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王侯將相

岷江上游的古蜀人

率先發現了成都的價值

他們順江而下

翻越重重山嶺進入成都平原

(出土於金沙遺址的銅立人古蜀人形象,矮小精幹,臉形瘦削,杏眼圓睜,頭戴弧形齒飾太陽帽,放在現在也頗為時尚;圖片源自@金沙遺址博物館)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條件優越的成都奠定了古蜀國的霸業

距今約3000年前

一部規模龐大的都城

出現在成都市區的西北部(金沙遺址)

古蜀王坐鎮其中、統轄四方

(金沙遺址博物館,攝影師@張豔)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精美的金器、巨大的象牙,裝點了蜀王的儀典

金沙遺址出土金器高達200多件

是中國出土金器數量最大、種類最多的先秦遺址

象牙數量更多到數以噸計

令人瞠目結舌

(金沙遺址黃金面具,攝影師@李濱)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高超的工藝、超前的審美、凝結了蜀王的精神信仰

四肢展翅飛翔的神鳥

被刻畫在只有兩毫米厚的金箔上

圍繞著太陽生生不息、循環往復

(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箔,禁止出境文物,該圖案於2005年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攝影師@Siyuwj/維基百科)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2300年前,古蜀國被秦國所滅,新上任的蜀郡太守李冰

帶來了一個更為宏大的使命

成都不但要成為治理蜀國的中心,還要擔當統一中國的大後方

一個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啟動了——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攝影師@唐潮)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李冰組織蜀人移山鑿河,將時常氾濫的岷江一分為二

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行洪

(都江堰,最左側細長的河道為沙黑總河,中間為外江,右側為內江;攝影師@餘明)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都江堰的成功建設,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成都平原從此沃野千里、不知饑饉

原本屬於關中平原的“天府”美譽

也很快被成都平原取而代之

在隨後長達30年的秦統一戰爭中

來自成都的糧草、兵器,被源源不斷的送往前線

秦王的統一大業終成

(成都郊區冉義鎮農田航拍,攝影師@周世俊)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不僅是秦王

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漢王劉邦

同樣將成都視作大後方之一

他安排蕭何“收巴蜀租,給軍糧食”

而蕭何也因“收租”得力

被劉邦定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

(上文引語出自《史記》;下圖為崇州重慶路油菜花田,攝影師@徐浩倫)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成都人則感念李冰之功

將其奉為四川保護神

李冰次子也被演繹為著名的二郎神

這便是流行於四川的“川主信仰”

鼎盛時期相關廟宇多達500餘座

(都江堰離堆公園伏龍觀,奉祀李冰父子;四川以外亦有稱楊二郎為二郎神;攝影師@唐潮)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1700年前

魏、蜀、吳三國鼎立

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以成都為中心經營蜀地

然而三國之爭的關鍵並非智謀多寡

而是中原、吳越、巴蜀

三大核心區的經濟實力角逐

蜀漢雖有成都平原農業之利

終究疆域狹小、國力薄弱

諸葛丞相必須為蜀漢找到新的財賦來源

一種“上等奢侈品”進入他的視野

“錦”

(《太平御覽》轉引《諸葛亮集》)

“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秦漢三國時期的成都盛產蜀錦

其品質冠絕中華

不但被當地達官貴人競相購買

還出口魏、吳,遠銷異域

(東漢魏晉時期著名的蜀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出土於新疆尼雅遺址,歷經千年色彩依然豔麗,八個漢字清晰可辨;攝影師@劉玉生)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為控制蜀錦的生產

蜀漢政府在成都城西修築官府作坊

名為“錦官城”

成都因此多了一個美麗的別稱

“錦城”“錦官城”

(唐代杜甫《春夜喜雨》)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大量冠以“錦”字的地名也在成都湧現

織錦作坊所在地被稱為

錦裡

(現在的錦裡已演變為成都著名的商業街區,攝影師@劉承徭)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織錦工人濯錦之江被稱為

錦江

(流經成都市的府河、南河,即為錦江;下圖為錦江朝霞,攝影師@樊哲)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但是

諸葛丞相“出師未捷身先死”

蜀錦也在後來被蘇浙絲綢超越

諸葛亮治蜀的功德卻被成都人永久銘記

他們修建起規模宏大的祠廟

武侯祠

其內廣植松柏竹木、氣象一新

正如詩中所云

(唐代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武侯祠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但人們習慣將三者統稱為武侯祠;攝影師@張豔)

什麼是成都——第三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