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电影《误杀》中的男主李维杰(肖央饰演)为何最后自首了?

刚刚他爹


肖央担任男主角的电影《误杀》上映。与以往喜剧形象不同,肖央出演正剧。有场哭戏,当知道自己的孩子被侵犯时,肖央入戏太深,采访时再提起,仍心有余悸流下眼泪。投入的表演,也征服了搭档,陈冲和谭卓对他赞不绝口。最最最值得一表的是,导演生动地向大众阐释了“蒙太奇”和“剪辑”的含义,这是华语电影少见的“迷影文化”参与叙事的作品——别再小看“看电影”这件事了,在剧中李维杰明明骗过了所有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自首,现在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那吧!

《误杀》是年末黑马,该电影后劲很强,让人意犹未尽。该剧中细节丰沛皆具深意,心思全部花到点子上,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满满的诚意。剧中不管李维杰的布案过程,开馆换尸,都让人密恐即微。

误杀电视剧剧情介绍最新消息中,在剧中李维杰凭借着多年喜欢看电影的经验,利用“蒙太奇”的手法摆脱嫌疑身份,但最后还是选择自首来给该片画上完美的句点。在电视剧中,李维杰曾许诺给自己的小女儿安安,只要考满分就给她买钢琴的承若。

在这个案件中,安安是目睹了素察被害过程,以及听过素察在棺材疯狂挠棺材板的声音。当李维杰一家被抓进警局时,安安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帮父母躲过一劫,并没有直接告诉拉韫素察被害地点。而等到安安为了得到钢琴,在考试卷上有明显的修改痕迹,李维杰这才意识到自己对安安的影响,为了让安安不迷失孩子的那份童真,他最后还是选择自首。







麻袋视频


印度版《误杀》的结尾,是一个完美谋杀的结局。男主没有自首,虽然他跟死者父母说出了真相,但没用,对方没有任何证据,没法再次起诉他。

瞒天过海,却又最终自首,国版最后的改编看似荒诞,却是精髓

当大女儿平平被督察长之子素察侮辱,并误杀了他后,李维杰的一系列举动与反应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一位普普通通的打工仔,在摊上事后仿佛瞬间变了一个人,凭借着自己这一生看过的电影,学着里面的手法变得做事严谨、逻辑缜密、瞒天过海。

他先是暗中处理了素察的尸体,再处理掉素察的车子,随后营造自己没有作案时间的假象,并利用蒙太奇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为自己脱罪。

训练家人如何应对警察,留下一切能为自己作证的票据,尽量制造事端让别人记住,不是跟酒店前台吵架,就是打翻爆米花,最后在所有人面前强调事发当天自己与家人外出旅游,让所有人都记住他,并让所有人知道他没有作案时间。

李维杰成功了,他瞒住了所有人,但大获成功的李维杰最后却选择了自首,似乎与他做了这么多事相互矛盾,但事实或许没那么简单。

其实他去自首并不意外,其实整部影片早就已经有很多事情在预示着他的结局,而最后让他决定去自首的还是他的小女儿安安。换句话说,也就是小女儿安安让李维杰主动去自首的。

因为年纪小,所以安安不懂这是撒谎,或不懂这样撒谎的严重性与后果,但是潜移默化中她也学会了。

李维杰承诺过安安,等她考了一百分就奖励她口琴,为了能得到口琴,安安将原本70分的卷子用涂改液改成100分,即使瞒过了妈妈,但没有瞒过爸爸。

李维杰拿着被改动的试卷后,他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让小小年纪的女儿学会了撒谎,所以他去自首了。

因为他不想女儿长大后误入歧途,他要以身作则让女儿学会诚实学会道歉与认错,因为他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与学习能力有多强,会在潜移默化中学着大人的样子去处事。

李维杰是善良的人,且邻里关系相处融洽,一家四口,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他微薄的打工钱,所以家中并不富裕,但他经常会去布施,给僧人钱。在他出事后,村民主动帮其说话。但一位善良的人即便瞒天过海也无法瞒住自己的内心。

如果真的像印度版结尾那样,没有人认罪,男主确实是拯救了家庭,但女儿就要有一个背负一生的阴影:

无论死者是善还是恶,她都是亲手杀了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午夜梦回,她也许都会觉得心头发冷。

没有哪一个正常人能忍受得了这个。

最后肖央的自首,和闪回的画面里,他看到死者在棺材里窒息而亡的死状,这也是一种升华。身为保护家人的父亲,把所有的罪,乃至负罪感,都背负了下来。

这样一来,他的家人,都能够清清白白地生活。

真正的完美谋杀,不是让所有人都脱罪,而是让最想保护的人无罪,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道德层面。

当然这其中应该有为了过审而改编,但我觉得这也是点睛之笔。这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你怎么看呢?


暹罗娱乐


个人观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素察的死。影片最后有一段李维杰和警长夫妇的对话:“我没能让妻子女儿不受到伤害,我能做的就是不让她们再次受到伤害,关于这件事我也很抱歉。”一种可能是李维杰看着素察被闷死。在刨坟挖尸的时候,可以看到棺材上的血痕,那是用手抓出来的,他听见了棺材里素察挣扎抓棺材的声音,他的小女儿也听见了,在吃饭的时候小女儿用叉子划桌子,和素察抓棺材很像。还有一种可能是他移尸的时候才发现素察是被闷死的,是他家人的误杀,而这些他的家人是不知道的。他自首后可以将所有罪责揽在自己的身上,他的家人就可脱罪,不会活在杀了人的阴影里。

二是小女儿撒谎。他的小女儿在经历这些事后,知道了撒谎可以换来自己想要的结果,于是为了得到爸爸承诺买的口琴,修改了考试卷,仔细看,试卷上的100分是70分改的。李维杰发现了在他的影响下,女儿也学会了造假。作为父亲心中有愧,想用自己的自首来教育孩子。

三是暴乱。暴乱的原因是由他家的遭遇而起,他的朋友也受了伤,令他很内疚。他又是一名教徒,不希望再有人受到伤害,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对白:说他“自幼是孤儿,父母死于暴乱”。这也说明,李维杰对暴乱还是心有余悸,他自首是为了制止暴乱进一步扩大,也是对暴乱中无辜死去的人忏悔。


僵小师


很多影迷说肖央演的李维杰最后选择自首,是因为自己女儿改试卷成绩,于是选择这样的方式进行感化。

其实这只是一个片面的原因。


李维杰聪明,能够利用所看的电影,所了解的知识,制造了一系列的不在场证据,电影开始,李维杰讲了越狱神作《肖申克的救赎》,还引用了几句经典台词。利用竞选来摆脱自己的处境,营造一种社会舆论,成功的逃脱了警方的怀疑,但这样聪明也引发了一些的动荡,社会底线在无形中被践踏。

但社会的底线终究不能越过,或许是一种道德约束,或许这一切源起于他,他理应来承担这种社会职责,维护女儿以及周遭民众生存的社会环境。所以,他站出来了并选择自首。影片最后,记者在街头采访民众对李维杰事件的看法,有人说“李维杰应该无罪释放”,很多人表示至少现在好了很多,社会秩序重归于好

正如坚守底线的李维杰所说: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挡在你们面前


橡树电影记忆


李维杰在电影中出现了3次拜佛的场景,第一次是说明李维杰的信仰,第二次第三次的寓意则非常深刻,李维杰再次布施的时候,就遭到了僧人的拒绝,这说明李维杰这个时候已经犯了罪,难以饶恕了。

李维杰发现自己的佛已经不可能宽恕自己了,只能自首。李维杰的误杀,造就了无可挽回的超级大错,信佛的李维杰只能通过自首来忏悔。






银风影视


个人觉得主要两方面原因吧,且听细说

1、当然是政策方面缘由。

容易过审当然尚属其次。让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要紧。

犹记得当年香港的古惑仔的电影多么的火爆。最后为什么禁播了。

正是因为太多的未成年人受此类电影的影响。发生了太多聚众斗殴的事件。

同理,假如结尾不自首的话,会让很多受众存在侥幸的心理(杀人了只要足够聪明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乃至不幸的意外发生。正是为了让类似的犯罪心理扼杀于摇篮之中!

正所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2、因为李维杰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没犯罪之前,他已经有了布施的习惯。

结果,由于那件事情,佛陀师傅拒绝了他的布施。

佛教讲究因果轮回。他的父母死于暴乱。而恰恰也是由于他的事件造成了当地暴乱。很多家庭流离失所。

所以他必须得自首。这样不但可以制止暴乱。也可以为自己和自己的双双儿女增加福报(佛教里的积善行德)。

配上我很喜欢的一张图!



烟与诗


最后一个关键点是女儿模仿自己说谎。在女儿给父亲看的卷子上,改了分数。没有给孩子们做好榜样。再往上说,首先是自己在影片中展现的对死者的愧疚。虽然强奸了他的女儿。但按照法律来说,罪不至死。所以愧疚。当然这种愧疚还来源于李维杰人物品质的设定。他是一个热心,老实本分的生意人。如果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坏蛋,也就没有愧疚了。第二点,利用了大家对他的信任。大家因为李维杰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所以都选择相信他,不怀疑他。甚至为他做假证,当然,群众也不知道自己做了假证。纷纷维护他。这是李维杰感觉到自责的一个点。第三点,结合主题,误杀,这里的误杀,可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失误杀害。而是有一定多层意义。在真实环境中。李维杰一家误杀了警长儿子。而在深层次,警长也误杀了他们一家。不顾法律法规,横霸一方。一直伤害着被他们管求的平民。其中,影片前期都给观众造成是妻子和女儿杀害了警长儿子。到最后揭晓是李维杰杀害了他。这难道不是导演给我们下的一个圈套吗?让我们误杀了妻子和女儿。对他们又同情又无奈。


爱影视等于爱电影


电影《误杀》改编自印度电影《瞒天杀人记》,在印度的原版电影当中,主人公最后并没有去自首,而且在印度原版的电影当中,男主的大女儿只是被偷拍了洗澡的裸露视频并没有被强奸。在改编的《误杀》里面,男主的女儿被强奸了,男主最后在警方完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去自首了。

可能很多观众看完之后会感觉李维杰最终选择自首是编剧对国内电影审查制度的妥协,是导演为了片子过审而加的。可是真的就是这样的简单吗?不是的。

选择自首符合李维杰的人设


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维杰是一个善良、正义、乐于助人同时又十分顾家的男人,他看到普通老百姓被一个无良警察欺负的时候,敢大胆的站出来,对他们给予帮助。这样的看到自己的街坊邻居因为自己被抓紧警察局而勇敢和警察对抗。最后因为死者的母亲是滥用警察局长特权,而引起了很大的游行示威的骚乱。可能这骚乱也是有别有用心的人在背后推波助澜。但是李维杰心里面则是充满愧疚,这愧疚不是对死者,而对于那些为了他的事情而勇敢和违法的警察打架的街坊邻居。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李维杰不忍心看到有那么多人为自己而受伤。所以有了自首的心思,以此来向那些为他受伤的人道歉,也希望可以平息因此而给社会带来的骚乱。这才是一个完整立体的李维杰人物形象。如果没有结尾的自首,那么李维杰的形象是前后矛盾的。


为了做好对小女儿的教育


在刚刚开始的剧情里面,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李维杰已经答应了自己的小女儿,如果她能考到一百分,就会给他买口琴。而事情完全结束以后,李维杰的妻子拿着小女儿的100分试卷让李维杰兑现承诺,虽然卷子的分数骗过了妻子,但是李维杰看得出这是孩子自己改的分数。因为在经历了误杀之后瞒天过海的这件事,小女儿的意识到原来也是可以撒谎的。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无疑是十分可怕的。李维杰也认识到如果这件事情就这样的结束,那么甚至在小女儿的认知里面,犯法也可以逃脱法律追究。这样的话很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辈子,所以他必须选择自首,用行动告诉自己的女儿,撒谎是不对的,杀人是违法的,这一切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李维杰更是想要告诉自己的女儿,虽然那个被误杀的少年有错在先,犯了强奸罪,但是这并不代表就杀了他就是无罪的,无论是杀了什么样的人,都应该被审讯、被审判,是否有罪要看法官的审判。而不能妄图套不法律的追究,不能有瞒天过海的侥幸心理。


所以,李维杰最终选择站出来自首。对于这样的设定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


剧说时代


导演用两个片段告诉观众为何李维杰会自首。

一、在寺院下,警察局长和她丈夫质问是否是李维杰杀了素察。李维杰开始回忆,当警察局长强行要开馆查尸时。他看着那充满血迹棺材顶板,回想起素察被埋下地时并没有死,而是在棺材里醒来后拼命想爬出来,甚至抓烂了手指但素察最终窒息死在棺材中。这一段回忆告诉观众,李维杰杀人了,不是出于正当防卫,而是切实地把人置于死地。因为李维杰应该早就能猜到素察没死,在问妻子和女儿时,她们都表示没有见血。但他并没有原则开棺查看,而是忙着伪造证据,果然如他所想,素察被埋入时并没有死。李维杰对此感到愧疚。

二、李维杰是有信仰的人,和大多数泰国人一样,他也信仰宗教。影片中李维杰有两次布施的行为,而最后一次也就是快要被抓之前,他请求佛原谅,但是僧人并没有接受他的布施,也没说第一次说的那些话。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李维杰承认杀素察的地点,会选在寺院。

总结就是李维杰自首,完全是出于愧疚,一是的确杀了人,二是李维杰信仰佛教,所以他才会去认罪。至于有人说是为了平息暴动,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在事件发生后,警察局长和她丈夫都辞职了,暴动虽然在持续但已经减轻了不少,不可能在这之后为了平息暴动去自首,况且也没有必要。并且新闻记者也问他是不是为了平息暴动自首,但是他没回话。如果说他为了整个镇的人自首,那也太正能量了吧哈哈


漫漫胡剪辑


良心受到了谴责,当他被释放那一刻他看过邻居们都为他出头打抱不平只因他平时是个安分守己的好人,可惜一时的私心造成大祸,这电影告诫人们在我们人生安全或财产受到损失时应立即采取法律保护。不论对方多有钱、多有势、多大官、在国家和党的领导下相信都会得到应有的处罚!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