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喀喇汗王朝的突厥语居民及其语言

喀喇汗王朝的突厥语居民及其语言

喀喇汗王朝境内的突厥语居民据史料记载,喀喇汗王朝境内操古代突厥语的居民有九姓乌古斯(回鹘)、葛逻禄、样磨、突骑施、奥古拉克、恰卢克、古斯(乌古斯)等。对我国维吾尔族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是东喀喇汗王朝,境内操突厥语的古代居民主要有九姓乌古斯(回鹘)、葛逻禄、样磨、突骑施等。 1.九姓乌古斯(回鹘) “九姓乌古斯”(Toquz o uz),又称“九姓乌护”,与“十姓回纥”(on uj ur)构成回纥的两大支系,原是两个互不相统属的部落联合体。前者以东部天山地区(即九河流域)为中心,后者以色楞格河、鄂尔浑河流域(即十河流域)为中心。菩萨任首领时,“九姓乌护”被并入“十姓回纥”之中,统治权为“十姓回纥”所控,汉文史籍中常以“回纥”或“十姓回纥”作其总名,而“九姓乌护”(或“乌护”“九姓” “九姓铁勒”等)则用于特指。开元十五年(727年) 之后王统由“十姓回纥”系统转归“九姓乌护”系统后,又以“九姓回鹘”(即“

九姓乌护”)作其总名,而 “十姓回纥”用于特指。[2] 东部天山地区,包括天山北麓、伊塞克湖以东及其以北的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九姓乌古斯的祖居之地,也是回鹘汗国的大后方。8~9世纪时,回鹘与吐蕃、葛逻禄对西域的争夺十分激烈。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葛逻禄、白服突厥等“密附吐蕃”, 勾结吐蕃一度占领了该地区,后又于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回鹘大败吐蕃,收复了天山以北地区。据《九姓回鹘可汗碑》汉文记载,怀信可汗在位(795 -805年)时,曾“亲统大军,讨灭元凶,却复城邑”。滕里野合俱录毗伽可汗在位(805-808年)时,曾领兵消灭了围攻龟兹的“吐蕃大军”,最终清除了东部天山以北地区的吐蕃势力,降服了葛逻禄等部落。保义可汗在位(808-821年)时,因葛逻禄“百姓与狂寇合纵,有亏职贡”亦率军亲征,直至珍珠河 (纳伦河)流域,对葛逻禄部给予重创,俘获其王,迫其俯首称臣。然而,葛逻禄不甘心受回鹘的统治和剥削,仍有反抗之举,至崇德可汗(821-825年) 时,再度率兵讨伐,一直打到拔贺那(即费尔干纳) 国。据《世界境域志》(成书于10世纪末)记载,在费尔干纳盆地东缘、阿图什、喀什噶尔至于阗一线, 均分布有许多九姓乌古斯人,样磨国的国王“与九姓乌古斯人的国王同族”,葛逻禄的国王为葛逻禄人,但却“代表
九姓乌古斯人”,其居民亦“忠于九姓乌古斯人”。上述情况,“在时间上是比较早的,应在公元840年以前”[4]。根据上述史实可推断,此处的“九姓乌古斯人” 很可能是崇德可汗讨伐葛逻禄时为了杜绝后患,防止其与吐蕃再度联手而派往于阗、喀什葛尔、阿图什和龟兹一线及费尔干纳盆地和七河地区的驻军。也就是说,这些地区在崇德可汗时已完全处于“九姓乌古斯”的控制之中。这部分乌古斯人后来在崇德可汗去世不久,即昭礼可汗(825-832年)在位前期,因统治集团内讧而脱离回鹘汗国,独立行使对当地的统治权,从而建立了喀剌汗王朝。[5]《突厥语大词典》指出:“第一个和为首的氏族是克尼克 (qiniq)。当代的苏丹即出自这个氏族。”[6]由此可知,喀喇汗王朝有可能是“九姓乌古斯”克尼克部落于9世纪20年代所建。 2.葛逻禄葛逻禄(qarluq)由炽俟(t igil)、谋剌(bulaq)、踏实力(toχsilar/toχsiliq)三部联合组成,号三姓葛逻禄。其东支散居漠北,西支游牧西域。《新唐书》本传云:“显庆三年(658年)以谋落部为阴山都督府,炽俟部为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为玄池都督府, 即用其酋长为都督。后分炽俟部置金附州。”其东支左厢部落置浑河州,以右厢部落置狼山州都督府,以其酋长为刺史、都督(《新唐书·地理志》)。以此一部分置四府三州,可知势力的强大。及后东突厥汗国灭亡,东支葛逻禄曾与回鹘、拔悉密争雄西域,后为回鹘所败,因转徙西域,与西支葛逻禄合流,其首领称叶护。随着回鹘汗国的势力迅速向西延伸,到达了东、西突厥的传统分界线金山一带。原来居住在金山附近的葛逻禄部落在回鹘的压力下开始向南迁徙。《唐书》卷二一七《回鹘传》云: “至德(756-757年)以后(《唐书》卷二一五《突厥传》谓大历766-779年以后)葛逻禄寝盛,与回纥争强,徙十姓可汗故地,尽有碎叶、怛罗斯诸城”。这一点也为《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所印证: “存了恶意的三姓葛逻禄(yt qarluq),他们逃到了西方十箭(on oq)部落。”(9-12行)。《新唐书·突厥传》也说:“至德(756-758年)后,突骑施衰,黄、黑二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国方多难,不暇治也。乾元中(758-760年),黑姓可汗阿多裴罗犹能遣使者入朝。大历后,葛逻禄盛,徙居碎叶川(今中亚楚河),二姓(即指突骑施黄、黑二姓)微,至臣役于葛 (逻)禄。”上述史料比较清楚地构画出了葛逻禄南迁的过程。唐朝在西域的守军在这一时期大体上只能孤守据点,所以葛逻禄部落很顺利地臣服了突骑施以及西突厥部众。葛逻禄南迁之后,西域形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吐蕃政权西据伊吾,东有陇右,占据河陇地区, 隔断了四镇与朝廷间的联系;而回鹘汗国则占据了金山以东的漠北草原,并进而左右着北庭地区的局面。这时唐朝西域守军与唐朝政府的信息往来以及西域各国与中原地区的贸易交往都不得不改道, 经由北庭,通过回鹘控制的“回鹘道”到达长安。安西、北庭因为不得不“假道”回鹘,所以被迫“附庸” 回鹘(据《旧唐书·吐蕃传》),以作为自存之计。但是由于回鹘人“征求无厌”,激起了葛逻禄、白服突厥以及北庭附近的沙陀部落的反抗,葛逻禄、白服突厥勾结吐蕃共同进攻北庭。唐贞元七年(791年)回鹘大败吐蕃,收复了天山以北地区。《旧唐书·回纥传》载:“贞元七年八月,回纥遣使,献败吐蕃、葛禄于北庭所捷及其俘畜。”后来回鹘曾多次征讨吐蕃及葛逻禄部,给予重创,俘获其王,迫使其不得不俯首称臣。

古代回鹘语→哈喀尼亚语→察合台语→现代维吾尔语是一脉相承的。参考文献: [1]余太山.西域通史。

原作:杨承兴 (喀什师范学院语言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