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记住乡愁: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历史上的邮路邮差事略

记住乡愁: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历史上的邮路邮差事略


记住乡愁: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历史上的邮路 邮差事略

唐武德七年(624),开辟去蜀汉之傥骆驿道,自京城长安经秦渡镇过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下同)城,再到周至县城,向西南30华里入骆谷(今周至县骆峪),翻越秦岭抵汉中达四川。沿途鄠县、周至皆设驿站,鄠县驿站在县城北门内。

明初,县城北门内设鄠阳驿,县城东北30里龙台坊设龙台驿。鄠阳驿东至西安府70里,西至周至县城80里。龙台驿北至咸阳县30里,南至县城20里。成化年间两驿先后废弃。

驿站废弃后,鄠县驿邮主要靠递铺。其时县衙设总递铺,后移县衙大门东。额设铺兵10名,岁支银60两。明弘治年间,知县文昭将递铺移置东郭门外。县城往东依次为兆丰铺、北庞村铺、秦渡铺,往西设灰渠头铺(今玉蝉乡新兴村),往东北20里设赵王铺,往西北15里设涝店铺。

明代初年,鄠阳驿配马六匹,驿夫四人,扛夫二人,内拨边塘马三匹、马夫二人,后有裁有增。各递铺设铺夫(亦称铺司兵),驿夫、铺夫均为差役。正德年间,兆丰等六铺共设铺夫13名。至清初,改差役为雇役,驿夫工料岁银共256.942两,遇闰年加银41.4两。

清乾隆年间,县总递铺设铺司一名,铺夫四名,同时负责西递15里至灰渠头铺抵周至县境;东递20里至北庞村铺,设铺夫三名;东递10里至秦渡铺,再东递15里至长安县祝村铺,再往东北40里直递省城总铺,设铺夫三名。

清同治年间,仍设有边塘马三匹,铺夫两名半,年支银107.183两。公文官书由递铺传递,民间书信什物则靠商贾路人捎转。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鄠县始办邮政,递铺平时闲置,若遇紧急军情则临时设之。时县域邮路分南路和北路:南路沿袭古驿道,即由长安县河池寨入县境秦渡镇,西行至县城,再西行至灰渠头入周至县境;北路则由长安县斗门镇西行经鄠县大王镇、涝店镇入周至县境。其时邮运全靠邮差徒步肩挑,每路设邮差三人,日夜兼程,称此为步班或跑步班。乡村的邮件投送由各集镇商号经转。

民国初期,北洋政府兴办中华邮政,鄠县仍沿用清末邮政机构及邮运路线。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秦渡镇邮政局,投递范围为长安西部及鄠县东南部。邮件运送由西安至县城邮运干线承担,邮区内乡村环循线路与鄠县邮政局环循邮路衔接。

同年7月,邮政投递扩展至乡村,鄠县邮政局设立赵王镇、庞光镇、涝店镇(该三镇地址适中)、上涧子(天主教堂住有外国人,邮件尚多)、文义村(系联保模范村,且有学校两所,时有邮件来往)、尚村(长安至周至大道经过,邮件亦多)、牛东村(村子大,人口多)等七处村镇信柜。各信柜委托其地联保主任经理,上涧子委托天主教堂经理。邮件无固定班期,各信柜经理人不定时投送和收揽邮件,但至多不得超过五日。经理人投送平信一封,酬金半分,收揽平信一封,酬金一分,投送或收揽挂号邮件或包裹一件,酬金二分。书籍、印刷品、明信片等均无酬金。

民国后期,将南路和北路调整成周行环循邮路,即邮件由西安发班,经由秦渡镇、牛东至县城。返程由县城发班,经由涝店镇、大王店、斗门镇至西安。西安至鄠县段设邮差三人,至周至段设邮差一人。由邮差肩挑70~80斤邮件,昼夜兼程,多为先天下午发班,次日早或上午行百里路程按时到班。

民国二十六年(1937)5月后,西安至鄠县跑步班改为自行车班,邮差自备自行车,邮局每月发修车费二元。将原来邮差三人裁为二人,规定去程由西安七时发班,12时30分到县城;返程由县城六时发班,11时30分到西安。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县北小寨、崔村一带修建军用飞机场,军邮业务大增,鄠县邮政局遂增加县城至飞机场邮路,每日投递一次邮件。民国二十七年(1938)后,国民党中央军校七分校第10、16、17分队及军官总队、中美合作所第三训练班等一万多人先后进驻牛东地区。驻军籍隶各省,邮信储汇往来频繁,每日通邮一次。

民国二十八年(1939)省立西安师范为避日军飞机轰炸,由西安迁至户县化羊庙,遂设化羊庙师范信柜,同时将附近庞光镇信柜升为代办所,每日通邮一次。同年10月,秦渡镇至县城改为自行车班。

民国三十七年(1948)12月,鄠县城至周至亦改为自行车班。

鄠县邮政局经过数年乡村邮路运行,至民国三十年(1941)逐渐形成乡村环循邮路。其投递线路分为三段,均为每三日环循投递一次。第一段于县北、东北片18个村堡环循一周49.5里,需9小时;第二段于鄠县西北、西、西南片23个村堡环循一周61里,需10小时;第三段于县南、东南片23个村堡环循一周47里,需9小时。秦渡镇邮政局乡村投递线路分为南线和北线,经过60多个村堡。


记住乡愁: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历史上的邮路邮差事略


记住乡愁: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历史上的邮路邮差事略


记住乡愁: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历史上的邮路邮差事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