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清代东北的贡品都有啥?有些现在难得一见了

【中东大铁路】 东北贡品

清代的地方进贡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地方政府向朝廷进贡物品,属于义务性的进贡,带有"赋"的性质;二是官员以私人名义进贡,体现的是地方大员和皇族的私人关系。

东北是满清的发祥地,进贡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本文简单说下这方面情况。

清代东北的贡品都有啥?有些现在难得一见了

清代进贡图

1

满清从皇太极开始,就对东北的一些渔猎部落实行"贡赏制度"。每年这些部落要按男丁数量上缴皮毛等贡品,皇帝则赏赐绸缎、毡靴、毡帽等物品。初期这种制度在体现统治地位的同时,主要是经济剥削,后期经济作用下降,主要是政治统治需要。

据史料记载,在崇德三年(1639年),皇太极亲自赴黑龙江流域的乌鲁孙、博和里和渥勒等地,收进贡貂皮1124张,这说明满清很早就对黑龙江流域拥有治权,尽管很松散。

清代东北的贡品都有啥?有些现在难得一见了

满清入关后,对东北实行禁封,在禁封地内又划定了四大围场。既作为留守八旗的训练场地,也担当采捕贡品的任务。面积最大的是盛京围场,大概南北240公里,东西250公里;产出贡品最多的是现在吉林市的打牲乌拉围场,由于此地出产都是皇族的老家特产,备受重视,因此专设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直属清廷内务府,地位高于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位居四大朝贡基地之首,创下了"打牲乌拉三百年"的鼎盛文明。

清代中期以后,朝贡制度已经相当完备了,朝廷和地方都有专门的部门和官员负责,有成文的制度,也有约定俗成的惯例。

东北的贡品大致分为岁贡、年贡和鲜贡。

2

都知道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这些确实很早就是东北的名贵特产,被列为朝廷贡品。但实际贡品的范围远大于此,有些超出想象。

清代东北的贡品都有啥?有些现在难得一见了

东北人参

东北有四大类必须足额上缴的贡品:鹿制品、人参、貂皮和东珠。

东珠也叫北珠,产自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满人视为珍宝,价值远高于南珠,高等级的东珠只用在帝后的朝冠上。但它的采集非常艰辛,当时东北人烟稀少,每年一开江,采珠人必须带着粮食和工具,可能几个月才能回来。"胡珠(东珠)多在深渊,非没入水中不能取,且千百中乃一得。"几百个河蚌才能出一颗好珍珠。

貂皮则以黑色、紫色为上品。为了不破坏皮毛,好的貂皮不能使用猎枪和弓箭。猎取貂皮只能在冬天,猎人领着猎犬,发现质量好的紫貂,就一直暗中追踪,直到发现它的洞穴,用烟把紫貂熏出来,这时的紫貂方向感很差,体力也不支,多只猎犬再不停猛追,直到累死紫貂,才能获得一张好毛皮,说起来很残忍。

当年的貂皮相当于东北地区的硬通货,流通性非常好,一张上等貂皮在盛京就值几百两银子,游猎民族除了用它进贡外,换取生活物资也主要靠貂皮。

满族人吃肉以猪肉和鹿肉为主,猪肉京城就能解决,但鹿肉却以东北的为上品。满族贵族虽住在富贵京城,但依然保持着祖先的味蕾记忆,鹿肉必须从东北运来才觉得地道。鹿肉和鹿制品的消费量非常惊人,道光22年,仅盛京围场的一次"鲜贡"就有鹿舌240个;鹿大肠160根;鹿盘肠320根;鹿肚96个;鹿筋100斤,鹿分割肉就太多了。

除了鹿的宰杀有季节性,还有一种鲜贡,就是鱼。黑龙江乌苏里江的鲟鳇鱼、鳟鱼也是东北重要贡品。

清代东北的贡品都有啥?有些现在难得一见了

3

清代出自东北的贡品种类,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上百种,大到上千斤的江鱼,小到榛蘑、木耳;稀罕的像东北虎皮,常见的如野韭菜、山里红;甚至还有海东青,一种猛禽,靰鞡草,一种冬天垫在鞋里的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粮食里也有不少品种成了贡品,除了粟(小米)、黍(大黄米)外,还有现在难得一见的稷(东北叫糜子),稗子、薏苡等。

4

总之,清代的进贡制度,义务性进贡主要以实用、大宗为主,并且在明确规定下实施,有专人负责,是地方官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非义务性进贡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时因事不同而差异很大,但基本都为地方名优特产,达到博取皇帝欢心的目的。

进贡的物品除了大部分用于满足国家和皇室日常生活需要,还用于皇家祭祀、赏赐等。

进贡制度,不仅是国家和皇室日常消费的来源之一,而且在加强中央与地方间的联系、增进皇帝与官员间的情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此引发的官员贪污腐败,耗费地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问题也非常严重。

5

时过境迁,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下,好多东北的土特产品都希望披上昔日贡品的光环,其实从历史过往看,贡品确是特优产品,但并不神秘,有些甚至很随意,我认为过于编故事反而不利于产品营销。

东北是块宝地,只要实实在在的做好每个环节,每个东北产品都能成为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名优,这是新时代的"贡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