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倒幕鬥爭:日本天皇重掌大權,德川幕府就此滅亡

日本的倒幕鬥爭,即推翻德川幕府,建立以天皇為首的明治政權,這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前期鬥爭,它為以後的改革開闢了道路。

倒幕鬥爭:日本天皇重掌大權,德川幕府就此滅亡

日本幕府將軍圖

一、倒幕運動的起因

日本德川幕府的統治,到十八世紀已日漸衰敗,進入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更是危機四伏。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幕府和各藩長年陷於財政危機,負債累累。農民的貧困和分化加劇,各地起義接連不斷,市民暴動也時有發生。同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日益表面化,上層統治發生危機。

一部分武士,主要是下級武士,因為主君減少他們的俸祿而生活窮困,以至“恨主如恨敵”,希望改變現狀。不少藩主(大名)對幕府的腐敗深為不滿。長州、薩摩等藩為了克服財政危機,通過天保改草,發展了本藩的生產和貿易,成為足以與幕府分庭抗禮的強藩。種種情況表明,幕府的統治體制已難以長此維持。正在這時,日本的鎖國政策也出現了新情況。

倒幕鬥爭:日本天皇重掌大權,德川幕府就此滅亡

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休·佩裡率艦隊抵達日本,迫使幕府打開國門。從此,日本被迫同列強簽訂若干不平等條約,規定列強在日本有治外法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可設立借租地,日本的關稅須同締約國協商。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中國在鴉片戰爭後的境遇,早已被日本有識之士視為殷鑑。西方列強的入侵,激發了日本人民的民族覺醒和改革圖強的強烈要求。打開國門通商後,引起物價急劇上漲,使僅有少量固定俸祿的下級武士最受其害。他們認為“開此禍源者,實為幕府”。這一切有力地加速了日本國內已在醞釀的變革進程。

二、倒幕鬥爭的領導人群

幕府末年,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出現了一些手工工場和相當廣泛的資本主義家庭手工業。這種資本主義關係的代表,不是大城市的特權商人,而是地方上的豪農豪商。後者既是新興地主又是商人,有些人興辦手工工場和資本主義家庭手工業。他們在實行封建剝削方面與封建領主有一致性,但是他們的土地所有權和商人或資本家的地位沒有合法的保障,這促使他們要求改革。不過,豪農豪商還沒有成為近代的資產階級,他們還不能起來領導一場變革。

倒幕鬥爭:日本天皇重掌大權,德川幕府就此滅亡

日本幕府時代武士

擔負這一領導責任的則是一批改革派武士,其中以下級武士居多。改革派武士是當時日本特殊歷史條件的產物下級武士因窮困而急於尋找出路,日本一些武士同時又是富有學識的知識分子,他們瞭解世界大勢,迫切希望改革圖強不少武士通過種種途徑與商人接近並融合起來,特別在長州等藩,在發展生產與貿易的藩政改革中,一些有志於該革的武士同商人建立了密切關係武士要隨主君到江戶參覲,可出藩外遊學,有機會建立全國性的聯絡。因此,在武士中分化出一批改革派武士,他們與豪農豪商結成聯盟,成為反幕倒幕鬥爭的領導力量。

三、日本“尊王攘夷”運動

反幕鬥爭是在日本被列強敲開國門之後發生的。改革派武士在鬥爭中經歷了一個成長過程。起初,由一些藩主出面,企求改革幕政,一批武士則在下面奔走策劃,製造輿論。由於幕府當局頑固不化,改革幕政的活動受到嚴厲的鎮壓而最終失敗。

倒幕鬥爭:日本天皇重掌大權,德川幕府就此滅亡

從1860年起,武士們越過藩主,走上政治鬥爭第一線,他們與朝廷的一些公卿相聯絡,掀起“尊王攘夷”運動。他們從各蕃彙集京都,打算建立天皇政權,取代幕府,並實現全國攘夷,驅逐外國勢力。孝明天皇不反對攘夷,但對於內政極為保守。這被幕府所利用,於1863年8月發動“八ー八”政變。尊王攘夷的志士被趕出京都,逃到長州。

形勢急轉直下,十分險惡。1864年7月天皇命令幕府征討長州。同年8月,英美法荷四國為了對1863年長州攘夷——炮擊下關外船一事進行報復,派聯合艦隊攻擊下關,大敗長州守軍。長州的高杉晉作、木戶孝允等人在這之前已逐漸認識到,盲目攘夷是行不通的。高杉受藩廳委派,與四國訂立和約。在談判中,四國要求租借下關附近的彥島,高杉予以拒絕。這表明他既放棄盲目攘夷,又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從此,高杉等人從尊王攘夷轉變為全力倒幕。

倒幕鬥爭:日本天皇重掌大權,德川幕府就此滅亡

1864年8月下旬,幕府下令發兵征討長州。長州藩內保守派趁機操縱藩政,大肆鎮壓、排擠改革派。早在1863年,為了防禦外侮,高杉晉作建立了奇兵隊,它打破封建的門閥身份觀念,吸收平民參加。長州各地紛起仿效,建立了名目眾多的諸隊。保守派掌權後,奇兵隊和諸隊瀕於被解散的境地。這時,高杉決心發動武裝起義以扭轉危局,但是奇兵隊和諸隊的絕大多數領導人都不贊同。高杉據理力爭,指出長州內訌目前不可避免,起義是唯一出路。他得到伊藤博文等人的支持。於1864年12月16日拂曉,僅以七、八十人的兵力,在功山寺起義,從這裡出發,成功地襲擊了藩廳設在下關的機構。功山寺起義激勵和推動諸隊於1866年1月初發動起義。

通過起義,使藩政權回到改革派手中。接著,長州進行軍制大改革,建立全用近代槍炮裝備的新軍,僅步槍就買了七千多支。功山寺起義和諸隊起義,標誌著倒幕派的形成,他們終於在長州站穩了腳跟,成為足以與幕府相對抗的強大力量。功山寺起義和諸隊起義的勝利,實踐了高杉晉作和木戶孝允的“強藩割據”論。他們接受教訓,認為不能單純依靠朝廷,不可盲目攘夷,首先要使長州強盛起來,然後依靠長州的力量並聯合其他藩,推翻幕府,實行改革,使整個日本富強起來,免受列強欺凌。

倒幕鬥爭:日本天皇重掌大權,德川幕府就此滅亡

四、日本的“維新三傑”

倒幕派在長州勝利之後,其餘藩和公卿也發生了分化。有的藩原想通過朝廷與幕府的合作(即所謂“公武合體”)來削弱幕府權力,擴大自己的發言權,現在轉而與長州接近。1866年1月,長州與薩摩訂立盟約,雙方約定為早日恢復王權,誠心誠意地努力。薩長的盟約使兩個強藩聯合起來,壯大了倒幕力量。不久,薩長同盟得到土佐倒幕派和藝州藩的支持。另外,朝廷中巖倉具視等公卿也轉向倒幕派。

倒幕派雖然不再依賴朝廷,但他們仍十分重視利用天皇的權威。1866年12月,孝明天皇突然病逝。次年1月,十四歲的陸仁(明治天皇)繼位。朝政為若倉具視等人所左右,這對倒幕派極為有利。這時,高杉晉作不幸病逝。以後,薩摩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和長州的木戶孝允起主要作用,史稱“維新三傑”。

倒幕鬥爭:日本天皇重掌大權,德川幕府就此滅亡

在倒幕派力量壯大的同時,幕府領地和各藩的農民起義、城鄉騷動空前激烈。1861-1863年,前述事件每年平均四十八起,1865-1867年每年平均為一百十三起。人民的鬥爭削弱了幕府的力量。動搖了幕府的統治。

五、幕府時代的終結

1867年10月,朝廷給薩長兩藩下達討幕密詔。同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1866年12月繼德川家茂之後為將軍)奏請奉還大政,以剝奪討幕的口實。討幕派毫不退縮,薩摩、藝州的三千多藩兵進入京都,長州三千藩兵殿後接應。12月9日(公曆1868年1月8日),討幕派用軍隊把守官門,發動政變,宣佈了事先擬好的《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制,建立以天皇為首的新政權。同日晚,倒幕派進一步要德川慶喜“辭官納地”,要剝奪他的一切權利和領地。德川慶喜不從,回大阪調集軍隊進行反撲。從1868年1月到1869年5月,進行了一場遍及大半個日本的內戰——戊辰戰爭。人民歡迎討幕軍,豪農豪商組織軍隊勤王,通過這一仗,摧毀了幕府勢力,打擊了保守力量,現固了新政權。

《日本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