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雍正王朝》中康熙要傳位雍正,為何不提前安排卻使雍正繼位險象環生?

秋泓月


導讀:拋開歷史史實不說,單就《雍正王朝》的演繹情節而言,康熙皇帝的皇位傳承過程安排是康熙皇帝的失敗之舉還是帝王心術的巔峰表現?這或許是一個仁者見仁,可以擁有好多答案的問題。

不可否認,《雍正王朝》作為演繹和維護雍正皇帝正面形象的歷史劇,之所以選擇“皇四子胤禛江南募捐”為開劇事件,筆者認為“江南募捐”歸來的皇四子胤禛已經被康熙皇帝屬意了皇位繼承人的身份,只不過礙於當前朝政局勢、皇子勢力分佈,再加上康熙皇帝還需要對皇四子胤禛的執政能力、孤臣精神進行更深入的考察和了解,才會刻意將其的皇儲身份隱瞞。

對隆科多和年羹堯賦予的“擎天保駕”職能;對皇十三子胤祥予以的刻意打壓和磨鍊;都是對於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的正面積極安排。但同時,康熙皇帝讓皇十四子胤禵在關鍵時期擔任手握兵權的大將軍王、對勢力強大的“八爺黨”並未予以打壓,卻也著實讓整個繼位過程一波三折、險象環生。


其實,對於皇四子胤禛繼位過程的安排,早在“江南募捐”歸來,康熙皇帝看到皇四子胤禛的“孤臣”精神以後,就已經開始。

同樣在“江南募捐”中立下巨大功勞的皇十三子胤祥,為何得不到康熙皇帝的認可?為何得不到像皇四子胤禛一樣的爵位晉封哪怕是口頭嘉獎?

康熙皇帝給出的答案有點似是而非:

“因為朕想讓你做一個真正的孤臣!”

讓胤禛做一個“孤臣”,和皇十三子胤祥有什麼關係?

因為康熙皇帝明確的知道,當時的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雖然是堅定支持太子的“太子黨”成員,但胤禛和胤祥之間的兄弟感情、政治關係遠遠超過和太子胤礽之間的關係。

康熙皇帝明白,胤禛隨時都會單獨形成一股政治勢力,而胤祥就會立馬成為胤禛的堅定支持者。和後來將胤祥圈禁十年用以磨鍊胤祥的稜角、消除他會犯下大錯連累胤禛的可能一樣,康熙皇帝對於胤祥的刻意冷落,是出於對胤禛的政治保護,更是想考察下胤禛在孤立無援的前提下,會如何真正展現自己的“孤臣”作為,這是一個君王必須具備的條件。

另外,如果同時嘉獎和晉升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這無疑會主觀提高胤禛對皇位的追求和渴望,肯定會讓胤禛生出浮躁,而錯誤百出;同時,兩位皇子同時得到晉升,其餘皇子勢力集團會立馬調轉槍頭,胤禛就會立馬成為眾矢之的。

而後,在長達十幾年的周密安排和詳細考察下,康熙皇帝確認了皇四子胤禛的皇儲身份,並在自己病倒以後,開始了對胤禛繼位保駕護航的周密安排。

但是,這裡面有三個疑問:

1、皇十三子胤祥對於胤禛的巨大作用,康熙皇帝明明很清楚,為何不在自己病倒以後,將胤祥釋放,為胤禛保駕護航?

2、以皇八子胤禩為代表的“八爺黨”,勢力強大,康熙皇帝病倒以後,為何不對其進行打壓和削弱,以保證胤禛能夠順利繼承皇位?

3、雖然遠在西北,但手中掌握著十多萬兵力的皇十四子胤禵乃系當初繼位呼聲最高的皇子,康熙皇帝為何不明確對胤禵的打壓、處理態度?

有看官認為,這是康熙皇帝在皇位傳承過程中的失誤之處甚至失敗之舉,筆者反倒認為這是康熙皇帝帝王心術的巔峰表現。

1、康熙皇帝為什麼不在自己病危之際,將圈禁在宗人府的皇十三子胤祥釋放,為胤禛“擎天保駕”?

康熙皇帝大壽之際,皇八子胤禩之所以製造“死鷹事件”,並不為嫁禍皇十四子胤禵,而是為了混亂當前政局,好渾水摸魚。畢竟,只要朝局一亂,誰的勢力更大,誰就能更有機會於亂中取勝,登上皇位。

如果康熙皇帝將皇十三子胤祥釋放出來,不但會直接表明了皇四子胤禛的皇儲身份,更會給予皇八子胤禩等人對康熙皇帝聖斷不公、刻意偏失的口實。胤禛不光會提前成為胤禩等人的攻擊對象,朝局也會更加混亂,“八爺黨”想要亂中取勝,登上皇位的幾率就會更大。

另外,在康熙皇帝傳承皇位的過程中,京郊駐防的兩大武裝力量——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建營,絕對是可以直接決定皇位傳承過程順利與否的關鍵所在。

康熙皇帝明知道豐臺大營提督陳文運乃系“八爺黨”成員,為何不早早的替換?

為的就是穩住胤禩等人,讓他們放心當前對軍事力量的掌握,而不再另外準備政變力量。

不把胤祥從宗人府放出來,也是出於這個目的。

胤祥一旦被放出來,皇八子胤禩等人肯定會提高對武裝力量的關注程度,會加倍注意對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絕對掌握,到時候皇十三子胤祥還能不能出其不意的奪回兩大武裝力量的控制權,就不好說了!

將胤祥繼續圈禁於宗人府,而並不收回皇四子胤禛手中可以將胤祥釋放出來的“欽差關防”,為的就是讓胤禩等人忽略胤祥的存在,放鬆對胤祥會出來掌握兵權的警惕,這反倒會讓胤祥更輕鬆 的掌握兵權,為胤禛保駕護航。

2、為何未對皇十四子胤禵做出提前控制?

康熙皇帝並未解除皇十四子胤禵的兵權,和未釋放胤祥一樣,也是出於上述目的。

康熙皇帝知道“死鷹事件”的幕後主謀就是皇八子胤禩,目的就是在於製造混亂,並於混亂中達到自己的預定目的。

康熙皇帝並未對“死鷹事件”給予具體的態度和處理意見,目的就是穩定朝局,穩定遠在西北的胤禵,這樣一來,胤禩、胤禵就都沒了發動政變的“正當”理由。

更重要的是,康熙皇帝隨即將京中的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等人解除一切差事,公開表明對兩人的不滿和不信任,目的就是為了刻意製造想要將皇位傳給胤禵的假象,讓胤禵成為胤禩等人必須提防和對付的對象,而讓胤禛漁翁得利。

而胤禩那一句:

“老十四遠在西北,只算手足之疾;老四坐在京裡,他才是心腹大患。”

這說明,胤禩雖然將胤禛當成了自己的威脅,但其只是認為胤禛和自己一樣,會發動政變,奪走原本應該屬於胤禵的皇位。

鑑於胤禩對當前局勢的“清醒認識”,用拉攏九門提督隆科多來為自己發動政變增添絕對砝碼的積極措施,康熙皇帝又開始了見招拆招。

兩道內容截然不同的詔書,就是康熙皇帝用以徹底斬斷隆科多和胤禩之間聯繫,讓隆科多堅定站位皇四子胤禛的有效手段。

3、為何未對“八爺黨”勢力進行打壓和控制?

按照皇八子胤禩的話說:

“當務之急是抓住京裡的兵權,一是豐臺大營,二是要抓住步軍統領衙門。豐臺大營是我們的人在主事,我想那邊不用有什麼擔心的。最關鍵的是隆科多,他手裡有兩萬兵馬,管著九門,是最厲害的殺手鐧。”

而且,從隆科多前往向自己六叔佟國維徵詢政治站位意見的舉動來看,隆科多也似乎並未拒絕胤禩等人的拉攏。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康熙皇帝最後對隆科多的絕對有效制約,皇八子胤禩手中幾乎掌握了京城和京郊的全部兵力、絕大多數的朝臣勢力。這個時候,康熙皇帝再想打壓和削弱“八爺黨”的強大勢力已經不大可能了。

如果強行對“八爺黨”打壓,很可能會生出動亂,康熙皇帝甚至連個壽終正寢的機會都會失去。

從武裝力量來看,康熙皇帝安排了年羹堯制約胤禵的西北大軍;安排了隆科多控制京城防務;更間接安排了胤祥出其不意間控制豐臺大營。

從朝臣勢力來看,隆科多在被安排站位皇四子胤禛的同時,還被任命為了上書房大臣,和張廷玉這個絕對擁護康熙皇帝決定的老臣一起,於朝臣勢力方面為胤禛站位。也就是說,即使馬齊在關鍵時刻依然站位皇八子胤禩,張廷玉和隆科多也會絕對控制決策層,為胤禛順利繼位保駕護航。

有兵權掌握、有朝臣勢力支持,康熙皇帝的皇位傳承安排可謂滴水不露,帝王心術盡顯!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正說清代十二朝


錯!恰恰是康熙的特別保護才讓胤禛順利繼承了帝位。我們回看一下雍正王朝,在康熙傳位的那個時候,康熙把所有阿哥全部叫到暢春園軟禁起來,這使得八阿哥沒法在外調兵,直接用御林軍跟九門督軍護著胤禛擁立登基,這種保護已經夠直接的了,這足以證明康熙對整個朝局的把控還是很十拿十穩的。

其次,我們再聯繫一下胤礽。為何胤礽會被掀翻在地?就是因為胤礽是太子!這使得他被放到浪尖之上,只要稍微有錯便會被揪出來無限放大,最終被罷官奪爵廢除太子。比如,胤礽被廢雖然有咎由自取淫亂後宮,但是設計使得他被廢的主因卻是八爺,是八爺設局讓胤礽鑽的。這一點康熙也是知道的,所以為了保險起見,防止胤禛被陷害,被設局,只好先把他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最後一點,也就是鄔思道曾經提及的,康熙帝王心術。康熙不想他的臣子們捲入黨爭,得罪胤禛怕胤禛不用他們,擁立胤禛又怕他們居功自傲,所以康熙把這些人一同貶官,就是為了讓胤禛即位之後一紙詔書召回這些人,那麼胤禛的皇帝會好當得多。


優己


康熙帝佈局失敗?

你這個問題簡直不要太搞笑了,康熙帝的權謀絕不在鄔思道之下,下面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康熙帝是如何佈局,如何傳位給雍正帝的!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片段莫過於九子奪嫡了,而奪嫡的最後一刻也是整個奪嫡的高潮。

老四胤禛之所以能順利即位,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及身邊謀士和武將的全力輔佐之外。還有對手的愚蠢,和隊友的神助攻,當然,也少不了自己的皇阿瑪康熙帝的全力支持。那麼作為清朝史上最偉大的帝王,康熙帝做了哪些鮮為人知的安排,確保了老四胤禛的順利即位?

為什麼說康熙帝才是全劇謀略最深的人,比鄔思道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

老四胤禛的順利即位,離不開康熙帝的運籌帷幄,而這種部署,其實早在十年前就在安排了。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雍正王朝》,會發現,在雍正帝登基之前,該劇就說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太子胤礽怎麼怎麼愚蠢,怎麼怎麼被眾兄弟算計,而康熙帝又是怎麼怎麼失望。第二件事就是老四胤禛怎麼怎麼隱忍,怎麼怎麼同樣被眾兄弟算計,以及怎麼算計眾兄弟,康熙帝怎麼怎麼對他信任等等。

而康熙帝呢也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怎麼對太子胤礽進行引導和教育,並最終失望。第二件事就是怎麼對老四胤禛進行引導和教育,並確保他順利即位。

都說鄔思道是全劇最聰明的人,也是運用謀略最強大之人,其實不然。鄔思道的謀略是見不得陽光的,說難聽點,都說小人之道,陰險狡詐。而康熙帝用權謀,一向是光明磊落,是見證在陽光之下,是帝王之道。

下面我們就從老四胤禛順利即位過程中,鄔思道的權謀和康熙帝的權謀進行一下對比,孰優孰劣一較便知!

鄔思道的權謀,實際上只給一個人服務,那就是老四胤禛,而前期服務的目的是獲取康熙帝的聖心,這個方面在追繳戶部欠款的時候說得很明白:

“如果王爺您也不願意接這個差事,那麼皇上不是連一個願意為他分憂的兒子都沒有了嗎?”

因為他的這種觀點,甚至都影響到了佟國維,後來因為刑部冤案一事老八胤禩找到佟國維,佟國維給的解釋是:

“八爺應該知道皇上那兒,不怕做錯事就怕不做事。”

二、

鄔思道後期服務老四胤禛的目的,就完全是奪位了,尤其是“死鷹事件”發生之後,老四胤禛自比李世民,以此來啟發鄔思道,而鄔思道同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十三爺一旦出了牢獄,就算是傳位給其他阿哥……”

這就是鄔思道給老四胤禛定下的計謀,一旦大位沒有傳給老四胤禛,那麼就起兵,鹿死誰手還不知呢。更重要的是,這場兵變,早在十年前,鄔思道就已經在策劃了:

“這還是當年我跟十三爺交往的時候,記下的一份名單。”

為什麼要記下這份名單呢?

其實在火燒百官行述,以及鄔思道派坎兒送太子書信給老八胤禩時,他們就決定犧牲坎兒,犧牲老十三胤祥了。正因為有了這種考慮,才會提前記下名單,不然的話,他們完全可以找老十三胤祥嘛。

甚至在李衛回京之時,鄔思道還用坎兒的死警告他,要讓他有自知之明。

其實鄔思道的陰險並不僅僅表現在奪位之時,在最早的刑部冤案時,就因為主子沒有采納自己的意見,捲鋪蓋就要走人,哪裡管冤案孤魂,哪裡管天下蒼生,哪裡管江山社稷?而且他明知道讓老八胤禩追查刑部冤案,會是什麼後果,他關心的並不是案件本身,而是對誰有利。

甚至在雍正帝即位當晚,他還設下了五路人馬,以此要挾雍正帝,達到全身而退的目的。即使半隱了,也不安生,為了自己能順利全隱,不惜犧牲了年羹堯……

這個背後的邏輯,我之前的文章都講過,這裡就不重複分析了,總之鄔思道的計謀,大都是見不得陽光的。

那麼對老四胤禛能順利即位,康熙帝的帝王之術,又是如何在陽光下開展的呢?

三、

該劇從一開始,到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康熙帝其實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引導太子胤礽走正路。

老四胤禛南方賑災進展順利,太子胤礽卻背後說人家壞話,說他的行為不道德,康熙帝雖然厭惡,但是當著眾人的面不好發作,只能用吃沙琪瑪來轉移了話題。

追繳戶部欠款,康熙帝甚至都默許了太子胤礽賣官,還替幾類難纏的人墊交欠款,可惜最終被太子胤礽壞事,康熙帝也無奈地嘆氣:

“這就是我大清將來的皇帝嗎?”

再到刑部冤案,康熙帝也是跟張廷玉私下結案,選擇相信太子,而去追查老八胤禩。甚至在鹿園碰到太子胤礽跟鄭春華鬼混,他也選擇了不進去……

但太子胤礽實在是扶不上牆,也讓康熙帝明白,有這些兄弟在,太子胤礽不好過。

由於八大山莊被圍事件,張廷玉指出太子手諭是假造的,康熙帝將計就計,以舉薦新太子為由,想揪出幕後兇手。結果弄巧成拙,太子的威信一落千丈,連老十四胤禵都不惜在大殿前跟老十三胤祥幹仗。

從這之後,即使太子胤礽被複立了,也不過是臨時的擋箭牌,而康熙帝對老四胤禛的運籌帷幄也正式開始。

之所以,太子胤礽被二次復立,除了讓他當擋箭牌以外,還在於康熙帝過於在乎自己的名聲。他也不止一次問過張廷玉,如果自己把太子胤礽拿下,後人會怎麼看自己。直到他設下計謀,太子胤礽孤注一擲起兵,這時候康熙帝說了這麼一句話:

“那麼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冊在後,就都怨不得朕了。”

四、

為了讓老四胤禛順利即位,康熙帝採取了循序漸進的方式:

第一步叫防守:

康熙帝為什麼在舉薦新太子一事上,突然就提拔了隆科多為九門提督?

除了隆科多自己聰明,採取舉報六叔佟國維的方式奪得聖心之外,還跟康熙帝的慧眼識珠有關。隆科多一直混得不好,也沒有哪個皇子會去跟他套近乎,甚至為了還戶部欠款,自己把寶刀都當了。九門提督這個職位,才是守住皇位的關鍵,因為他只能效忠於皇上,康熙帝此舉,就是保證自己的政令能順利下達。

到了後來康熙帝病重的時候,隆科多還去找六叔問該怎麼辦,佟國維給的答覆是聽康熙帝的。康熙帝恩威並施,除了任命隆科多為顧命大臣之外,還給了張廷玉一份處死隆科多的聖旨,對隆科多進行監督。

第二步叫迷惑:

既然要使用迷惑謀略,那麼首先就要分清誰才是被迷惑的人,而能選擇出這個人才是大學問。

康熙帝用舉薦新太子的手段,成功鎖定了老八胤禩,再加上之前圖裡琛彙報的刑部冤案真相,康熙帝給老八胤禩定性為“其心可誅”!

那麼他後面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迷惑老八胤禩而定,包括打壓田文鏡,圈禁老十三胤祥等。瓦解了老四胤禛的實力,給老八胤禩造成老四胤禛被打壓的假象,轉移注意力。

後來在死鷹事件上,更是不動聲色,進一步迷惑老八胤禩,給他將傳位給老十四胤禵的錯覺。

五、

第三步叫瓦解:

所謂瓦解,就是從敵人內部入手,歷代帝王使用該招數可謂屢試不爽,敵人還沒打過來,自己內部就先亂了。

為了達到瓦解老八胤禩勢力的目的,康熙帝明明被老十四胤禵氣暈倒地,醒過來非但沒有怪罪於他。反而把他的母親烏雅氏封為皇貴妃,且把兵部的差使給了老十四胤禵。

更放出誰當大將軍王誰就是未來儲君的言論,任命老十四胤禵為大將軍王,以此瓦解老八胤禩跟老十四胤禵的聯盟。而且事實上,他確實也做到了,後來老十四胤禵不聽從老八胤禩建議,老八胤禩又用死鷹調換了老十四胤禵的祝壽石。

八爺黨嚴重的內耗,使得成員把炮火都對準了老十四胤禵,卻忽略了真正的對手老四胤禛。

第四步叫合圍:

合圍,其實就是收網,等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那麼康熙帝能做的就是靜等死神的到來。但是在死神到來之前,他還需要做好必要的部署,以使老四胤禛能順利即位。

老八胤禩和老四胤禛爭奪點其實是豐臺大營,但在康熙帝看來,最不會出問題的恰是豐臺大營。後來鄔思道命令張五哥拿著金牌令箭放出老十三胤祥,並去接管豐臺大營,只不過是雙保險。

如果康熙帝沒有定好隆科多這顆棋子,試想一下,老十三胤祥怎麼出的城門?豐臺大營確實是老八胤禩的人成文運把管,如果隆科多九門戒嚴,一個紙片都傳不到成文運的手中。

即使他想造反,可惜前面沒有人領著他,下面沒有人支持他,畢竟將士們的家屬大都在京城待著呢。後來老八胤禩等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再想出門去指揮,已經晚了,一個圖裡琛就攔住了他們。

康熙帝的智謀就在這裡,有人說,不是還有一個大將軍王老十四胤禵嗎?

他就是一個笑話,大家想一下在公司,誰說的話好使?

那還用問嗎,肯定是決定你工資多少的人說話最好使!對於軍隊來講,那就是決定你的軍需和軍餉的人,說話最好使。康熙帝是任命老十四胤禵任大將軍王了,可是隨帶的還有年羹堯的川陝總督。糧草一斷,軍餉不供,老十四胤禵的大軍是人,不是神,毫無回天之力。

所以,康熙帝傳位老四胤禛的關鍵就在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隆科多,而其他人,都走偏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很清楚啊。康熙晚年也是特別焦慮,時時刻刻在算計佈局。終於在最後一刻解脫了。

康熙佈局都是用心良苦,既是明君又是慈父。最後皆大歡喜,也算圓滿了。至於後來怎麼樣,也是無可奈何了。

首先,康熙對雍正也是不滿意的。他知道雍正的急性子,辦事操切容易出事,後來也證明了康熙的正確。可惜的是,康熙年事已高,培養不了能繼承他遺願的好兒子了。相比較而言,只能傳位給雍正。他臨死前對雍正的諄諄教誨,可以看出來他的不甘心。

其次,鑑於廢太子的教訓。康熙不立太子,不僅僅是進一步觀察雍正,更是為了保護雍正。畢竟八爺黨實力太大。朝野沒人能抵擋。康熙也只能慢慢打壓。給雍正鋪路。康熙留下的重臣也多是忠臣能臣,除了那個最後不爭氣的隆科多。總體來說,康熙還是正確的。

最後,就是康熙對兒子的一片苦心啊。康熙打壓八爺黨。但是還是保護他們。知道他們做的太出格了。但是又不得不保護兒子。整頓吏治就是因為八爺黨結黨營私才被迫中斷的。最後也是佈局怕八爺黨惹大禍。臨死還要去雍正不要殺兄弟。這個慈父的形象令人感動。可惜八爺黨最後還是自己作死啊。

綜上所述,這就是康熙的難題。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有私心,包庇兒子。面對困境無可奈何,可是他能根據局勢做出最好的判斷。選中了最合適的兒子。也算圓滿。


亂神虎



其實在康熙去世前,為雍正能順利登基已經做了諸多安排。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臨去世前,用盡了最後的力氣,將後事安排妥當,為的就是雍正能夠順利登基。

先是免除了包括雍正在內的一眾能員幹吏的職務,為的讓他們避免成為皇子之間的爭鬥的犧牲品,在新君順利登基後能夠成為肱股之臣,維持朝局穩定;之後又恩威並施的拿下了掌管九門的隆科多,讓他堅定的站在自己和新君這一邊,擁立新君登基,也解除了京城和皇宮防衛和控制權上的後顧之憂;最後,在臨終前又將雍正召了過來,對他進行了交代和叮囑,更為重要的是,除了遠在西北的十四阿哥,將所有的阿哥都召集到了暢春園,這實際上就是將他們都臨時性的是拘禁了起來,避免了皇子趁亂串聯,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由此可見,為了雍正能夠順利登基,康熙可謂是用心良苦,除了沒有將十三爺放出來之外,康熙已經將能做的做到了最好。


康熙始終未將十三爺放出來,也是有著自己的打算和安排的。

首先,康熙這樣做是對雍正的保護,也是對於十三爺的保護。

如果康熙提前將十三爺放了出來,那麼原本撲朔迷離的奪嫡局面就會直接變得清晰明瞭,這個皇位不是四爺的,就會是十三爺的,而四爺,也就是雍正登基的可能性更是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這樣就會使康熙之前為了保護繼位人所作的全部努力付之東流。

畢竟這個時候,隆科多僅僅是暫時安穩住而已,豐臺大營還是八爺黨手中,更為關鍵的是,遠在西北的十四爺更是掌管了朝廷的十萬兵馬,滿朝的大臣也是支持八阿哥的人居多。在這樣的局面下,一旦暴露,引發的將會是更為慘烈的競爭,甚至會發生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情況,到那時,不僅自己心中的繼位人無法順利登基,就連自己都很難得以善終。

因而,康熙到最後一刻,也沒有將十三爺放出,這是對於雍正的保護,也是對於十三爺的保護。


康熙不放十三爺出來,讓雍正獨立面對,這也是康熙留給雍正的最後一道考題。

康熙這樣做,也是要看看雍正如何破解當下的困難,調動自身及周圍的力量,能夠順利登基,這也是對於雍正的考驗,也是康熙留給雍正的最後一道考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雍正的皇位才能穩固牢靠,同時,可以從一開始,就在兄弟和大臣面前樹立起極高的威信,保證皇權交接的順利過渡。

而從另一方面講,如果康熙將一切都安排妥當,在當時情況下對於雍正反而是不利的局面,畢竟雍正一向以“孤臣”自居,朝中勢力單薄,如果這個時候雍正在此時就打破朝中勢力分佈,儘可能多的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力,一切按照康熙時的政治格局按部就班,那麼登基之初統治必然是舉步維艱,特別是在京城防務和京畿周邊兵力的控制權上,只是雍正一定要穩定在自己手中的。


康熙把十三爺留著讓雍正自己放出來,這樣他們兄弟之間才能真正的坦誠相待,這是康熙帝王心術的體現。

康熙沒有將十三爺放出來,而雍正放出十三爺也是頗費了一番苦心,而被放出來的十三爺馬上就控制了豐臺大營,帶兵勤王護駕,確保了雍正能夠順利登基。

這樣對於雍正而言,十三爺是自己主動通過努力放出來的,並且十三爺對自己登基有擁立之功,對於十三爺,畢將充滿感激。對於十三爺而言,是被雍正放出來的,本就和雍正關係甚好,再加上這層關係,除了君臣之禮外,還會多一份的感恩戴德。

這樣一來一往,就讓雍正和十三爺關係更加的親密,少的是懷疑,多的是相互的信任和支持,雍正能夠依靠、重用十三爺,十三爺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也恰恰就是康熙帝王心術的體現。


康熙始終不處理八阿哥一眾,也是從穩定政局的角度出發。

八爺黨在朝中勢力龐大,關係盤根錯節且支持者眾多,如果沒有做周密細緻的安排,很有可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引發朝局動盪。此時八爺黨的另外一位重要成員——十四阿哥胤禵還在西北手握十萬大軍,一旦處理十四爺帶兵回京,必然是兄弟鬩牆,康熙自己也不能得到善終。更為重要的是,也是出於保護繼位人的目的,康熙處理了八爺黨一眾,實際上就是明確的說明了要將大位傳給雍正,這樣對於康熙、對於即將繼位的雍正也都是不利的。已經是風燭殘年的康熙,是斷然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並且,也是沒有這個精力去做妥善的處理,他能做的只是儘自己的所能保證雍正順利登基,剩下的事情就只能交給雍正了。

而作為一代“仁君”,康熙的“仁”也讓他沒有辦法去輕易處理自己的孩子,所以才有了他與雍正的那句話“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傷害他們。”


所以,康熙已經做了他能做的最好安排,至於不處理八阿哥,不放出十三爺,還是處於對雍正的保護,也是康熙帝王心術的體現,由此可見,康熙為了雍正能夠順利繼位,也真的是用心良苦呀。


雍親王府


這是個高質量的綜合型問題!



《雍正王朝》是一部以歷史為背景的電視劇,因為劇情的容量有限,交待歷史背景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僅從劇情中找答案還不夠,必須輔以劇中未交待的史實。

回到問題中來:“康熙有意傳位於雍正,為何不早做安排,以致雍正繼位險象環生?”

下面,分為三點來解答這個問題。

第一,廢立太子的挫折,使康熙對挑選繼位人的判斷顯得信心不足。

太子胤礽,出自皇后赫舍裡,康熙一度以他為榮。早年的太子,性格寬仁、蓬勃向上,如果他能夠順利即位,則名正言順地履行了漢人推崇的嫡長子繼承製。

太子是國本,一個好太子可以使祖宗基業“垂之久遠”。同時,一個好太子也可以給康熙“天佑大清”的心理暗示。

清朝是滿人統治,終其一朝都糾結於“得位不正”的困擾。如果太子積極有為,康熙可以驕傲地向世人宣稱:大清得位最正,不但前人功名赫赫,而且後人也蒸蒸日上。一個好太子,可以作為“大清得位最正”的旁證。

胤礽出生後不久其母病逝,後因三藩之亂被立為太子,因為失恃和特殊的地位,康熙和他的父子之情特別深厚。太子出閣讀書後,康熙制訂諸王公大臣對太子行兩跪六叩的大禮禮儀,這是將太子的地位標懸於眾皇子之上。



以上,說明康熙對胤礽寄予了厚望。後來,太子因為各種原因變得性情浮躁,由於錯誤的積累,康熙對他失去耐心,在康熙四十七年,作出廢太子的決定。太子被廢以後,先是大阿哥顯露出“狼子野心”,他要親自除掉太子、以解慶父之憂;後來,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和十四阿哥紛紛捲入到奪嫡的明面鬥爭之中。

在劇中,當劇情進行到這裡,康熙彷佛一夜之間衰老了十歲。追究其根子,都是廢太子惹出的禍患。



胤礽之於康熙,是希望逾大、失望亦逾大。面對眾皇子奪嫡的局面,康熙雖然作出了必要的應對,然而,那個殺伐果斷的玄燁卻再也看不到了。

當初平三藩,康熙力排眾議、矢志推行;後來討伐葛爾丹,他誘敵深入、兩次親征。再看廢太子以後的康熙:鎖拿八皇子,旋即釋放;降罪十三阿哥,隨後開釋;廢太子不足五個月,自食其言而復立。

所有這一切都表明:因為廢太子,康熙方寸大亂!

二廢太子以後,康熙在皇位繼承的人選上的確屬意於胤禛。然而,此時的朝局變得更加複雜,排除了立嫡立長,他只能立賢。他心目中的賢和朝臣們心中的賢在方向上南轅北轍,朝臣們屬意於八皇子作為太子,而康熙卻很不看好他,並對他實施了打壓的手段。

康熙打壓八皇子,卻不敢行霹靂手段圈禁他,是因為他有著深深的顧慮。其一:在繼位人選上面,康熙已經犯過兩次明顯的錯誤,這很影響他的自信。對於這次看好的四阿哥,他內心一直犯嘀咕,不能確保選擇完全正確;其二:八阿哥的勢力彼時已經形成,其罪名不顯,如果強行圈禁他,會引發朝局更加動盪。

基於以上,康熙不能旗幟鮮明地支持四阿哥,只能用“敲邊鼓”的方式,為他的繼位暗中鋪路。

第二,囿於遊戲規則的限制

胤礽的二次被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明立太子,成為眾皇子的眾矢之的;另一個是康熙三十七年冊封眾皇子,並讓他們參與軍政事務。

康熙是個很善於總結的人,他認為明朝的王爺“食國之祿、不謀國事”,因此被養成廢柴。他吸取了這個教訓,放出成年皇子參與國事,這也使得他們各自養成勢力、與太子分庭抗禮。

康熙的心中認為,讓成年皇子參與國事的決定沒有錯,但明立太子這種方式的弊端很大。

康熙二廢太子以後,打定主意不明儲,除了當時的局勢不利於明立太子,還因為他已經沒有再次嘗試失敗的勇氣。於是,他決定遺詔立儲。暗儲有一個最大的好處:不管遺詔能否被執行,外界都無從知曉內情,可以避免廢立太子的負面影響,保全自己一生的令名。

既然康熙釆用了暗儲的方式,他就必須遵守暗儲的規則。

暗儲、顧名思義,不能暴露意圖,否則隨之帶來明儲一般的危害。

另外,暗儲之下無太子,皇子覬覦皇位就不能成為罪名。



在劇中,康熙的行事挺遵循暗儲規則的:他圈禁四阿哥的擁護者十三阿哥,同時委以四阿哥領侍衛內大臣的重任;他打壓八阿哥的同時、提拔八阿哥圈子的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王”;他逼迫八阿哥的支持者佟國維致仕,卻仍舊重用八阿哥的支持者馬齊。

正是在這一系列撲朔迷離的人事變動中,使奪嫡的眾皇子從希望中看到迷茫、又從失望中看到了曙光。總之一句話:他們看不透康熙的真正意圖,以致不會被逼得鋌而走險。這也是康熙朝後期朝局保持基本穩定的原因。

第三,康熙看似“一碗水端平”的舉動,其實在為胤禛的繼位暗中鋪路



  1. 圈禁十三阿哥。胤祥在劇中被稱為俠王,他在圈禁以前,嫉惡如仇、整治貪官大快大心。這種秉性雖然很接地氣,但不見容於官場,再加上他是有名的“十三大膽”,圈禁他有利於磨礪他,也有防止他因為不熟悉官場規則、捅出婁子給四阿哥繼位添亂的意味。
  2. 任命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王。這是因為西藏平叛需要一個懂軍事、地位尊貴、能夠居中指揮蒙古王公和各路人馬的皇子。同時,也有離散八王黨的另一層含義,畢竟離散亦可作保全的另一種方式。為了提防十四阿哥的異心,四阿哥的門人年羹堯管控了糧道並扼守住回京的咽喉要道。
  3. 康熙重用馬齊,主要在於政務方面,涉及到遺詔的核心機密,馬齊仍排除在外。
  4. 康熙啟用隆科多,對他進行幾番的敲打,最終把他揉搓得唯遺詔之命是從。
  5. 奪嫡之爭在朝不在野,紫禁城無疑是重中之重,四阿哥領侍衛內大臣的崗位至關重要。
  6. 真正知悉遺詔內容的唯張廷玉一人,康熙確認他有忠於皇權之心,並對四阿哥甚是認同。

說點誅心的話

康熙摒棄明儲而釆用暗儲,其實是一種很不自信的表現:一方面說明他對朝局形勢的掌控不自信,另一方面他也對自己挑選繼位人的眼光不自信。

“啪啪”兩聲,太子兩立兩廢,打的是臉、疼的是心。

他最愛的皇子是胤礽,而帶給他傷害最深的也是胤礽,這種相愛相殺、父子相殘,後人唯有扼腕嘆息。

康熙晚年,尚書希福納百多人的塌方式腐敗、國庫虧空得能夠承辦汽車拉力賽,不為別的,只因為廢太子引發的失落和倦政。


鏈天絕


  

  古代皇帝對於傳位看得非常重,選定繼承人也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

  或許有朋友不能理解,當老皇帝年紀大了,身體都不大好的時候,為什麼不能早早公開繼承人信息?

  因為,一旦確立皇位繼承人,就會引發朝局動盪。

  自古道,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當沒有太子的時候,一個王朝就只有一個權力核心。一切都圍繞這個權力核心。當確立了皇太子的時候,朝廷就出現了第二個權力核心,在許多事情上就會出現紛爭。

  就算是皇太子無心與皇帝爭奪權力,但因為皇太子地位的特殊性,自然而然會吸引一幫人為其張目。

  原因很簡單,一旦確立了皇太子,那麼,老皇帝就可以死去了。

  其實,不單單是確立皇太子會引發朝局動盪,選立皇后,也是朝廷中至關重要的一件大事。

  因為選定皇后,就有了皇后一黨。一旦皇后生下孩子,那必然會成為太子,成為未來的皇帝。

  因此,皇帝與皇后之間,皇帝與皇太子之間,一方面是夫妻,是父子,另一方面也是政敵!並且是最大的政敵。

  皇帝手下的那些貪官、奸臣,要的只是皇帝、朝廷的錢財、冠絕,可是,皇后、皇太子想要的卻是皇帝的性命!一旦皇帝死了,他們獲得的權力將更大。

  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廢掉太子?真是因為太子的錯誤不能容忍嗎?女人的事情其實都不是大事,真正惹怒康熙的,是聽聞太子想要發動兵變,想要奪權,想要幹掉他!

  也正因為有了太子這個前車之鑑,在之後的許多年中,康熙皇帝都絕不立太子。即便有心扶持四阿哥,也沒有公開此事。

  一方面是因為他要有所提防,畢竟,誰也不知道康熙能且只能當61年的皇帝,他越早公佈皇太子人選,對他本人越不利;另一方面,自然是保護四阿哥,昔年太子為何會被廢,除了二阿哥本身智商有些欠費,還因為群狼環伺,人人都恨不得他死。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許多時候,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結果就會大不相同。


葉之秋


一方面,他自己老了,不好掌控,一旦背氣身亡,那就是更玄。自己其實最後安排的很好,客觀來說沒有險,一方面,張廷玉可以威望壓制朝臣。隆科多至關重要,同時有把柄在張廷玉手裡,是康熙的口諭。隆科多手握九門,這就是最大的勝算了,另外,豐臺大營要是在老八手裡,打過來的話估計隆科多抵擋不住,但是放出十三爺就幾乎平了。其實康熙最後死時對雍正說的話,讓十三當好雍正幫手,就是立即釋放的意思。雙重保障了。老八差點被鎖拿了。


浩浩和湯湯


早年,擒鰲拜、削三藩、驅逐噶爾丹、收復臺灣的康熙同志還真不是一般的主,有人把他的歷史地位提到與秦皇漢武相提並論的高度,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傳位問題上弄得有點尷尬,也是事實。


說康熙傳位雍正為什麼不提前安排,個人認為,康熙有難言之隱。

眾所周知,此前,康熙冊立的太子是胤礽,胤礽哥自幼聰明伶俐,是勤奮讀書的好學生,還精通禮儀,曾經主持的祭祀活動井然有序,頗受康熙待見;而且有文韜武略,有代理康熙處理政務的經歷,顯示了一定的治國才能和當皇帝的潛質,立他為太子,不負眾望!

但當康熙消滅太子黨核心人物索額圖時,太子結黨營私的罪行也進一步暴露了出來;此後康熙巡幸塞外期間: 剛滿七歲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獲悉後非常擔憂,而太子無動於衷、置身事外;康熙巡幸途中生了病,詔令皇太子飛騎見駕,胤礽察看了憔悴的父皇病容後,沒有半點憂傷;一道返回京城的途中,有一次太子夜晚靠近康熙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探,這被康熙認為有“弒逆”的意思!

於是,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懷著極度失望而無法訢說的心情,堅決廢掉了太子! 不成想一石擊起千層浪,眾皇子們為了太子的位置都不約而同地開始了勾心鬥角,明爭暗奪,結果弄得一地雞毛!

權力燻心、心狠手辣的大皇子胤禔,志大才蔬、情商有限的八皇子胤禩,治軍有方、有“大將軍王”尊稱的十四阿哥胤禵,先後粉墨登場,都使盡各種手段討好康熙、籠絡朝臣、拉幫結派、相互傾軋,但這些雕蟲小技在政治家的康熙面前都蒼白無力、破綻盡顯、原形畢露,康熙認為他們都不是太子的上佳人選,結果,要麼被囚禁至死,要麼被果斷地斷絕了父子關係,要麼率軍去防守邊關,遠離了朝庭!

耄耋之年的老皇帝康熙同志被傳位問題弄的身心交瘁、疲憊不堪,不得不遺詔傳位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駕崩,遺詔:傳位四皇子胤禛,氣急敗壞的諸位肯定不甘心啊,才有了以後的險象環生!


希望星晨58298869


張五哥是一個孝子

張五哥是一個孝子,為了父親可以豁出自己姓名,為了家庭冒名頂替了江夏鎮財主楊八女上了斷頭臺,辛虧胤禛和胤祥明察秋毫讓悲劇沒有如期而至。玄燁看上了張五哥的忠義,張五哥成為御前帶刀侍衛,與此同時胤祀向康熙密告了太子與江南官場勾結貪汙的事宜,同樣是做兒子的,老百姓的兒子懂得天地君親師,帝王貴胄龍子們卻亂了綱常倫理而勾心鬥角,玄燁心中憂慮了起來。



太子胤衽是赫舍裡唯一的兒子,玄燁愛屋及烏封了胤衽的東宮,雖說胤衽資質欠佳卻不失孝道,大清朝以孝治天下,孝的宗旨是五常倫理,這是胤衽有別於其他皇子的地方。胤衽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東宮之位卻從來沒有穩固過,他的父皇是一個雄才大略的聖主,擒鰲拜,平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跟俄國老毛子幹,可謂比肩唐宗宋祖,在自己偉大父親的陰影下成長,胤衽自己的話來說看到父皇就像老鼠見到貓一樣,總是戰戰兢兢的。

戰戰兢兢的東宮,讓羽翼豐滿的胤祀看到了希望,胤祀以父皇為榜樣對朝廷內外廣施恩惠,靠著掌管戶部和吏部及江南鹽道推廣胡蘿蔔加大棒手段,天下督撫及滿朝文武大多與八爺黨形成人身依附關係。胤祀的步步緊逼,胤衽感覺到危機,八爺黨處處給他下絆子使壞讓東宮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太子門下的刑部和工部為了與胤祀黨徒競爭開始大肆貪汙受賄聚集財力。

盛世之下的黑洞

太子黨與八爺黨如火如荼的爭名奪利,冷麵王胤禛與俠王胤祥卻為民請命獲得忠心為國的南書房大臣張廷玉們的青睞。康熙洞若觀火,一生的功績,文治武功,卻留下了吏治腐敗和國庫空虛的弊政,自己無法卻變革弊政,自己沒有時間了。玄燁將刑部審出犯案官員口供遞給張廷玉,這份口供明言是針對太子的,張廷玉看過後轉身付之一炬,玄燁憤怒責怪卻迅速冷靜了下來,康熙對張廷玉說:我們都是做父親的,孩子們大了,我們只能盡父親責任罷了,至於他們以後之路怎樣,管不了了。



太子胤衽終究還是被廢了,康熙下旨百官,京城內三品以上,京外五品均可以上表舉薦新太子人選。上書房領班大臣佟國維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人物,作為朝廷中樞宰輔,交通文武百官是他的責任,他的傾向將決定太子人選。八爺黨派出九爺和十爺遊說,佟國維保持了一貫的中立,他約談了自己侄兒隆科多,計劃是分頭投資以穩操勝券,自己支持胤祀,隆科多向冷麵王胤禛靠攏。一場圍繞太子人選的政治較量展開,江湖術士登場兆示天意歸屬八大王,群臣舉薦胤祀為新太子人選,沒想到康熙心中本來已經偏向胤祀為太子人選的心意突然有了轉變,隆科多向康熙告密,自己親叔叔佟國維居心叵測暗中勾連大臣舉薦胤祀。

康熙乾綱獨斷重新恢復了胤衽東宮,十四爺胤緹公開怒懟康熙,康熙盛怒拔刀而起,一場皇家內亂已然呈現。康熙內心產生極大震撼,自己對朝局控制已經到了失控局面,胤衽恢復東宮成了權宜之計,胤緹出任大將軍王安撫八爺黨,圈禁胤詳是為了保護和磨練,疏遠胤禛和胤祀起平衡作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等到自己能夠對朝局進行全方位梳理。賢明君王總是能夠創造形勢,這是時代造就英雄的原因。



病榻之前,張廷玉收服了九門提督隆科多,張五哥持金牌令箭釋放了十三爺,胤詳十年磨一劍走出宗人府後趕赴豐臺大營掌控兵權,內廷外朝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玄燁臨終之際與胤禛交接政權,一切看似急迫實則無奈另有安排,雍正繼位後用十三年的兢兢業業變革弊政為康乾盛世打造堅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