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苦環境“能鍛鍊孩子品行?吃苦≠遭罪,“吃苦教育“沒那麼簡單

巴爾扎克曾經說過:不幸,是天才的進步階梯。過於享福的孩子反而容易好逸惡勞,

因此,家長要加強孩子的吃苦教育,注重孩子吃苦精神以及獨立自主意識的培養,讓孩子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如此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也是父母所提供的真愛。

現如今是物質水平高速發展的時代,很多孩子連最基本的生活常識都沒有,一旦脫離父母完全無法獨立生活,我們不提倡讓孩子走父母的老路,什麼放牛、割草,但是也不要讓孩子過於貪圖安樂,適當的給孩子提供一些挫折教育和吃苦教育,讓孩子經歷得更多,對孩子而言是有著莫大的好處。

苦環境“能鍛鍊孩子品行?吃苦≠遭罪,“吃苦教育“沒那麼簡單

不難發現,很多吃苦精神差、自立能力不強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犧牲精神,一些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吃苦,給孩子提供一個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甚至是世外桃源一般的氛圍,這樣的生長環境對於孩子而言並非好事,會造成孩子只懂索取不懂回報的價值觀念。

在孩子的教育當中,吃苦教育就是最主要的一方面,讓孩子在幼年時期多吃一點苦,遭受一些困難無疑不是一件好事,有助於孩子的良好性格培養以及自我發展能力的展現,父母過度的保護,本質上則是在剝削還是發展的機會。

一: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呢?

1)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吃苦意識

在日常生活在,父母應該學會適當的放手,根據研究表示,那些總是被父母扶著學習走路的孩子花費的時間往往比那些自主練習的孩子更長,由此可見,

給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並培養他們的吃苦意識。

三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可以幫助家長提東西,四五歲的孩子可以幫助家長擦地板,上小學以後的孩子已經可以自主放學以及整理書包。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生活技能刻不容緩,家長應該從這方面入手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不僅可以達到培養的目的,還能夠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

苦環境“能鍛鍊孩子品行?吃苦≠遭罪,“吃苦教育“沒那麼簡單

2)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自立,即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獨立地完成自己各種生活小事,以及生活起居方面,自主打理生活中的一切,比如清理房間、摺疊衣物等等;在學習生活上,孩子需要獨立完成各項作業任務。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問題,要培養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日常瑣事中給孩子發表自我的機會,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意見,這種做法有助於孩子獨立思考問題,讓孩子更加有主見。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參考一下國外父母的做法。

瑞士父母會將初中畢業的孩子送去別人家當女傭,上午學習,下午勞動,一方面鍛鍊了孩子的勞動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孩子學習語言的機會,有助於孩子自食其力精神的培養。

美國父母善於讓孩子從小認識到勞動的價值,美國的一些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生存能力,明令規定學生自主尋找賺錢途徑,這樣的要求看似苛刻,實際上卻可以讓孩子學會更多,敢於面對社會生活。

德國法律規定,孩子一旦到達14歲,必須在家庭承擔一定的義務,比如:幫助父母清潔衣物等,這樣的規定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勞動的能力,更能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與社會責任心。

日本家庭要求孩子在課餘期間參加勞動掙錢,也就是勤工儉學,在日本家庭裡父母會給他們灌輸一種思維,那就是不要給別人添麻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種思維模式其實也就是一種是吃苦能力,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苦環境“能鍛鍊孩子品行?吃苦≠遭罪,“吃苦教育“沒那麼簡單

3)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吃苦來源於生活個個小事,孩子的吃苦精神是各種小事的累加,家長可以通過跑步來培養孩子吃苦意識,每天帶著孩子參加晨跑,無論什麼季節都應該堅持下去,也可以試著和孩子一起奔跑,給他們制定一個目標,並且鼓勵孩子奔向終點,這件日常小事都可以鍛鍊和磨礪孩子,使他們具備更加頑強的意志品質,教育學家曾經說過,加強孩子的吃苦教育,讓孩子吃些苦才是真正的愛與負責。

但是家長要明白,吃苦教育並沒有那麼的簡單,家長需要明白吃苦並不等於遭罪,孩子的獨立性並不是遭罪可以培養出來的,二者也有著本質差距,家長也需要知道,片面地吃苦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就像是常年不運動的人參加馬拉松比賽,必然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吃苦教育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裡的吃苦並不是讓孩子去感受艱苦的生活環境, 而是孩子鍛鍊獨自生活、勇敢生活的能力

。一些家長為了吃苦教育,給孩子佈置一些艱難的生活條件,讓孩子去遭罪,這本質上脫離了吃苦教育的目的,讓孩子為了遭罪而遭罪,只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不舒適感,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甚至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

苦環境“能鍛鍊孩子品行?吃苦≠遭罪,“吃苦教育“沒那麼簡單

一位男性同事告訴我,他小的時候,父親為了讓他進行吃苦教育而將他丟進深山裡,大晚上他徒步走了三個多小時才走回家,他父親目的是為了培養他的男子漢精神和膽量,但是卻給他帶來了一生的陰影,同事至今還記得兒時的恐懼感,和他先如今仍是怕黑等仍是離不開關係。

父母一定要懂得吃苦教育的真正含義,吃苦不是遭罪,不是讓孩子去挑戰吃糠咽菜的生活,並不是讓孩子嚐盡困苦滋味,而是讓孩子在吃苦的過程中學會成長、獨立生活。一味地給孩子創造苦的生活環境,只會給孩子帶來無窮無盡的傷害。

很多家長響應憶苦思甜的號召,帶著孩子吃糠咽菜,讓他們去體驗困難的生活,甚至讓他們進行一些超過身體承受範圍的活動。幼年時期正是孩子身體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若是不注意飲食上的營養,會造成營養不良的問題,從而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況,憶苦思甜中的憶苦飯菜,營養價值不高,會給孩子的身體帶來嚴重影響。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虎爸讓孩子大冬天進行冬泳,或者在炎熱的夏季做一些高強度體力活,事實上這些行為一些成年人都難以忍受,何況一個身體發育尚未完全的孩子呢,這不僅會給孩子帶來皮肉之苦,還會影響孩子身體的正常發育,給孩子身體帶來傷害,甚至還會影響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親子關係如履薄冰。

父母本來應該給孩子提供溫暖的港灣,當孩子在外受到欺負時,可以回家感受到溫暖。過度的吃苦教育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從而影響孩子的存在狀況,嚴重的甚至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安全,從而引起各種不適,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發展。

苦環境“能鍛鍊孩子品行?吃苦≠遭罪,“吃苦教育“沒那麼簡單

這邊是盲目的吃苦教育,所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家長在培養孩子吃苦教育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講究科學原則,把握分寸,實驗證明力度不夠和過於嚴苛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影響,吃苦教育重視的不是吃苦,而是吃苦過後的思考和感悟,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啟迪,不要讓孩子吃毫無意義的苦,或者是形式主義的苦。

今日話題互動:你認為吃苦教育應該怎麼進行呢?你又是如何進行吃苦教育的?歡迎在留言下方評論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