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從貪玩少年到677分上北大,他只因一個習慣

總策劃丨李建峰 胡震環 採 訪 丨張宇 武潔 王華麗

【編者按】他在今年的高考中,以文科裸分677的高分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錄取,他“原則上不主張宣傳類的報道及專訪,還是要低調好”,拒絕接受媒體採訪,從高考成績揭曉到如今,網上未曾有他任何的報道。但因《創新作文》發表過他的文章,他也曾參加大河書局組織的活動,他說“當年的遊學活動,令我印象很深,學到了很多,很喜歡咱們老師”。所以,在得知我們請他給學弟學妹介紹學習經驗時,他冒酷暑而來。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廈,龔晟源接受了大河書香、課堂內外《創新作文》的採訪。

從貪玩少年到677分上北大,他只因一個習慣

龔晟源(左二)做客河南日報大河書局

白色T恤,中等個兒,身材壯實,皮膚微黑,見面很有禮貌地問候道“張編輯好”,聲音柔和,有些低,卻很真誠。如果你以為這個看似平凡的男孩兒最大的不平凡,是摘得鄭州市區文科狀元桂冠,那你就錯了。走進他的思想,你會看到在聳立的冰山之下,有著怎樣一個令人驚歎的世界!

一不小心實現的大目標

Q:高考裸分677分,這是鄭州市區文科最高分了!成績出來後,你覺得意外嗎?

A:有點兒意外,我本來覺得能進北大就挺開心的,結果比我想象的要好。

Q:是裸分上北大的嗎?

A:本來我參加了北大博雅計劃,也有加分項目的,現在的這個分數,已經用不到了。(笑)

Q:你是被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錄取了?

A:是的,我之前是把它當目標的,沒想到真能考上。我們學校前幾年考取清華北大的不多,學生不敢以清北為目標。我看各省高考狀元大都是去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我想就以這個為目標,這樣的話我即使去不了光華,起碼也能掉到北大其他專業。

從貪玩少年到677分上北大,他只因一個習慣

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

Q:要有個大目標,萬一實現了呢。你是一個比較喜歡挑戰的人?

A:可能吧。我是個比較喜歡悠閒的人,但適時需要挑戰,這時我會覺得很興奮,有奔頭。我心態比較好,在心理上給自己設一個上限和一個下限。目標上限定得高一點兒,我並不覺得夠不到,反而很有動力,能激發我的鬥志。相反,低了就沒意思了。有時失敗兩次心裡會很難受,為了不再難受就把下限越定越低,反倒是在退步。

其實,高三確實挺枯燥的,文科班男生可能更枯燥一些,我們班大部分都是女生,她們有什麼難事都可以抱成一團,互相聊聊。班裡男生就十個,老師還讓我們分開著坐,每個人像孤島一樣。所以,要靠自己來調整心態。我平時會寫點東西,其實也沒有多緊張,焦慮更沒有。因為我有這個良好的的心態,所以沒有崩掉。

一次成功帶來的鉅變

Q:你高中階段的成績穩定嗎?

A:一般是年級第一或第二,文科有點波動,但還是比較穩定。

Q:這期間有沒有哪次成績曾讓你受到過很大打擊的呢?

A:有,還真有。我本來以為我高中三年不會有這種情況,到最後竟然真有這麼一次。那是高三下學期剛開學時的一次考試,是和衡水中學及其他省好多很厲害的中學聯考。那次一下子都掉到年級50名了,當時我就覺得這肯定是我高三考得最差的一次。

Q:在我們看來,年級50名已經是很棒了,可對你來說,卻是當頭棒喝?

A:我們班主任說都到年級50名了,你就什麼也不用想了。之前我考差,比如考個年級第五呀,老師批評時,我心裡其實還是有點兒不服氣。但是那會兒考到50名,確實是自己都覺得不應該這樣。上午放學之後,我就覺得應該做點什麼,不應該再像平常那樣了,就沒有去食堂吃飯,一路跑到校外的書店買了幾套卷子,我也不知道有用沒用,就覺得需要買幾套卷子激勵一下自己。

因為沒有吃午飯,跑回來的路上又在糕點店裡買了兩塊兒切糕,帶到我的小屋裡面,邊吃切糕邊翻卷子,看哪些題能做做。當時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並不怎麼悲觀。高中三年能有這樣的體驗也蠻難得的。

Q:這麼看來,偶爾遭受一些打擊,經歷一些挫敗,還是很有益的,可以讓人警醒,催人奮進。你成績這樣出色,又這樣奮發,從小到大,一直是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嗎?

A:不是,不是。我小學的時候一直在玩,高中學習的空隙也在玩,只是換一種玩法。我小時候不愛學習,經常和我們院子裡的小夥伴蹲在地上打王牌,到五、六年級快擇校了,我還不會奧數,現在也不咋會。(笑)後來班裡很多同學考上了幾所很好的初中,我都去考了,結果都沒考上,就選擇了一所比較一般的初中,入學成績也一般,(笑)但那兒挺適合我的。剛上初一的時候我也一直在玩,當時我爸說,你都初中了,該好好學了。我就想,那我就好好學習試試唄,就嘗試著少玩,到了初中也不怎麼打王牌了,慢慢長大了一點,也知道學習了。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我剛入學時還是兩百多名,初一期末的時候,我一下子考了年級第七。當時我特別激動,我竟然能考全年級第七!我想既然考了年級第七,那我就把它保住,說不定下次還能考年級第七呢?結果第二次考試考得更好!我就想,是不是我也能考全年級第一啊?我到初三才真正考了全年級第一,當時我感覺特別奇怪,心想我也能考年級第一?怎麼有這個稱號?到高中其實就沒有什麼了,感覺不考全年級第一才奇怪。(笑)

Q:不奇怪是因為習慣了。人們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在你的經歷裡,我還看到了成功對更大成功的引領。最初的年級第七名,對你之後成績的提升有著重大意義,那取得這個第七名這樣大進步的原因是什麼呢?

A:是那段時間漸漸知道學習了。其實我學習習慣比較好,而且我比較喜歡思考、研究一些學習方法,邊練邊總結。有效了,就堅持。效果不明顯,就繼續探索,再檢驗。這種試錯我感覺挺有意思的。如果我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其實是很輕鬆愉快的。

學習不要用盡十分力

Q:如果讓你自己來評價,之所以成為學霸,勤奮和聰明兩個因素中,哪個佔的比重多些呢?

A:我有些朋友,尤其是一些理科生確實特別聰明,我不是很聰明,但我肯定不笨。(笑)如果我屬於有一點聰明的話,也不是那種一看就會的聰明。我喜歡多琢磨琢磨學習方法,每一門科目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另外,我善於分配個人時間,比較注重提高學習效率。

要說勤奮的話,我也不及我們班很多同學。我就感覺有一種壓力,覺得大家都這麼努力。但我聽從我爸的建議,他不讓我使十分力,建議我高一高二大概使七分力,到了高三頂多八九分力,弦不敢繃太緊了。所以,我高三其實過得挺悠閒的。

Q:那你剩下那兩分力幹什麼了呢?

A:那兩分力就沒事思考思考,時間排太滿的話就像上了發條似的連軸轉,一點空閒沒有,反倒會過猶不及。

Q:聽你剛才的描述,你高中是沒有住校嗎?

A:是的。高二高三時我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小房子,裡面只能放一張床,一張書桌,一個書櫃,就放不下其他東西了,挺小的,住進去感覺就像隱居了一樣。

從貪玩少年到677分上北大,他只因一個習慣

龔晟源學習日常

Q:現在很多人都獨處不了,會覺得很孤獨、心慌,不知道幹什麼。你獨處的時候會覺得很孤單嗎?

A:高三有很多作業陪著我,做都做不完。我看書時就不覺得孤單,但需要擠掉一些寫作業的時間。我一般中午的時間抓得比較緊,一天的作業基本上一個半小時就寫完了,晚自習的時候就再寫寫自己的東西。但是高三時有一段時間想看自己喜歡的書,有時一看就一中午,就只能擱到晚自習再寫作業,其實也有點耽誤事。

關於獨處,我看弗洛姆《逃避自由》中說,人們鬥爭了上百年才把自由的權利爭取了過來,有了自由後反倒覺得很恐慌,都在逃避自由。世界那麼大,自己這麼小,而且你還是自由的,你做什麼事情都要自己負責,所以每個人不由自主有一種融入別人的趨向,很想窩在人群裡,大家做什麼,我也做什麼,就會覺得很心安。但是我覺得,反正總是要融入群體,如果有一些獨處思考的時間,可以對人生更明確一些,也能停下來看看走過的路。

Q:既是習慣,就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哪些因素促使你養成愛思考的習慣呢?這跟你的成長經歷或者性格有關係嗎?

A:小時候我是比較內向的小孩兒。因為很少說話,就經常一個人想事情。我覺得在思考的時候,人能跟世界能融為一體,你把眼睛一閉,就會覺得世界是你身體的一部分。

後來長大了些是受我爸的影響。初一的時候我不知道看什麼書,他就告訴我可以看一些歷史和哲學類的書籍,說有本事的人都是看這些書的。(笑)初二的時候我爸給我買了套《史記》,文白對照,我看的是白話文,很快就看完了。到初三,我自己又要求買《資治通鑑》。我先看了一些歷史書籍,然後慢慢開始硬著頭皮讀一些哲學。我現在看的這些還剛入門,像柏拉圖、康德的著作我看了一點就感覺很枯燥了。初中看些歷史和哲學這類深沉一點的書,思考就會多一點。想多一點,思想就容易飄,飄一下,然後在學習中再沉一下。當時我看貼吧裡面好多人寫自己的學習心得,我也喜歡想一想、寫一些心得,可能就這樣培養了思考的習慣。

Q:你有發過帖子嗎?

A:我發過關於劉邦的,被加精了。當時好多人都說“哇!好厲害!”我說我才上初三,都說“哇!更厲害!”現在再看,覺得挺幼稚的。考上北大之後,我又翻了這個帖子,竟然還沒有刪掉,我就“挖墳”,又加一句“這個是我初三時候寫的,現在我考上北大了。”他們又評論“哇!好厲害!”(笑)

Q:你覺得過去的十幾年,在你的學習生活中,在你諸多的思考中,有沒有讓你最困惑的問題?

A:我在學習上沒什麼大困惑,遇到困惑就去找老師了。我真正的困惑,是在我上高中時,想得越來越多了,我就想我為什麼要學習啊?為什麼要生活啊?想到最後就像佛家一樣快空掉了。當時有一段時間比較迷茫悲觀,就覺得這麼渺小的一個人,這麼大的一個世界,一個人最多就活一百年。看《資治通鑑》的時候,這一頁他還是個平民,翻到下一頁可能就是一個小官,再下一頁有可能他就當上皇帝了;或者有的人這一頁是皇帝,下一頁可能就突然死掉了。

看多了,剛開始會給你很大的動力,到後來又會有點悲觀,因為覺得才一頁紙一個人就沒了,再到後來可能又會有一種比較開闊的感覺。

我高一時看過一篇英語閱讀理解,挺震撼的,現在還記得。那篇文章是這樣說的:一位教授問全班所有的同學:“誰能記得你們父母的名字?”大家都記得。然後又問:“誰能記得你們祖父母的名字?”大部分人記得。之後又問:“誰能記得你們曾祖父的名字?”又有很少幾個人舉手。接著又問:“誰能記得你們曾曾祖父的名字?”就沒有人舉手了。最後教授說:“你們曾曾祖父離我們也不過一兩百年,他最親的子孫卻連他們的名字都記不住。那麼再過一兩百年我們的後代也記不住我們的名字,我們活著能留點什麼呢?”當時我看了這篇閱讀後心情十分複雜,下篇閱讀也無心去做了,我就想到了人生價值和意義。現在我就想走著看唄,說不定到後來就能被人記住了,其實也不一定非要讓別人記住,但是可以增加一些生命的體驗,增加生命的厚度。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那可能更快地被忘記。

指物屬文立就

Q:很多人認為在語文學習上,男生似乎天生不佔優勢。你語文很不錯,在《創新作文》上發表過文章,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也拿了不錯的名次,你是如何學習寫作的?

A:女生寫的作文多是非常柔美的,男生作文風格偏向雄渾大氣,非常陽剛,這種風格的文章寫出來很難得。但是男生的字大多寫得不好,所以考場上好文章容易被埋沒。

我在高一時就曾經構想過一個“大語文”的想法,記下試卷中的古文、古詩詞用到作文裡面以增加文采;做傳記閱讀題時,我就想把這些人物事蹟運用到議論文中;卷子上的成語也記下來,寫作時運用上一些好的成語,也是很出彩的。這樣全盤聯繫起來看,把這些東西都加到作文裡面,不僅是做了一套卷子,做完之後對作文也會有所提升,這樣能夠最高效率地提升學習效果,提高作文水平。

高考作文大都是議論文,議論文有應試需求,但我自己比較喜歡寫的是記敘文,沒事兒就寫寫。我有時候會觀察一些東西,把雜感、想法寫到本子上,就像《培根隨筆》那樣一小篇一小篇的。我高三時新買了一個本子用來記錄這些感想,到高考時,大概寫了有半本。

我不是坐下來要寫的時候才構思,我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想想。不論在哪兒,我一發呆就亂想,一出現有意思的想法,就在手機備忘錄上隨便記幾個字提醒一下。比如我有一些小故事,從小學開始想,一直想到現在經歷了十幾個版本,一直在腦子裡改改,其實一直都沒有動筆寫,(笑)但是基本上人物劇情都想了好多年了。

另外,寫作要有發散思維,你指著一個什麼東西讓寫一個故事,我基本都能寫,一指,我就能想到好多東西。

Q:是不是真能指物立就,以咱們面前的這盆綠蘿為例,你來試試看?

A:有些東西你不能單論這個東西本身的價值。同樣一盆綠蘿,如果只是放在樓下小飯館,可能就不起眼,但是要是放在人民大會堂的桌子上,就會有一種嚴肅莊重的感覺。就像李斯說過“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他看到在倉庫裡的老鼠吃得很好,但是在廁所裡面的老鼠總捱打。同樣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也會受到不一樣的待遇。

花盆就像一個“框”,綠蘿走不出來,永遠以這個“框”為中心,往四周輻散,把它擺在哪兒,它就在哪兒。如果它一直就在這個“框”裡面,就會覺得天生就是這樣,沒有想過其他同類可能長在山上、長在坡上,完全有不同的生命狀態。我就想到現代社會對人的“異化”,職業啊,地位啊都像是一個“框”把每個人框起來了,每個人都想換更好的“框”,但他忽視了他是在這個“框”裡面,就像花盆把你固定住了一樣。如果我接受這樣的人生觀的話,我就不想學習了。我本來就覺得我高三一年的學習一直很枯燥嘛,回到那個小屋就我一個人,只有晚上我爸會來陪我,中午的時候我沒事就想想寫寫,逐漸形成自己比較奇特的三觀,能夠既冷靜一下又能激勵自己。

我最早看的是馬克思說的這種“異化”,到後來我又接觸到法蘭克福學派,尤其是弗洛姆《愛的藝術》和《逃避自由》對我影響很大。我以前接觸的主要是中國古典的思考方式,後來一看他這種現代西方的文章就覺得很新奇,所以,我高三寒假來學校自習時就帶著弗洛姆的書,沒事兒就翻翻看看,一個寒假看完了,覺得對於我的思考多有啟發。

Q:那你奇特的三觀是什麼樣的?

A:我認為人生在世永遠都要去努力。我看人家說人會成長三次:第一次是努力就能得到,第二次是知道了有些東西即使努力了也得不到,第三次是雖然知道努力也得不到,但還是會去努力。雖然比較雞湯,但是為什麼大家都說看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實我覺得並不是看懂了這些道理,而是有些話是一個人結合自己一輩子的經驗才得出來的,你就膚淺地看完了字面,其實完全沒有感覺,還是影響不到自己。

這只是開始的結束

Q:有沒有哪些對高考作文針對性比較強的書目推薦給學弟學妹們?

A:在中學階段,《培根隨筆》對我的影響很大,文章短小精悍,每篇一千多字,而且是偏議論性的。這幾年高考流行任務驅動類作文,給你一個很小很小的事情作為材料。往大了寫,800字鋪展不開,往小了寫,也寫不好。其實這幾年高考都沒有出過時事性那麼強的作文題,所以我們老師讓我們寫議論化散文,既要有議論化的思想,又要寫得美一些,這樣文采和議論思考都能兼顧到。也推薦學弟學妹們看看《人民日報》的社論,大手筆,學習他們對時事的觀點和見解,都是很新穎的;如果想提升文采,可以多練習一些古典的對仗、對偶,比如《笠翁對韻》,要是融會貫通,化用在作文中,既對稱又朗朗上口。

在高三階段我不建議讀大部頭的世界名著,這個時間成本和知識量的吸收不成正比。世界名著的文采並不是鋪在文章表面,而是在其思想內在。如果只是追求一個華麗的辭藻,還不如言情小說。(笑)我看我們班有些女生的文章很華麗,就問她們是怎麼寫的,她們說都是以前學著言情小說寫的。我一聽,這我一時半會兒學不來,我沒看過這些啊。(笑)而世界名著不是因為表面的華麗才成為世界名著的,它的文采是隱藏在深處的,這種文學性是很難學的。比如但丁的《神曲》,它是三韻體的,每三格韻一次,這我們學不來,在高考也用不到。高三時建議讀一些短小的文章,我們老師給我們訂了《中國青年報》,可以多看報紙中摘出來的文章。還有就是確實要學習一些好的文章,效果比較好,而且不只是看,因為有時把書合上發現還是什麼都沒記住,所以甚至需要背下來,背下來後它的結構、句式、思路都可以轉化一下吸收再用。

Q:你說的“好文章”是在網上自己找的嗎?

A:

平時考試老師會挑一些分數比較高的作文供我們參考,我自己也嘗試著去找,但發現很難,網上很多打著“高分作文”旗號的文章其實質量並不高。不過我看《創新作文》這個雜誌上很多文章就很不錯,高考前我也見班裡同學在傳閱,還有專門給我們高考生準備的特刊,還包括古詩詞特刊這些,當時我也借閱了,感覺很有幫助,對作文提升太大了。

Q:《創新作文》對高考有比較針對性的訓練,有快速提升的效果。

A:我覺得不只是快速提升,經常看肯定能潛移默化有所收穫。語文提分還是挺難的,主要是靠積累,很多人是從小到大都是高分。大家普遍在語文上花費的時間比較少,因為見效非常慢。但是也不能不重視語文,能保持在120分最好。我認識很多理科生,他們對於語文不是很重視,更傾向於理性思維。我覺得各種思維都應該涉及些,而且從長遠看,語文對於人生都是很有用的。

Q:有人高考結束後會覺得茫然,一直堅持奮鬥十幾年的事情一朝結束,似乎失去了方向。你會有這種感覺嗎?

A:我想到丘吉爾的話,“這不能算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而可能是開始的結束”。我們才十八歲,人生還很長,高考只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事,將來還有更大的事等著我們去做。我也一直在想,能不能找到一種內在的驅動力。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認為,以前大家被外部限制,什麼事都是外界強迫你去做,而新教精神就是新教徒把宗教的信仰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以此約束規範自己的行為。雖然這個觀點有待商榷,但是可以視其為一種對自己的督促。

從貪玩少年到677分上北大,他只因一個習慣

龔晟源,河南省鄭州市第四中學2018屆文科畢業生,以677分考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曾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獲得全國(高中組)二等獎。

從貪玩少年到677分上北大,他只因一個習慣

校對丨謝夢涵 張淼 劉阿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