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爐瓶三事-知道宣德爐,你瞭解箸瓶嗎?瓷器鑑定真知堂

爐瓶三事-知道宣德爐,你瞭解箸瓶嗎?瓷器鑑定真知堂

爐瓶三事

瓷器鑑定真知堂:

這話得從《紅樓夢》說起。

《紅樓夢》第53回:“這裡賈母花廳上擺了十來席酒,每席傍邊設一幾,几上設爐瓶三事,焚著御賜百合宮香。”

什麼是“爐瓶三事”呢?知道的人不多,但實際它是舊時北京通行之語,“爐瓶三事”指香爐、箸瓶及香盒三種器具,是焚香的必備之物。宣德爐,雕漆盒,哥窯瓶,可謂“爐瓶三事”最佳組合之一。

爐瓶三事-知道宣德爐,你瞭解箸瓶嗎?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真知堂:

宣德爐知名度極高。就是大明宣德年制的銅爐,是名貴的銅器,明代宣德爐以紫銅含量極高的合金製成,後仿的幾乎全是黃銅了。黃銅中的鋅價格便宜,所以清中期雍正之後,大量的黃銅代替了紫銅(紅銅)和青銅(錫鉛銅合金,錫比銅貴)。盒子則各種材質都有了,最名貴的就是明代的雕漆盒子,本文暫不細述。

平常我們很少聽到過箸瓶這種叫法,但我說筷籠子,估計所有人都明白那是什麼了!箸瓶,其實最早就是筷籠子。不過,在文人雅客的書中,它就成了箸瓶。

盛置火箸火鏟之用。以前曾有人用各種漆瓶和瓷瓶來盛箸、鏟之類,但箸、鏟均為銅鐵製品,瓷漆瓶都不適用,僅能作為陳設之用,形同虛設。最合適的還是銅瓶,以宣德之器為最佳,但不易得到。

爐瓶三事-知道宣德爐,你瞭解箸瓶嗎?瓷器鑑定真知堂

館藏哥窯長頸貫耳瓶

瓷器鑑定真知堂:

宋季大族設席,几案間必用箸瓶、渣鬥,或銀或漆木為之,以箸置瓶中。遇入座,則僕者移授客,人人有止箸,狀類筆架而小,高廣寸許,上刻二半月彎以置筯,恐墜於幾而有汙也”。

元人筆記裡提到宋人宴會需備三件餐具,這體現了宋朝飲食文化的精緻。

古時候講究生活細節,器具有專門的分工,操作有標準的流程。器具、原料、流程如果能夠發展到極標準極精緻極有表演性的時候,就被上升為"道",如"花道"和"茶道"。焚香在古今都算得上是一樁雅事,但古人更加講究一些,撥弄炭火的火箸和火鏟專門用瓶子收著,稱箸瓶,和香爐一起合稱"爐瓶二事"。

爐瓶三事-知道宣德爐,你瞭解箸瓶嗎?瓷器鑑定真知堂

上海博物館藏 明杜堇《十八學士圖屏》 爐瓶三事與硯屏

瓷器鑑定真知堂:“箸瓶”,乃裝筷子的盛具。宋代大族宴請賓客,桌上必備箸瓶渣鬥,渣鬥是放置骨頭渣子等物的垃圾桶,箸瓶多以銀器和漆木器為之,銅器不入貴族法眼。會有專人取筷遞於客人,客人再將筷子放在眼前的“止箸”上。“止箸”用來放筷子,相當於今天的“筷枕”。但到了明代晚期,箸瓶這種器物卻隨著焚香雅事的流行,進入到了文人書齋。成了收藏欣賞之玩物。

爐瓶三事-知道宣德爐,你瞭解箸瓶嗎?瓷器鑑定真知堂

明朝末年文震亨在其《長物志》"箸瓶"一節中寫道:

"箸瓶,官、哥、定窯者雖佳,不宜日用,吳中近制短頸細孔者,插筋下重不僕,銅者不品。"

講述箸瓶的時候,文震亨有意無意間記錄了當時有關宋瓷的信息,宋官、哥、定器都充任過箸瓶的角色,銅瓶則不入品。因為宋官、哥、定器的過於珍稀,文震亨認為它們不宜日用。但當時的箸瓶不是銅的,是什麼材質的他沒有說,則當時普通文人用的一般應該以蘇州所制器為主。器型材質失考。

爐瓶三事-知道宣德爐,你瞭解箸瓶嗎?瓷器鑑定真知堂

爐瓶三事 明杜瑾玩古圖軸 故畫乙02-10-03690

瓷器鑑定真知堂:箸瓶從宋朝的筷籠子,到明代成了文人雅集的香具,可謂文人墨客的一大創造。從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上升到香道用具,和文人修身養性的文雅生活聯繫到了一起,箸瓶可謂一下子升級到從不值幾文錢的筷籠子到價值千金的名器,繼續用箸瓶這個詞其實都有些遺憾。

箸瓶長什麼模樣呢?實用的銅器文震亨沒有作記載,但他說的官哥窯器則可以從古畫中找到。明代畫家杜堇(一說周臣)繪製的四幅《十八學士圖》中有一段操琴的畫面,我們在這裡看到一個童子正在添香,而香爐旁邊插著火箸和火鏟的瓶子,正是宋官窯和哥窯中的貫耳瓶。

晚明社會中,宋官、哥窯貫耳瓶是文人收藏的極品。西園雅集,遷客騷人共會一堂,它們被僕人從錦盒中小心翼翼的取出,洗手放置在花梨香几上,和三足銅爐琴瑟相和,供人鑑賞。我們也由此而理解了為何晚明香幾製作得如此精細雲石為面託泥為足。因為非如此則不足以託付價值千金的官、哥窯器也。

爐瓶三事-知道宣德爐,你瞭解箸瓶嗎?瓷器鑑定真知堂

杜堇(一說周臣)繪製的四幅<十八學士圖>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歡迎關注瓷器鑑定真知堂!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