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从屡屡绝嗣到过继宗子,闲谈让赵官家们辛酸的养子制度

如果历代皇帝聚在一起聊起子嗣的事情,两宋的皇帝们大多都要留下辛酸的泪水,沉痛的说:生!不是问题,生下来能不能养大才是大问题啊! 

历朝历代,像两宋皇帝绝嗣率那么高的,简直是少有,从宋真宗之后开始,赵家的男丁就总是不兴旺,仁宗绝嗣,哲宗绝嗣,高宗绝嗣,宁宗绝嗣,理宗绝嗣,和其他朝代相比较,皇帝的绝嗣率的确有点小高哦!

以宋仁宗赵祯为代表的绝嗣皇帝团队苦着脸挠墙:我不是不能生,是生了儿子他就是养不大啊!要么就都生闺女,还被大臣嘲笑只会生妞不会生孩儿,我太难了!

从屡屡绝嗣到过继宗子,闲谈让赵官家们辛酸的养子制度

01,生育率不均匀、夭折率过高的两宋皇子

两宋三百来年,有十八个皇帝,除去末代三幼帝,十五个成年帝王一共生了104位皇子,其中太祖4子,太宗9子,真宗6子,仁宗3子,英宗4子,神宗14子,哲宗1子,徽宗32子,钦宗3子,高宗1子,孝宗4子,光宗2子,宁宗9子,理宗5子,度宗7子。

另外,有皇子名分的宗子6位,分别是英宗赵曙、孝宗赵昚、景献太子赵询、济王赵竑、理宗赵昀、度宗赵禥。

这110位皇子,北宋有77位(76位皇子加1位宗子),南宋有33位(28位皇子加5位宗子)。

不说6位宗子,只说这104位皇子,除去生卒年龄不详者17位,活到50岁以上的只有12人,早亡夭折的就有46位,夭折率高达44%。

从屡屡绝嗣到过继宗子,闲谈让赵官家们辛酸的养子制度

太祖4子夭折2,太宗9子夭折1,真宗6子夭折5,仁宗3子夭折3,英宗4子夭折1,神宗14子夭折6,哲宗1子夭折1,徽宗32子夭折6。

高宗1子夭折1,孝宗4子夭折1,光宗2子夭折1,宁宗9子夭折9理宗5子夭折5,度宗7子夭折4。

数目看着是不是有点触目惊心?北宋时期这种情况看上去还不严重,比如真宗好歹还生了仁宗,神宗也有儿子哲宗继承皇位。

到了南宋,就严重的多了,高宗绝嗣,过继了孝宗,孝宗四子五孙十个曾孙,不是夭折就是早亡,直接导致孝宗、光宗、宁宗三代绝嗣,宁宗生前过继两次,一个早亡,一个被权臣史弥远废黜,在灵前另立宗子理宗赵昀,但赵昀又绝嗣。

从屡屡绝嗣到过继宗子,闲谈让赵官家们辛酸的养子制度

02,宋人解决皇子夭折率高的办法

有人会说,绝嗣率这么高,难道就不找原因吗?

怎么可能会不找原因,关于两宋皇子夭折率高,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说是因为宋朝修建皇宫时,在地基和颜料上掺有水银、丹砂和铅以防虫蛀,赵官家在有毒的皇宫中居住,能生出健康孩子才怪呢!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
从屡屡绝嗣到过继宗子,闲谈让赵官家们辛酸的养子制度

如果真是这样的理由,两宋三百年都发现不了这个原因?等着让现代手操键盘、并没有见过两宋皇宫的人发现?不要把古代人想的那么蠢好伐?要论养生,古人还是比今人强的。再说,如果都是铅中毒,怎么徽宗生那么多?钦宗生的几个也都渡过夭折期了,他爷俩没在皇宫住吗?

可见,什么水银、丹、铅,都是信口胡扯的。其实,早在仁宗时代,宋朝人就开始反省皇子屡屡早夭的原因了。

有人觉得皇子老是夭折,会不会是没有善待前朝的原因,就上书说“皇嗣未生,盖以国家未如古礼封二王后。”(涑水纪闻卷十)

因此,在嘉祐四年(1059),仁宗下旨在柴氏族人中选择一个年长者授京官,已经在职的就换为文职,封崇义公,在河南府郑州境内差遣,并给公田十顷,让他管理后周陵庙。通过优待柴氏后裔祈求庇护,让赵家皇嗣昌盛。

从屡屡绝嗣到过继宗子,闲谈让赵官家们辛酸的养子制度

到了神宗时期,又遇到皇子屡屡夭折的情况,承议郎吴处厚建议神宗为程婴、公孙杵臼立庙封爵。为啥要给晋国这二位立庙封爵呢?

因为在晋国大夫屠岸贾消灭赵氏的时候,是这二位义士拯救了赵氏孤儿,让赵氏血脉得到保存,这二位对赵氏有大恩,在吴处厚看来,所有姓赵的都要对程婴、公孙杵臼感恩戴德,如今赵官家总是养不大儿子,就得考虑是不是因为亏待二位义士遭受到惩罚。

神宗从善如流,命吴处厚为将作监去河东路寻访程婴、公孙杵臼的遗迹,封程婴为成信侯,公孙杵臼为忠智侯,并在他们的老家绛州(山西襄汾西南)立庙。

仁宗、神宗这样的行为有用吗?从仁宗三子全夭折,神宗子夭折近半看,优待前朝、祭祀神灵,貌似没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只不过是心理上有点安慰罢了。
从屡屡绝嗣到过继宗子,闲谈让赵官家们辛酸的养子制度

在优待前朝的同时,还从医官方面寻找原因,遇到皇子、公主夭折的,开封府要对供药医官进行审查,查皇子公主夭折的原因,到底是不是用药不当引起的,再根据情况惩处医官。

但最初对医官的惩处并不严厉,比如仁宗的皇子豫王和鄂王夭折,医官也只是“降一两官,未旬月间,寻得牵复。”

因此,有些大臣就认为对医官过于宽松,才让他们敢在皇子公主的病情上不竭尽所能。蔡襄就是这样认为,他认为皇子公主夭折,医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要用什么“生死有命,药饵难工”找借口,从来都是“所医疾病尽是当痊愈”,蔡襄觉得,仁宗的皇子、公主6人相继夭折,就是因为医官的互相推托,“不肯及时下药,以致病深,虽有良医,无由措手。”

因此,蔡襄建议仁宗从重责罚医官,以警示后人,让他们知道尽心尽力,这样才是保育皇嗣最根本的方法,但仁宗仁慈,并不采纳。哲宗时对医官的惩处才严厉起来,元符二年(1099)九月,皇子茂夭折,医官卓顺之等六人,因医治皇子无效,被贬谪流放。

做为现代人来看,惩罚医官并不能阻止小儿夭折的发生,小孩子做不到配合医生治疗,对于皇子、公主的病情,医官又做不到尽医者本分,就算再严惩也无用。

从屡屡绝嗣到过继宗子,闲谈让赵官家们辛酸的养子制度

优待前朝、祭祀神灵、严惩医官,好像都解决不了皇嗣夭折的问题,那就借助于宗教吧!

徽宗刚继位的时候,子嗣稀少,就请茅山道士刘混康来宫里看风水,刘混康看后建议在禁中西北角地形低洼处稍加垫高些,就可以多生皇嗣。

宋徽宗就命人把刘混康指定的地方垫高,之后,真的生了一长串皇子皇女,还大多都养大成人,只不过,最后都给金国大王送人头了。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徽宗的皇子们总算都健康的长大,夭折率高的问题被解决了,因此,徽宗对道教奉若神明,还自称道君皇帝,在宗教信仰方面日益放飞自己。

从屡屡绝嗣到过继宗子,闲谈让赵官家们辛酸的养子制度

03,被动形成的养子制度

皇帝没有儿子,就只能考虑过继,总不能后嗣无人吧!赵官家首次遇到没儿子的问题是真宗赵恒。

咸平六年(1003),真宗唯一活着的儿子周王赵祐夭折,年仅9岁。36岁的皇帝陷入无子的苦恼中,在大臣们的劝谏下,真宗选择四弟赵元份第三个儿子,8岁的赵允让,以绿车旄节迎接进宫,养育在宫中,这是宋代首次选择宗子充当备胎。

赵允让在宫中养了八年,在他15岁的时候,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仁宗赵祯出生,真宗欢天喜地的用箫韶部乐把赵允让送回家去,后来为了补偿赵允让,封他为汝南郡王,死后还追封濮王,谥号安懿。

之后,仁宗无子,大臣们劝谏他效法真宗,抚养宗子,等生出皇子了再送回家去。再之后,就是高宗,大臣们劝谏他效法仁宗,先养宗子,等亲儿子出生了,再让养子退守藩服。

从屡屡绝嗣到过继宗子,闲谈让赵官家们辛酸的养子制度

从真宗开始,到仁宗,形成了简单的养子制度,再到高宗,养子制度日渐成熟,成为皇帝选择皇嗣养子的执行规则。

这个所谓的养子制度具体是什么呢?

  • 其一,选择养子要按家族的昭穆顺序,不管是近宗,还是远宗,都必须在皇帝同辈兄弟的子嗣中选择,例如真宗、仁宗选择允让、宗实父子,就是在同辈兄弟的儿子中选择,高宗和宁宗同样如此。
  • 其二,选择养子的年龄在二岁到十岁之间,多数控制在四岁到六岁,允让入宫8岁,英宗首次入宫4岁,孝宗入宫6岁,景献太子入宫也是6岁,济王赵竑被立为沂王嗣子的时候,大约也是6岁,度宗同样是6岁被养在宫中。
  • 其三,选择养子的时候,一般都要选择多个候选人,先海选,再让皇帝亲自选择两个,养育宫中,优胜劣汰。真宗时期没有形成制度不算,仁宗时开始,就养育两个宗子,除了英宗,还有一位宗子被仁宗嫌弃不慧而放弃;到高宗时,就有孝宗和信王赵璩;宁宗时就是赵询和赵竑,史弥远阴谋更换皇子的时候,也是选择了理宗和弟弟与芮两人。
  • 其四,选择仁孝聪明的宗子,让后妃抚养,给宗子封赐官爵,让他和一般宗室有区别,使大臣们知道皇帝的传位意向,安定臣子之心。但是,又不为其正东宫之名,为皇帝有朝一日能生下亲儿子留下后路。
从屡屡绝嗣到过继宗子,闲谈让赵官家们辛酸的养子制度

南宋的宗子过继流程,基本就是按照这套养子制度进行的,除了济王赵竑和理宗赵昀两个做皇子的时候年龄超标,但他二人的情况又和其他宗子过继不同。

赵竑是从小就承继沂王赵抦,接受培养十四年,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素养,景献太子赵询早亡后,宁宗赵扩也53岁了,没有太多精力重新选择五六岁的宗子去培养,所以才把年龄放大到十五岁,甚至直接选择了济王赵竑。

理宗赵昀则是权臣史弥远为了换掉对他不满的济王赵竑,才去寻找的备胎,18岁的理宗胜过了15岁的弟弟与芮,被史弥远选作沂王嗣子等待时机。

认真的读者菌看到这就会明白,理宗并不符合养子制度,只因为史弥远的私心作祟,才选择了他,当然不会按照养子制度来操作。

从屡屡绝嗣到过继宗子,闲谈让赵官家们辛酸的养子制度

04,猴格说

因为两宋皇帝生前就过继嗣子,形成了成熟的养子制度,精心培养过继的宗子,虽然没有培养出啥英明君主伟大皇帝,但是,最大程度的避免了皇位传承时产生的风险,使皇权在和平有序中进行交替。

不像东汉那样,继承人在皇帝死后,由权臣和外戚选择,废立如同儿戏,引起各种动乱,在这一点上,宋代养子制度的确功莫大焉。

从屡屡绝嗣到过继宗子,闲谈让赵官家们辛酸的养子制度

当然,不论什么制度,在皇权时代,总是会没落被践踏的,带头践踏制度的总是那些最高掌权人。如果说宁宗选择济王赵竑,是因为他的年龄不允许,那么,史弥远选择理宗赵昀,就是赤果果的不把养子制度当回事,或者说,史大相公不单单是践踏养子制度,而是在践踏赵官家的皇权。

辛酸的赵官家们,是因为没儿子继承江山,才被动的形成养子制度,只是,随着皇权的没落,任何制度都沦为权臣的脚下石。

就是这样。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

另外,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猴格,在简单的算数中,已经算迷糊了,欢迎读者菌纠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