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第一書記馮大釗:讓鄉親們端上了旅遊“飯碗”

8月10日,是寧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甘溝村駐村第一書記馮大釗來到村裡的第518天。年輕的馮大釗,起初被村裡人認為“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可現在這個重慶“外鄉人”已經完成了漂亮的“逆轉”,贏得了村民的一致點贊。

第一書記馮大釗:讓鄉親們端上了旅遊“飯碗”

馮大釗(右)入戶督促產業落實情況

2008年從重慶理工學院畢業後,馮大釗來到寧夏固原頭營鎮南屯村當了一名大學生村官,三年村官期滿後考到原州區委組織部工作。2017年3月,被選派到甘溝村任第一書記。如今他娶了一位本地姑娘紮下了根。

“做些什麼,才能讓鄉親們接納我,讓大家勁往一處使,日子越過越紅火?”到村以後的日子裡,馮大釗天天走村入戶,利用各種機會走近村民,協助村班子“掘地三尺”找窮根,“量身定製”致富方案。

3月8日,村裡舉行慶三八文藝活動暨移風易俗啟動日,來了500多名鄉親,這是馮大釗第一次正式向大家推薦自己,並表達帶領大夥致富的決心。隨後每個月的民主議政日他都積極參與,同兩委班子成員一起商議村裡的大事。

通過民主議事,馮大釗瞭解到村裡渡槽斷了10來年,農田灌溉用不上黃河水,只能用地下水,既不方便又費錢。瞭解到這一情況後,馮大釗提議重修渡槽。他的想法得到了村民支持,隨後馮大釗來到水務部門,跟相關工作人員反映情況,爭取到5萬元資金支持。資金到位後,馮大釗立馬組織人員重修渡槽,他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和村民一起勞動;砰砰砰、鐺鐺鐺……榔頭用力敲打著鐵鏨子,石沫兒絮絮揚起,每個人都幹得熱火朝天。三個月後,渡槽完工了,從槽頭淌到槽尾的汩汩流水彙集成村民的喝彩聲,注進了馮大釗的心田。46歲的村民顧海算了一筆賬,以前每畝地澆一次地下水要10個小時,需要電費200多元,現在澆黃河水,費用降到30多元,每畝玉米可增產500斤。

為了幫村民發展產業,馮大釗先後爭取到原單位“雙帶”發展資金90萬元,扶持村裡15名致富帶頭人擴大種養規模,扶持村裡8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肉兔養殖;爭取到原州區殘聯項目資金5萬元,扶持50餘戶殘疾人發展肉兔養殖。在他的帶領下,村裡新建養殖合作社1個,購進基礎母牛10頭;引進一家養殖公司流轉土地700畝,修建了“劉姥姥旅遊農莊”。在他和村民的努力下,甘溝村集體經濟逐漸壯大,村集體增收1萬元。新建文化活動室200平方米,硬化活動廣場600平方米。

第一書記馮大釗:讓鄉親們端上了旅遊“飯碗”

盛夏,走進“劉姥姥旅遊農莊”,大片的草木花卉與古色古香的建築相映成趣,頗有幾分意境。馮大釗介紹說,為了豐富農莊項目,村裡修建了休閒公園、旱冰場,在村道兩側、房前院後種植果林,吸引遊客採摘,被遺忘的皮影戲再展風采,村裡養殖的肉兔也開發成菜品端上游客餐桌。

農莊自2017年7月開業以來,經營效益超過預期,尤其是“十一”黃金週期間每天接待一兩千客人,光門票收入就有兩三萬元,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願望。

別看現在農莊經營得風生水起,當初修建時,可是費了一番周折的。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村民不同意將自家的田地改種果林。為了動員村民,馮大釗費了一番心思。他挨家挨戶跟村民描繪旅遊農莊的規劃,並在電腦上設計好圖紙,彩色打印出來發放到村民手中。讓村民面對圖紙,憧憬著未來村莊的樣子。馮大釗還拍胸脯向大家保證,若是虧損,全部由自己承擔。就這樣,一次說不通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村民們被馮大釗的誠心打動了,紛紛改種果林。

“以前我們村沒有產業,大傢伙都得到外面打工,半年都回不了一趟家。自從馮書記帶領大夥建旅遊農莊後,我們在家就能找到工作了,掙得比外面多,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村民朱大爺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未來,甘溝村打算依託農莊,打造旅遊環線民俗村鎮,讓遊客流連於美景美食和傳統文化中。

站在農莊新修的水渠邊,馮大釗又在勾畫著甘溝村的藍圖:除了著力發展旅遊農家樂等附加值較高的服務業外,甘溝村還將完善自來水、道路入戶等基礎設施建設,鞏固發展扶貧產業,力爭全村今年底脫貧摘帽。(大學生村官報)


點擊右上角,您的關注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