評、中評的網店,產品質量也不錯,賣家服務也很到位。

“相比線下購物,網購就是一個‘賭’的過程吧,如果商品好以後就會有回頭客。”關鍵還是在於購買前的溝通和交流,真正誠信的賣家,在字裡行間會透露出很多信息,而有些店鋪差評的內容,自己也可以分辨出是否是職業差評師所為。

在她們看來,職業差評對於自己選購商品時的抉擇影響力並不太大。除非差評的數量很多,那麼或許會讓人在下單時斟酌猶豫一番。

有不少中小網店賣家在遭遇職業差評之後,都很擔心差評的內容會被消費者看到,從而降低其購買商品的慾望。但,身邊有不少90後95後的朋友,在網購時只看重價格、服務(交流態度和耐心),只要性價比足夠高,甚至連評價都懶得翻看就會直接下單。

“理性看待店鋪信譽的買家,還是越來越多了。”他覺得如今電商市場競爭激烈,小商家都不好做,與其花費心思在擺平“差評”上,不如堅持做好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到時候回頭客自然能幫著他將信譽等級“賺”回來。

從某種角度來看,國內電商市場的發展過程中,職業差評師的出現是一種必然,惡意差評的行為也會有其生存的土壤。畢竟責任界定難、賣家維權難、不誠信商家的存在,都是客觀現實,這也成為電商行業發展中難以消除的一大困擾。

十幾個差評毀掉一個店,職業差評師月入上萬!

當然,儘管惡意差評的行為越來越隱蔽,但消費者的理性和成熟也在不斷加快,更多消費者不再盲目輕信店鋪好評、信譽的心態,也開始讓那些飽受職業差評師困擾的賣家,看到了希望。

或許,這就是電商行業蛻變中的陣痛,而行業能得以不斷髮展和變革,也就是源自這些痛並快樂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