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师弟下山前发誓:我若背叛师哥将万箭穿心,最终,果然句句应验了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

师弟下山前发誓:我若背叛师哥将万箭穿心,最终,果然句句应验了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自此,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

庞涓作为魏国的一员猛将,在战国时期可是为国家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不管是在北伐邯郸还是西围定阳的战争中,他都展现出很强的战斗力。而且,后世人对他的评论也大都是围绕神勇、霸气等词语展开的。想当初,他亲率重兵攻打周围小国,每一场战役都能大获全胜,即便是齐国这样兵力强生的国家,也在他手下遭了秧。

原本,他可以凭借其出色的战功享有盛名,但却偏偏因为某些事身败名裂,让后世人唾弃,这主要跟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庞涓这个人,性格上最大的缺点就是善妒,而且,为人心胸特别狭窄。如果,谁比自己更有才华或者未来的发展更有前途,那么,他肯定会变着法给人使绊子,就连同门师兄孙膑也没能逃脱他的算计。

师弟下山前发誓:我若背叛师哥将万箭穿心,最终,果然句句应验了

明明自身也是一员大将,优势凸显,那么,为什么他的心理会逐渐走上这种极端的变化?

庞涓小时候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因为太过贫穷,他从小就锻炼出坚强的意志。虽然,出身不好,但其眼界和理想还是相当大的,他一直都想着长大以后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尽忠。可是,在那个时候,并不像现在这样,有专门的地方供人学习,很多人想要有出息,就得自己找方法拜师。庞涓应该算是比绝大多数相同经历的人更幸运的了,因为,他的师父是鬼谷子。

鬼谷子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常之大,他本人就是学术和教育大师的化身,不仅有才华,性格还特别温和,对待别人没有一点居高临下的样子,非常有亲和力。不过,他收徒的地方有点特殊,找起来都费劲,就算运气好真的找到这个地方顺利拜师,能不能坚持到最后还是问题呢,因为,在这期间会受很多苦。

师弟下山前发誓:我若背叛师哥将万箭穿心,最终,果然句句应验了

庞涓从小就勤奋刻苦,有这样的好机会摆在面前更要抓住不放手,所以,不管有多苦,他都打算坚持下来。当时,跟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孙膑,两人同为鬼谷子学生,所以,也算是同门师兄弟了,按照辈分来说的话,孙膑还是大师兄。孙膑这个人也是大有来头,他可是孙武的后人,但是,因为孙膑为人低调,不喜欢声张自己的家族史,所以,从来不炫耀孙武后人这个身份。

虽然,两人的出身悬殊非常差,可是,在同门学习的时候朝夕相处,一个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一个是伟大战略家的后人,这样两个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就这样成了好兄弟,而且,日常相处也是非常融洽。后来,两人兄弟情深,已经不满足师兄弟的名义了,干脆拜了把子,庞涓就这样成了孙膑的小弟。

每个人在学校的天赋是不同的,孙膑天资聪颖,平时也没花费太多时间来学习,却总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而庞涓资质稍显愚钝,只能靠发愤图强来赶超对方,每每看到自己在奋发向上的时候,孙膑要么呼呼大睡,要么一个人闲玩,心里总会有些不平衡。后来,魏惠王在民间招揽有志之士,想要为国家出分力的年轻人都可以参加。

师弟下山前发誓:我若背叛师哥将万箭穿心,最终,果然句句应验了

可以说,如果真的表现优秀,日后的发展前途绝对不可限量,官职、地位和名声统统都不在话下。庞涓知晓这个情况后,就想离开学习的地方出去拼搏,想要有更好的前途,至少,也要有个谋生的职位。孙膑的想法跟庞涓有些出入,他自知学业未精,如果半途而废的话,可能也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倒不如留下来潜心学习,等真的掌握了老师教育的精髓再离开也不晚。

毕竟是结拜兄弟,庞涓一个人离开的时候其内心还是有过一丝挣扎的,但是,考虑到自己的未来,还是决定出去闯一闯。并且,在临走之前承诺:“如果自己可以出人头地,一定会把孙膑接过去,兄弟两个一起享福。”还当场发下毒誓,说:“自己违背誓言就被乱箭射死。”万万没想到的是,庞涓在兄弟初分别时候毒誓,居然,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现实。

师弟下山前发誓:我若背叛师哥将万箭穿心,最终,果然句句应验了

三年的学习真的没有白费,庞涓在选拔中也是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来到了魏王面前参加最后一次考试,也就是面试。针对魏王的问题,庞涓全部应答如流,每一次回答都让魏王十分满意。尤其是最终魏王询问他过关斩将,最终,获得大将军职位时候的感受时,庞涓面色庄重的说:

“自己最大的理想就是为魏国效力,如果自己拿下了大将军的职位,那一定会帮助魏国统一天下,任何国家都不敢随便发动进攻,其它6国在我跟一众将士的震慑下,也只能听从魏国的安排。”作为一国君王,最喜欢听的就是这种话,魏王觉得庞涓确实很有志向也有才华,所以,才让他坐上了大将军的位置,从此,庞涓就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征程。

师弟下山前发誓:我若背叛师哥将万箭穿心,最终,果然句句应验了

不得不说,他的勇猛好战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每逢大战,他都可以大获全胜,自此,魏国的战斗力大增,连百姓都开始称赞庞涓的神勇。在某段时间,庞涓可不仅仅是军队指挥身经百战的大将军,还是百姓口中传颂的大英雄,知晓群众想法的庞涓对于目前的状态也是相当满意,受万人赞扬和追捧的感觉也让他很是满足,更开始觉得当初离开学习的地方是正确的选择。

不过,庞涓在享受自己光芒的同时,也没忘了孙膑,毕竟,自己出门的时候也曾经承诺要带他一起发达,可是,还没等到他想法子接大哥过来呢,孙膑就已经出现在了眼前。孙膑得到魏国使臣的推荐,被魏王请到身边,想要让他为国效力。一来到这里,孙膑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庞涓,俩人一见面,孙膑是满心欢喜。

孙膑看到小弟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确实为他高兴,可是,庞涓就不一样了,高兴了几秒钟就开始陷入了无尽的恐慌。毕竟是师出同门,庞涓对于两个人的差距心知肚明,原本自己在学习方面比不过孙膑,再加上,中途离开,现在应该差距更大了。现在,孙膑来到魏国,肯定是魏王对他的才华也有所了解,如果,真的让孙膑升了职做了自己的领导,那不是很没面子。

师弟下山前发誓:我若背叛师哥将万箭穿心,最终,果然句句应验了

自己好不容易拥有的光芒和人气都将在顷刻之间消失,曾经的战功和百姓的追捧也全都会跟着不见,此时,庞涓想想就觉得直冒冷汗。

当时,庞涓就一个信念,一定不能让孙膑坐上自己的位置,所以,虽然表面对待孙膑依然笑脸相迎,可是,背地里一直在想应该怎么制止这种情况的出现。魏王一见到孙膑就表示出自己的惜才之心,称赞孙膑:“你熟悉兵法,如果魏国能够得到他的帮忙,一定会如虎添翼,成为最强壮的国家。”

师弟下山前发誓:我若背叛师哥将万箭穿心,最终,果然句句应验了

甚至,为了留住孙膑,魏王当时就征求庞涓的意见,想要孙膑做他的副手,两个人一起掌握兵权。魏王的这个提议已经让庞涓如临大敌,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而且,很激动的说到:

“以我大哥的才华,我给他当副手都可以,但是,因为大哥初来乍到,从来没给魏国出过力,一下子做到副手这样的位置,是不是会引起其他人的议论呢?可能很多人会心存疑虑,无法服众,所以,不如让其先从客卿做起,等大哥真的为魏国立下功勋可以服众之后,我甘愿退位让贤。”

不得不说,庞涓虽然内心有些小黑暗,但是,这番话说的确实在理,不仅让魏王对他相当满意,赞不绝口,就连孙膑也是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有这样一个好兄弟。

师弟下山前发誓:我若背叛师哥将万箭穿心,最终,果然句句应验了

后来,魏王特意让着两个昔日同门来较量一下排兵布阵的水平,没想到这一次比试,让庞涓起了杀心。因为,在比赛现场,孙膑的阵形庞涓根本看不懂,可是,他摆出的阵形却被孙膑看的透彻。虽然,最终两个人同样获得了魏王的赞许,但是,庞涓心底清楚以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孙膑迟早会取代自己成了大将军。

于是,庞涓指使手下人给孙膑送来一封伪造的家书,基本内容就是:“孙家现在人丁稀薄,希望孙膑可以早点回归齐国,为发展家族成员做点贡献。”不过,考虑到自己是魏国官员,孙膑还是写了一封回绝的书信。没想到,庞涓涂改了这封信,以孙膑的口吻写到:“自己虽然是魏国官员,但时刻都牵挂着齐国。”看到这样的回信,魏王怒不可遏,最终,砍去了孙膑双脚。

师弟下山前发誓:我若背叛师哥将万箭穿心,最终,果然句句应验了

虽然,孙膑已残,可是,庞涓依然没有放弃杀他的想法,打算先从他这里学到兵法,然后,再饿死他不迟。不过,孙膑中途了解真相,装疯卖傻才逃出生天,最终,被田忌所救,成了齐国军师。自从孙膑回到齐国之后,庞涓的屡战屡胜的记录从此被打破,围魏救韩,增兵减灶,孙膑的策略让庞涓根本无法应对。最终,庞涓死于乱箭之下,当初的毒誓真的应验了!

如果,庞涓不是善妒之人的话,可能结果会完全不一样。同门师兄可以一起打拼天下原本是很有前途的事情,孙膑也从来没想过要取代庞涓,只不过,他小人之心最终才会害人害己,从堂堂大将军最终沦落到万箭穿心的结局。

师弟下山前发誓:我若背叛师哥将万箭穿心,最终,果然句句应验了

此外,明末清初的吴门啸客所著历史小说《孙庞斗智演义》,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蓝本,夹杂以历代说部、戏曲的演绎,中间穿插了不少神怪小说内容,使孙庞斗智的故事深入人心。

相传,孙膑晚年辞官回归故里,在月厌河畔建一花园著书立说。当时,齐王经常派员到此探视孙膑这位曾一度为齐国建立了卓越功勋的一代兵师,并在花园东北建起了供官员歇宿的驿馆。孙膑辞世后,葬于花园东北侧驿馆前,前往祭奠的官员和百姓络绎不绝。久而久之,此处成为圣地,日渐繁华,驿馆进而发展成为驿城。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此处便又建起一座驿城寺。

1990年,在此地出土了明嘉靖三十七年重修亿城寺的墓碑一块,上刻有“膑墓址深邃”,经考证,确定孙膑墓址就在此。

『《东周列国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