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德军在1942年为什么选择在南方发动进攻?不怕战线拉得太长吗?

小龙虾148499353


德军在1942年的作战计划完全是将战争经济放在了第一位,军事原则反而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希特勒要求1942年的战略目的就是要深入高加索占领那里的油田,这意味着进攻德军的左翼将处于不断拉长的态势,德军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兵力用于侧翼的掩护,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是极为不合理的,因为德军没有多余的兵力执行如此漫长的侧翼掩护任务。



即便是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侧翼掩护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凑齐足够的掩护兵力,他向其他轴心国成员索要来了更多的军队,大量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军队加入到东线战场,尽管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很差,但是希特勒认为如果将掩护防线设在顿河、伏尔加河这样的天险上,这些联军部队还是可以胜任的。而在顿河和伏尔加河的陆地连接地带,即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区仍旧由德军来防守,这样一来,至少在理论上希特勒解决了侧翼掩护这一致命的难题。


整个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恐怕只有希特勒对于这个计划持乐观的态度,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希望尽可能的德军的冒险程度,所以他在具体的作战计划中将进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德军先集中全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一线,在歼灭南翼苏军主力并建立其坚固的北翼防线后,德军主力再向高加索进军,这种“两步走”的战略使的德军尽可能的保证了兵力的集中,无论在斯大林格勒方向还是今后的高加索方向,德军都可以投入进攻兵力的大部分,从而很好的避免了由于战线拉长而导致德军兵力分散的困难。


从战略上来看,德军绕过莫斯科方向上的苏军主力而向东和东南深入苏军后方数百公里无疑要冒巨大的风险,很容易会遭到莫斯科的苏军主力南下的反击,从而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但是德军陆军总司令部制定的计划很好的降低了这一风险,因为德军只有在北翼防线完全建立起来后才会进军高加索,而在这一期间苏军必然会调集主力阻止德军的企图,双方将会在斯大林格勒爆发一场决战,德军的进攻兵力并没有分散,只有在取得决战的胜利后,德军才会转向高加索。如果希特勒能够严格按照这一作战计划执行的话,德军还是有很大的几率获胜的,至少也不会出现后来那样的惨败,可惜希特勒没有那么做,他几乎是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展开进攻,在决战还没有到来之前德军的兵力就已经分散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最终以惨败而告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