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郭廣昌:最大的救星,永遠是自己

郭廣昌:最大的救星,永遠是自己

一、我的四個捫心自問

前幾年,雖然我們每年都說困難、“年年難過”,但實際上還是“年年過”。但這個冬天,我感覺有些不一樣。尤其今年很多企業家朋友都出了問題,而且不是小企業,有些企業很不錯,甚至是上百億市值的上市公司。

我就在想,到底怎麼了?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說我們要改變自己,那我們改變了多少呢?

所以我對現在經濟的看法是:

第一,經濟的確會很困難,這個冬天會非常冷。

第二,世界上要有一個救世主,就是市場;而在市場裡,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所幸,黨和國家已經很清楚的看到了這些問題和困難,也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和舉措。所以,我判斷未來的形勢會好一些。但能否度過這個冬天,根本點還在於自己。

作為我們自己,現在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是反省、是捫心自問。我覺得現在我們必須認真想想我們遇到的問題是什麼?前五年我們又做了些什麼?

以下這四個問題,是這幾年我自己一直在捫心自問的。

第一問: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在客戶身上?花了多少時間在瞭解自己的產品上?花了多少時間在提升產品服務上?

每個董事長,首先應該是自己公司的首席產品體驗官。產品好不好,客戶滿意不滿意?我們自己應該是最瞭解的。

但這種瞭解絕不能依靠你的喜好和直覺,你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跟客戶去溝通。尤其產品銷量不好,市場上又有很多競爭的時候,你就特別需要更用心地體會產品。

現在,我花時間最多的就是研究產品。經過這段時間的研究,我基本認為要造好產品,方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做平臺,但是能做成像阿里、騰訊這樣大平臺的企業畢竟是少數。第二就是花更多的時間去琢磨怎麼做好產品。

但如果做產品,我必須要強調一點:我們一定要做精品,一定要千錘百煉,一定要為客戶創造價值。

第二問: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花了多少錢在研發上?花了多少時間在學習新的業態上?花了多少時間去感受新的趨勢和方向上?


我相信,現在大家都很重視移動互聯網。但我想問:我們的製造企業,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移動互聯網嗎?移動互聯網只是在淘寶上賣東西嗎?

馬校長已經把阿里這家互聯網企業做得這麼好,但他還是會花大量的時間在研究線下商業、實體制造。

所以說,我們千萬不能因為取得了成績,就不學習了。永遠只有比別人學得更快,我們才能比別人走得更好、更遠。


郭廣昌:最大的救星,永遠是自己


▲ 長按圖片,分享給需要的人

現在客戶的需求變化非常快,我們也進入了一個科技研發能快速轉化為成果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技術的進步、產業的進步、市場邏輯的進步,逼著我們要不斷學習。

另一方面,一定要重視科技研發和創新。我們很多出問題的企業,雖然他們的公司已經很大,但總體感覺他們生產的大部分產品還是同質化、低科技含量的產品,而且他們以前一直是靠低毛利來不斷擴大銷量。

但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很可能你生產出來的不是產品,直接就是庫存。所以,現在尤其要用科技創新來引領。

第三問: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花了多少精力在組織升級和人才培養上?我們花了多少精力在引進高級人才上?花了多少精力在年輕人身上?我們有沒有在90後、00後身上學到了什麼?


組織、人才,絕對是一家企業最核心的資產。因為所有的事都需要對的人去實現,而且根據市場的發展和變化,我們的組織需要不斷升級,企業的人才要不斷換倉。

我們一定要吸收具備高能級、更在狀態、更渴望成功的人。大家都有自己的團隊,但我們花了多少精力在團隊的升級上?

我舉個例子。復星的狼隊這個賽季從英冠踢到了英超。但我突然發覺,英冠雖然踢得好,但是到英超以後,卻碰到了很多的問題。為什麼?因為英超要求我們球員的素質和英冠是不一樣的。

現在中國經濟不管跟美國發生什麼,都是一個比較長期且難以解決的問題。但不管怎麼解決,中國經濟已經在參與全球競爭了,客觀上我們已經在踢“世界盃”了。這個時候,你的人才還是停留在原來的狀態,不出問題不是很奇怪嗎?

第四問:最後,我們還要捫心自問,我們願意不願意慢下來,去做點慢的事情?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速度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什麼都發展得很快。這讓我們已經習慣了快。比如我們看到馬校長用十幾年打造了一個世界級的巨無霸企業,大家都很想去複製他成功的路徑。

但全世界只有一個馬雲,誰都像他一樣,這個世界還了得?所以你要知道,你自己該做什麼,你有沒有沉下心來做你該做的事?我們很多企業,我對他們做事的風格有一種感覺,就是All in,就是“賭”。這個“賭”不是說去賭場,而是說做企業很有“賭”性。

之前的40年,因為整個市場在發展,一俊遮百醜,你很大概率賭成功了。但你千萬不能把經濟的大勢當作你自己的能力,如果市場不好了,會怎麼樣?All in一下會很爽,但之後呢?

我相信我們真的要沉下心,做對的事情,做難的事情,做需要時間積累的事情。

二、用人邏輯

復星一直把人看作最重要、最寶貴的資產,所以我們有37位全球合夥人,還有核心企業的合夥人和項目公司的合夥人,合夥人是在不同層面發揮作用的。

我覺得復星把每一位員工都看成了復星集團的合夥人。

我們原本有27位全球合夥人,2017年又增加了10位,其中有3位是外國人。

我們選擇這些新進合夥人的目的有三個:一是加強加大我們的產業深度,二是加深復星的科技能力,三是加深復星的區域能力。

我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觀點,復星的目標是成為來自中國的全球化企業,所以我們不能只用中國人、只相信中國人,還要彙集全球的人才、優秀管理者為我們服務,或者將他們發展為我們的合作伙伴,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

這37位全球合夥人除了把自己的事情管好,還要高度認同復星的文化,需要補位的時候,就要無條件地參與補位。

更重要的是,他們要站在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這是對全球合夥人最基本的一個要求。

我們對包括全球合夥人在內的所有復星人的最高要求是:從靈魂深處認可復星的價值觀和戰略。我們的戰略不一定是最容易的或者最正確的,但一定是當下復星要做的事。

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選好人、用好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這跟足球比賽有很多相似之處。英冠一個賽季46場球,每一場球的輸贏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在這46場球中怎麼管理和組織球員?用什麼樣的戰術能贏?這就不是單純的概率問題了,裡面有一定的科學性。

做商業也是這樣,不能完全憑運氣。如果你只賭一場球的輸贏,你可以賭概率;

但你如果要賭一個長遠的發展,就要按照科學的管理方式,去市場上找最好的球員,去組織他們,聘最好的教練去訓練和管理他們,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贏球。


球場上的紅牌不可怕,只要隊員的鬥志還在,就還能創造贏的機會;

另外,要有足夠的板凳深度(指的是替補陣容或隊員的實力),一個球員被紅牌罰下,後面的人要跟上。做企業也一樣,管理團隊如果有人不在狀態,就要有人替補上去,否則企業的運作就會受到影響,很難贏球。

在選人上,我覺得年輕非常重要。

四年前,復星管理層的平均年齡是40歲;經過這幾年的調整,我們管理層的平均年齡已經降到了35歲。

很多時候,我情願給一個經驗不是那麼充足,但學習力很強的年輕人機會,也不想用一個自以為經驗非常充足,卻缺乏學習能力的老人。

整個商業世界是在高度變化中的,這種情況下,你還用以前的老經驗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瞄準年輕人,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往前衝,這對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都有好處。

我喜歡正能量的人,討厭祥林嫂那樣的人,因為他們總是在抱怨別人的問題。我最不希望看到那種會把小問題會變成大問題的人,這種人對組織的破壞力非常強。有些員工是來公司解決問題的,而“祥林嫂”們是來公司製造問題的。

我永遠相信,一個人的情商比智商重要,因為很多事情需要用高情商去溝通解決。

我們希望復星的每個人都有一個閉環,就是說你可以站在你的角度,充分利用復星的內外資源,形成對客戶的服務閉環。

數據在自己手裡,客戶也在自己手裡,能夠對客戶的需求作出快速反應——這是我們對所有經理人的要求。

我時常會像唸經一樣跟復星員工說:一定要做對的事,開始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想想這事對不對;其次要做難的事,這個事情如果不難就別做了;

最後,如果一個事情今天就能做成,也不要做了,做那些需要時間去積累的事情,然後,如果你願意做,就堅持做下去。

對所有創業者來說,永遠都不要期望哪一天有高人出現告訴你,商業就該這麼做,然後你就能做得很好。創業者需要的是在生動的商業實踐中不斷學習,豐富自我。

我自己最喜歡的事就是跟各種人打交道,聽他們講故事,在別人身上我總是可以學到新東西。

當然,作為管理層一定要知道企業的“邊上”和“底上”發生的事,你一定不能被割斷了,千萬不要因為分層管理就變成了各層管理。

也不要因為分塊管理就變成了割塊管理,一旦信息被過濾掉,你看不到全面的東西,就沒辦法做出正確決策。

三、投資邏輯


公開數據顯示,僅在2018年,復星就新增了70個投資項目,其中海外投資項目佔到一半以上。即便是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復星的投資步伐依舊穩健。

復星一直是兩條腿走路:投資+產業運營,一定要把投資能力固化到組織結構裡面助推產業發展,也要把產業能力固化到組織結構裡面去支持投資。

復星上市後提出了幾個戰略優化的方向:一個是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第二個是保險加投資的雙輪驅動。

為了完成戰略計劃,達到生態系統的服務閉環,復星做了四個方面的進化,其中之一就集中在資金層面。

資金對大家都很重要,永遠要記住錢是重要的,錢的來源是重要的。

復星的全球資金資源整合具有“兩條腿走路”的特點,具備了境內外同時融資的能力(包括股權、債券、銀行貸款等),即境內融資境內使用、境外融資境外使用。

同時,復星也通過成立投資基金,聚焦科技前沿行業的最新業態,比如銳正資本專注VC階段的投資,在北京、上海、硅谷等地都設有辦公室,投資一些行業領先企業;而同浩資本則專注於醫藥和大健康領域的天使投資。

很多人說,復星給外界的印象是:在全球各地投資。確實,復星做的四個進化中,第一個就是全球化的區域佈局。

我們提出了“Glocal”的概念,即“Global+Local”,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對當地有深刻理解、擁有豐富行業經驗、富有企業家精神的投資團隊,通過這些“老外”助力復星在當地的發展。

復星曾以10億歐元收購葡萄牙某保險公司80%的股權,之後便在後者的業務板塊中新增了中國業務部門,服務於在歐洲、非洲有業務發展的中國企業,為海外中國人提供專業的保險服務。

不過,我們在做全球投資的同時,非常注重投資能力的本土化,所以在全球收購了很多在本地非常有能力的核心團隊。

比如,我們在巴西、日本收購了在當地已有10~20年經驗的團隊,來幫助形成復星的全球化能力,這也是復星在做全球化戰略進化中很重要的一塊。

所以,復星從來不是派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到某個國家做投資,我們一定是本土化,一定要打造一個全球化投資的產業能力團隊,這是我們要做的。

很多人都覺得,復星做的,就是單純的投資。其實不然,在復星的基因中,投資能力是業務戰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投資絕非我們的目的,它是服務產業發展的一種高效的方式之一。

就像復星的大健康產業,如果不能通過投資的方式去發展,復星很難打造今天這個具備全球影響力的醫藥企業。

我們一直非常關注的是,內生式培育和外延式投資,兩者是相互合作的關係。我認為,當一個企業沒有核心能力的時候,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去投資控股一個有核心能力的團隊和企業。

當有了這樣的企業後,選擇就會更多,你可以通過這些企業去進行內生性增長。

所以,復星在戰略地圖中不斷進化的還有一個維度,就是內生式培育和外延式投資的雙輪驅動,我們一直在努力往這個方向走。

內生性培育是指重點產業、核心項目要有自我培育的能力,比如復星醫藥等;而外延式擴張是指以投資為方式尋找核心企業,圍繞核心企業進行橫向、縱向的投資併購,比如地中海俱樂部等。

我們希望通過內生式培育+外延式增長,形成一批在各自行業內數一數二的核心企業,再圍繞核心企業形成一個個完整的服務閉環,而這些閉環將成為或大或小的開放生態系統。

在整個生態系統裡,不同企業之間將相互賦能、驅動、拓展和進化。

比如,2014年10月,復星透過控股的葡萄牙保險公司完成了對Luz Saude公司的收購,持有其98.4%的權益。

後者是葡萄牙本地專業提供醫療健康服務的大型集團之一,主要通過八傢俬人醫院、一家公私合營醫院、兩家長期醫療護理單位,為老人提供日間託管服務,很好地將保險和醫療業務結合到一切,實現了1+1>2的效果。

當然,復星也利用自身的優勢去賦能投資企業。我尤其想和大家分享通過賦能的方式,改善被投企業運營能力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需要通過賦能去改善運營能力的項目往往有著較為明顯的問題,同時也有著鮮明的優勢。復星利用自身深厚的產業積累,主動賦能、彌補缺點、解決問題、發揮優勢,從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價值。

例如,2018年,復星支持旗下的意大利高端男裝品牌Caruso重塑企業戰略、優化產品和成本結構、調整零售門店、開拓海外市場等措施,使Caruso的運營能力得到了大幅改善。

這就是復星提出的“深度產業運營+產業投資”,不敢說這是企業成功的唯一法門,但這正是復星獨特的戰略,我們敢於投資、善於投資,但所有的投資,必將服務於產業。

正是出於這一目的,衡量復星投資的好壞就產生了兩方面標準:一方面,我們要評估項目的投資價值;

另一方面,我們更要評估投資對復星已有產業的協同價值,我們要評估新項目在投資之後,與復星生態系統、已有產業的整合和梳理。這些都是我們投資決策時的關鍵環節之一。

郭廣昌:最大的救星,永遠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