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浙江“醫師終身榮譽”獲得者:懷醫者仁心攀醫學高峰

浙江“醫師終身榮譽”獲得者:懷醫者仁心攀醫學高峰

工作中的李蘭娟。浙大一院 供圖

中新網杭州8月19日電(張斌 羅媛安 胡梟峰)柳葉刀後,是無數個為患者帶來生機的日日夜夜;白衣之下,是一顆顆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

浙江“医师终身荣誉”获得者:怀医者仁心攀医学高峰

陸琦。浙大一院 供圖

8月19日,中國1174.9萬衛生健康工作者迎來屬於自己的節日——首個“中國醫師節”。在近日舉行的浙江省首個“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上,包括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下稱浙大一院)的醫生陸琦、馬亦林與李蘭娟在內的10位“重量級”專家榮獲“醫師終身榮譽”稱號。

浙江“医师终身荣誉”获得者:怀医者仁心攀医学高峰

馬亦林。浙大一院 供圖

伴隨新中國醫學事業發展的一次次浪潮,這些醫學泰斗在過去的數十年間不斷攀登著醫學高峰;他們窮極一生,青絲已白但仁心不變;他們執著堅定,以生命鑄就奇蹟,為浙江現代醫學的發展鋪就坦途。

“痔科元老”陸琦:一生“溫情待患” 潛心醫學科研

現年97歲的陸琦既是浙大一院痔科(肛腸外科前身)創始人,亦為中國痔科事業的開拓者。

浙江“医师终身荣誉”获得者:怀医者仁心攀医学高峰

陸琦在浙江省首個“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上。浙大一院 供圖

1921年,陸琦出生於浙江溫州的一個醫學世家,受家庭影響,他從小便立志從醫。上世紀五十年代,在甌海醫院外科班半工半讀的陸琦接觸了大量肛腸疾病患者,自此便與肛腸病治療結下一生的不解之緣。

“看著病人那麼難受,很想找找別的法子。”陸琦說,當初他選擇當肛腸科醫生,就是出於這個想法。

而後,陸琦一面開診所行醫,一面潛心研究,漸漸成為了當地聞名遐邇的除痔名醫。當時,許多患者從杭州慕名而至,陸琦也會定期赴往杭州出診。為了給更多的浙江老百姓看病,他把診所遷到了杭州。

1957年,陸琦在浙大一院創建了全國第一個痔科(肛門外科),並將其從普通外科中獨立出來。“當時我做過調研,幾乎40%多的中國人都有肛腸毛病。”陸琦表示,痔瘡是其中最普遍且最痛苦的毛病。

從醫數十年間,陸琦在痔瘡、肛瘻和肛裂等病症的治療方面頗具建樹:在國內首創負壓套扎器,在國內並列最早開展研究有直腸吻合器用於保留肛門的直腸癌手術,國內最早開展全大腸切除迴腸貯袋肛管吻合術治療頑固性潰瘍性結膜炎……種種醫學碩果,均讓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看到曙光。

如今,年逾耄耋的陸琦依然精神矍鑠。談及他的養生之道,其總笑言:“我的養生之道就是秉承醫德,專心學習和溫情待患是我一生的醫德。”

“一代浙醫大家”馬亦林:67載風雨兼程行醫路

再過幾日,浙大一院傳染病科的“元老級”醫生馬亦林就將步入九旬高齡。從抗美援朝時期奔赴前線救援,到如今仍舊馳驅於臨床一線,67年來,他將青春年華奉獻給了醫療、教學及社會服務事業。

雖年事漸高,可馬亦林依舊風雨無阻,每週一8點準時到診室坐診。“現在找我的病人不像以前那麼多了,但每個找我的病人,我都會詳細看病歷,反覆分析情況,權衡利弊後再給建議。”馬亦林說,這是為醫者對病人、對職業的負責。

如今,馬亦林每日需吃降壓藥、調節心律藥、防止血液凝固藥等三種藥。2014年,馬亦林被診斷為“玻璃體視網膜牽拉綜合徵”,如今其右眼視力僅剩下0.2。雪上加霜的是,2017年初,他又被診斷出患有冠心病伴心房纖維顫動。

“孩子們都勸我不要這麼幹了,但是我也沒什麼其他愛好,就是喜歡學習研究感染學科。”到今天,馬亦林對醫學研究的熱愛絲毫未減,他總說,“既然選擇了醫師職業,便只顧風雨兼程”。

為不斷更新與深化自己的知識譜系,汲取國外在感染病方面的新知識,馬亦林還在堅持學習英語,並撰寫綜述論文,保持平均每年發表兩篇核心期刊。據不完全統計,在2007年至2017年間,馬亦林已在核心期刊發文17篇,為後輩作出垂範。

退休後,馬亦林被返聘回浙大一院繼續在門診工作的同時,他也將精力放在“後起之秀”的培養上,如參加研究生答辯會、評閱研究生論文,也會參加各類學術活動及中華臨床感染病雜誌稿件審閱等。據悉,自1990年批准為博導後至今,馬亦林先後共培養了博士生12名,多數學生均為當前浙江感染病學科的“領頭羊”。

“鏗鏘玫瑰”李蘭娟:在傳染病學領域“掘口深井”

從事臨床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已40年,長期在醫學一線的“鏗鏘玫瑰”李蘭娟在傳染病學領域掘出了一口“深井”,為中國乃至全球有效診治感染性疾病做出了卓越貢獻。

“能走到今天,我要感謝很多人。”從一名的山村“赤腳醫生”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直言,“與許多同齡人比我是幸運的”。

1970年,李蘭娟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讀書。因為成績優異,她在畢業後留校,並被分配到浙大一院的314重病室工作。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各地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達80%。“當初,我們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樣,進去的人很少能活著出來。”親眼目睹一個個鮮活生命的逝去,李蘭娟倍感沉痛,此後便義無反顧開始破解肝炎治療的難題。

1996年,歷經10餘年的反覆探索和實驗,李蘭娟及其團隊創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Li-ALS)”,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1.9%上升到78.9%,成為了中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

李蘭娟的醫學探索不止於此。此後,她創建了感染微生態學,創立微生態干預防治重症肝病新策略,建立世界上首個肝硬化腸道菌群基因集;她指導全國新發和再現感染性疾病防治,承擔SARS、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傳染病防控任務,為公共衛生事業鞠躬盡瘁。

2013年的防治H7N9禽流感戰役,使李蘭娟被更多人熟識。當時,她帶領其團隊在確認感染源、明確發病機制、開展臨床救治、研發新型疫苗和診斷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創建了新發傳染病防治中國模式和中國技術,成功防控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該研究成果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世界衛生組織更是評價李蘭娟為“國際典範“。

同時,李蘭娟還在不斷提攜後輩,她認為年輕醫學人才的培植十分重要。“一個想要擁有健康的民族,一個想要躋身世界醫學之林的國家,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優勢,必須擁有一大批醫學名家大師。”(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