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寧夏,千百年來的水利灌溉

寧夏平原兩岸得黃河之灌溉,有肥田、壓鹼之利,優質的黃河水加上充足的日照,使稼穡殷積,稻香魚肥,成為寧夏農業精華之地和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

寧夏,千百年來的水利灌溉

“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由來已久。寧夏銀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闊,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得天獨厚的引水條件,自古以來就吸引了各個朝代的屯墾軍民。自秦漢以來,歷朝歷代,均在此引黃灌溉,移民開發。唐徠渠、秦渠、漢渠、美利渠、七星渠等古老水利工程使渠系縱橫、田連阡陌。在那個無壩引水的年代,唐徠渠是寧夏最大的一條渠道。它開鑿於漢,復浚於唐,曾為西夏王朝的農業生產發揮過巨大作用,後又經元、明、清歷朝的數次整修疏浚,至清代雍正時期共灌溉寧夏境內345780畝田地。其歷史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佈局之精巧實在令人讚歎。作為我國特大型古老灌區之一,長期淤灌的結果,在寧夏平原的地表形成幾十釐米至兩米左右的灌淤層,有機質含量高,適宜於農作物的生長。在明清時代,儘管黃河水患嚴重,但是寧夏平原因為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無旱澇之虞,仍然得到穩固發展。黃河水給寧夏平原人民生活和生產創造了極好的條件。現在,古老的水利灌溉被視為歷史留給寧夏平原的最大遺產,它始終支撐著“塞上江南”的繁榮。

寧夏,千百年來的水利灌溉

當時間步入到現代,無壩引水早已被有壩引水替代。黃河出祁連山進入寧夏後開始由西向北流,經青銅峽後分為幾個河道(灌渠),因此青銅峽水庫對這個地區的灌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把蓄水分向各個河道,主要由唐徠渠、秦渠、漢渠和東高低乾渠出水,與灌區內大小渠道連接成灌溉網,擴大了灌溉面積,實灌面積25萬公頃。另外,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除河床建有水電站外,還在兩岸各建一水電站,具有發電、灌溉、防洪綜合利用水利資源的作用。黃河對寧夏的作用除了上述外,在古代,還有一項重要功能便是交通。自秦漢時起,寧夏的城市都是沿黃河佈局,到西漢時期,寧夏平原有5個縣城都在黃河上,一方面解決了生活的水源,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交通。黃河大規模的水運,史載最早於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時寧夏平原建制薄骨律鎮大將刁雍在一個冬天內造船200艘,後沿黃河道運送軍糧50萬石,首開寧夏大規模的黃河水運之先河。在唐初,朝廷專門設置了黃河巡防,其部隊軍糧馬匹等物資全靠黃河水運。在清代光緒年間,寧夏黃河水運進入到鼎盛時期,時外國商人、鹽商等運送物資商品皆採水運。直到後來,青銅峽水利工程的出現,才使得黃河水運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因此,說黃河是寧夏的母親河一點也不誇張,而寧夏人也完全自豪地說“天下黃河,獨富寧夏”。

寧夏,千百年來的水利灌溉

A B 位於青銅峽市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干流的重要水利工程。它於1958年開始興建,1967年基本竣工。整個水庫壩長697米,高42米,有7孔溢流壩,3孔洩洪閘。

寧夏,千百年來的水利灌溉

C 縱橫的引黃灌溉渠,澆灌著千萬畝水稻田,也就有了“年種年收水澆田,金川銀川米糧川”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