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珞珈山一對師生催生兩項中國大獎,獎金高達百萬

珞珈山一對師生催生兩項中國大獎,獎金高達百萬

11月24日,武漢大學櫻頂老圖書館,來自中外學界、商界、智庫機構的300多位專家與會“第九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頒獎典禮暨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
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以經濟理論貢獻為根本,獎金額為一百萬元,是國內金額最大的社會科學類的獎項之一。

珞珈山一對師生催生兩項中國大獎,獎金高達百萬

△第九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頒獎典禮暨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 沈仕雄供圖

以衛興華、洪銀興、魏傑為主要貢獻人的“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研究”獲得第九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三人將分享一百萬獎金。
獲獎代表、著名經濟學家魏傑表示,理論創新永遠要和實踐聯繫在一起,理論創新應用於實踐才將會更加有意義。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還發來視頻致辭:第九屆獲獎的名單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理論界對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理論的探索,體現了中國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貢獻。

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主委會委員陳東昇表示,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是企業家精蓬勃發展的40年,希望通過經濟學創新獎的頒佈,進一步推進中國經濟學從實踐到理論的深度發展。

據悉,“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始創於2008年,以經濟理論貢獻為根本,每屆獎勵一個已經實踐檢驗的關於中國經濟的重大經濟理論,獎金額為一百萬元,是國內金額最大的社會科學類的獎項之一。

而另一項經濟學界大獎——2006年設立的“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已頒發了7屆,先後有林毅夫、譚崇臺、吳敬璉、張軍、厲以寧、張曙光、姚洋等知名經濟學者的近30部(篇)優秀著作(論文)獲獎,張培剛獎已經成為國內經濟學界重要獎項之一。

這兩項大獎的設立離不開兩位師生關係的經濟學大家——張培剛和董輔礽。

◆ ◆ ◆

兩位經濟學大師的武大情緣

1913年7月10日,離武漢70公里的紅安縣八里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誕生了一個放牛娃,砍柴、插秧、割稻穀,童年的張培剛與普通農家孩子一個樣。

後來12歲的張培剛有機會來到武漢上中學,1929年,考入武漢大學文預科,次年順利進入經濟系學習,武大畢業後旋即參加工作來改善家裡經濟條件。1941年4月,張培剛與歷史學家吳於廑同榜考取清華大學第五屆留美公費,在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寫下來這篇發展經濟學的開山之作——《農業與工業化》。1946年,已經回到武漢大學經濟系擔任主任的張培剛才得知自己的大作《農業與工業化》獲得了大衛·威爾士獎。

珞珈山一對師生催生兩項中國大獎,獎金高達百萬

△張培剛1947年與學生合影於武漢大學,左四為張培剛

而就在這年,時年23歲的董輔礽離開家鄉浙江鎮海,考入武漢大學經濟系就讀。一個是留洋博士,一個是求知若渴的青年學子,相隔14歲的張培剛和董輔礽就這樣交集於珞珈山上。

1950年,董輔礽武大畢業留校任教,兩年後張培剛參與籌建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1953年,董輔礽留學莫斯科國立經濟學院,獲副博士學位後,再次回到母校武漢大學經濟系任教,直到1959年調任中國科學院工作。

董輔礽離開武漢去了北京工作,張培剛則到華工參與基建,隨後遭遇文革,直到1978年重拾經濟學研究。先是學生,後是同事,董輔礽有6、7年時間是在張培剛指導下學習和工作的。

珞珈山一對師生催生兩項中國大獎,獎金高達百萬

△董輔礽
已故經濟學家董輔礽曾回憶這段師生情:“1946年我考進武漢大學經濟系,結識了我人生中第一位重要導師張培剛教授,但是張老師的學術思想,像一顆流星,在20世紀中葉的天空劃出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後,便旋即泯滅了。”

張培剛在武漢大學任教期間,培養了董輔礽、李京文、何煉成、曾啟賢、萬典武等一批著名經濟學家。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在華中科技大學培養了徐滇慶、張燕生、張軍擴、巴曙松、李佐軍等一批知名學者,以及一大批政界和實業界的精英。

◆ ◆ ◆

兩大經濟學獎的武漢底色:

鼓勵創新和實踐應用

2004年,有“一代經濟學大師”之稱董輔礽辭世。董輔礽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提出的關於再生產數量關係的數學模型,被譽為"中國經濟成長論的代表"。
1996年3月,武漢大學籌建董輔礽經濟科學獎勵基金。2004年7月30日董輔礽先生去世以後,原獎勵基金開始籌建董輔礽經濟科學發展基金會,並於2004年12月31日獲批成立,武大校友陳東昇、毛振華擔任會長和理事長。

珞珈山一對師生催生兩項中國大獎,獎金高達百萬

△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主委會委員陳東昇致辭 沈仕雄供圖
2008年由董輔礽經濟科學發展基金會、武漢大學董輔礽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等機構率先發起的“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創立,旨在鼓勵原始創新性成果的湧現,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以經濟理論貢獻為根本,以公開文獻為依據,每屆獎勵一個已經實踐檢驗的關於中國經濟的重大經濟理論,獎金額為一百萬元。
杜潤生、厲以寧、吳敬璉、周小川、郭樹清、田源、張維迎、馬建堂、周叔蓮、江小涓、林毅夫、張軍、樊綱等先後獲獎。

同樣作為一代經濟學大師,張培剛為發展經濟學的創立和新發展做出了世界性重大貢獻。
1992年10月,在華中科技大學的支持下,以張培剛名字命名的經濟學公益基金——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成立。基金會在2006年設立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表彰在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上的重要的理論和應用成果。

珞珈山一對師生催生兩項中國大獎,獎金高達百萬

△第七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頒獎典禮,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巴曙松致辭
“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已頒發了7屆,獎項類別包括“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著作獎”、“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論文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評獎3至6項,獎金額分別為15萬元人民幣和10萬元人民幣。
先後有林毅夫、譚崇臺、吳敬璉、張軍、厲以寧、張曙光、姚洋等知名經濟學者的近30部(篇)優秀著作(論文)獲獎,張培剛獎已經成為國內經濟學界重要獎項之一。
為鼓勵年輕經濟學者,2018年還設立“張培剛發展經濟學青年學者獎”,至今已舉辦兩屆。

統計發現,兩大經濟學獎中,獲獎者多有重疊。這也說明二者設立的初衷是一致的——鼓勵創新和實踐應用,推動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使理論之樹常青。

◆ ◆ ◆

新經濟形勢下中國

離不開新技術和高質量發展


新經濟形勢下中國該如何的選擇?在11月24日第九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頒獎典禮暨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上,多位經濟學大咖參與探討中國經濟走勢。

珞珈山一對師生催生兩項中國大獎,獎金高達百萬

△第九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頒獎典禮暨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 沈仕雄供圖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以“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預測”為主題進行分享,他提出,中國奇蹟、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依然在路上,實踐剛剛展現它的上半場。穩投資是展示中國宏觀穩定的一個關鍵,這兩年穩增長的壓力很大,並且是越來越大,國有企業前兩年的投資也在下降。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建華表示,以前我們對新的技術可以不需要太多,也可以滿足我們的生活,“但現階段如果忽略了技術的變化,忽略了新一輪的技術升級所帶來的機遇,你很可能就落後了”。

西北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任保平認為,根據現在的經濟特殊情況下,必須要高質量發展,從經濟發展的速度時代轉向經濟發展的質量時代,要實施工業化延伸戰略,進行再工業化對我們傳統產業進行改造。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表示,實體經濟很重要,在轉型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定力或者耐心,中國還是處於且長期處於戰略機遇期,這個大的判斷沒有變。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宋敏以“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為主題提出看法,中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得益方,也是很重要的推動者。未來全球化穩中有變,整個大的趨勢不會有變化。“全球化變中有新,包括出現更高的標準,包括數字經濟、數字貿易發展,面對新經濟形勢,我們中國必須有自己的理論和觀點。”

珞珈山一對師生催生兩項中國大獎,獎金高達百萬

內容總監:王十一

商務合作請聯繫:027-87616749

長江財經智庫

長江日報(光谷)數字產品實驗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