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從奴隸制社會到今天,中華文化是唯一一個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並且持續發展的。

五千年的歷史,絢爛多姿,有君王的雄才大略,有謀臣的運籌帷幄,有武人的開疆擴土,有女人的茉莉花政治。除此之外我們看到過平民的一日三餐,刺客的四兩撥千斤,隱士的山門政治等等。如痴如醉的歷史,讓今天的我們依然為之著迷,這一切能實現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諸多史書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自古以來我們祖先就特別注重對於歷史的記錄,民間也特別風靡,史書也有正史、野史、別史、雜史、史評等諸多類型,儘管很多都達不到我們現在的客觀性,但是對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其中關於封建王朝的二十四本官方所編的史書,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所以我們稱之為“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作者司馬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史學家。因為司馬遷堅持寫史記的故事婦孺皆知,所以大家對司馬遷以及《史記》都非常的熟悉。它是中國歷史上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分為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130卷。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紀傳體編年史方法為其所首創,並且被後來的正史所繼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漢書》。作者班固,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卒於東漢和帝永元四年。班固其父為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彪,其弟就是成語“投筆從戎”的主人公班超。《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全書分為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120卷。班固的《漢書》開創了我國以紀傳斷代為史的編撰體例。此書一出,也對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漢代以後,每換一個朝代,就修一部前朝的斷代史,到清便有“二十四史”的形式,除《史記》、《南史》、《北史》外,全部都是紀傳體的斷代史。不過《漢書》班固有意採用古字古音,文字艱深難懂,因此讀起來比《史記》少了很多趣味。人物語氣入神入妙,往往也在一二虛字,《漢書》簡省虛字,所以文章給人的感覺有點茂密滯塞,讀起來也很難讀懂,因此也只有少部分人閱讀,因此影響的範圍較《史記》要小。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後漢書》。作者范曄,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訖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全書分為范曄所作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以及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而又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有所創新,有所變動。例如在帝紀之後添置了皇后紀。因為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后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準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同時他還記載了同時期的史書沒有記載的歷史,因此史料價值特別珍貴。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主要記載的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主要善於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在記載三國曆史的一些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志》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複,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在敘事中做到隱諱而不失實錄,揚善而不隱蔽缺點,但是缺點是敘事太簡,另外一個就是曲筆迴護,因為作者所處的政治立場使得對一些政治事件不能做出客觀的評價,最典型的就是“高貴鄉公被殺之事”,但是我們不能用現在的要求去要求古人,這些缺點仍然不妨礙《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晉書》。作者唐朝房玄齡等21人所著。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唐修《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紀三十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原有一百三十二卷。關於《晉書》的評價歷來一直分為褒貶兩種說法,經過後代的逐漸交流得出較為統一的評價:史學成就是對兩晉較為錯綜複雜的歷史格局,能較為完整系統的表達出來;在內容上甚為詳恰;突出了大一統的政治思想;對民族關係有較為公允的處理;敘事頭緒清楚,主次分明,行文言簡意賅。不足之處是史書出自20多人之手,無名家做總體性的統一加工和修訂不能全面貫徹,體例不夠規範化,或前後內容重複;史學的核心考信求實,但是編纂者在這方面出現不少問題;另外一個就是封建迷信色彩比較濃厚。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宋書》。作者沈約(441~513),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出身江南大族,歷仕宋、齊、梁三朝。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首尾六十年的史實。全書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100卷。《宋書》的志有八個門類,包括《律曆志》、《禮志》、《樂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號稱《宋書》八書,分量幾乎佔全書的一半,是書中的精華所在,記載了當時自然科學、樂器演變、地理沿革等知識,非常的有歷史見識;書中行文優美流暢;書中的思想體系屬於正宗的儒家思想體系;民族思想它一方面存在著大漢族主義的偏見;另一方面又承認民族區域劃分的現實,反對民族間的征伐戰爭,認為處理民族關係應以羈縻和防禦為主;缺點是對政權鼎革之際史實的記載多所迴護,歪曲和掩蓋了很多歷史事件的真相。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南齊書》。作者蕭子顯,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朝梁朝史學家。蕭子顯是齊高帝蕭道成孫。歷任太子中舍人、國子祭酒、侍中、吏部尚書等職。後遷吳興太守。博學多識,長於寫作,又是自齊入梁的貴族人物,對南齊許多史事、王室情況是熟悉的或是親自經歷過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齊,未經重大戰亂,許多圖書文籍得以保存,都為蕭子顯撰著史書提供了有利條件。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全書六十卷,現存五十九卷,含本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佚失的一卷大約是含有作書義例和目錄的序錄。《南齊書》記錄的一些文化史頗有價值,為科學家祖沖之立傳,在傳中記錄了他創造指南車、千里船、水碓磨的過程和機械特點。又在傳中全文引用祖沖之的《上大明曆表》,詳細向世人介紹了創大明曆的指導思想和大明曆的具體特點,為人們研究科技史留下了珍貴資料;對於歷史和現實問題,還是有一些獨到看法的,論贊形勢模仿范曄的《後漢書》;宣傳神學迷信方面,與沈約是一脈相承的。齊梁之際佛教興盛,蕭子顯迎合當時的統治者口味,在書中極力鼓吹佛法的力量;《南齊書》中也存在著大量歪曲史實之處。這個問題受限於當時的社會環境,連歷史學家也不能避免。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梁書》、《陳書》。作者姚察、姚思廉父子。姚察(533-606),字伯審,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南朝歷史學家,先後在梁、陳、隋三朝做官,參與修史工作。他在陳朝時,開始撰梁、陳二史,未成。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詔繼續撰梁、陳二史。然而,姚察終於未能完成梁、陳二史,就在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去世了。臨終之前,他告誡兒子思廉一定要"續成其志"。姚思廉(557~637年),字簡之,本名簡,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稱。陳時任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陳滅後入隋,任秘書丞,隋文帝楊堅命他繼續修撰早已著手的梁、陳兩代歷史。貞觀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於貞觀九年(635年)修成《梁書》《陳書》。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梁書》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梁書》在思想上值得稱道之處不多。但它在對歷史變化的看法上,闡發了一些可取的觀點,書中闡述出的人事對於歷史變化起著重要作用的觀點,書中對於政權興起的解釋,雖然使用了一些天意、歷數等。陳腐的詞彙,但把落腳點還是放在了人事與人謀上。《梁書》強調英雄創造歷史,同科學唯物史觀不可同日而語,但在當時,同神意史觀相比還是有進步意義的。重要的缺點是記事記人方面,常常有一些時間差誤、前後矛盾的地方。書中的思想糟粕也有不少。充斥書中的大量陰陽災異、圖讖祥瑞,乃至望氣相面、因果報應、神怪異聞等,給人以陳腐、庸俗之感。宣傳佛、道等宗教迷信,也是書中存在的問題。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陳書》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包含36卷。《陳書》在內容上和文字上都趕不上《梁書》,這一方面反映了姚氏父子在史學功力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出陳朝時期各方面狀況的江河日下。《陳書》在記述陳朝“其始之所以興”“其終之所以亡”方面,尤其是在揭示陳武帝的“度量恢廓,知人善任”和陳後主的“躭荒為長夜之飲,嬖寵同豔妻之孽”方面,還是有它的歷史價值的。也為後人瞭解陳朝末年的政治腐敗,提供了生動的材料。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魏書》作者魏收(507年—572年)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晉州)人。南北朝時期史學家、文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魏收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早期至6世紀中葉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全書分為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共124卷。《魏書》的主要優點包括:第一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正史”中第一部專記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著作;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古代的史書是記載漢族的歷史。因為《魏書》的存在這個看法並不是很妥帖的。第二它的作者在反映時代特點方面的自覺性。最明顯的就是《魏書》敘述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詳細記載了它在北魏的興衰史。重姓族,崇佛教,這正是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歷史特點。此志乃魏書首創,首次有史書記載佛道兩教的流傳及變革,尤其對於記載佛教發展十分詳實,可看作是一部中國佛教簡史。關於它的缺點歷史上批評的比較多,大概包括不實、曲筆黨齊毀魏、十志內容疏略、載入大量無關重要的詔令、奏議,以致篇幅臃腫。雖然有諸多的缺點但是毫無疑問《魏書》是現存敘述北魏歷史的最原始和比較完備的資料。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北齊書》作者李百藥(565年-648年),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代史學家。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後約五十餘年史實,而以記北齊歷史為主。全書紀8卷,列傳42卷,共50卷。《北齊書》的主要優點包括: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做到以史為鑑;記載內容包括科學技術、宗教文化、特別是發明家記載詳細;史學體例非常可取;敘事簡要,對於瑣言碎語及一些荒誕不經的史實,作了大量刪削;但是書中依舊存在著大量的封建糟粕以及部分的史料失真是該書的瑕疵。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周書》作者令狐德棻(583~666)),唐初政治家,史學家。宜州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在唐初頗有文名,多次參加官書的編寫,最大貢獻為編修《周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全書本紀8卷、列傳42卷,共50卷。周書的主要特點:第一是面對以東魏成正統的《北齊書》轉而在《周書·文帝紀》中以西魏皇帝年號記事,詳細記述了西魏文帝、廢帝、恭帝共二十二年的政治、軍事大事,形成北魏-西魏-北周這樣一個“正統”的繼承關係,是一個特殊體例;第二是視野開闊,著意於反映當時的歷史全貌這一顯著特點;第三是《周書》文筆簡潔爽勁,為後人所讚許。缺點是受限於當時政治環境缺乏一定的客觀性,存在對宇文氏的歌功頌德,另外就是史料收集和考訂方面比較粗糙。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隋書》魏徵和長孫無忌主編。記載隋朝的斷代史。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也是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隋書》的可取之處特別的多首先它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以史為鑑,這個得益於唐太宗對於隋朝滅亡的總結和警惕。其次就是它很少隱晦,比如,儘管虞世南在唐朝已成為唐太宗十分信任的大臣,但紀傳中寫到他哥哥虞世基的罪惡時,絲毫不加掩飾,得益於當時的大環境比較好。還有就是是保存了南北朝以來大量的典章制度,為後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幾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保留了豐富的資料。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北史》《南史》作者李大師、李延壽父子。李大師(570年-628年),字君威,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出自隴西李氏姑臧大房,是北魏龍驤將軍、滎陽太守、姑臧穆侯李承的玄孫,北魏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高平宣景男李虔的曾孫,北齊外兵郎、頓丘廣武東三郡太守李曉的孫子,隋朝清江洛陽二縣縣令李仲舉的長子。李延壽,唐代史學家,今河南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臺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李大師因熟悉前代歷史,長於評論當代時事,有志於撰寫一部南北朝史書,他仿《吳越春秋》體例,以編年體撰寫南、北朝史,後因事一度中輟。當他再執筆從事史書撰述時,已是武德九年(626),貞觀二年(628)去世。他在臨終之前,因"所撰未畢,以為沒齒之恨"。李延壽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南史》與《北史》。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成書依據:雖然《南史》與《北史》之前已經有沈約的《宋書》、蕭子顯的《南齊書》、魏收的《魏書》,魏澹的《魏書》和王劭的《齊志》等也已成書。而當李延壽繼續編纂南北史的時候,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的編纂工作也正在進行或定稿。但是在隋、唐全國統一的局面形成後,人們很需要綜合敘述南北各朝歷史的新著。同時,分裂的封建政權互相敵視的用語如“索虜”、“島夷”之類,已與全國統一後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形勢不相適應,所以李氏父子打破了朝代的斷限,通敘南北各朝歷史,又在書中刪改了一些不利於統一的提法,正是反映了當時歷史的要求。

《南史》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南史》沒有采取編年體,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紀傳匯合起來,刪煩就簡,以便閱讀。列傳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孫,以家族為單位合為一卷,對於瞭解門閥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會,有一定的方便。對各朝正史以刪節為主,但有應刪而未刪的,有過求簡練以致混亂不確切的。也有由於對原書史文未能很好領會而把重要字句刪去的。總體來說彙集正史的紀傳,因而拘泥於原書,沒有達到李大師橫則溝通南北,縱則貫串幾代,綜合成為新著的意圖。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北史》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基本同南史。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南史》和《北史》主要取材於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書。以“二史”與“八書”相比,不是說“二史”可以代替“八書”,或者相反,那都不是正確的態度。在“二史”與“八書”的關係的問題上,正確的看法應當是:對於“二史”和“八書”撰述的歷史條件的不同,對於它們的作者在思想上的異趣,以及它們在材料運用上和表述形式上的區別,都應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說明;“二史”和“八書”在反映南北朝時期歷史面貌方面,在保存和傳播這一時期的歷史知識方面,各自都有貢獻,都有應當受到重視的理由和根據,我們不應在它們之間進行抑揚和褒貶;對“二史”和“八書”作比較,目的在於總結和說明它們的特點和優點,以便更好地認識它們,運用它們所提供的而又確實經過我們鑑別的歷史知識為今天的社會實踐服務。讀“八書”、“二史”如此,讀其他史書也是如此。

《舊唐書》趙瑩主修。趙瑩(885-951),字玄輝,華陰(今陝西華陰)人,五代時期政治家、史學家。後梁時代進士,後擔任後晉的宰相,奉命組織編撰唐朝歷史。後來後晉被遼所滅,趙瑩被遼國俘虜,遼太宗愛惜他的才德,授以官職,做了遼國皇子的老師,但趙瑩思念故國,遇有北來的後周使臣,悲不自勝,向南磕頭,涕泣橫流。後向遼世宗請求死後歸葬故里,得到同意,在他去世後派人送靈柩南歸。周太祖郭威追贈他太傅的官職 ,葬在華陰。記載唐高祖直至唐哀帝這一段唐朝歷史。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共200卷。《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距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史料來源豐富。《舊唐書》相對於後來的《新唐書》確實問題不少,但是它最重要的功績就是保留了一手的資料,這個是最為重要的。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新唐書》作者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範鎮、呂夏卿等。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新唐書》的編纂原因是宋仁宗認為《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

《新唐書》比起《舊唐書》來,確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和優點。

例如系統地整理了唐朝科舉制度和兵制的演變資料;比較有系統、有條理地保存了大量社會經濟史資料;記錄了唐朝地理沿革,記載軍府設置、物產分佈、水利興廢等情況,補充了不少《舊唐書·地理志》所沒有的資料;記載了唐代流行的7種曆法,特別是保存了曆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大衍曆》的《歷議》,反映了唐代曆法理論的水平和發展高度。

《藝文志》比《舊唐書·經籍志》增加了很多,特別是唐玄宗開元以後的著作補充了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就有一些是《舊唐書》所沒有收錄的。

《新唐書》也有明顯的缺點,最主要之點是鄙視農民起義思想較為嚴重。 編寫者對隋末、唐末農民起義大加撻伐。在《黃巢傳》前冠以"逆臣"二字;對隋末竇建德等農民軍使用了極為惡毒的詞彙,如"蝟毛而奮"、"磨牙搖毒"、"孽氣腥焰"等等。

《舊五代史》薛居正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

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項、南詔、于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習慣上稱之為"五代十國"。《舊五代史》記載的就是這段歷史。共一百五十卷,紀六十一,志十二傳七十七。《舊五代史》材料較為豐富。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新五代史》作者歐陽修。歐陽修字永叔,江西廬陵(今吉安)人,生於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一零零七年),死於神宗熙寧五年(公元一零七二年)。記載了自後梁開乎元年(公元九零七年)至後周顯德七年(公元九六零年)共五十三年的歷史。全書本紀十二卷、 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共七十四卷。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後唯一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國史學史尤其是唐宋以後史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歐陽修編纂《新五代史》的目的是因為五代以後社會混亂,倫理綱常顛倒,人們沒有廉恥,所以要像孔子一樣通過修史來使那些沒有廉恥的人畏懼。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就整體而論,《新五代史》的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這是歐陽修在刪繁就簡時,將不少具體資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於他對舊“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為訓。但《新五代史》後出,採用了實錄以外的筆記、小說等多種材料,在刪削的同時也新增了一些史料。

《宋史》作者脫脫。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裡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元順帝時任丞相。記載整個宋朝的歷史。全書《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於刊佈流傳。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資料,是瞭解和研究兩宋歷史的重要史書。敘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於略。《宋史》的最大缺點是比較粗糙。由於成書時間短,只用了短短兩年零七個月,而且時值元朝瀕臨崩潰的前夕,因此編纂得比較草率。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遼史》作者脫脫。記載上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至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遼朝歷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1124—1218年)。元修《遼史》共116卷,包括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以及國語解1卷。《遼史》的特點是列表較多,共有八表,僅次於《史記》和《漢書》。《遼史》的表多,減少了立傳之繁,省卻了許多篇幅,彌補了紀、志、傳記載的不足。其中的《遊幸》、《部族》、《屬國》三表,是《遼史》的創新。在《遼史》的志書中,新創《營衛志》,記載了契丹營衛概況、各部族的建置和分佈等;另外,《遼史》的最後有《國語解》一卷,對書中用契丹語記載的官制、宮衛、部族、地名等分別加以註釋,為閱讀《遼史》提供很大方便。缺點也很明顯,近人說《遼史》“在歷代正史中最為下乘”,此說不無道理。首先過於簡略,以致漏載了許多修史所必不可少的內容。其次,記事前後矛盾。另外記事錯誤甚多。其中既有紀年錯誤,也有文字、史實錯誤。但是《遼史》的缺陷雖多,《遼史》作為現存唯一的一部比較系統、完整地記載了遼朝歷史事實的著作,其珍貴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金史》作者脫脫。記載了上起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出生(1068年),下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共166年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元朝脫脫等主持編修的《金史》,是宋、遼、金三史中編撰得最好的一部,歷代對《金史》的評價很高,認為它不僅超過了《宋史》、《遼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籌。首先在編纂體例和內容方面,便有許多超越前史的獨特之處。其次,在史料剪裁及記述方面,處理也比較得體。這一切的前提也與金朝重視編史有關係。

二十四史書成書簡介

《元史》宋濂、王褘主編。宋濂,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歷史。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元史》的主要貢獻是:朱元璋在建國之初,立即著手組織《元史》的編纂,徵集史臣和色目人編次成書,主要出於政治上的需要。他的意圖是以此來說明元朝的滅亡和明朝的興起都出於天命”,而他自己則是“奉天承運”的真命天子。因為明修元史多照抄史料,所以保存了大量原始資料,使它具有比其他某些正史更高的史料價值。元朝的13朝實錄和《經世大典》已經失傳,部分內容只是靠《元史》才得以保存下來。《元史》的本紀和志佔全書一半,而本紀又佔全書近1/4,保存了大量失傳的史料。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隨得隨抄,前後重複,失於剪裁;又不彼此互對,考定異同,時見牴牾。如本紀或一事而再書,列傳或一人而兩傳。同一專名,譯名不一。史文譯改,有時全反原意。沿襲案牘之文,以致《河渠志》、《祭祀志》出現了耿參政、田司徒、郝參政等官稱而不記其名。又據案牘編宰相年表,僅刪去其官銜而不予考訂,以致有姓無名。

《明史》作者張廷玉、萬斯同等。萬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清初著名史學家。,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師事黃宗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劍橋中國史》評價道:“在二十四史中,《明史》被列為編纂得最仔細因而也是最可靠的史書之一。正史編纂者可以得到的許多資料如今已不復存在。另一方面也很明顯,正史對明朝歷史所作的解釋,是根據清朝政府官方的新儒學正統觀念。在這方面某種偏見是可以預料的。凡是涉及晚明時期明帝國與滿洲和蒙古的關係的題目,其論述必然是偏頗的。不過,作為一種資料,這部官修史書最嚴重的不利在於,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它的明代原始資料儘管有所遺失,許多仍然存在。就此而論,值得在這裡指出,清代文字獄中禁止的大多數作品一直被保存下來,而大多數遺失的作品不在被禁之列。這可能是直到今天在許多國家看到的現象的又一種說明。一本被列入禁書名單的書,被認為有特殊價值,從而被小心地保存下來。禁令實際上是最有效的廣告形式。”

二十四史說完了,發現一些有意思的現象,並不是大一統強盛的王朝的史書就一定修的好,修的好不好決定於後面取代他的王朝的實力和決心,很明顯的就是唐朝,後晉顯然沒有太多的精力去編修一部恢弘大氣的《唐史》所幸後面的宋朝及時補上。還有我們發現二十四史有七部成書於唐朝分別是:《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這和唐朝的強盛是分不開的。另外二十四史中我們總說前四史水平是最高的,我覺得和我們的封建制度逐漸完善有關係,寬鬆的政治制度下才會出現諸多優秀兒的史學家,也會出現很多優秀的史學作品。待到明清編史書完全成為了政治家的一種作秀手段,限制了作品的藝術高度。歡迎指正交流,希望能對志同道合之人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