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桑昂村的美丽“蝶变”

青海新闻网讯 桑昂村,地处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脑山地区,距县城18公里,传统种植业收入低、就医就学不便、住房条件恶劣、现代化程度低,是个被三条沟、两道梁所割裂的村子。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600元提高到14000元,从一个后进村、贫困村变成了现在的先进村、脱贫村。发生的这些巨变,与党的好政策息息相关,也让村里的“第一书记”赵生宽和全村老百姓满心欢喜。正如村民马国青所唱的小调歌词一样:“大路两边路灯亮,晚夕里走着心不慌;杏树杨树全栽上,道路两边花儿香;农村面貌大变样,你看漂亮不漂亮……”

2015年9月,海东市机关工委副书记赵生宽作为“第一书记”来到桑昂村时,桑昂村还戴着“后进村”的帽子。

面对村“两委”班子成员不能团结一致处理村级事务,班子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导致上级精神落实难、村级事务办理难、矛盾纠纷化解难等“难心事”,赵生宽在深入走访农户的基础上,通过与村“两委”干部谈心谈话、召开座谈会、培训党员干部、慰问贫困党员、走访贫困户和健全完善制度等,逐步化解了村“两委”班子成员之间的隔阂,初步解决了班子不团结的问题。

在赵生宽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成员各自履行职责,基层组织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比以前有了很大起色,党支部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战斗力。

村民时常在歌中这样唱:“政府派来个好书记,他为村子心里急;一天忙着办实事,成了我们的一杆旗。”

赵生宽深知扶贫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才行,干就要干些实事。

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让一个破旧不堪的农村发生了大变样,全村所有农户院墙统一“土改砖”,统一安装款式新颖的大门、修建卫生厕所、亮化村庄道路,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建200平方米、两层结构的村级活动室,彻底改变了以往村级活动阵地面积狭小、设施陈旧、功能不完善的现状;新建20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并在广场周围修建150多米长的村文化墙;在区水务局的支持下,新建蓄水池1座,改造自来水主管道1500米;对200亩山旱地进行坡改梯;对以往没有硬化的村庄主干道和入户巷道进行全面硬化……

桑昂村属于浅脑山地区,东南、西南分别是阿伊赛迈山和莲花山,发展养殖产业具有很大优势。

2016年6月,人均5400元的精准扶贫产业帮扶资金下达后,赵生宽组织贫困户成立养殖小组,一边让群众紧盯绵羊、仔猪的购买事宜,保证牲畜的质量,降低购买成本。同时,工作队积极协调,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帮扶措施和帮扶资金。“一星期之内我们就完成了这项工作,240只羊和71头仔猪全到了农户家中,是落实扶贫资金最快、最早的村。”桑昂村工作队员郭俊说。

村民马国青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儿女上大学费用高,精准扶贫前家里一直负债。产业扶贫资金下达后,马国青搞起了养殖业,绵羊养殖达到290多只,成为全村的养殖大户,收入逐年增加。

日子过得好,老百姓才能开怀大笑。从借钱供孩子上学到还清贷款,马国青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如今,两个子女已有了稳定工作,于是他在去年村里庆祝“三八”妇女节活动时,写下了《歌唱党的好政策》这首歌,表达对党的感谢……

脱贫不脱贫,数字能说明一切。2015年桑昂村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只有2600元,2016年底上升为7100元,2017年底时已经达到1.4万元。赵生宽指着自己设计的《产业巩固跟踪表》《收入统计表》说:“我们对群众的收入有详细的统计,数据比较真实,有些小的收入我们还没有算进去呢!”桑昂村也由此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