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生鮮B2B旺火,為何“燒”不掉農貿市場?

快要過年了,想必肉類蔬菜等商品價格又要漲一些,而“菜籃子”生意早已被互聯網玩家盯上。比如,近日美團上線了“美團買菜”,把“生鮮電商”和“社區化服務”作為切入口,為消費者提供送菜上門的服務。

但從當下城市消費的需求來看,由於工作生活節奏快,年輕上班族自己買菜的頻率越來越低,接觸“菜籃子”更多是通過外出就餐或者外賣、食堂等渠道。消費者從淨菜到熟食的需求變化,會影響農產品的流向。

生鮮B2B旺火,為何“燒”不掉農貿市場?

為此永輝、步步高等傳統生鮮商超也開始重視B2B業務,在打造消費終端的同時,發力“菜籃子”上游產業,而大眾的消費品質、購買價格,能在生鮮產業鏈重構中獲得紅利麼?

生鮮B2B旺火,為何“燒”不掉農貿市場?

生鮮B2B旺火,為何“燒”不掉農貿市場?

國內最基本的“五站式”流通模式,農戶——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零售商——消費者,層層交易,其中心主體是產、銷地批發市場。為了讓“菜籃子”來到城鎮居民的家門口,銷地批發市場與消費者之間往往有多級分銷商。

作為作為居民“菜籃子”商品供應的主要場所,其背後也主要由政府推動。這也是最普遍的農產品流通路徑,目前全國經由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的農產品比重高達80%以上。

終端農貿市場星羅棋佈,方便了城鄉居民,不過場內攤位多,菜販的進貨渠道也廣而雜,難以管理。九十年代,超市業態逐漸在大陸興起,政府意識到只有經營主體的組織化、規範化,經營產品才能標準化、規範化,因而通過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大型流通企業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照超市的經營業態、經營理念對城市農貿市場進行生鮮超市化改造

如今的生鮮巨頭永輝,也是當年“農改超”第一批受益者。而生鮮超市呈現出地域性,一個原因也在於此。

生鮮B2B旺火,為何“燒”不掉農貿市場?

從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直接鏈接終端中小餐廳需求,在中國,還沒有出現美國Sysco一樣食品供應鏈巨頭。中美環境不同,但理論上中國4萬億餐飲市場能夠孕育出比肩Sysco的B2B公司。

因而,無論是兩大外賣平臺的“(美團)快驢進貨”、“餓了麼有菜”,連鎖餐飲企業旗下的“蜀海”、“信良記”,還是美菜、宋小菜、一畝田等創業公司,都在講越過層級農貿市場,成為中國Sysco的故事。

下面,虎嗅·高街高參綜合了幾家生鮮B2B公司的案例,從它們各自的切入特色,來帶大家一窺中國農產品市場的風雲變幻。

一畝田:產源信息撮合大中介

如果要給一畝田找個互聯網公司標的,那一畝田應該是農產品的找鋼網或58同城,因為一畝田像一個農產品分類信息平臺,基於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上游農產品產地和下游經銷代理商提供農產品交易撮合服務,以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

自2014年,一畝田開始在全國一級批發市場建立門店,跟批發商介紹介紹一畝田APP,告訴他們可以賣貨或找貨源,實際上這是一個把國內經銷商的群體互聯網化的過程。

生鮮B2B旺火,為何“燒”不掉農貿市場?

目前一畝田擁有1300萬用戶,分為買端和賣端,賣端主要是產地端合作社、經濟人、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或者有規模種植能力的農戶,買端是批發市場、批發商、超市、餐飲企業等,形成一個人脈、生意圈。

一畝田是基於農產品供應鏈上的角色建立的,並沒有去直接觸碰現有生鮮流通渠道中游參與者的利益,類似的還有惠農網,二者路徑基本相似,都是提供撮合平臺,提升交易效率,逐漸衍生出市場行情、物流匹配、農資購買、支付、社交等服務。

美菜網:農產品B2B版京東

說到餐飲B2B,最知名的是應該就是美菜網了。美菜網創始人劉傳軍曾是窩窩團的聯合創始人之一,而這家企業被稱為“農產品B2B的京東”,因為自2014年成立以來,美菜網便一直重金投入物流,自建了物流配送體系,自購自配幾千輛冷鏈車、搭建了4000多人的物流配送團隊,在全國建立了近30個倉儲中心。

生鮮B2B旺火,為何“燒”不掉農貿市場?

生鮮B2B旺火,為何“燒”不掉農貿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