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范文程结局如何?

喜欢我请加油讨厌我请继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范文程说通俗一点,就是汉奸。

这小子还是南宋重臣范仲淹的十七世孙。

他的家里也深受大明的优待,曾祖父曾经官至兵部尚书。

范文程18岁就考取了秀才,在辽东居住。可惜随后多年时间,范文程没有进学,始终是一个秀才。

在大明,秀才有些特权,但无法做官,不能满足范文程自己的政治欲望,也不能发挥他的才能。

当时辽东属于文化荒漠地区,范文程在哪里尚且不能进学,考中举人之类,在全国就更没有竞争力了。

就是因为范文程明白走科举考试,很难在大明出头,而满清急需要汉人谋士,这才决定背叛祖国。

所以,清军攻占抚顺以后,范文程主动去投靠满清,成为满清麾下的大汉奸。

据说当时努尔哈赤大喜,对手下人说:“这可是名臣的后人啊,你们可得对他好好尊重啊!”

为什么努尔哈赤这么说?除了范文程是兵部尚书的重孙子,范仲淹的后代,也是因为他是有能力的秀才。当年满清麾下都是一群武人,没几个识字的。

在捧着本《三国演义》都能当军官教材的军队里,范文程的秀才就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后,算是一流学者。

这说明,范文程非常擅长投机,他投的很准,很快成为皇太极心腹。

诚然,范文程这个人能力非常强,对于满清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都有很大的贡献,堪称开国重臣。

但此人身为汉人,投靠异族甘做鹰犬,反而屠杀自己的同胞,实属人品低劣的民族败类。

范文程的所作所为,其实同汪精卫没啥区别,一丘之貉而已。

比如,明军围攻大安口城,范文程披甲上阵,率领枪炮手,斩杀很多明军。

再比如,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四日,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奏请立即出兵伐明,夺取天下。范文程的建议,对清夺取中原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促使清军出发,起了巨大的作用。

满清几乎每一个大规模军事举动,都有范文程的身影。

就是在范文程的献策先,不知道多少汉人因此被杀。范文程的官帽红缨上,染满了自己的同胞的鲜血。

其实范文程投靠满清之前,满清在东北已经胡作非为,大肆虐杀辽东汉人,侥幸没死的也被他们当做奴隶。就这种情况下,范文程也主动去投靠,说明此人对同胞的死活毫不在意,是个无耻小人。


自然,范文程过的也不是很好。满清是异族朝廷,实权派众多,互相倾轧,毫不留情。范文程也被迫陷入政治斗争中,几次差点完蛋。

更倒霉的是,他的老婆竟然被多铎抢走了,范文程不但戴了绿帽还遭受了奇耻大辱。

这也算是报应吧。之前满清官兵对于汉人老百姓,欺男霸女,无所不为,范文程助纣为虐,最终搞到自己的头上。

说通俗点,范文程就是一个有才无德的典型人物,卑鄙带路党而已,也是范仲淹家的耻辱。

搞笑的是,满清当权者其实对这些汉奸也很鄙视。乾隆皇帝下令编修《贰臣传》将其列入之中,此时范文程已经死去多年,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努力奉献过满清政权把他列为贰臣。

乾隆这小子倒是直来直去。他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乾隆指出: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这些人尽管为清朝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清朝做官,但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

看看,主子都把他们当做是一条狗。


萨沙


其实范文程及其后人在清朝混的很不错。

由于范文程对爱新觉罗家毫无保留的忠诚;因此爱新觉罗家对范文程家的回报也很丰厚,范文程死后留有范承斌,范承谟,范承勋,范承荫,范承烈,范承祚等六子,其中次子范承谟官职福建总督,在三藩之乱时被耿精忠杀死,清朝后追赠他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三子范承勋先后担任了云贵总督、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高官,长子范承斌虽然没有担任过什么特别高级的职务,但是也被受封子爵。五子范承烈功绩不显,但是从目前查到的资料来看,在康熙朝也担任过兵部侍郎。

也就是说,范文程死后,他的六个儿子里最起码有三个儿子担任过从二品以上的高官,这在清朝堪称异数,这种情况在汉族官员里只此一例。到了范家第三代,依然是享受着皇室的特殊优待。

范文程的孙子范时崇在康熙朝官至浙闽总督、兵部尚书;范时捷亦任陕西巡抚、汉军都统,虽然范时捷后来牵连进了年羹尧事件,但是由于当时范家已经没有人在朝廷内担任三品以上官员,因此号称铁面无私的雍正皇帝说:范氏子孙竟无现居大员之人,范时捷尚非弃才可比,又认命他担任了古北口提督事物。

范文程的另一位孙子范时绎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工作不努力,懈怠,贪污,本来是要被重判,甚至是判处死刑的,但是雍正皇帝考虑到范时绎是范文程的孙子,竟然把范时绎无罪释放,还让他担任了副都统。后来在乾隆朝,还升了范时绎的官职,认命他担任了江西巡抚、汉军都统。

乾隆朝中期,这个时候范家有点凋敝,没有什么人才,最能干的范时纪也只担任了员外郎的小官,结果被乾隆发现,竟然下旨称范家是八旗大族,但是现在他们家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担任高级职务,因此破格提拔为汉军副都统。

嘉庆时,范宜恒亦官至户部尚书。范建丰官吏部侍郎。范建中任杭州将军。乾嘉年间,汉军破格用满缺者极属少见,汉军世家范文程的子孙却能享受此殊荣,如范时纪曾任满洲户部侍郎,范宜清曾任盛京工部侍郎,范建丰亦曾补满缺。可以这么说,范文程以及家族所享受的这种优待,在清朝三百年间 范氏家族的地位丝毫不逊于那些满洲贵族们。

至于为何范文程会忠于大清?很简单,士为知己者死。对于范文程来说,皇太极解放了他的奴籍,并视他为第一谋士,并常言范章京知道否?范章京怎么看?而且顺治、康熙都曾厚遇范文程,例如赐药、画像,康熙都曾亲自为范文程端药,并赐元辅高风牌匾。

再者,汉官集团是牵制满洲军事贵族的重要政治力量,而且清朝入关符合汉官集团的利益。因为说到底,不管满洲人如何能打,最后治理天下还得用儒家思想,还得用汉官。所以由不得范文程等汉官集团死心塌地的效忠爱新觉罗家。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范文程?这可是满清的一个大忠臣啊!您要问咋形容这人呢?就俩字——聪明!绝顶聪明。

咱不夸张的说,大明开国有个刘伯温,人家满清开国有个范文程。所以范文程的地位在满清这地那是有一号的智囊,满清很多重要的战略战法,外加条条框框的法律法规都是从这人手里攒出来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范文程?听这名这应该是个汉人,咋就溜达到了满人的地界为满人服务了呢?”

还是您有眼光,范文程的的确确是汉人,祖祖辈辈都是咱中原汉人的一份子,但时间到了他这,他这就主动的改门换庭了,做了旗人。做旗人这是人家皇太极特别的恩准的,所以人家在满清时候,地位崇高!

那么接下来咱就对范文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范文程

其实说起范文程的老祖宗,咱大华夏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范仲淹?大家伙听过吗?对大宋重臣,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名人啊!范文程是人家的第十四世孙。

而他们这一大家子到了大明朝的时候,那也是大明朝的官宦之后,其曾祖父做过大明朝的兵部尚书。

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指的就是人家这样的家庭。

咋说呢?像这样的家庭,陈年的书香就和那陈年的老酒一样熏也能把人熏出个味来。

所以范文程十八岁就拿到了秀才的头衔。这要是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其后举人,进士,状元这不都得手到擒来吗?

但他这人运气似乎到这里就用完了,这好多年都过去了(至少在他眼里是这样),啥也没考到,这眼瞅着年龄,噌噌的往上窜,在这样下去可就一事无成啊!

范文程打小志气就高,想要像他先祖那样留个名头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不想埋没了自己个独有的才华,太浪费了。

这时间点上,范文程恰好就在辽东,大家伙都知道这地大明和满清打的那叫个火热啊。

于是范文程大腿根子这么一拍,这就决定为满清服务,毕竟学了这么多年了,要货卖帝王家不是,你大明瞧不上,咱就卖给你的死对头满清不就成了。

所以当满清攻入抚顺之后,按照惯例满清对整个抚顺来了烧杀抢掠。而这个时候已经是二十一岁的范文程顺道拉着他的哥哥范文寀,跑到努尔哈赤的军帐边上来了个“仗剑谒军门”,这就带着自己的满腹经纶投靠了满清。

当时满清还是努尔哈赤的后金,努尔哈赤一听他的老祖宗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而他是范仲淹第十七世孙。

接着是他的六世祖明初任湖北云梦县县丞;曾祖范锪为嘉靖朝兵部尚书;祖父范沉为天启朝沈阳卫指挥同知……

哎呀!努尔哈赤听闻非常的开心,毕竟他这里都是一些个大老粗,打仗凭借的就是半部三国,这要是打天下这不成。

所以努尔哈赤没有让范文程失望,非常的赞美他:“这可是名臣之后,范仲淹的后人,曾祖父都做过大明朝的兵部尚书,你们得好好的尊重他啊!”

为此范文程非常的感动:“范文程必将尽心竭智!”

好吧,良禽择木而栖,咱没什么好说的!自打这范文程投靠了满清,那真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后来的范文程

前前后后服侍了满清四代帝王,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以及后来的康熙,一直做到了文臣之首。

大明没有给的,范文程从满清这里一样不缺的都拿到了,人生也走上了圆满。说明这范文程的眼光极为毒辣,一眼就瞅出来大明是不行了,在折腾下去,也折腾不出个啥名堂来了,为自己选了一条更加好的晋升之路,从而让自己的大名流芳百世,享受万年,聪明人!

您要说范文程是个文臣,您可大错特错了,人家范文程那是上马提枪,下马拿笔的人物。

当年随着皇太极进攻大明,在攻打潘家口、马栏峪、山屯营、马栏关、大安口等等这些地方的时候,那是披甲拿刀,总是冲在第一线,皇太极目光望去,总是能瞅到他,大声的欢呼呵斥大明的将军,敏捷的跳跃着,那是顶着恐惧外加死亡的危险,在躲避飞箭,枪弹的。那身影何值是英姿飒爽,手起刀落,咔咔咔的就把大明将军的脑壳就剁掉了,这要是拿一代名将的身影相比,那有过之而无不及啊!这就是满清全军的标杆旗子,

咱大华夏地头上有名的战神白起也不过如此尔!和忠心为国的岳飞岳爷爷相比不相上下啊!

不仅如此人家阵前杀敌,砍杀大明将领血溅三尺连眼珠子都不眨一下,鲜血喷到脸上拿起笔来为满清谋划的方方面面都有独到之处,满清的那些个法律法规都是出自人家之手。

上马能武,下马能文,不亏为名臣之后,书香之家啊!

当年皇太极去世,范文程伤心欲绝啊!

范文程的糟心事

大家伙都知道皇太极之后的满人,也就是范文程的那些个主子们陷入了皇位的争夺大战之中,这种事谁也说不好,最终胜出的是谁。

当时的范文程还是红旗旗下的人,这红旗旗主硕托支持多尔衮,结果玩脱了把自己给玩死了。

范文程作为红旗的人被划归到了镶黄旗下,也就是多尔衮的弟弟多铎的手底下。

那会满人有个规矩,作为旗主对旗下人的财产可以进行掠夺,而不违法。

而这个时候,范文程娶了一房娇妻,多铎瞅见了,感觉很好,这就想要把范文程的老婆给抢了。

但范文程说道根子上,他也是个汉人,汉人有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夺妻之恨同样也是不共戴天。

而范文程那会在朝堂上的位置,那也算是显赫,多铎这么做虽然有着祖宗的规矩没有违法,但却违法了汉人的道德。

这事弄的有点子僵,最后范文程吃了点亏,当然这比起范文程在满清哪里得到的,不算个啥!

他前途依然在前。

加官进爵的范文程

后来范文程帮助多尔衮入驻中原,那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吴三桂这脑壳后边有反骨的家伙给多尔衮写求援信。

多尔衮在内心里是矛盾的,毕竟满清虽然兵强马壮但对比起庞大的大明朝还是有点底虚,就是范文程为多尔衮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奠定了多尔衮入驻中原的决心。

咱不得不说范文程的眼光,他就看出来李自成压根就不是个威胁,只要败其一次,他就彻底完蛋了,毕竟这个看起来庞大,却仅仅是流民维持军力的家伙,没有根据地,击溃他只是早早晚晚的事。大明不是有吴三桂吗?

一切都如范文程预料的那样。

俺哪是大明的骨头,大清的肉啊!这是范文程对自己极为形象的描述,说到底范文程是把自己一劈为二,一半给了大明,一半给了满清。

聪明人啊!

“大清的江山其实俺是从李自成的手里拿下来的,跟大明啥关系都没有!”这是范文程捶胸顿足的对投降的大明将军们的嘶吼,怒他们不争气!

他死后,康熙亲自题词,表示缅怀!

事就是这么个事,不知道俺说清楚了没。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关于范文程,有五件事情值得说道说道:(1)他是个汉人。(2)他是范仲淹的后人。(3)他投靠了大清朝。(4)没有他,清朝很可能不会建立。(5)多铎欺负了他的老婆,但他一声不吭。

先说第一点,范文程出生于辽宁沈阳,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他聪明好学,但考中了秀才之后,就原地踏步了。


应该说明朝人才实在太多了,竞争压力远超过现在的高考,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那么古代科举就是千军万马走钢丝,其难度可想而知。

范文程屡试不中,进而有些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然后思想越来越偏激,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扭曲心理。

再说第二点,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代,身上流淌着老范家的血液,范仲淹乃一代忠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无数顶礼膜拜的偶像。

有这样的祖先作榜样,范文程应该差不到哪去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第三点,他投靠了清朝。当年努尔哈赤攻占了沈阳,又侵占了旅顺,屠杀了无数汉人,但是范文程和他的哥哥却侥幸活了下来。

于是,这哥俩反其道而行之,手捧着个人简历,投奔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起初并未觉得他们有何高明之处,但当得知他俩是苏轼的后人时,大喜过望,因为这是生动鲜明的宣传材料啊!

第四点,范文程有两把刷子,很会打仗,而且经常打胜仗,是皇太极的福将,为大清开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现身说法,劝降了孔有德、耿仲明等一大批明朝大将;如进献了一条反间计,散布谣言,让崇祯杀掉了袁崇焕;再比如,劝多尔衮收降吴三桂,又一举歼灭了李自成。


清军入关之后,范文程又为大清制定了规章朝纲,将明朝的诸多朝廷体制原样照搬到了清朝。

有人说,假如没有范文程,清朝不可能如此轻易夺取天下,明朝也不会如此轻易丢掉天下。

第五点,多铎趁范文程不在家,欺负了他如花似玉的小老婆,企图占为己有,范文程得知此事之后,忍气吞声,大气不敢出。

好在,多尔衮发现了弟弟的不端行为,及时地制止其进一步的恶行,然后罚了弟弟一千两银子,算是给范文程一笔精神补偿费。


然而,范文程害怕多铎受了委屈,给他小鞋穿,于是偷偷地把银子还了回去,而且还多送了很多银子。

范文程真的太会做人了!难怪大清朝这么喜欢他!

倘若范仲淹泉下有知,自己的后代出了个如此“忠诚”,如此“有为”,如此“爱国”的,会作何感想呢?


一半秋色


范文程是清初著名汉臣,但是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贰臣”。

范文程,作为在明亡清兴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清朝汉臣,所收获到的评价也是极为的复杂。有人说他是“清初第一汉臣”,因为他从皇太极时期开始辅佐清朝的统治者,为大清王朝挥师入关、定鼎天下可谓是居功至伟;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称他为“第一汉奸”,作为一介汉臣,看着自己的民族被统治,自己的故土被占领,同时自己的同族同胞被屠戮,却是坐视不管,反而是助纣为虐。

然而,最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编撰《贰臣传》的时候,竟然将范文程排除在外。毕竟,在清朝及其前身后金政权统治时期,背明降清的武将和官员中,孔有德、尚可喜这些被封为王爵的人赫然其中,钱谦益、孙可望这些名望、德行饱受争议之人也被编写。而范文程却没有被打上“贰臣”的标签,难道真的是因为范文程功劳太大,连乾隆皇帝都不能动他。

答案并不是如此,实际上,范文程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被算作是“贰臣”,因为他并没有在明朝做官的经历,他的所有仕途经历都是在后金以及后来的清朝朝堂上。

在《清史稿》中,关于范文程投降努尔哈赤,有着如下记载:

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寀并为沈阳县学生员。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知为鏓曾孙,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意思是说,努尔哈赤打下抚顺之后,范文程和他的兄长范文寀,一同拜见努尔哈赤,并主动向努尔哈赤示好,努尔哈赤细问之下得知兄弟二人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后,于是告诫众贝勒要好好对待。

然而,这样的描述却存在着诸多的疑点和问题。

其一,努尔哈赤非常瞧不起汉族士大夫知识分子以及汉族读书人,对他们采取的一贯态度就是压迫和屠杀,如此礼遇招待一个读书人,本就不符合努尔哈赤的行事风格。

其二,范文程当时仅仅是个秀才,是明朝最基本的功名,连个举人都不是,是没有资格在明朝做官的,而且这样的功名太普遍了,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常的有限,况且努尔哈赤拿下抚顺靠的是抚顺守将李永芳的投降,拉拢、安抚李永芳才是重点,而不是范文程这样一个无名之辈。

其三,范文程自投降开始,在清朝史料中消失了许久,直到皇太极时期才重新登上史料,这也与努尔哈赤所说的“善遇之”不相符合。

所以,范文程并不是主动向努尔哈赤投降,而是如同《清太祖实录》中记载的那样:

“论功行赏,将所得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其降民编为一千户。”

他只是努尔哈赤的“战利品”,之后被分到了镶红旗下,做了卑微的仆役。只不过后来范文程的功劳实在太大了,因而采取了在《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阴阳叙事”的方式,既不得罪努尔哈赤,也不得罪范文程。

范文程摆脱仆役的身份,进入后金的朝堂,还是依靠着皇太极组织的“科举考试”。

天聪三年(1629年)8月,皇太极正式发布汗谕,决心启动科举考试。

“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戡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以昭作人之典,请贝勒以下,满、汉、蒙古家有生源者,俱令考试,于九月初一日,命诸臣共同考校,各家勿得阻挠,有考中者,仍以别丁赏之。”

实际上,皇太极这样做也是因为他通过各方打探,知道当时有两三百名汉族读书人没有死在努尔哈赤的屠刀下,成为了“漏网之鱼”,他希望能将这些人为自己所用,进而通过科举考试发掘满、蒙、汉族中能力出众之人协助管理国家,同时籍此拉拢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及士大夫阶层,消弭努尔哈赤时期尖锐的满汉矛盾,进而稳固自己的统治。

于是,范文程在这次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后金的朝堂,范文程也逐步得到了皇太极的信任和赏识,并且是真正享受到了极大的礼遇。

皇太极经常性的召见范文程,有时候一天召见很多次,详细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管理方法、官僚体制以及明清之间战略态势,每次召见都持续很长时间。并且在官员向他进行汇报的时候,他总是先问官员“范章京知否”。有一次,皇太极宴请范文程,范文程感谢皇太极的同时无意中说了一句自己的父亲没有口福平常美食,感受皇恩,皇太极马上名人准备上好家宴,送至范文程父亲府上。

而范文程也用自己的才识和能力回报皇太极的信任与宠爱,他一生辅佐皇太极和顺治两位帝王,为大清王朝的发展壮大,进而挥师入关、一统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也正是因为范文程并没有在明朝为官的经历,所以并不像之后投降清朝的孔有德、尚可喜、洪承畴、祖大寿那样,他们是做着明朝的官、带着明朝的兵,投降的清朝,他们是“贰臣”,而范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清朝这面自己发现并培养的官员,因而也就不能算作是“贰臣”了。


与此同时,从范文程的经历之中也就能总结出来他为何如此的忠于大清王朝了。

首先,皇太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范文程的“命运”,并且对范文程礼遇有加。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范文程在被努尔哈赤俘获后,一直在镶红旗下隐性埋名,做了十多年卑微的仆役,直到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后,才改变了努尔哈赤在位时期一些列错误的民族政策,这才让他有了新的机会,不仅摆脱了奴役的身份,更是获得了入仕的资格。即便出于“报恩”的态度,也让范文程对于皇太极以及清朝的统治者非常的忠心,并且是尽职尽责,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

其次,范文程在清朝朝堂之上收获的,远远超过了他在明朝政治体系下的收获。

前文中也曾说到了,范文程在明朝治下仅仅是个秀才,尚未考取举人,所以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况且明朝的朝堂上是人才济济,论资排辈,范文程想要有所作为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然而在后金的朝堂上却是另一番光景,由于少数民族政权整体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相对低下,受到皇太极重视的范文程已经成为了朝堂上权威和博学的象征,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范文程一人,包括第一个投降的李永芳,后来投降的孔有德、尚可喜等人,他们投降后获得的官阶、职务远远的高于他们在明朝时候的任职,这就如同现在许多体制内企业的基层领导跳槽到创业型公司之中,就马上成为中层、甚至是高层创始人团队成员一样,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前景,也因此会有更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再次,不得不说的是,此时的明朝的朝堂上已经是乌烟瘴气了。

此时的明朝的朝堂上,党争不断,吏治腐败,整体上都是乌烟瘴气的,万历皇帝怠政,天启皇帝是坐视宦官专权,崇祯又是刚愎自用、刻薄寡恩,可以说明朝正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逐渐走向了衰亡,在内部的烽火遍地的农民起义军以及外部日益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夹击之下,大明王朝已然是岌岌可危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括范文程在内的众多清朝汉臣,出于对自身利益与发展的考量,也不愿成为大明王朝的陪葬,也而也就对大清忠心耿耿。


范文程以善终收场,并且收获了清朝历代帝王极高的评价。

作为公认的“清初第一汉臣”,范文程受到了皇太极、顺治以及康熙皇帝的高度礼遇与重视,尽管在多尔衮专政以及后来的清算多尔衮时期,范文程短暂的受到了打压,但是很快便重新得到了重视,职位不断提升,官至秘书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是朝堂上当之无愧的“宰相”。《清史稿》更是称其为:

“文程定大计,左台赞襄,佐命勋最高。”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因病去世,终年70岁。康熙皇帝亲撰祭文,遣礼部侍郎黄机谕祭,赐其葬于河北怀柔县红螺山,谥号“文肃”。

范文程的后代也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优待与重用,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老师魏承谟的历史原型,福建总督范承谟,而他本人也是因为被抓后拒不依从与耿精忠而被杀害,同他父亲范文程一样,保持了对于大清王朝的绝对忠诚。


雍亲王府


明亡清兴之际,有一位不容忽视的谋士,他是范仲淹后人,自幼饱读诗书,却投靠了后金,先后辅佐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清军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又活跃于顺治、康熙两朝,堪称四朝元老。这就是饱受争议的范文程。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生于1597年。范文程是范仲淹后人,其曾祖为正德年间的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论家学渊源来看,范文程也绝对算是名门之后了。按史书记载,范文程天子聪颖,且勤学苦读,时常掌灯读书至深夜。这使得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奇才”。

在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时,努尔哈赤攻下抚顺,而范文程也就此归顺了后金。初降后金的范文程,被划入镶红旗,辅佐贝勒硕托。及至皇太极掌权时,开始设置文馆,招揽儒生到此入职。此时,范文程也逐渐受到了重用。

到天聪三年(1629年)时,范文程跟随皇太极征讨明朝。当时,皇太极攻下战略要地遵化,再次行军前,命范文程留守。足见范文程被重视的程度。在皇太极在大安口受阻时,范文程更是紧急筹措调集火炮,前往增援,帮助清军脱离了险境。

在范文程为清朝效命期间,有两件事最为关键,一是设计除掉了袁崇焕,二是献计多尔衮收降吴三桂,挥师入关与李自成争夺天下。就前者而言,范文程用离间计诱使崇祯将袁崇焕凌迟,自毁长城,为清军扫除了一大障碍;就后者而言,范文程促使多尔衮果断出击,趁乱挥师入关,得以定鼎北京。

那么,身为汉人的范文程,为何会选择投降后金、忠于清朝呢?

在归附清朝(后金)的汉人中,范文程算是比较早的。当时,努尔哈赤虽然羽翼逐渐丰满,比起强大的明朝还是显得太过弱小。可是,范文程却偏偏投靠了努尔哈赤,并终其一生都忠于清朝。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范文程并非主动投靠努尔哈赤,而是被俘后才选择投降的。前文提到,后金天命三年时,努尔哈赤攻打抚顺,而此战中范文程被俘,随即投降。可以说,如果不是被俘,范文程最终会如何选择,还应该是个未知数。

在范文程被俘后,自然也经历了一番挣扎。不过,由于此前他眼见明朝日渐腐朽,可谓江河日下。所以,范文程也算是在对明朝失去信心后,才转而辅佐努尔哈赤的。

在明清战争期间,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尤为重视汉人,一直极力拉拢那些读书人为自己出谋划策。从这一点来讲,范文程所受到的待遇,也真比在明朝优越太多。俗话讲,良禽择木而栖,士为知己者死。范文程是一介书生,在受到礼遇和优待后,自然也就死心塌地了。

自投靠后金开始,直至清军入关,范文程可谓是屡立奇功。正因如此,史学界一直将范文程视为明清鼎革时期最为关键的谋士之一。

与许多被屠戮的功臣相比,范文程也算是得以善终了。

到顺治朝时,范文程已经日渐老迈。可是,清朝并无告老还乡之先例,所以朝廷一再留范文程在朝为官。直道范文程实在难以上朝,顺治才恩准其卸任,但还是赐以太傅兼太子太师的荣誉,同时每天都命人赐药问诊,照顾范文程。

在清初的几位皇帝中,顺治帝与范文程的感情可谓最为深厚。范文程日渐老迈,难以入宫面圣,顺治便命画师为范文程绘制画像,以便可以不时观看,以解相思之苦。而到顺治驾崩后,范文程则伏地恸哭,以至于难以起身。

范文程不仅自己忠于清朝,还一再训诫儿子们为清朝尽忠:

“我老矣,恨未能以一死报列圣。汝当勉力官方,矢竭忠诚,以成我未竟之志。”——《内秘书大学士范文程肃公墓志铭》

到康熙五年(1666年)时,范文程病逝,享年七十。康熙帝得知范文程死讯后,亲自为其撰写了祭文,又派遣官员代为前去致祭,赐范文程谥号为“文肃”。及至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又恩准范文程入祀贤良祠。至此,范文程算是获得了无上荣耀。



史海烂柯人




明朝初年四大案的第一案件是空印案,发生于1376年,这件无厘头的案件中,朱元璋处死了上万官员及家属,还给子孙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

空印案是怎么回事呢?每年地方政府要向户部上交皇粮,称好后,启程送到南京户部,户部核实后盖章确认。打个比方:广信府上交皇粮20万斤,称好后在交割单上填好粮食斤两,再盖上本府章,派人押送到南京户部。但是,到了户部审核,只剩下19.8万斤,粮食在路上水分蒸发很正常。对不上数字怎么办?送粮的广信府府官员就重新回到广信府,再填一张新的交割单,把数字改成19.8万斤,与户部审核的数字一致,重新盖章后再拿回南京户部由户部盖章确认并完成交割,这样交粮工作就算完成。



这样一来很麻烦,当时交通工具又落后。所以地方官员在出发前就事先在交割单盖上本府的空白章,不填粮食总量的数字,等户部确认最终审核后的数字后,送粮官员再把本府应该填的数字补上去。?元朝也是这样做的,这算是工作惯例。

这事情后来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认为全国官员合伙欺骗他,全国府县官员被屠杀一大批,被关、被发配的也不少。湖北有一个小官员也因此被牵连,叫范岳,当时是湖北云梦县的县丞,相当于是常务副县长,全家被从老家江西饶州府乐平县发配到东北沈阳卫。范岳的后代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清初第一谋臣范文程。



范文程是范岳的六世孙,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攻下辽东重镇抚顺后,时年21岁的范文程主动求见努尔哈赤,从此成为满清的骨干智囊。范文程有多厉害,我不想多说,史料多如牛毛,我只说两点:

第一,没有范文程,基本就没有后来的清朝。他活了70岁,一直深受倚重,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代皇帝,位极人臣。皇太极后期在看文件之前,有一句口头禅:这文件范文程看过了吗?手下说看过了,皇太极不看就签批,有了范文程,皇太极甘愿把自己当初橡皮图章。可见范文程的重要程度。



第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范文程是比肩张良、李善长的智囊人物,而范文程又是集大成者,因为三人中只有范文程善始善终,张良是功成身退,李善长晚年被杀头。

因为范文程是帮助满清打汉人,算是汉奸,因为这个身份,使得范文程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评价并不高,如果他是帮助其他汉人打天下成功,范文程在民间就是比刘伯温还厉害的神话级人物。

范文程直到康熙五年才去世,他的儿孙很多人官至六部尚书、地方总督,清朝对他家还算是不错的。


坐看东南了


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今沈阳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其千古名句。

范文程一生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为清朝开创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对清朝功绩可与汉之张良、明之刘伯温相提并论。

现也有人认为范文程为个人功利而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和祖宗,为异族效力,夺取大明江山,是个大汉奸。

明初范家祖上被贬沈阳,努尔哈赤攻取沈阳城后,范文程兄弟谒见,努尔哈赤很器重范文程,努尔哈赤攻取辽阳、西平、广宁的战斗,范文程都随军参加并战功卓著。

皇太极即汗位,把范文程调到身边,深受倚赖,清军陆续五进五出,招降孔有德、破旅顺、收平岛、征服朝鲜、安抚蒙古诸部,都出自于范文程的手笔。

1636年3月,范文程被任命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职掌撰写与外国往来书札,掌录各衙门奏疏、辩冤词状、皇上敕谕、文武各官敕书并告祭文庙谕、祭文武官员祭文,范文程也殚心竭力,先后疏言废除连坐法,奏准更定部院官制。皇太极对范文程十分信重,言听计从。

饱受战争创伤,百废待兴,范文程向皇太极建议,通过办学校和进行考试选拔人才,短短的几年间选拔、考取了数量可观的人才,特别是青年。这些知识分子,忠于清朝,成为许多大衙门的骨干力量,也是清统一全国的重要力量。

1643年,面对故主被戮、爱妻险被欺凌,范文程仍向多尔衮进言,打着为崇祯复仇名义的大旗,大举进兵,1644年在多尔衮进与止犹豫不定之时,命召在盖州汤泉养病的范文程来商大计,范文程一席话坚定了多尔衮收降吴三桂,迎战农民军,最终入居紫禁城内的武英殿,实现了入主中原的宏愿。

清军入城后,社会混乱,人心波动。范文程立即向摄政王奏称:"北京里一些人,假托搜捕乱贼,纷纷出面相互告发,恐怕会互相仇害,造成事端,应该禁止,"得到认可。

范文程为满汉民族化敌为友,说大清江山"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国也",随之下令:“李自成原本是故明的百姓,竟然敢弑君并暴尸,实在是天人共愤,法不容诛,今天下令官民为崇祯帝服丧三日。著礼部、太常寺以帝王的规格厚葬崇祯帝。"

面对清军初占北京城人心惶惶的局面,他创造性地提出:"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安定了士心、稳住了民心,填平了满汉之间的民族鸿沟,使清朝得以在中原站住脚跟

多尔衮入主中原以后,权势急剧膨胀,大有取代福临帝位之势。范文程蒙受皇太极特恩殊宠,知恩图报,誓死不忘故主,范文程托疾家居,此情当然引起多尔衮不满,从此范文程逐渐被排除于议政之外。

多尔衮死后,范文程复职,1653年,范文程又上奏恢复连坐法,他认为,"此法实行,则内外皆得真才,而天下无有不治者矣"。顺治帝下诏从其议。

1657年,顺治帝派遣画师去范文程家里画了他的像,放在宫内不时观看。

1666年八月初二日,范文程因病去世,终年70岁。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美丽青春您真痘


范文程忠于“大清”是不是“汉奸”很难说,毕竟对于“汉奸”的定义老莫以前详细讨论过,但他这个“贰臣”名号是洗不白的。

即便在道德上作为“贰臣”并不好听,在后世饱受诟病,但除去这些道德谴责,他本人极赋政治才能,有预言家气质,并在明清战争中积极阻止清兵屠臣举动,客观来讲,并非完全对人民无功。

家世背景

范文程的“贰臣”和洪承畴这些人有点不一样的,首先他是主动投诚努尔哈赤,其次他投诚的时间在1618年努尔哈赤攻占抚顺的时候就发生了,远在从龙入关之前,。

他的家乡是抚顺,尽管他的祖父范沈是明朝沈阳卫的指挥同知,但抚顺是多个族群相互杂居、民族身份非常复杂的地区,在生活方式上接近汉人就被称为尼勘。范文程无论是其家族还是生活习性上,是个典型的汉人无疑,但长期生活在此地,很难说他对满汉之间的差异有多少概念。

如果观察范文程的一生,撇开对他的有色眼镜,单纯从一个人的能力来看,会发现他如同一个智者存在,甚至具备预言家能力。

范仲淹的光环泽被后代。

范文程祖父辈还做过官,他父亲范楠却是个穷困潦倒没做过官的知识分子,但范家却是典型名门之后,向前可以追溯到北宋杰出诗人、政治家范仲淹,这是清朝初期利用家族光环笼络汉人知识分子的利器。

范文程居住的抚顺地区,是明朝和后金的接壤处,他青少年时期就目睹了明王朝统治下的广大地区,被蹂躏践踏、饿殍遍野、满目荒凉,也注意到在东北崛起的满人及其领袖努尔哈赤,并敏感预料到明朝即将灭亡。

1618年,努尔哈赤攻占抚顺时,他毅然亲赴汗营,主动投诚。努尔哈赤见他第一面,就认定他是个难得的人才,询问了他的家世后,更是内心十分喜悦地告诉其他贝勒说:这是名臣的后代啊,我们必须要善待他。

做为皇太极智囊团的重要成员,范文程“居功至伟”。

但是范文程绝不仅仅是个头戴家族光环的无能之辈,他跟随努尔哈赤攻取辽阳、打下了西平、广宁,运筹帷幄,充分显露了卓越的军事与政治才能。

皇太极继位后更加重视汉人知识分子,优待归降的汉官,范文程成为皇太极智囊团的重要成员,是皇太极十分赏识和无比信赖的近臣。

正是在范文程的帮助下,皇太极先后用计搞掉了明朝的总兵毛文龙,以及著名将领袁崇焕,瓦解了明朝设置的钳形包围圈。

也是在范文程的建议下,皇太极在统治方面加强了君权。努尔哈赤时代,为了协调诸王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实行了八王议政,也就是八个和硕贝勒共同议政,这其实是部落制度的残留。

范文程向皇太极进言,帮助他用各种办法削弱诸王贝勒的权力,把历代皇帝上尊号、玉玺制度介绍给了皇太极。自此,皇太极接受群臣为他上的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定国号为“清”,结束了八贝勒共同主政的分权局面,从而把国家至高权力集于皇帝一人手中。

为大清招揽人才,没落家族的预言家

范文程预知天分在他人生的选择中充分显露,在努尔哈赤时期他就预知明朝的灭亡,到了顺治帝主政他又预感到多尔衮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于是在顺治五年急流勇退,以“托疾家居”为名回家养病,在回去之前把汤若望引荐给了顺治。

范文程在皇太极时期为大清招揽了众多如洪承畴这样的汉人人才,到了顺治朝,又把汤若望引荐给了顺治,影响到汤若望最终在顺治与多尔衮之间的选择。

在福多(福临与多尔衮)斗争的初期,汤若望很受多尔衮器重,多尔衮对汤若望十分厚待。但在争斗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站在福临身边,这与将汤若望引上仕途的范文程有很大关系。

也就是在顺治五年,汤若望对清初权力斗争态度开始发生变化,看到多尔衮打击豪格,汤若望便对豪格之死报以同情,对多尔衮不满之意跃然纸上,随后不断揭露多尔衮的图谋行径。

范文程虽为贰臣,在后世饱受诟病,但是除去这些道德谴责,他本人极赋政治才能,有预言家气质,并在明清战争中积极阻止清兵屠臣举动,客观来讲,并非完全对人民无功。


莫山主说青史


范文程虽为北方汉人,但他从未在大明做官。

范文程虽然为北方汉人,但他身份仅为秀才,从未在大明为官。

后金攻下旅顺后,范文程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投降后金。其实,准确来说,范文程属于后金政权下的子民。在后金中,类似范文程身份的北方汉人不在少数。

因此,范文程效力后金,自然忠于后来的大清。他和洪承畴完全不同,二人虽为汉人,但洪承畴原为明朝官员,后投降大清。

范文程历任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朝,不仅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也是清朝的重臣,被视为文臣之首。他帮助清朝入主中原,进攻朝鲜,安抚蒙古,制定国策,对大清的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对他的评价极高,尤其是康熙帝,称赞他的才能胜过百万雄兵。康熙五年,范文程因病逝世,康熙帝亲撰祭文。

可悲之处是乾隆对范文程评价不高,他认为,虽然范文程不比洪承畴,但他本身是明朝的生员,却事清朝,然与纯儒品节不无遗议,警告大臣不要学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